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五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宾语前置句试题苏教版选修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4课 滑稽列传 苏教版选修《《史记
(3)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想__要__死__后__家__庭__富__足__,__又__恐__怕__接__受__人__家__的__贿__赂__,__败__坏__法__纪__,__作_ 奸犯科而犯 (4了)即大欲罪就,之自,身易被为杀漆而耳家,族顾被难灭为绝荫。室贪。官哪能做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3.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 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品读研讨——文本核心
1.脉络梳理
整体把握
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_形__容__词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惊___ (2)先生少之乎:_形__容__词__意__动__用__法__,__认__为__…__…__少____ (3)衣以文绣:__名__词_作__动__词__,__给__…__…__穿__衣____ (4)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贱__;__以__…__…__为__贵___ (5)请为大王六畜葬之: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按__六__畜__的__办__法____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五摹形传神千载如生_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3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试题苏教版
第1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1.通假字(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拜送书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召有司案.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锧”,铁砧板 (2)同“否”,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询问 (3)同“廷”,朝廷 (4)同“按”,比画、指示 (5)同“佯”,假装 (6)同“穆” (7)同“芥”,小草 (8)同“熟”,仔细2.一词多义(1)幸⎩⎪⎨⎪⎧ 大王亦幸.赦臣: 而君幸.于赵王: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负⎩⎪⎨⎪⎧ 秦贪,负.其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乃使.其从者衣褐: (4)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引.而不发,跃如也: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5)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答案 (1)副词,幸好,侥幸/动词,被……宠爱/动词,希望/动词,古代指皇帝到某处/副词,幸亏 (2)介词,依仗,凭借/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违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动词,背着/动词,与“胜”相对 (3)动词,派/动词,出使/名词,使臣/动词,让 (4)动词,引见,延请/动词,拉/动词,退,引申为掉转/动词,拉满弓/名词,诗文的序 (5)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一类人3.虚词归纳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余船以.次俱进: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 泰安:答案 介词,凭借/介词,用,拿/连词,来/介词,用以,用来/连词,因为/介词,按照/介词,在4.古今异义词(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了这一 艺术规 律来进 行创作 , 塑 造 了一大 批血 肉丰 满 、 独具 特质 的历史人 物形 象 , 给《 史记 》 这
部 巨著添上厚 重 的一 笔 。如《 廉颇蔺相 如列传 》 , 塑造 蔺相如 的形象 , 在 秦赵 紧张 的气氛下 作者 再从 容描绘献 璧取璧 、 保璧归璧 、 抗言 秦廷 的几 个场面 。相如能相 机行事 , 掌握 主动 , 具 有超人
鲜 明。 如《 李将军列传》 中杀 霸陵尉的细节 , 令 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 , 还有负能使气 的一 面。
又如《 项 羽本纪》 中, 项羽反复强调 “ 天之亡我 ” , 展现 了他捍 卫荣誉 , 充满血性 , 绝 不苟且 的英雄骨
气 以及他的有耻及 自愧 。 再 如《 刺 客列传 》 中关于客不至的细节 , 也暗示 了荆轲行动 的结果 。 在细 节的表现张力之下 , 还要注意 的是个性化 的语言。例如陈涉 、 项羽 、 刘邦三人 , 都说过反映其欲争 天下的话 , 却截然不 同。 陈涉是 : “ 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项 羽是 : “ 彼可取而代也 ! ” 刘邦是 : “ 嗟乎 ! 大丈夫 当如此也 ! ” 三个人 的话都充分体现 了各 自的身份 、 个 性。 陈涉 的话符合其下层 劳动人 民的
身份 , 体现 了他 敢于反抗 的个性 ; 项羽 的话 符合他 旧贵族 阶级 的身份 , 反 映 了他过人 的胆气和干
脆豪 爽的个性 ; 刘邦 的话则符合他 自耕农 的身份 , 反 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 活的卑微私心和夺
取 天 下 的野 心 。
其三 , 整体把握选文 内容 , 和其 他相关篇 目比照阅读 , 整体勾勒 出人物形象 。 “ 一事所 系数人 ,
《 史记 》 中俯拾 皆是 。“ 烘云托月” 的手法是《 史记》 的特色 , 自司 马迁之后 , 也 成 了中国小说 中表选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4课 滑稽列传试
