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大学为例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机械类专业领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备受关注,其以企业为依托,学校为支持,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业与教育分离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学生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其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讨其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中,探讨研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高素质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通过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可以为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通过评估实践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在于促进产学融合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机械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讨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紧密联系,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
“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探讨
“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探讨作者:张先勇冯进汪建华袁新梅吴修德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4期摘要: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针对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讨论了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实施的措施和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法,为“卓越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措施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217-03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n Yangtze Universit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of "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raining mode; training measures校企联合培养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实现矩阵建构的关键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
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教育 研究
2 0 1 4 年6 类专业 实践教 学体 系
王 磊
( 南通职 业 大 学机械 工 程 学院 江苏 南通 2 2 6 0 0 7 )
【 摘要】 高职机械类专业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体系的顶 层设 计 。校 企通 过” 顶 岗实习” 共 同培 育人 才 ; 校 企合 作 共建 实验 实训 基 地 。 建立 以培养 基础 能 力和 核心 能 力 为主 的” 校 中厂 ” 校 内 实- 9 1 I 基地 ; 建 设 以培 养拓展 能力 和综 合 能力 为主 的” 厂 中校” 校 外 实- 9 , 1 l 基地; 以企 业 管理模 式 加 强 实验 实训基 地 管理 建设 ; 校 企合 作 进行 ” 双
师 型” 实 习师 资队伍 建 设 。
【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机械类 实践教学体 系 【 中图分类号】 G7 1 8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6 — 0 0 1 8 - 0 3
建高职院校 , 探 索 建 立 高职 院校 董 事会 或 理 事 会 , 形 成 人 才 共 育、 过 程共 管、 成果 共享 、 责 任 共 担 的 紧 密 型 合 作 办 学 体 制 机 制。” 因此 , 高职 院校 应 正 确 把 握 高职 教 育 发 展 方 向 , 推 进 并 深 化校企合作工作 , 实 现 专 业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转 型 , 为 经 济社 会 发 展 提 供 强 有 力 的人 才 支撑1 4 " 。 结合 南通 职 业 大 学是 地 方 办 学 的 性质 。 校 企 合 作 体 制 建 设 采用理事会模式 , 代 表地方政府 的学校领导为理 事长 。 相 关 企 业 为理 事 单 位 , 理 事 单位 代 表 与 学校 领 导 班 子 成 员共 同组 成 理 事会 。 通 过 理 事 会 章 程 决 定其 组 织 结构 、 工作 机 制 和 议 事 程序 , 确 保 校 企 合 作 共 建 目标 的 实现 。校 企 合 作 体 制 框 架 包含 理 事 会、 院 部 校 企 合 作 工 作委 员会 和 校 企合 作 团体 三 层 机 构 。 理 事 会 是 学校 进 行 校 企 合 作 的决 策 和 领 导 机 构 , 下设 校 企 合 作 办 公 室, 负责校 企合 作 项 目策 划 与 日常 管 理 , 实现 校 企 合 作 常 态 化 管理职能 , 保 障 枝 企 合 作 项 目建 设 目标 与任 务 的全 面 完成 。院 部 校 企合 作 工作 委 员会 是校 企 合 作 办 学 的组 织 实施机 构 。 重 点 是 依 托 校 企 合 作进 行 专 业建 设 、 课 程 建设 、 教材建设、 实训 基 地 建设 ( ” 厂 中校 ” 、 ” 校 中 厂” 建设) , 组 织 实施 ” 订单培养” 、 工 学 结 合、 工 学 交替 、 分段 式教 学等 教 学 改革 . 通过 校 企 合 作 加 强 社 会 1 . 1校 企合 作 体 制框 架建 设 服 务 能 力建 设 , 为企 业 提 供 培 训 服 务 、 科技服务、 继 续 教 育 服 务 高职 院 校 实施 校 企 合 作 体 制 机 制 建 设 是 教 育 部 提 出 的 重 等 。 校 企 合作 团体 建设 是 校 企 合 作 办 学资 源 整 合 的 重要 措 施 。 要 建设 任 务 。 《 教 育 部 财政 部 关于进 一 步推 进 ” 国 家示 范性 高等 校 企 合 作 办 学 中要 汇 集校 企 各 方 优 质 资 源 , 实现 校 企 合 作 办学 为使 校 企 合作 机 制 的 实践提 供 资 源 支撑 。 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实施 工 作 的 通 知 》 ( 教 高[ 2 0 1 0 1 8号 ) 中 明 确 的 资 源优 化 整合 , 提 出校 企 合 作 体 制机 制 建设 目标 是 : ”地 方 政 府 与行 业 企 业共 1 . 2校 企合 作 机 制 建设
普通高校工科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大学为例
第10卷第1期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3Vol.10No.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目前工程型人才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式落后;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与投入不够;产学联合培养不足,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等问题[1]。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水平。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实施卓越计划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适合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模式[2]。
