试谈课堂小组讨论的策略
教师面试课堂互动技巧之――小组讨论
教师面试课堂互动技巧之――小组讨论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教育新疆分校教师考试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渐深入,大家对于如何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目标的方法研究也就更加的透彻。
展示课堂互动技巧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最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提问法外,这次中公资深讲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很惯用的方式——小组讨论法。
一、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小组讨论法是指通过老师的指导,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成员之间围绕某一学习内容或者某一知识点,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小组讨论法的作用很多考生对于小组讨论法会和提问法一样有个同样的感觉就是在课堂上太常用了,所以没有什么好琢磨的内容,谁都会用,对于小组讨论学习内涵把握不到位,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
但事实上,小组讨论学习法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机会。
分组讨论的范围是在组内,同学之间的发言能够让学生更自在轻松,减少一些学生因为不敢课堂上回答问题导致的沉默寡言,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问题。
特别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提升。
尤其是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2、创设积极、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组员们围绕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在这过程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同时,通过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参与能力。
三、小组讨论法的运用技巧1. 何时设计小组讨论考生在新课教学部分中欲设置互动环节是,对于选取哪种方式会比较纠结,或者是到底在什么时候用哪种方式比较好比较疑惑。
对于小组讨论法建议大家在以下两种情形中去使用:一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时使用。
教学重难点在整个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给考管展示你设置的重难点是如何突破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二是某些知识点其他互动方式的效果使用欠佳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一、引言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双重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和合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义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思维碰撞,启发和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和方法1.确定小组成员。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相对均衡,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设定探究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适合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活动。
任务可以是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讨论,并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3.提供合作指导。
在小组合作探究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合作探究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等。
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一些合作指导。
4.创建合作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积极、和谐的合作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鼓励合作、尊重他人意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营造这样的合作氛围。
5.引导分享成果。
在小组合作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收获和体会,并且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学校教育就是要促進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中小学所运用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地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小组合作模式就是我们所运用到的诸多模式中的一种。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够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的效率,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展示平台,使我们的课堂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但是,用怎样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或许有的教师已经有了很好的方法,有些教师还在困惑着。
就此,我来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浅见:一、构建和谐小组,形成合作团队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转向小组合作模式中去解决问题,学生显得生疏、茫然、不知所措,要么沉默不语,要么鹦鹉学舌,要么坐享其成。
因此,只有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做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规模。
学习小组以4人为宜,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小组人数过多,讨论起来所用的时间过长,很多学生的意见不能有效地表达;小组人数过少,不利于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
小组4人面对面坐在一起,这样讨论问题非常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
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可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
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明确分工。
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
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
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
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4.合作时间。
教师工作计划——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工作计划——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讨论目标在组织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
这包括讨论的主题、要达到的目的以及预期的效果。
只有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避免讨论偏离主题,浪费时间。
二、合理分组分组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步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合理分组。
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还要确保每个小组内部成员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准备讨论材料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本内容、相关资料或时事新闻等。
通过提前阅读和分析这些材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讨论的主题,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准备。
四、设定讨论规则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设定一些基本的讨论规则。
例如,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但发言时要尊重他人,不得打断别人的发言;讨论时要围绕主题进行,不得偏离主题;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要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等。
五、引导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要时刻关注讨论的进展,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
当学生出现困惑或争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及时反馈和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总结。
反馈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指出他们在讨论中的不足之处。
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程进行反思,以便他们在今后的讨论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
七、持续改进和优化作为一次课堂讨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就此结束。
略谈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略谈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小学低段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音乐技巧。
下面将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略谈。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音乐能力和性格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用途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小组之间的协作效果。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针对小学低段阶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音乐曲目,如儿歌、民歌等,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可以引入一些合唱、合奏等集体表演形式,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老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将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表演,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唱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唱练习,互相协调声音、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演唱技巧。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合作能力和艺术品质的培养。
在评价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专注力和参与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安排小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和练习。