第14课 滑稽列传1.通假字(1)三年不蜚.又不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振.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久不相见,卒.然相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暮酒阑,合尊.促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微闻芗.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赍.以姜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无.远有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知.可以言时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陛楯.者皆沾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飞” (2)同“震” (3)同“镒”,重量单位 (4)同“猝”,突然 (5)同“樽”,,不要 (9)同“智”,智慧 (10)2 (2)尝⎩⎪⎨.在侧: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 (3)道⎩⎪⎨⎪⎧ 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怀其璧,从径道.亡:(4)赍⎩⎪⎨⎪⎧ 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答案 (1)相同/乃、竟/统一/一旦 (2)同“常”/曾经 (3)道理/取道/说,谈论/路 (4)携带/同“剂”,调配3.虚词归纳(1)乃⎩⎪⎨⎪⎧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2)之⎩⎪⎨⎪⎧淳于髡说之.王之.石之.(3)固⎩⎪⎨⎪⎧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请,召有司案图: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 (1)就/你的/竟/仅仅,只 (2)他,代齐威王/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3)本来/顽固/坚持/巩固4.古今异义词(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中..有大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欢然道故,私情..相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妇言慎无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齐威王横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精选】_高中语文专题五摹形传神千载如生_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4课滑稽列传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2.课外素材 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
苗家人房屋的建筑最有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 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 和门槛走进来。虽然有这么多的障碍,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因此撞到房檐 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 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的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 篓。当地的居民一语道破天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记 住一句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 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
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他们出身 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 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2)“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 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 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 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
淳于髡
“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讽谏 “操蹄禳田”的寓言类比 “纵酒淫乱”的场面推演
滑稽多辩
滑稽列传 优孟 反语归谬讽谏“贱人贵马”
多辩,常以
“为孙叔敖衣冠”而恤故吏之家 谈笑讽谏
解陛楯郎之困 优旃 谏阻扩大苑囿 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劝诫油漆城墙
2.初读感知 文章开篇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 答案 说明倡优虽然出身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 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六艺于治一也”的重 要作用。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 (2)操一豚蹄,酒一盂:_定__语__后__置___句__ (3)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樊於期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 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 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 剪裁合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 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 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 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 烈的性格。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刺 客 列 传
《太史公自序》中关于本传的传旨:
•“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 为二心。”
曹沫用匕首胁迫桓公订盟,鲁国得以收回 失地,同时也使齐君在诸侯中彰明诚信;豫 让守义,为智伯报仇没有二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问题探讨
❖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课文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 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 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 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大,也应证 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前期活动
论剑而逃 争道而去
品读6-17节
壮风 士萧 一萧 去兮 兮易 不水 复寒 还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把《荆轲刺秦王》 分成几场戏?
