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殖隔离是种间不连续性的根本原因。但不能 应用于无性生殖的生物。
总结
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同种个体共 有遗传基因库,并与其他物种生殖隔离,使种群保持相 对稳定的基因库,抵消有性生殖带来的遗传不稳定性。
物种是进化的单位。生殖隔离和进化是导致物种之间表 型分异的原因。而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 答,使不同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是生物与环境相 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
5.1 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species)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Ray《植物志》:种是“ 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具
有通过繁殖而永远延续的特点。
1753年,C.Linna《植物种志》: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 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 。
缺点:林奈的种概念与现代生物学种概念区别在于: 他认为物种是不变的、独立的,种间没有亲缘关系。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基因是遗传单位,是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质的遗传密码的 DNA片段。基因是成对结构,由两个等位基因构成。
座位: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据的位置。
纯合基因个体:在一个座位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 体。
杂合基因个体:在一个座位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 体。
共显性:两个等位基因都得到表达的,称共显性。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物种的概念 2、掌握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基本规律 3、掌握物种形成过程、形成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物种的概念、表型的自然选择、物种形 成过程、形成方式
2、 难点: 变异、自然选择、遗传漂变、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基因型频率:(25% ) (50% ) (25% )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
子代产生配子的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
A= 25% + 1/2 (50% ) = 50% 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
显性:通常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得到表达的,表达的等位基因 相对另一基因为显性的。
隐性:不表达的等位基因为隐性的。隐性的等位基因同样可 被遗传给后代,在没有显性基因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表达。
多基因表达性状:由许多座位上的许多基因甚至是不同染色 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如人的身高就是多基因表达性状。 相反,一个基因也影响许多性状。
概述
种群内个体可相互交配,共有一个 基因库 (gene bank)。 基因型(genotype):
种群内每一个个体的基因组合。种的遗传本质,是生物 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现型(phenotype): 遗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能够直接观 察所感受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 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E.Mayr(1982)认为“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 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 ),它在 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5.1 生物种的概念
不同物种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和不同 形式的生殖隔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 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 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 单位。例:水稻和玉米,马和驴。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不同物种因其不同的适 应特征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物种是维持 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5.2.3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5.2.4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达尔文:认为一个物种可变为另一个物种,种间存在不 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缺点:过分强调个体差异和种间的连续性,把物种 看做人为的分类单位,认为物种是为方便起见任意用 来表示一群亲缘关系密切的 个体的。
5.1 生物种的概念
近代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是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 种群 。
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哈代-魏伯格定律
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 哈代-魏伯格定律( Hardy-
亲代 AA × aa(随机交配) Weinberg Law):
(50% ) (50% )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
F1代 F2代
A a × A a (杂交) 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
AA , A a, aa
其他因素干扰(如突变、 选择、迁移、漂变等)
概述 5.1 生物种的概念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小结
课后作业 参考文献
概述
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 是结合种群遗传学研究的种群生态学的热点之一。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与质量变化 是种群动态过程两个方 面,与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个体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直接相关。
种群个体携带有利基因,生理适应环境能力较强,个 体存活力较高,种群数量上升,从而改变种群的选择 压力,导致种群基因型和表现型频率的变化。
基因频率: 生物在将自身的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时,是按照不同 的频率传递的。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 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概述
物种的进化过程: 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 连续变 化过程。
新物种形成 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
种群 是遗传单位,进化单位、物种的存在单位。
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所有的个体成 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似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 种成员的相似性。
优点:承认种内个体间的差异,将种内个体的共 性抽象提升,并同时承认种间个体的差异。
5.1 生物种的概念
1963年,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认为“能实 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 种”,而“种群是某一地区具有实际或潜在杂交 能力的个体的集群”。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的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彼此隔离没有杂交的种群具有隔离的基因库。 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死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出从基因库中丢失,
通过突变或迁入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
基因型频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