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每个学生的发言和表达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三是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音乐经验。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策略,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1. 创建积极学习氛围在开始讨论之前,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和认可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开场活动,如提问、故事分享或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给予适当的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是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表达个人意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用相关经典案例或引导学生思考来激发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如多媒体、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等,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
3. 注重学生参与为了确保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准备,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当学生提出观点或解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参与和表达。
4. 提出挑战和引发思考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场景,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促进学生合作课堂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伙伴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和评价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可以帮助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复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和观点,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是指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
一、分组策略1.同能异补:将能力相对均衡但在某个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帮助、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能力分层: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相对接近,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内得到充分的发展,避免了过大的差异,提高小组的学习效果。
二、探究活动设计1.挖掘前知识:通过提问、观察、实验等方式唤起学生的前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2.探究任务设计:将一个数学问题或一个数学情境作为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果分享讨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发现、解决过程和答案进行分享和讨论,找出问题的不同解法与策略,并由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的角色1.引导者: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通过提问、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者:教师组织或设定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活动顺利进行。
3.评价者: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探究的结果。
四、学生的角色1.合作者: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尊重并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2.探索者: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3.分享者:学生要将自己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与小组成员分享,与全班分享,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技巧
小组讨论技巧明确讨论目标: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的目标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这有助于确保讨论不会偏离主题,也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讨论的重点。
准备充分:在参加讨论之前,花些时间准备一下相关资料和观点,以便在讨论中更加自信地发言。
同时,也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倾听他人意见:在讨论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也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其他参与者的想法。
清晰表达观点:在发言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行话。
这有助于让其他参与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也有助于促进更有效的讨论。
提问与回答:在讨论中,如果你有疑问或不明白某个观点,不妨直接提问。
同样,当别人向你提问时,尽量给出明确和详细的回答。
这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讨论的深入进行。
尊重不同观点:在讨论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是建立良好讨论氛围的基础。
尽量保持开放心态,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观点。
记录与总结:在讨论结束时,花点时间记录下讨论的要点和结论。
这有助于你回顾和整理讨论内容,也可以为后续的行动提供指导。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指定一名成员负责整理讨论记录,以确保所有观点都被充分考虑。
积极参与:无论你是小组的领导者还是普通成员,积极参与讨论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要鼓励他人发言,以促进更全面和深入的讨论。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讨论氛围,避免出现争吵或情绪化的场面。
引导讨论方向: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引导讨论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这可以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也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探讨问题。
可以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出案例或给出实际数据来引导讨论方向。
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习惯是提升小组讨论效果的基石。
要学会倾听、表达、反馈等沟通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逐渐培养出良好的沟通习惯,提升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合作中学习、交流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和沟通能力。
下面将从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设计合适的小组任务、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
与讨论中获得快乐,树立信心。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在
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小活动,让学生在合
作中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二、设计合适的小组任务
设计合适的小组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任务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让每个小组都能够完成任务。
任务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
小组探究式的任务,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式的任务,还可以是小组竞赛式的任务等。
在设计
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让每个小组都能在任务中得到发挥和提高。
任务
的目标明确,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明确目标,知道如何着手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们合理地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教师还可以适时
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小组活动走形式,学生参与率低在听示范课或公开课时,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小组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回答问题冷冷清清,举手回答问题寥寥无几。
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也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在这些小组中也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个别同学举手,其余的仿佛成了旁观者,在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状态,课堂小组活动成了教师用来表演的“道具”,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小组交流不充份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很多教师着眼于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重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想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从而导致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深入。
另外有些教师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小组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更严重,往往小组活动尚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草草收场,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生思维自由度高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上,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很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对不满意的答案不屑一顾,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自由度极地,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4、教师非政府效率高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参与小组讨论,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中,活动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5、教师回答质量高在小组活动中,有的教师喜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提问题,学生根本就不理会;有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范围太大,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有时教师所提问题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学生不明确合作的内容目的;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又过于复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好这种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她所写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交流,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就会引起争执,有的甚至吵架打架。
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做到互相尊重,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把对方看成平等的人。