❖序幕 ❖第一场 ❖第二场 ❖过渡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第六场
交代背景 荆轲临危受命 私见樊於期 交代准备信物、利器、助手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贿赂蒙嘉 廷刺秦王
最最 最 佳佳最佳最 绩震佳创佳 效撼上意敬 刺刺镜刺业 客客刺客刺 曹沫聂氏姐弟客 荆 柯:专诸客豫让
【word】 “传形摩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教学设计
“传形摩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教学设计.堂耋I选修纵横zH0NGxUEYUwENjiA0xUEcANKA0《已》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教学设计一,整体把握1.教材解读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的进程做了忠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总结,表达了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着作.本专题四篇文章,有专传,有合传,有类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散文.在人物描写上,它们既有其共性,也有差异,因为传记的类型不同,所以在构思和写法上也就有了变化.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为自读课文,《项羽本纪》《刺客列传》为重点讲读课文.《项羽本纪》应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从《史记》全书,还是从本专题来看,它都是最为精彩的篇目.这里节选的除了项羽家世和早年情况介绍之外,主要是”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两个片段.关于项羽的早年情况,作者只是抓住“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寥寥数笔,为项羽以后的发迹和结局作铺垫.”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这是一场大战,一场恶战,也是一场关系反秦胜败的关键之战,可司马迁并未过多着墨,只用一系列短句,既从正面写楚军不可阻挡的气势,更从侧面写其他诸侯军的反应,”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把项羽过人的勇武表现到极致.而”垓下之战”则是另一种写法,通过诀别虞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慨然自刎等情节,通过项羽的所言所行,把项羽这一末路英雄写得栩栩如生,既形象生动,又具有立体感,也展现了司马迁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另外三篇传记,写得各有特色.《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小故事,充分展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滑稽列传》主要通过几个人物的语言,显示了他们的机智幽默.《刺客列传》节选部分以荆轲为中心人物,以”刺秦王”为核心情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值得认真琢磨.2.目标定位确定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要明确选修课的要求,要注意选修与必修的区别.作为选修课,我们要注重拓展,强调探究,引导创新,发展多向思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但是本专题的教学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所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未到位,所以教学中还要把读懂文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根据文本特点和教材编写意图,本专题教学要力争达成如下教学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江苏怀仁中学/陈绍忠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结构特色,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刻画艺术”这一中心,选择合适的角度,作深入探究,形成文字成果.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敢于向文本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教学建议①可用8—10课时,分为导读,自读,研讨三个阶段.“导读”阶段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项羽本纪》和《刺客列传》两篇重点文章,重在疏通文句,把握人物形象,可用3—4 课时.《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滑稽列传》可用2课时,由学生”自读”,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点拨指导.”研讨”可用3—4课时,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围绕”人物刻画艺术”,选定一个角度,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深入探究,然后交流评改.②三个阶段的学习中,要始终紧紧扣住”人物刻画艺术”这一中心,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③前后勾联,课内外结合.比如学习《项羽本纪》,要联系必修课上学过的《鸿门宴》,最好让学生读一读《项羽本纪》全文,甚至可以和《高祖本纪》一块来对比着读,从而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有一个更为全面准确的理解.研究《刺客列传》中荆轲出场时欲扬先抑的手法,可联系本专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对蔺相如的介绍,还可以联系《淮阴侯列传》写韩信胯下受辱一段,如果能再联系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二,专题研究众星辉映月长明——试析荆轲形象塑造中的烘托手法烘云托月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司马迁运用得极为娴熟.作为一名刺客而青史留名,荆轲值得记诵的事迹也就是刺杀秦王一件,本来无需太多笔墨.在《刺客列传》中,另外几位刺客总共也就用了两千多字,而在荆轲身上,司马迁却不吝笔墨,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先后写到与之相关的十多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运用烘托手法,犹如众星捧月,把这一形象塑造得生动而又丰满. 