南通大学作为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提高受教育者适应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具备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经验及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2007年开始,依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先后与南通振华港机及常熟苏南重工集团探索实施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的人才要求相结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校企机械工程师范文
校企机械工程师范文1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依据南通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长三角经济发展和南通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协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目标,循工程技术为主线,靠校企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达回归工程实践之重点。
从20XX年至今,倡导企业与学校按照新的模式培养工程师人才,变招收学生为参与培养学生,组织并实施了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创新。
11创立了高校和一流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从南通大学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出发,调研南通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遴选在行业内产品技术含量高、科研实力雄厚,生产设备及管理模式先进的一流大型企业,研究论证校企协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突破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探索面向行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12校企协同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制度化创新设计在校企协同培养的机制与理念下,需要对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计。
将学生专业培养从宏观上分为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层面,学校培养以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夯实专业基础;企业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基于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使特色课程建设、生产实习、综合素质拓展和毕业设计等具体环节设计制度化,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和行业对工程师素质实际需要,特设与企业实际结合的专业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讲授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校难以开设的核心技术课程,并针对现有技术难题和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加强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学效果明显。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李洪均;章国安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22(8)20
【摘要】教育部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行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建设。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育人;推进科研资源、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的高效融合,大力促进专业内涵发展,不懈推进改革创新,践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李洪均;章国安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和深度合作,不断探索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支撑,必须制订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回归工程本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而一般高校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已将企业实践过程纳入,但仍侧重于学校阶段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传授培养,企业实习和工学结合只是流于形式。
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仍存在政策不健全、理念陈旧、企业参与乏力、合作内容空泛、教学管理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着共同发展,因而合作过程中双方在目标利益、思想理念、体制权属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是学校教学安排与企业人才需求时间不同步。
学校的教学安排有严格的计划性,时间安排环环相扣,而企业生产和人才需要是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来决定。
三是校企双方在获得利益方面不对等。
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校方受益明显,而学校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经验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人才需求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企业与学院合作的积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黄卫东曾寿金叶建华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工程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机制往往存在一些困境,缺乏突破与创新,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为例,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有益启示,提出“学校推动、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校企合作机制,为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17-0048-03最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许多职业院校做了很多研究,也发表了许多相关论文。
然而在本科院校,目前还缺乏对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卓越计划”如何实施高校、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还有待探索。