事实上,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才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友谊之花定会绽放。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当注意一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因为小组学习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那么对于这些平等的伙伴来说,团结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组原则。
一般来说,小组由学生自由结合。
但我们要注意在同一时间只允许有四位同学入组,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它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总结经验,才能真正掌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让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强调学生之间相互平等。
无论是组长、组员,还是参加讨论的其他学生,他们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思考。
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就会造成“组”中成员与“组”外成员的隔膜,失去合作的基础。
其次,合作学习还应体现互助互学。
学生是合作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的学生合作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水平,影响着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进度。
浅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多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同学间的融洽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策略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达到以下几点目的:1、增强学习兴趣学习数学需要面对大量抽象的公式和符号,学生往往会因此感到单调乏味,缺乏兴趣。
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团队活动中,让学生互相帮助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学会倾听和沟通,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3、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相互引导,相互督促,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组组建在组建小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匹配,以确保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默契度。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小组的人数,以控制小组内部的讨论时间和效率。
2、小组任务在确定小组任务时,需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问题。
任务的设置要具有挑战性,同时又不能过于困难,以避免给学生过分的压力。
3、学习环境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例如,提供一张大桌子和充足的靠椅,以便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地讨论和交流。
另外,还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等工具,展示出小组成员的任务进展情况和解题思路,以及让大家进行讨论。
4、角色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职责。
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策略与技巧
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策略与技巧课堂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策略与技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 学生小组的组建1.1 随机组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使用随机组队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小组。
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了学生只和熟悉的同学合作的问题。
通过随机组队,可以打破学生之间的群体惯性,让他们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一起学习。
1.2 根据能力水平组队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组队。
将能力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可以降低学生之间差距的影响,使得每个小组都能够合理地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补性,促进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2. 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2.1 角色分工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时间记录员、报告员等。
通过角色分工,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感,促进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提高合作效率。
2.2 明确任务和目标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之前,必须明确任务和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合作学习,更好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3. 小组讨论的引导3.1 提问式引导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小组讨论。
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观点碰撞引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小组成员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自主形成自己的观点。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
1. 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因素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
之间的默契度高、协作能力强。
2. 课前准备:在授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探究题目或问题,确保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认
知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 合作探究任务分配:将探究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角色
和任务,如组长、记录员、时间管理员等,激发每个成员的主动性。
4.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一起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
5. 提供资源和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源和参考资料,如教材、模型、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问题。
6. 规定时间和报告形式:规定每个小组的探究时间,并要求每个小组以报告的形式
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和解决方法,鼓励他们用图表、图像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
7. 讨论和评价:在小组成员提出报告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讨论和提问,鼓励他
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8. 汇总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总和总结,让学生们分享彼此的学习
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通过以上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探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以其可持续性,即学习者可以在一个有支持性环境中不断接受学习机会,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起点和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并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正文】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它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学习目标。
这种学习方式以其可持续性,即学习者可以在一个有支持性环境中不断接受学习机会,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起点和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很有价值的。
它更有利于增强学习者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学习困难。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我的思考能力,充分利用组内的互助与合作,让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学习者之间也能及时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以真正实现从个人学习到群体协作学习的过程。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课程,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相互借鉴,培养全面习得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的能力。
1.对性组织读书讨论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和安排学生们在小组中读书,并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分析和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2.展小组互评活动。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对自己学习进度及作业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自觉加深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3.践立意文书写活动。
在小组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尝试独立思考、分析及综合运用他们知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完成文章,提高文章质量,使新知识得以更有效地融入学习中。
三、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与讨论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与讨论在现代教育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效的课堂互动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和讨论呢?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和讨论,教师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相互尊重和包容。
2. 营造开放的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和提问。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和帮助。
3. 为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教师可以赞扬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外,教师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有效的课堂互动和讨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 问题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提出问题和分享想法。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或案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进行讨论和演练。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倾听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在课堂互动和讨论中,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还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其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