写荆轲,离不开太子丹,因为他是刺秦王的主谋.但写太子丹不是目的,一个太子,也许还不值得司马迁为之作传,所以这位太子只能成为荆轲的陪衬.尽管他也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物,但他报仇心切,只有刺秦王之心,却并未有行刺之术,是荆轲为他制定了行刺的具体计划,他的无术衬托了荆轲的智谋.为接近秦王,需要樊於期的人头,在荆轲看来,别无他法,可是太子丹优柔寡断,是荆轲直接找到樊於期,晓以利害,使樊於期毅然自刎,太子的隐忍衬托了荆轲的果敢.本来时机尚未成熟,荆轲一直在等待时机,可太子屡次催促,他的急于事功衬托出荆轲的深谋远虑.秦武阳这一副手,是太子丹亲手选定,结果关键时候不仅派不上用场,反而差点坏了大事.想当初,荆轲本是”有所待,欲与俱”,虽然那人终未出场,留下了一个谜,但我们由此知道出发之前,荆轲已经看出秦武阳的靠不住,他有更加合适的人选,只可惜太子丹求成心切,等待不得.要不然,能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事情的结果就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里, 太子的识人偏差也就衬托了荆轲的见人之准.丹虽贵为太子,在文中不过是衬托荆轲形象的一个配角.除了太子丹以外,文中有名有姓的还有十多个人物,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起到了烘托荆轲形象的作用.高渐离,应该是一个民间艺人.文中三次写到高渐离:第一次是当荆轲穷困潦倒之时,与高渐离结交.两个人天天一起喝酒到沉醉,然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时兴高采烈,一时痛哭流涕.虽只寥寥数语,但我们已知道两人定是志趣相投,关系非同一般.第二次是当荆轲受命出发要去刺秦王时,高渐离前去送行,易水送别,又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不由让人想到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对知音.高渐离是何心情作者并未描绘,其筑声如何美妙也未多写,只说他先”为变徵之声”,然后”复为慷慨羽声”,司马迁重点描写的是众人的反应:先是”士皆垂泪涕泣”,后是“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筑声的动人心魄自然无须多言, 高渐离悲痛感伤而又慷慨激昂的心情也无须多说,人们自然可以揣测得到.他与荆轲的配合默契与深情厚谊由此可见一斑.第三次是荆轲失败被杀之后,高渐离匿名而逃,为人作佣工.然而终不甘于寂寞,最后勇敢地站出来,走到秦始皇面前,先是以其高超的筑声赢得了秦始皇的喜欢,然后等待机会接近秦始皇,并为之作了充分的准备——”以铅置筑中”.等他有了接近始皇的机会,就举起筑来撞击始皇,而这不正是荆轲事业的继续吗?只可惜没有击中,也以失败而告终,但他的所作所为亦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们常说,欲知其人,先观其友.从高渐离身上,我们不正可以看到荆轲的影子吗?有了高渐离的烘托,荆轲这一形象就更显得光彩无穷.作为一名流落到燕国的流浪汉,荆轲想见太子并得其重用显然有许多不可能,于是作者引出了田光.在燕国,田光是一位隐者,也是一位声名远扬的高人,但他善待荆轲, 赏识荆轲,有了他的赏识,就显出荆轲”非庸人也”.特别是当经鞠武推荐,太子丹以重任相托,田光觉得自己难以胜任时,自然把荆轲推举出来,这才让荆轲有了被重用而出人头地的机会.为了激励荆轲,他又竟然”自刎而死”,尤其让一般人不可思议.他的死固然是为了消除太子的疑心,但更重要的是对荆轲的激励.作为荆轲的朋友,他的死让荆轲此行增加了几许苍凉,几许悲壮.还有一个樊於期,他在秦国遭遇飞来之祸,”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不得已逃到燕国,当荆轲以复仇大计跟他商议时,他毫不犹豫地自杀而死,不愧为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们两人如此豪壮的死为荆轲的出行描绘了一幅非常悲壮的背景.有了这一背景,更让人觉荆轲此行意义重大, 到了这种时候,无论结局如何,荆轲是非出行不可了.以上几个人物,都是荆轲的朋友或同道,可以说都从正选修纵横zH0NGXU∈vuW∈NJIAOXUECANKA0面烘托出荆轲的高大形象,为这一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另外一些人物则是从反面来映衬.首先要说秦武阳.这也曾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他也因此被收罗进太子丹的门下, 并备受青睐.当太子丹抱怨荆轲迟迟不出发时,甚至想先遣秦武阳一人前去,可见太子丹对于这人的重视程度.谁知到了咸阳宫门前,好戏尚未开始,这小子先已”色变振恐”,差点坏了太子的大事.好在荆轲随机应变,”顾笑武阳”,然后以”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恐”搪塞过去,刺秦王之戏才得以继续上演.一位当初让”人不敢忤视”的”英雄”,竟然如此胆怯,可见秦王的威仪.秦武阳的“色变振恐”,更衬托出荆轲的临危不乱,机智镇定.从反面起映衬作用的还有盖聂和鲁勾践,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两个小人物,为什么在文中要写到他们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塑造荆轲形象的需要.在荆轲尚未成名之时,他们依仗自己的威风,发一点淫威,而荆轲既不和他们争,更不和他们斗,看起来相当怯懦,而这正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两人的张狂凸现了荆轲的韬晦,使荆轲这一形象更具有立体感.有了这两”忍”,就为下文写荆轲的成就大业做了足够的铺垫. 特别是到文章最后,司马迁还不忘交待鲁勾践的感叹:”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到这时才明白:人家的不争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瞧不上,不把自己看做同类.由原先的气焰嚣张,咄咄逼人,到最后的扼腕叹息,自愧不如.不需要作者去赞叹,鲁勾践的感叹就是对荆轲行为的最好肯定.总之,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运用对比烘托塑造了荆轲这一栩栩如生的光辉形象,从多侧面展现了荆轲的过人之处,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千百年来,荆轲其人其事引发了后人诸多的感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巨大成功.三,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重点.在本专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把理解和研究”人物刻画艺术”作为中心,力求在这方面有新的收获.不仅理解《史记》人物刻画的妙处,而且能由此提高自己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当然,作为文言文,我们首先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逐字逐句读懂文意,这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阅读理解,二是专题研讨,三是交流评价.