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丽中国语境下推进农村生态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在全球环境保护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禁思考着如何在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实践与探索。

正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中国便迫切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实践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案例,旨在鼓励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环境保护,以确保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状况等。

例如,通过治理河道,修复湿地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指北方三个重要生态屏障带,即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防护林网。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来防风治沙,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保持能力,预防了沙漠化的发生。

三、小浪底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小浪底水电站位于长江干流,在给予中国较大规模电力供应的同时,也面临着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小浪底地区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建设水电站时,采取了人工鱼道等措施,以帮助鱼类迁徙。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水生物多样性,维持当地生态的平衡。

四、雪山草甸保护与恢复中国西北地区的雪山草甸地带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独特的高寒草原景观。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一生态系统,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包括退化草地的恢复、植被保护、放牧管理等。

这些努力帮助保护了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办好“绿色奥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减少工业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道路交通效率等。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

程 。汉语 中的 “ 文明”一词 ,最早 出 自 《 易 ・ 乾 》:
“ 见龙在 田,天下文明。”孑 L 颖达疏 : “ 天下文明者 , 阳气在 田,始生万物 ,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在
对 我 国全 面建 成小康 社会 、推 进社会 主 义现代 化建 设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 复兴 ,具有 重大 的现 实意 义
2 0 1 3年 第 7期
No . 7 . 2 ( 1 1 3
观 察 与 思 考
OB S E R 、 T1 0N AND P O NDERA T1 0N
2 0 1 3年 7月
j u 1 . , 2 o 1 3
美丽 中国视域下 的 生态 文 明建设机制构建
口 袁 凤 香
和谐 的事物 等。文 明 (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一词 源于拉 丁文 “ C i v i s ” ,意思是城市 的居 民 ,其本质含义为人 民和 睦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 团中的能力 。后引 申为一 种先
进 的社 会 和文化 发展 状态 ,以及 到达这 一状态 的过
提要 :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 ,是关 系人 民福祉 、关 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
源约束 趋紧 、环境 污染严 重、生态 系统 退化 的严 峻形势 , 中国必须走 生态文 明的建 设 之路 。这 是 中国的需要 ,也 是世界 的 需要。建 设生态 文 明,要准确 理解其 内涵、 特征及 意义,要从全局着 眼, 宏观把握 ,建立科学的机 制来系统推进 ,才能取得 实效。
生态 文 明建设 放 在突 出地位 ,融 入经 济建设 、政 治 建设 、文 化建 设 、社 会建 设各 方 面和 全过 程 ,努 力
建设美 丽中 圉 ,实 现 中华 民族永 续发展 。” 这是 我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之探究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之探究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之探究【摘要】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与重要性、美丽中国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因素探究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体有效的教育活动。

未来,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体系建设,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大学生、美丽中国建设、教育、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有效途径、结论、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发展希望,其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美丽中国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问题,本文将对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与重要性、美丽中国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因素探究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其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对于构建绿色低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理论,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

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乡村建设应以尊重传统文化根基为己任,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新建”,“挖掘、改造”三种形式,在遵循保持、创新地域乡土建筑原则,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原则,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导向多样性等原则下进行村落建设与改造,为当代乡村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空间环境保障。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3-0069-0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在会议中明确提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环境。

2013年,为指导和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同年确立了1 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2015年,由国家质检总局等9家单位联合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公布,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定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容包括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等9个部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其传统文化的根基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各地区因自然、地理等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乡村作为承载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聚落空间环境。

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摘要:农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成败决定了整个生态文化建设的成败。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文化的概念,强调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应该把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各地农村已经开始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但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不足以指导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所以应该加强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农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农民在本地特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的农村生态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它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中,以维护生态,保障人生幸福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应该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还应该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友好共赢的交往状态。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既要建设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还要建设一种生态的交往文化、人文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如何发展乡村的生态文化,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乡村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地方,乡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乡村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乡村文化又能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2. 生态环境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举措,而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乡村的形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发展乡村的生态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乡村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关系到乡村的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产业因受到乡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些产业的重要支撑。

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的生态文化,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2. 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做好乡村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需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重乡村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传统融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交流,推动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文化传承的挑战。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强调了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挑战、重要性、存在问题、加强工作、案例分析、结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维护乡村的文化特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将从美丽乡村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挑战、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乡村文化逐渐面临着消失和被侵蚀的危险。

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资源。

通过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形象,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乡村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增强乡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推动乡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