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的有效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適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机制困境尽管目前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良好机制,企业参与“卓越计划”有着自身利益的考虑,难以形成良性发展,合作机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认识还未统一。
“卓越计划”是在教育部的统一框架下,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点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遴选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合作。
通过一年的企业学习,把校内课程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下,学校是办学主体,企业参与办学的认识还很不统一,大都是认为这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企业还很难形成参与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会在考量企业自身利益的“标尺”下决定是否参与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校企合作共建南通正大“厂中校”的探索与实践
、
对部分实习生 “ 多事” 的无 奈,而其 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学生 。 教师工作站通过专职指导教师 的走访 、调研 ,能够 与企业进行互 动 ,在传递信息方面最为准确 、及时。教师工作站 已成 为校企合作 的 “ 口”和 “ 窗 桥头堡” ,充 当校 企信 息贯通 的桥 梁 ,校企 之间 的 良性 互动已经形成 ,促进 了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 的改 革,学 生也会因此受
如何 充 分利 用 企 业 的场 地 及 人 力 资 源 ,探 索 建 立 “ 中 厂 ” 实 训 基 地 校
状况 ,实现了有效地过程控制 ,为有效 、真实地评定实 习成绩积累 了 资料。 2 .为专职指导教 师赴企业 锻炼架 设 了桥 梁 ,为 高职 院校 “ 双师 型” 教师培养提供 了便利 工作站里拥有众多 的企业资源 ,可以选择一些 实习生集中的规模
管理 。
在学生顶 岗实习期间 ,教师 主要工 作为具 体做好实 习生 的教育 、 管理 和服务工作 ,其 中包括 : 1 .实习生教育 。如安全 生产规 范 、诚 实守信 、人 际关 系沟通 技 巧、创业教育等 ,都需要工作站专 职指导教师在实地走 访 、电话 、短 信和 Q Q聊天等显性 、具体方式中去身体 力行 。
困 境是 学 生要 真 正 介 入 到 企 业 的运 行 之 中 , 必 然 要 获 得 企 业 在 人 员 、
的过程检查与 ( 答辩 )考核 、实 习总结 ( 告 )与实 习成 绩 的评 定 报 等,需要工作 站去敦促 、检查 来完 成 ;另 一方 面 ,实 习生信 息化 管 理 、党 团组织 管理 ,实 习生与 企业 之 问相关 的矛 盾 、纠纷 、心理 障 碍 、乃至少数人身伤害事故 、工伤保 险理赔等 ,都需要工作站 专职指
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
关键 词 : 校企合作; “ 3 + 1 ”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改 革 与 实践
中 图 分类 号 : G6 4 2 .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1 9 9 9 ( 2 0 l 7 ) O 7 一 O 1 1 O 一 0 3
人 才 培养 模式 。南通 大学 工程 训 练 中心 自 2 0 1 0年 6
月组 建 以来 , 围绕 功 能定 位 问题 进行 了不 断探 索 , 确 定 了“ 立 足 大类 专 业 平 台 、 面 向工 程 实 际 、 互 补 院 系 教学 。 专 注 工程 素 质 、 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 为 中心 的实践 教学 定位 。近年 来 , 为满足 企业 和地 方经 济 发 展 对 人 才 的需 求 , 南 通 大 学 工 程 训 练 中 心 秉承 “ 文明 、 优质、 求 实、 创新” 的办 学理 念 , 一 直致 力 于校 企合作“ 3 + 1 ”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研 究 与 实践 . 坚 持 以 学 生 能力 培养 为 主线 , 走 校 企 合 作 创 新 人 才 培养 模 式 改 革 之路 , 充分 体现其 办 学特 色 , 效 果显 著 。
主 要 驱 动 力 。 针 对 我 国 地 方 高校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与 企 业 需 求 脱 节 严 重 , 学生 综合 素质低 、 工 程 实践 能 力 差 、 不 适 应 企 业 发 展 需 求 等 问题 , 以 南 通 大 学 机 械 制 造 及 自动 化 专 业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为 试 点 , 深 化校 企合 作“ 3 + 1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探 索 与 实践 研 究 深化校 企合 作 “ 3 +1 ” 人 才培 养模 式改 革是促 进创 新 型 工程科技 人 才培 养及 质量提 升 的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探索
面向“ 卓越 工程 师” 培 养的校企合作探索
沈家军 , 凌代俭 , 邓社军
( 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7 )
摘要: 校企合作是成功实施“ 卓越计划” 的关键所在。文章从 3个方面分析 了企业参与“ 卓越计划” 的重要意义, 阐述 了 双 导 师联 合培 养 、 订单 式培 养 以及 产 学研 一体 化 培 养 3种校 企合 作 模 式 , 并且从 政 策 、 机构、 师 资、 资金 以及人 才输 送 5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卓越 工程 师 的培养 背 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 ) 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 和 国家 中长期 人 才 发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 ) 而 提 出的高 等教 育重 大改 革计 划 口 1 。 中国企 业普 遍 希望 工科 大 学 生 毕业 时就 具备 较强 的工 程 实践 能力 , 有 的企业 甚 至 希
创业技能 市场调研分析 、 机会把握 、 创业计划与规划 、 客户与 团队沟通、营销 与开拓 、 人力 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资源调配和应用 、融资 、风险控制 、管理与执行等 特色模块 结合地方经济 、产业 、资源和学校特色优势的教学内容
表 1 创 业 课 程 体 系 设 计 结 构 模 型
参 考 文献 :
【 6 】 连城 . 论 大 学 生创 业教 育与 创 业课 程 的科 学设 置 U 】 . 教 育探 索 ,
2 0 0 9 . ( O 3 ) .
【 1 】 郭永强, 肖蕙 蕙, 徐 刚. 对我 国高校 创业 教 育 内容体 系和课 程 体
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调查思考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陆成军(淮安中绿园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01)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卓越机械工程师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学校在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与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已经建立校企协同构建培养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械项目实习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共同制定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案编写,卓越机械工程师评定标准等。
