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合集下载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
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 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 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 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 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 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 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 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 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 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 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 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 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之功; 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
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 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 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 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 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 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 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 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 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 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一种口服液引起右侧小腹疼痛,去诊所输液后不效,转求中医治疗。

病人恶寒汗出,小腹疼痛拒按,脉沉紧。

予大黄附子汤。

病人于晚十九点左右服药,服药后恶寒汗出消失,腹痛消失,但三十分钟左右出现呕吐,将药吐出。

继服一剂,仍三十分钟后吐出。

后未再服药,病人仍感觉胃中不适,但渐渐入睡。

至次日早五点半,病人醒来,排小便一次,喝温水三杯,胃气已和。

这个病例有三点启示:
1 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好,而且发挥作用很快。

2 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不一定要排出大便才有效。

3 病人腹痛消失后,胃气不和,出现呕吐,这时不宜继续服药,可待胃气自和。

〖中医秘方〗《附子大黄汤》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秘方〗《附子大黄汤》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秘方〗《附子大黄汤》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秘方】《附子大黄汤》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名]:附子大黄汤[功能]:温阳散寒,通腑泌浊。

[主治]:尿毒症。

[配方]:制附子15-30克、
生大黄15-30克、益母草15一30克、黄芪30一60克、芒硝10一20克。

[用法]:水煎服,或保留灌肠。

[加减]:湿浊内阻加甘露消毒丹、脾肾阳虚用济生肾气丸或防已黄芪汤加减;脾胃湿热用三仁汤加减;气阴两亏用六味地黄芪和生脉散加减;肝风内动用羚羊角钩藤汤加减。

[疗效]:A组14例,服用汤药,显效5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85.7%;B组32例,保留灌肠,显效13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有效率 87.5%。

[方解]:早期尿毒症者多为脾肾阳虚,水毒潴留所致,虚实挟杂,阴毒内结。

方用附子温阳散寒,配大黄、芒硝等使
水毒潴留从大便而出,泻下而不伤阳气。

本方泻下之力较峻,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一旦消化道症状改善后应减量,以免损伤正气。

[来源]:陕
西省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锐等。

(陈以平)。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属二类方。

主要掌握它证候形成特点,和它的用药特点。

二类方它不像一类方,是全面掌握的。

主证病机分析寒积里实证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寒实左证─苔白腻,脉弦紧。

从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来看,寒积里实证,对这个证的认识,历来讨论的比较多,有几个疑点,首先一个,这个寒是哪里来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较模糊,既提它阳气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

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

阳气不足,有内寒产生的意思。

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治疗上就应该温补结合。

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治法上体现的是散寒。

从古到今很多方书,提到它都是温散,而且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

所以说应该说这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

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

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

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至于这个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

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

应该是胁下满痛。

是错简了。

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

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

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

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

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

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至于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

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

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畏 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积内结,阳气不运
功பைடு நூலகம்: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方解
君:附子(三枚)12g——辛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三两)9g——苦寒,通便攻下,荡涤积滞
二者合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大黄性虽苦寒,得大量附子之 辛热,则寒性得减,而泻下之功犹存,共成温下之剂
佐:细辛(二两)3g——散寒,与附子相配可助温里散寒之功 注: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
配伍 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 乃“温下”法之基本配伍 本方为温下法得基础方; 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附方
三物备急丸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成:君:巴豆(一两)——辛热峻下寒积 臣:干姜(一两)——温中祛寒 佐:大黄(一两)——荡涤积滞,其苦寒既为辛热 所制,又制巴豆之毒
功用:功逐寒积
配伍 特点
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 《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下反缓”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急证之代表方
使用注意
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药后下甚,可服冷粥以止泻
感谢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文章目录*一、大黄附子汤概述*二、大黄附子汤功能主治*三、大黄附子汤服用方法*四、大黄附子汤副作用*五、大黄附子汤注意事项*六、大黄附子汤药典记载大黄附子汤概述1、定义大黄附子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金匮要略今释》。

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

主治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2、别名大黄附子汤。

3、组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4、制法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体质强壮者煮取250毫升。

5、性状汤剂,浅棕色,味微苦。

大黄附子汤功能主治1、功效作用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2、临床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证。

大黄附子汤服用方法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加减: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大黄附子汤副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大黄附子汤注意事项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大黄附子汤药典记载1、《金匮要略今释》:“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3、《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通便止痛的汤——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歌诀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组成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配伍特点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

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辩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乃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故事一则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

左小腿腨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腨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腨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方药】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15克) 细辛二两(6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瘟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五)【解说】本证为寒实内结之证,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治疗本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大黄附子汤用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用大黄通下里实。