以下是一些引导学生讨论的策略:1. 提问和激发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的策略
小组讨论的策略小组讨论的策略是为了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在讨论之前、讨论过程中和讨论结束后应采取的一些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小组讨论的策略的一些建议:1. 明确讨论目标:在开始讨论之前,明确讨论的目标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这有助于确保讨论的方向和重点,并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理解讨论的目的。
2. 确定讨论规则:在开始讨论之前,制定一些规则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发言、避免争论或攻击他人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等。
3. 角色分配:根据讨论的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小组成员。
例如,指定一名主持人以引导讨论、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内容和结论等。
角色分配可以确保每个成员在讨论中都有明确的职责,有助于提高讨论的效率和效果。
4. 积极参与: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可以通过提问、分享相关经验或案例、对他人观点进行补充等方式,为讨论做出贡献。
5. 倾听和尊重:在讨论过程中,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非常重要。
不要轻易打断他人发言,而是耐心听完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
尊重不同的意见可以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6. 记录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并在讨论结束时进行总结。
这有助于确保讨论的重要内容被记录下来,并为后续行动提供参考。
7. 保持开放心态:在讨论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和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有助于拓宽思路,促进更全面的思考和讨论。
8. 适时引导:在讨论偏离主题或出现僵局时,主持人或小组成员可以适时引导,使讨论回到主题或找到新的思路。
9. 及时反馈:在讨论过程中或结束后,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他人的贡献或建议。
这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氛围。
10. 遵守时间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避免拖延或超时。
这有助于确保讨论的高效进行,并留给小组成员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
遵循这些小组讨论的策略可以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效果和质量。
老师的课堂讨论方案
老师的课堂讨论方案第一部分:引言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讨论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老师的课堂讨论方案至关重要,以确保课堂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老师课堂讨论方案,旨在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
第二部分:问答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是一种最常见和简单的课堂讨论形式。
在这种方案中,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依次回答。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组讨论或全体讨论,并且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在进行问答式讨论时,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出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详细阐述,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
2.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这可以允许学生更好地组织思维,提供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回答。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互相回答彼此的问题或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以促进更广泛的思考和交流。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有效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问题。
在设计小组讨论时,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组建均衡的小组:尽量确保每个小组中有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以促进多样性的交流和学习。
2. 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使学生集中讨论并达成一致。
3. 提供适量的指导:老师可以在讨论开始前提供一些问题或观点,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方向。
4. 监控和参与:老师需要在小组讨论中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确保讨论的进行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第四部分:角色扮演讨论角色扮演讨论是一种激发学生参与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创新方法。
在这种讨论中,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扮演相关的人物,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并提出理性的论点。
在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时,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确保学生对扮演的角色和相关的主题有足够的了解,以便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表达。
教案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小组讨论
教案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设计一个有效的小组讨论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讨论的主题、组织好学生的分组以及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案设计中的关键要点,帮助教师设计出有效的小组讨论。
一、确定讨论主题首先,教师需要确定一个适合讨论的主题。
这个主题应该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或深度。
例如,在语文课上,主题可以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在数学课上,可以是“三角函数的应用”。
通过选择适当的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热情。
二、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是进行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
在确定分组方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目标来灵活选择。
常用的分组方式包括随机分组、兴趣分组、能力分组等。
随机分组可以使学生与不同背景的同学进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兴趣分组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力分组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相互学习、提高。
无论采用哪种分组方式,教师都应确保小组成员的数量适中,以便于组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指导和引导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讨论的目标和规则。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讨论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例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遵循讨论的规则等。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和反馈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的教案时,也应该考虑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给予及时的反馈。
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讨论记录、小组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表现,并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讨论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方案,包括小组组成、讨论内容和讨论过程。
首先,小组的组成是小组讨论的基础。
小组成员可以是教师事先安排的,也可以是学生自由组成的。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例如按照兴趣、能力水平或者随机分组。
每个小组应该保持一定的规模,一般建议在3到5人之间,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避免某些学生的被边缘化。
其次,小组讨论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某个具体课题、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指导性的思路,但是应该避免提供过于具体的答案,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另外,讨论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最后,小组讨论的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积极性。
在开始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讨论的目的和规则,明确每位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然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提供一些引导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以保证讨论的紧凑性和高效性。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下一步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可以将学生的讨论成果与课堂讲解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一些小型的项目或者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在设计方案时,应该合理组织小组、设置挑战性的讨论内容、规范讨论过程,并及时评价和总结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课堂小组讨论的策略试谈课堂小组讨论的策略慈溪市巷城中学杨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始广泛使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以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实课堂小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而在美国则出现得更早,只不过最近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可以看到教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
但是,有很多教师却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讨论,通过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等等问题。
结果,使讨论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摆设。
我们说,讨论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使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对组织讨论的策略的思考和研究,或者是由于认识、行为上的偏差,使讨论缺乏实质性的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无效,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要使讨论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达到广泛交流,深层思考,理清思路,得到提高的目的,就必须对组织讨论的策略作出比较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而这个策略至少应该包括目标策略、行为策略、评估策略这三个方面。