先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题研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是作为选修教材,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学.3.强调学生的”读”.文言文,不读不行.为了”理解”,要多读,朗读,默读,演读等方式可交替使用,重要的特别精彩的语段,I:IfAI”巨鹿之战”,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艺术.为了”研讨”,更需要反复读,静下心来边读边思,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4.研究角度要新,论题开13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1桶参考i选修横ZHoNGxUEYUwENJ{AoXUEcANKA0和能力所限,不宜研究那种大而化之的论题,比如《漫谈(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就很难驾驭.选择一个小的,自己确有感触和较深体悟的独特角度,作深入挖掘,反而可以谈深谈透,也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下论题可以参考:①闻其声如见其人——《项羽本纪》人物语言摭谈②花红叶绿,摇曳生姿——谈项羽性格的多角度刻画③于平淡中见匠心——《廉颇蔺相如列传》叙述语言琐议④神龙见首不见尾——廉颇形象塑造初探⑤惟妙惟肖,形神毕见——试析《滑稽列传》的人物语言⑥《大风歌》《垓下歌》《易水歌》比较赏析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巨鹿之战”看霸王项羽⑧知其不可而为之,纵使败亡亦英雄——荆轲形象试析⑨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史记》的白描艺术⑩欲扬先抑,蓄势而发——由荆轲看《史记》人物的出场艺术5.在交流中展示,在碰撞中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果要展示,要交流,但展示与交流不是目的,甚至评价也不是目的——我们要把目的放在思维的碰撞与思想的提高上.因为个人或小组的思考虽然有创新性,但又难免有局限性,拿到班级交流,大家见仁见智,评头品足,既能肯定成绩,也能发现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使研究走向更深入,更严密.四,题型设计1.找出四篇文章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加以分类整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④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⑤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⑥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⑦寡人之过一至此乎!⑧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⑨今太子闻广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⑩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3.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⑤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⑥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⑦太子迟之,疑其改悔.⑧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4.翻译下列句子.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⑤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⑥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5.阅读下面一段,联系全文有关隋节,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以”无情未必真豪杰——由霸王别姬看项羽性格的多面性”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6.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司马迁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你对此作如何评价呢?附:设计意图与参考答案:1.整理巩固常见的文言句法.(答案略)2.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①约定②遭受③宠爱④傲慢⑤倒退⑥如何,怎么⑦乃,竟⑧离开⑨及,比得上⑩如果,胁迫,全部3.提高分析词类活用这一文言现象的能力.①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②师,意动用法,以一…?为师.③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归,使动用法,使……归去.④贱,贵,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贱,以……为贵.⑤舍,使动用法,使……住下来.⑥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装.⑦迟,意动用法,以……为迟缓.⑧怪,意动用法,以……为怪.4.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可是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②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不从心里感到惭愧吗?③比较这两个对策,宁肯答应(给他和氏璧)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④(荆轲)本来就该离开,我刚才用眼睛震慑了他.⑤过了不久,恰好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逃跑回到燕国.⑥(秦国)不全部占有天下的土地,让海内的诸侯王都称臣,他的心愿是不会满足的.5.此题考查鉴赏精彩文段的能力.要以所给文段为依托,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相应的观点,并依据文段作具体分析.(答案略)6.此题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只要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得出一定的结论就可,可以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答案略)。