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阴寒凝滞不解,徒下无功。

临床上,凡属寒实内结之候,皆可应用本方。

【运用】一、寒积腹痛赵守真医案: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9克,乌附9克,细辛4.5克。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治验回忆录》1962:50)按语:腹痛每因饮食寒冷诱发,又见脉弦紧,舌苔白润,经久不愈,服温药稍缓,此阴寒凝结成实也,故但服理中四逆辈,虽已其寒而不能去其实,隔鞋搔痒终不愈也。

当以温中兼通,下其内结,方能奏效,用大黄附子汤正为对证之方,“果两剂而瘥”。

二、寒结腑实(粘连性肠梗阻)孙自文医案:李某,男,68岁。

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

大黄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

大黄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

大黄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黄煌经方一百首之80、大黄附子汤(转载)[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组成与用法】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1.慢性盆腔炎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细辛4g桂枝5g川朴10g枳壳10g甘草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红藤15g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淡附片6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2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红藤3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淡附片5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延胡索10g菝葜20g红藤30g川朴10g,3剂。

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一、大黄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解:胁下偏痛,指偏于一侧的胁下痛,紧弦为寒实的脉应。

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为寒实,宜大黄附子汤以下其寒。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按: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那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

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痛疼者。

【验案】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

左小腿腿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踹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踹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二、走马汤方【方剂组成】巴豆一枚(去皮心,熬去油)杏仁二枚【用法】以绵缠捶令碎,热汤少许,捻取白汁饮之,当下。

老小量之。

通治飞尸鬼击病。

【方解】巴豆为一温性峻下药,合以杏仁尤能开通闭塞而得快下,此为卒病暴疾胀满闭塞的急救方。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三):《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注解:中恶、飞尸、鬼击,都不外是卒然发作的暴病。

其实凡剧烈的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无热候者,即可用之,不必眩惑于此等病名也。

【辨证要点】胃腹剧烈痛疼、大便不通无热者。

三、三物备急丸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干姜9克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合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

【方解】大黄、巴豆合用攻下至猛,伍以干姜更利驱寒,故治里实满无热而有寒者。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剂名】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类别】泻下剂【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阳虚寒结,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泠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

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

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

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

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辩证要点】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以胁下偏痛,腹痛(应喜温热),便秘,脉紧为辨证要点,其原方重用炮附子以制约大黄之寒;但附子有毒,宜久煎以破坏其毒性,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用本方可治疗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释疑】治寒积里实证,方中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本方仍不失其温下之法。

因与大辛大热之附子配伍,且附子之用量大,为《伤寒论》中用量之最,又有细辛为助,大黄之寒性已被制约,取其泻下攻积之功,是“去性取用”之配伍。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大黄附子汤朱进忠经方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作者/朱进忠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

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

”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

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胃脘痛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

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

(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

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

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成方。

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

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好诊好治得多。

正因为肿瘤的寒热胶结,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甚至一时表现为热,一时表现为寒,证情变化无常才导致肿瘤治疗的复杂性、持久性。

我们要以复杂对复杂,决不能以简单对复杂。

读书宁涩勿滑,要反复掂量,以药测证;临证宁拙勿巧,当曲尽病情,勿简单粗暴。

至于方中为什么用细辛,关键是用其辛香走窜之性,引药直达病所。

张锡纯当年正是看到老师用大承气汤加威灵仙(他老师说是导火索)这一走窜之品而获意料外之效,才恍然大悟的。

细辛、威灵仙在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附子汤
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时候,有一些效果很好而且广为流传的药方,其中有一种叫做大黄附子汤的,就是中医医学运用比较广泛,具有非常不错的驱寒温经的效果,而且对于治疗一些肠胃疾病有着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这都让很多朋友对于大黄附子汤非常的感兴趣,想要了解它具体的知识介绍。

其实所谓的大黄附子汤,主要就是使用大黄和附子为主要的原材料熬制而成的,而且搭配其他不同的中药,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的疾病,所以如果是您想要使用这种药方的话,一定要注意搭配。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
药理作用:主要有泻下,抗缺氧,抗感染,镇痛作用。

1.泻下:对寒积便秘模型小鼠,大黄附子汤、大黄加附子水煎液、大黄加细辛水煎液、大黄水煎液、附子水煎液0.14g/10g 灌胃,能显着促进小鼠排便,且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的下降。

2.抗缺氧:对常压下致小鼠整体缺氧和结扎颈动脉所致小鼠脑缺血性缺氧,大黄附子汤水醇法提取液14.4g/kg腹腔注射,能明显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对氰化钾和亚硝酸钠中毒所致细胞缺氧,本方亦具有保护作用。

大黄附子汤还能明显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
致小鼠缺氧,其作用较心得安0.2ml/10g好。

3.抗感染:大黄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真菌。

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其实大黄附子汤除了有上述这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之外,它在临床上还有一点非常大的用处,就是镇痛,据最新的科学实验发现,大黄附子汤有着非常明显的镇痛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大黄附子汤临床上的作用越来越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