如何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

如何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还能传承和弘扬乡村独特的文化传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要深入理解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森林、河流、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还包括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而乡村文化,则涵盖了乡村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的孕育之地,乡村文化则是生态环境的人文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引领。

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与文化的因素,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比如,在划定生态保护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与生态相关的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那些具有独特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乡村,应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措施,确保生态与文化的完整性。

加强教育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乡村居民对生态保护和乡村文化的认识。

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培训课程,向居民普及生态知识和文化传统,让他们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乡村文化的价值。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积极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新型产业模式。

比如,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业。

生态农业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既能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又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而乡村旅游则可以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游客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欣赏民间艺术表演,从而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乡村文化。

此外,还可以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产业,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竹编、木雕、刺绣等,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传承了传统技艺。

“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研究基地成员 。
自1 9 世 纪 中叶第 二 次科 技 革命 的 到来 , 由于
生产力 的飞速发 展 , 人们利其 所要 达 到建 成“ 美 丽 中 国” 美丽 画卷 目标 的突 出地 位 。十 八 届 三 中全 会更 明 确指 出要紧 紧 围绕“ 美 丽 中国” 建 设 推进 和 深化 生 态文 明 体 制 改 革 。在 致 生 态 文 明贵 阳 国 际 论 坛 2 0 1 3年年会 的贺 信 中, 习近 平 总 书 记 指 出 : “ 建 设
生态 危机 , 开始 出 台和颁 布一系列 的生态 环境保 护
态文 明思想 的阐述 , 探讨 了“ 美丽 中国” 生态文 明思
想 的理论渊 源及其提 出的历史背 景和 现实意 义 , 对
法律 法规 , 同时也 激发 了人 们对生态 文 明建设 的理
论 思考 与探 索 。“ 历史 地看 , 今 日中 国正 在 经历 的
2 0 1 4年 1月
延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Ya n b i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第 4 7卷 第 1期
J a n . 2 0 1 4 Vo 1 . 4 7 No . 1
“ 美 丽 中国” 视 阈下进 行 生态 文 明建 设 的路 径从 四 个方 面进行 了较 深 入 的分析 。对 如何 贯 彻 落 实十 八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的 紧紧 围绕 “ 美 丽 中 国” 深 化生
态 文 明建设 , 促进 人类 社 会 与大 自然永 续 共存 、 共 荣发 展极 富现实 的启 发意义 。
“ 美丽 中国" 视 阈 下 的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探 析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一、引言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旅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提供支持。

二、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标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三、生态文旅的内涵与特点生态文旅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发展模式,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丰富旅游体验。

其特点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关系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乡村振兴需要借助生态文旅的力量推动农村的发展,而生态文旅则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市场和资源支持。

五、生态文旅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生态文旅对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生态文旅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其次,生态文旅可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

最后,生态文旅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六、乡村振兴对生态文旅的需求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旅的支持和合作。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旅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提升农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旅的营销推广能力,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最后,乡村振兴需要生态文旅的规划和管理经验,以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七、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旅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的协调机制,促进双方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具备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旅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

八、成功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总结出一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

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可。 2 . 有 利 于与社 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形成 良性互动 ,实现农 村 的转 型发 展。 目前 ,社会 主义新 农 村建 设在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不断发展和深入。新农村建设的 目 标要求之一就是 “ 村容整洁” ,即实 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化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探求村 民与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它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 农 村建设 的要 求 ,所 以 ,二 者可 以形成一 种 良性 互动 ,实现联 动效应 。农村 生态 文化 的发 展 ,有利 于促进 村 民环 保意 识 的觉 醒 ,呼唤村 民生态 精神 的回归 ,为 社会主 义新农村 建设 提供 必要 的主体 素质 。新农 村 建 设 为农 村生 态文 化建设 提供 载体 ,这 样生态 文化可 以借助新 农村建设 所 积累 的政策 氛 围和群众 基础 ,得 到 广大村民的拥护和接受。以往农村的发展往往在经济效益上寻找突破 口,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 已 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隐患,农村生态文化作为一种 “ 软实力” ,将成为推动农村实现由单一经济发展 向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的强大驱动力, 有利于尽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 . 有利 于顺应 时代 发展潮 流 ,建 设美丽农 村 和美 丽 中国 ,实现永 续发展 。经济 的高 速发展 却 带来 了人 类生存环境的加速恶化 ,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开展生态环保运动来应对生 态 危 机 ,推 进 生态文 化 的发展 。 中国也需 要顺应 时代 发展 的潮 流 ,以生 态文 化来 规范 和影 响人 们 的行 为 , 追 求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 会 、人 与人 的和谐 。农 村作为 中 国社会 发展 的重要基 础 和关键 所在 ,发展 生 态文化 是大势所趋。党 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出了 “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 目标和要求 ,它顺应 了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期待。美丽 中国的创建离不开美丽农村的发展 ,生态 良 好 是建设美丽农村 的基本要素之一。农村生态是实现中国健康发展的 自 然基础和关键 ,只有农村的生态问题 得以改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才有可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 明的文 化前提 ,可 以为美 丽农 村建 设提供 强有 力 的精神 支撑 ,也 可 以满 足广 大村 民对 良好生态 环境 的迫切 诉 求 ,维护村 民的生态 利益 ,实 现农村 的科学 发展 ,促 进整个社 会 的协 调 ,为建设 美丽 中国打下 坚实 的文 化基 础 。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乡村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资源的匮乏、传统文化的衰退、乡村精神空虚等,这些问题成为了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这种背景下,借助文化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乡村文化协同治理,对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生态系统理论概述文化生态系统理论是指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文化领域的一种理论体系。