一、目标策略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此等等问题,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之前,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
根据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的实际,确立明晰而又为师生所共同接受的讨论目标,这是目标策略的基本原则。
从这个基本原则的本身来看,讨论目标确立的构成要件有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学生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三是学生和教师的兴趣、价值取向。
只有当这三者达到统一时,所确立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不能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新课程理念的唯一体现。
事实上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以前,许多教师早已运用了这种方式。
现在新课程着重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过分注重机械式训练而言的。
其次,不能将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具有反作用。
我们知道,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些内容是适合朗读的;有些内容是适合背诵的,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如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位教师执教《口技》(2004年宁波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就是采用朗读的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不能盲目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
小组讨论的目的就在于:小组中的成员能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他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一个较个人想法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
因此,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不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
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中,学生能思考的。
第四,实施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本身,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
这是决定语文科存亡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言语内容,都要达到这一目的,服从这一任务。
”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必须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相统一,否则,这种教学形式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土壤。
二、行为策略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
这种合作应该如何进行,对于许多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问题。
很多教师对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小组讨论进行学习,觉得有太多的问题。
我们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的课堂小组讨论目标,准确地设计讨论的问题,找准切入口;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展开的同时,要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和任务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介入讨论;在讨论之后,要及时对讨论作出归纳小结和评价,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技能作出指导。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论题。
教师在提出论题之前,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
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找准问题的切入口。
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1、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了教材的主旨,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反应。
最后学生基本上一致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
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相反,有位教师在上《论语十则》时,曾让初一学生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哪一部?孔子的故乡在哪里?“三孔”有些什么特点?等等,真看不出这样的讨论题有什么意义。
其次,在讨论展开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一位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五分钟导入后,便提出了本文学习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找出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等许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马上要求学生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教师忽视了讨论之前的准备,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状态。
结果是整个讨论冷冷清清。
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讨论的氛围也没有形成。
事实上,由于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就难于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及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依旧成为教师的讲堂或者是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使讨论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第三,小组讨论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要懂得讨论的要求。
如果在实施课堂讨论小组之前,成员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长,召集组员、组织讨论、督促遵守讨论规则、小结讨论情况等;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提供小组讨论所需的资源保证;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所在,把讨论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而且,不同的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以避免某些工作总是有会做的人去做。
这样就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学会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然而,有许多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的分工和要求,结果很容易造成小组讨论成员的不知所措和课堂上的混乱局面。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师简单交代了几句后,学生就开始讨论,一时间看上去好象场面非常热烈,许多同学积极地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本地区(或学校)的建设规划图,然而讨论比较主动积极的只是那么几个同学,之后的上台发言,也是这几个学生的表演。
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舞台,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如何的培养。
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的意识,课堂中实施的小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在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伙伴,要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和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把握介入讨论的火候。
介入得过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得晚了,又会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助的状态;而有的时候,教师的介入就根本没有必要,以至剥夺了学生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因此,介入的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效果。
例如,一位高中教师教师在教《守财奴》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就课文中葛朗台说的“你真是我的女儿”,是不是应该说成“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认为这是葛朗台在称赞自己的女儿,应该加上一个“好”字。
于是,这位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介入,要求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说出理由。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学生明确了葛朗台并非一般地称赞女儿“好”,而是在赏识女儿像“我”,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换。
因此。
他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
这样,由于教师的及时介入,就从语言本身,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反,如果教师不及时介入,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
三、评价策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或者是缺乏评价,对学生的观点往往是不置可否,而是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自行其事,结果造成了学生、教师“两张皮”的现象。
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热情;或者是对学生发表的观点意见,不管正确与否,一味地称赞鼓励,结果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也使得问题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讨论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发言,不大注意他人的发言,不大注意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自己。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正确的点评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
评价的策略应该包括以下这样几个方面:要明确评价的内容;要讲究评价的技巧;要研究评价的效果。
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的点评和总结,可以从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发言中的闪光点或获取、组织信息等诸方面进行。
教师在对学生讨论的评价过程中要重视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
要重视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
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的点评和总结,还应该注意,由于认知的基础不同和讨论问题的开放性、多元性,学生讨论的结果不可能是相同的,参与讨论的成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因此他们答案也不可能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