据此,主要简述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提出校企协同模式下提升教学水平的意见,使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机械工程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探索与思考随着般的发展,现阶段,企业生产力的竞争就是M 的竞争,各大企业为实现人才引进,纷纷与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协同构鞍式,机械工程专业也不例外,深入探索与思考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主要是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符合现代化进程所需要人才。
1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各高职院校应当依据本身的教学特色,依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协同可以长期合作的企业,以实际发展需求为指引,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为目标,探索与创新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因地制宜,对当地企业进行调研,筛选技术力量、研发实力、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先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与其共同探索校企协同构建模式,针对行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增加课程实践性,提高学生就业率。
其次,在校企协同创建卓越工程师理论指导下,对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的学校教育分成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教育模式,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创新w a学淞并形成勰体系;拓宽卓越工程师的职业素养;依据合作企业的特点,制定可操作、科学合理、有规章制度可查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oi;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师可以为学习制定符合专业要求,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使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多方协作培养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机制研究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90DOI:10.16660/ki.1674-098X.2018.23.190多方协作培养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机制研究缪小冬(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摘 要:机械行业是工业现代化的支撑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本文针对新工科形势下如何推进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结合我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实践和改革的体会,提出了几点改革意见。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新工科 协同 机械工程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8(b)-0190-02Abstract: Mechanical industry is support for advanced society, so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composite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needed.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how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under the emergent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experienc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mergent engineering; Cooperation; Vehicle engineering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然而,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的弊端,高端传感器,特种材料,关键机械零件仍然被控制在美日欧企业中,导致我国的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沦为组装工厂。
校企协作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校企协作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大高校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培养出具备卓越工程素养的优秀人才,既是高校的教育使命,也是企业的发展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校企协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培养质量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校企协作的意义校企协作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创新创业等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协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企协作能够有效对接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市场需求,使教育与实践更加贴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对工程师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的培养方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校企协作能够丰富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资源和平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实践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项目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校企协作能够帮助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影响力,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带动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为学校提升综合实力奠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协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
存在着学校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无法真正对接企业的需求,导致了培养方向的偏差。