《〈史记〉选读》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教学设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巨著的地位和价值,体会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2. 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3. 学会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司马迁“摹形传神”的写作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文句式。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简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成书背景,书的结构及体例等。
2. 选取《史记》中的精彩篇章进行精讲,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游侠列传》等。
3.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从外貌、言语、行为、事迹等方面入手,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4. 学习《史记》中的“摹形传神”技巧,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背景、体例及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史记》中的具体篇章,进行分析讨论。
3. 实践练习法:让学生模仿《史记》的写作技巧,进行人物描写练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和结构,让学生对《史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示范解读《项羽本纪》。
4. 学生自主阅读《留侯世家》、《游侠列传》等篇章,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史记》的背景和体例。
2. 学生能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并用专业的语言进行解读。
3. 学生能模仿《史记》的写作技巧,进行人物描写练习。
4. 学生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阅读更多的篇章。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史记》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2. 邀请历史学者或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史记》的文化价值。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史记〉选读》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教学设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2. 培养学生对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史记的艺术特色。
4. 通过对史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
2. 史记的基本情况,包括体例、内容、价值等。
3.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摹形、传神等。
4.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包括英雄、奸臣、帝王等。
5. 史记的艺术特色,如真实性、生动性、深刻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史记的基本情况;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史记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史记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基本情况、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人物描写手法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史记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史记的人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引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史记的价值和意义。
3. 分析: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摹形传神的技巧。
4. 案例:选取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学会概括和评价。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史记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练习:让学生模仿史记的人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记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8.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ppt精品课件2(课件+试题,10套)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解析
答案
练习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①沛公安在 ②大王来何操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解析 答案
B.
C.
√
D.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
△ △
二、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
①何以 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②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
△
2.非疑问句中的“以”的宾语常前置。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 当十。(《项羽本纪》) .
△
②将子无怒,秋以 为期。(《诗经· 氓》) .
