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组织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耕实践活动,如春耕、秋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阐述原始农耕生活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理解并分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学会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来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
3.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农耕文明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共同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问题。
展示一些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史前农耕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原始农耕生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历史事件排序、农耕工具识别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new)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new)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二)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阅读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2.鼓励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亲手触摸原始农耕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搜索更多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如学术论文、历史事件介绍等,以拓宽知识面。
③农耕工具、农耕技术
①原始农耕生活:
-定义:史前时期,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
-时间:约8000年前
-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河姆渡人: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陕西半坡村,最早种植粟的人类。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村,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
③农耕工具、农耕技术:
-工具:石刀、石斧、耒耜等
-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种子选育技术等
重点题型整理
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原始农耕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稳定: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
-定居:农耕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开始定居,建立村落。
-分工:农业生产中出现简单的分工,如男女分工、老少分工。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原始农耕生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性和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原始农耕生活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通过展示讨论成果,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全班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对各组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4.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境内人类早期的农耕生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视频:播放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地图、在线讨论区等,让学生实时查阅资料、参与讨论,拓宽知识视野。
(4)实物模型:展示原始农耕工具、农作物等实物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增强对农耕生活的感知。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2)请论述原始农耕生活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答案:原始农耕生活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定居和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组织形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七班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认识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加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涌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同学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同学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同学观测、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同学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出示图片)
(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但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方面却有些许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指导大姐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2)从北京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你能看出我国先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变化,你有何感想?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重点】
农耕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白虎通》原文
(1)“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授课与活动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
假如同学们坐上时光机,到半坡居民或河姆渡居民的家里做客,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充分发挥想象,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课件显示标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半坡居民的活动
(1)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出示图片)
(2)你又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生产生活的发展教法分析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分析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复习旧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6-7页,讨论回答:师:结合书本,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

纺线、织布、制衣。

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比有哪些不同?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农业:农耕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陶器有黑陶和白陶。
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四、小结
五、巩固提高
导入:猜谜语
白如玉,穿黄袍,
只有一丁大,
却是宝中宝。
(打一农作物)
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农作物)
引入粟和水稻,从而过渡到农业生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欲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
资源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通案内容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
时间:距今约7千年
地点:长江流域
农业:农具是磨制石器和耒耜;农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饲养业: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手工业: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黄河流域
农业:农具是磨制石器和耒耜;
农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饲养业:猪狗
定居生活:住在半地穴的房屋里
手工业: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补充:彩陶上的刻划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

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间、作物种类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羊头、猪泥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时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过渡语: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史料积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教学反思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过渡语: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板块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约7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是最典型的农业工具,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制作象牙雕刻等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等;居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2)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要紧情形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时期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进程与方式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讨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进展的状况和标志。

教学预备:历史文物、遗物的图画或图片;地图册;与我国原始居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河姆渡考古新发觉图片(玉器、陶器等);PPT课件。

教学大体进程:导入新课:同窗们回忆前一节历史课上,咱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咱们明白了在初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若是搜集和渔猎,以搜集为主。

此刻,请同窗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和周围的同窗讨论一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仅靠在野外搜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必然程度上能够知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的地方,这种不便表此刻什么方面?如何才能够幸免这种局限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板书)感知明白得: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刻的什么地址?生产工具如何?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屋子?要紧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知识要点。

2.课件展现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

这些箭头说明了什么问题?(半坡居民已经利用弓箭)在发明弓箭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取猎物?(石器和木棒)弓箭和木棒、石器相较,有哪些优越性?(增加了平安系数、准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3.课件展现半坡出土的“钻孔石斧”。

从这张图片中,你能取得哪些历史信息?石斧的刃部通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有一圆洞,说明那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斧上有洞,说明半坡居民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理解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概念及这些概念出现的背景。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两个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可采用表格形式列举出来。

方法指导二:教会学生通过图片对比,联系所学的知识,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上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可采用博物馆解说员、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6~9页内容,完成第1~3题。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原始居民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作物房子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八千年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水稻干栏式房屋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黄河流域磨制石器、耒耜、石刀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彩陶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例题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和黍。

2.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3.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距今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5.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

其中,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最具代表性。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建筑。

3.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的木结构水井。

4.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5.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 000年,定名为“”。

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圆形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炕。

3.半坡人制作出了精美的石器。

4.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的祖先中有一些聪明人逐渐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某种土地上进行人工栽种,又发现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关在家里饲养,让它们繁殖。

年深日久,一再改进,人类终于进入了可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

这样,人类可以自己生产食物,不再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在农闲的时候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发明创造,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

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任何民族不经过农业时代,就不能进入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结
表格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填写。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房屋
生产
生活
半坡
河姆渡
作业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请回答:
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干栏式房屋”和第6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半坡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6-7页,讨论回答:
师:结合书本,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指导学生阅读8页,“问题思考”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具:骨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有水井。
8、会运用雕刻技术,制成艺术品。
师:文中第9页“河姆渡遗址中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生活的发展
教法分析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分析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复习旧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板书设计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时间、生活、位置、农业、畜牧业、工具、手工业、建筑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时间、生活、位置、农业、畜牧业、工具、手工业、建筑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食物中有鱼等,食物种类丰富)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千年
2、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原始农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思考:1、原始农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在长期的采集、狩猎中,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成就: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最早栽培粟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发展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粟,发展原始农业。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纺线、织布、制衣。
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比有哪些不同?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