与此一些企业也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存在较高的要求,导致了学校在培养方面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中的行政管理问题也给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体系、考核体系不完全一致,导致了实习、实训等环节的管理难度较大,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校企合作中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意愿也需要加强。
【推荐下载】简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简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简议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设计课程培养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
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王恒花国然朱龙彪黄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19)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2-0056-02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2013B001)、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4GJ011)、南通大学精品课程培育项目(JP14021)。
作者简介:王恒(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测控技术。
教改教法摘要“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不足,结合自身教学改革实践,重构教学结构,打破现有章节之间的限制,突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系统观点优化教材体系,突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探索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监控及评价机制;基于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测试技术改革与实践系统性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of Mechanic Engineering:Taking Nantong U 原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Heng,Hua Guoran,Zhu Longbiao,Huang XiAbstract "Measurement Techniques"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th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must master.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Techniques"teaching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com-bined with our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we made some ef-fective exploration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The explo-rations are mainly as follows: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truc-ture,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current chapters and high-lighting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contents;optimizing the text-book system with systematic opinions and making the textbooks more systematic and logic;improv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xploring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ccomplishment;cultivating students'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based on cur-riculum teaching.Key words measurement techniques;reform and practice;system1引言“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涉及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多个技术领域,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1-3]。
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访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访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如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记者:您认为推动校企合作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培养高端人才、培育原创成果有何作用?企业和高校应当如何衔接配合、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施卫东: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校企合作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路径。
新形势下,加快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我认为要做好这几项工作。
一要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议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校企融合双赢机制。
企业应当在找准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发挥作用,学校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办学模式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二要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双方可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体系,并吸引业内专家成为兼职教师。
三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高校应当构建开放办学的“生态圈”,企业应当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的优势互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记者:您长期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领域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站在科研的角度,您认为应当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更多原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施卫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职能,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我建议从三方面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是强化需求导向,建立供需沟通“信息网”。