解析
答案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 “ 范氏富,盍已乎? ” 曰: “ 欲为系援 ① 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 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 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的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ppt2(课件+试题,打包10套)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2017-2018高中语文专题五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第15课刺客列传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
第 15课 刺客列传1.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嘿.而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手揕其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北购.于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2)同“默”,默默地 (3)同“胸”,胸膛(4)同“慷”,慷慨 (5)同“现”,出现 (6)同“掷”,投掷 (7)同“佣”,被雇用的人(8)同“媾”媾和,讲和 (9)同“腕”,手腕2.一词多义(1)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顾⎩⎪⎨⎪⎧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大行不顾.细谨: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固⎩⎪⎪⎨⎪⎪⎧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4)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见张良: 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答案 (1)士兵/军队/兵器 (2)回头/看/拜访/考虑/但是/难道/只是 (3)坚决/坚固/险要的地方/顽固/本来/固然/巩固/坚守 (4)私利/私人的/偏爱/私下/私交,秘密活动 3.虚词归纳 (1)虽⎩⎪⎨⎪⎧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2)之⎩⎪⎨⎪⎧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因⎩⎪⎨⎪⎧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答案 (1)虽然/即使/即使这样 (2)助词,无义/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趁机/于是4.古今异义词(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专题五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第12课 项羽本纪 Word版含答
第12课 项羽本纪1.通假字(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持项王头视.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乘埶.起陇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问一田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骑皆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羽岂其苗裔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徭”,徭役 (2)同“示”,出示,展示 (3)同“势”,形势 (4)同“值”,当(5)同“悟”,醒悟 (6)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7)同“服”,佩服 (8)同“耶”,语气词,吗2.一词多义(1)被⎩⎪⎨⎪⎧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忠而被谤:被发行吟泽畔: (2)亡⎩⎪⎨⎪⎧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亡其两骑:(3)少⎩⎪⎨⎪⎧ 项籍少时:战少利:答案 (1)遭受/表被动/披 (2)使……灭亡/损失 (3)少年/稍微3.虚词归纳及⎩⎪⎨⎪⎧ 及其死,鲁最后下:以故汉追及之: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答案 等到/赶上/趁着4.古今异义词(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①及子弟..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吾知公长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于是..②..①项王乃悲歌忼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放逐义帝而自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学习认字与写字。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探讨ppt
“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称王后,陈涉旧时 伙伴见他所居宫殿说的话, “夥颐”是陈涉乡间 的土语,是多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陈涉宫殿 陈设的丰富;“沉沉”是形容宫殿广大深邃, 又带有惊异的语气,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质
个性化的语言往往最能活生 生地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 修养、社会地位.
荆轲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见。因左手把 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 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 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是时,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 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 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掷秦王,不中,中 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 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 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 眉,观四荒.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个傲骨。
——余光中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挚交千古 交 叔 牙 万 古 高 风
总结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个性化的语言 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情 反衬(对比、对照),烘托 场面描写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选其一感受一下他们的高
尚情操
屈 原 管 鲍 之 交
高山流水觅知音
屈 原
关心民生—— 追求美政—— 完善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与介词宾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一种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后者叫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如下两种:
一、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彼且奚△适.
也?(《逍遥游》)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
①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莫之△夭阏..
者。
(《逍遥游》) 这类句子要注意两点: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用“之”“是”“之为”,或在句首再加“惟”“唯”,将宾语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标志词,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①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夫晋,何△厌△
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其李△将△军△
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④唯利△
是图.。
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
(《弈秋》) 二、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
①何△以.
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
归?(《岳阳楼记》) 2.非疑问句中的“以”的宾语常前置。
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
当十。
(《项羽本纪》) ②将子无怒,秋△以.
为期。
(《诗经·氓》) 练习一 下列句子中都有前置宾语,请用“·”与“△”标出动词或介词与它们的前置宾语。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毛将焉△附.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一△言△以.
蔽之 (4)维长终是图。
维长△终△
是图. (5)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何△以.
至此 (6)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吾何△为.
于此 (7)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容何△病.
(8)岂管仲之谓乎?
岂管△仲△
之谓.乎 (9)之二虫又何知!
之二虫又何△知.
(10)是以见放。
是△以.
见放 (11)胡为乎来哉?
胡△为.
乎来哉 (12)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尔△
是过.与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 .言于大府诛之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D
解析 D 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练习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 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D.⎩⎪⎨⎪⎧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①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 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的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范氏富,(你)盍已乎?
B .(董叔)曰:“欲为系援焉。
”
C .献子执(董叔)而纺(董叔)于庭之槐。
D .叔向过之,(董祁)曰:“子盍为我请乎?”
答案 D
解析 应为“董叔”。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敬也”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唯君图之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句式一致,为宾语前置句。
A项为主谓倒装。
C项为一般句式。
D项为固定句式。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盍:何不)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文: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何请:请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