要切实解决成果转化承接方和供给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搞科研。
普通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以南通大学为例
普通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以南通大
学为例
郁冬梅
【期刊名称】《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5)3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情况,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平衡,促进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
着重梳理了产教融合研究的现状,以南通大学为例,从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出发,探析了普通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助力普通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郁冬梅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7
【相关文献】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
3.民办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探析
——基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个案4.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服
务地方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践路径探究——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 的实施计划 。 为贯彻 落实党 的十八大对教育 工作
提 出的新要求和 《 教育部关于全 面提高 高等教育质
量 的若干意见 》精神 ,深入 推进教 学改革和 建设 , 全面 提高人才 培养质 量 ,2 0 1 3年 1月江苏省 教育
生 卓越 工程 师培养 模 式 ;文 献 [ 8 ]研 究 了机 电卓 越 工程 师人 才培 养质 量 监控 与保 障体 系构 建 的对
0 引言
为全面贯彻落 实 《 国家 中长 期教育 改革和 发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年 ) 》和 《 国家 中长 期人 才 发展规划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年 ) 》 ,加 快我 国 由工程
厅 出 台了关 于全 面提 高 高等 学校 人才 培养 质 量 的 意 见 ,其 中 明确 提 出 了要探 索 多元化 人才 培 养模 式 、健 全协 同培 养机 制 ,分 行业 、分类 型 、分步 骤 、有重 点地实施卓越 工程师 、卓越教师 、卓越医 生等 教育培养 计划 。 以提高 实践创 新能力 为重点 ,
第3 7 卷 第 3期 2 0 1 4年 5月
教 学研 究
Re s e a r c h i n T e a c hi ng
V_ 0 1 .37 N o.3 Ma v 2 01 4
校 企 协 同构 建 卓越 机 械 工程 师
培养模 式 的探 索 与思考
— —
以南通 大 学 为例
型省 份建设 ,2 0 1 2年 3月江 苏省教育 厅 出台了关 于实 施江苏省卓越 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 的意见 , 从
总体 要求 、主要 目标 、培 养标准 、计划重 点、学校 工作 方案、专业 培养方案 、组织 实施及政策支 持等 八个 方 面全 面系 统地 部署 了江苏 省卓 越工 程师 培
程技术人 才教育培 养 的新要 求 , 迫切需要 改革和创 新我 国高等工程教 育培养模 式 , 重视学校 与企业 的
向社会 需求培养人才 , 全面提高 工程教育人才 培养 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 的示范和 引导作用 。 为贯彻 落实 《 教育 部关于 实施卓越 工程师 教育培养 计划 的若干
中国特色 的工程教 育模式 [  ̄ - 4 1 。 目前 , 关 于我 国高校机械 类卓越工程 师培养 的 探 索与 实践有诸 多报 道 ,如 文献 结合盐 城工学
院机械 工程专业 “ 卓越工程 师班”教 改班实践 ,重 点探讨 了卓越机械 工程师 的培养 措施 , 并结合其 中 需要 改进 的 问题给 出了具体 完善的措施和 建议 ; 文 献 【 6 ] 、[ 7 ]分别 结合培 养实 践探讨 了机械 类本科
推动 学校 、政府 、行 业企业 、科研 院所 多方 联手 , 共 同制 订培 养 目标 、共 同建 设课 程 体系和 教 学 内 容 、共 同实施培养 过程、共 同评价培养质量 、共 同 促进 学生就业创业 。 近 年来 ,从教育部 到江 苏省一 系 列文 件和 意见 的出 台反 映 了在 新形 势下 我 国工
意见》 ,培养 造就一批 创新 能力强 、适 应社会 经济 发展 需要的优秀工程 技术人才 , 推 动经济转 型和新
密 切合 作 ,重视 学 生综 合素 质和 社会 责任 感 的提 高 ,强化培养 学生 的工 程能力与创 新能力 ,不断提
升 工程 科技 队伍 的创新素质 与能力水平 , 构建具有
教 学 研 学 方法 。 以强
化工程 实践能力 、 工程 设计能力 与工程创新 能力 为
本文结合南 通大学 的特色 与区位优势 , 对 校企 协 同模 式 下机械 专业 卓越 工程 师 培养 进行 探索 与 实 践,以期为卓越工 程师培养计划 的实施提供 可供 借鉴 的培养理念 、 培 养模式 以及校 企协 同教育 改革
王
恒 花 国 然 何凤 异 刘 兆 平
( 1 .南 通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江 苏 南 通 2 2 6 0 1 9 ;2 .南 通 大 学 教 务处 ,江 苏 南 通 2 2 6 0 1 9 )
[ 摘 要】 南通 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 同制订 “ 卓越工程” 实施 方案 ,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模 式进行 改革 ,从 学校 内部 培养走 向开放的校 企合作共 同培 养,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 的优势 ,企业 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 ,校企 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 同建设课程体 系和教学 内容 ,共 同实施培养
过程 ,共 同评 价 培 养质 量 。 多年 的 探 索 和 实 践证 明 ,校 企 协 同培 养 人 才 不仅 提 升 了学校 的 办学 水 平 ,也 为 企 业
提供 了适用人 才,促进 了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 了校企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 ,互利共赢。 [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 培 养模 式 ;校 企 协 同;探 索 与 思考 [ 中图分类号】 G6 4 2 . 0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 号】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4 — 1 8 [ 基金项 目] 江苏省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2 0 1 2 S J B F DY0 5 6 ) : 南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 ( 2 0 1 3 B 0 0 1 ) [ 作者简介1 王恒 ( 1 9 8 1 ・ ) ,男,陕西汉 中人 。副教授,博 士.主要研究方 向为机 电测控技术和机械故障诊断学 。
教育 大 国迈 向工程教 育强 国的步伐 ,2 0 1 0年 6月 教育 部启动 了 “ 卓越 工程师 教育培养 计划 ” ( 简称 “ 卓越 计划” ) 。该计划 旨在培养 造就一 大批创 新能
力强 、 适应 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 的高质 量各类 型工程 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 工业化发展道 路 、 建 设创 新型 国家和人才 强国战略服 务, 对 促进高等 教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