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存在于环境之中,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中,文化被视为一种类似生物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如自我调节、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等。

通过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可以深入探讨乡村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乡村文化的特点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深厚历史和民族传统的文化形态。

乡村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方性强: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不同的乡村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2. 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民俗、习惯、乡土风情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 精神生态空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部分传统价值和精神内涵,乡村精神生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缺。

三、文化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协同治理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应包括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1.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进行保护与挖掘。

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对乡村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例如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美食文化等。

也要注重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也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论述美丽中国如何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战略。

一、生态保护——守护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首先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需要从源头抓起,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连续多年开展森林覆盖率提升工程,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护濒危物种,还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

此外,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还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中国已启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努力改善水资源质量,减少水污染。

同时,政府还加大力度治理重点湖泊和河流,推行湖泊河流长效保护机制。

二、文化传承——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除了生态保护,美丽中国还将文化传承作为推进目标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政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如中国剪纸、中国结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美丽中国的推进还需要重视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

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如故宫、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古迹的保护不仅可以守护历史记忆,也可以为后代传承中华文明提供宝贵的资源。

三、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并不仅仅是单独进行两者的工作,更需要找到二者的融合点,实现互促互进。

一方面,生态保护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文化遗产造成威胁,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文化。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

美丽中国主题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

这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自然风光的关注和热爱,同时宣传和推动生态环保的理念。

本文将介绍美丽中国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并总结其重要性。

一、美丽中国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涉及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旅游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具有代表性:1. 自然保护活动:通过组织自然保护志愿者团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2. 文化遗产保护:呼吁人们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持尊重和保护,通过修缮古建筑、传承传统技艺等形式,传播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生态旅游推广:通过打造生态旅游线路,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引导人们向生态友好型旅游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二、美丽中国主题活动的影响1. 环保意识的提升:美丽中国主题活动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和环境问题,提高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促使大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2. 旅游业的发展:美丽中国主题活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既满足了人们对美景的向往,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增加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美丽中国主题活动,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可以相辅相成。

这种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思维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美丽中国主题活动的重要性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活动形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首先,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它也增加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其次,美丽中国主题活动对于保护和传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而这些珍贵的资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确保它们能够传世并造福后代。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后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陆续作出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亟需聚焦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等一系列既具关键性又具紧迫性的重大问题。

__市__镇__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为美丽乡村提质赋能。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村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1.乡村文化设施及活动日趋丰富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乡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并发挥了其文化宣传、法治教育等功能,为农民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乡村开展的培训讲座、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__村作为特色田园乡村,积极提升环境风貌,依托美丽乡村硬件设施,利用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堂、乡邻中心等场所,为村民开展活动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共享空间。

2.乡村文化资源获得渠道较为广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依靠及时便捷的互联网等数字资源。

“对于广大乡村来说,互联网确是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它的引入和渗透彻底改变了乡村经济、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的固有格局”。

近年来,__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电脑等新型交互式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的文化信息接收方式。

村民们得以运用新媒体进行阅读、交友、游戏、看短视频和直播,及时获取大千世界中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

村生态文化情况汇报

村生态文化情况汇报

村生态文化情况汇报村庄是中国乡村的基本单元,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村庄的生态文化情况直接关系到乡村的发展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我们村庄的生态文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整个村庄被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我们村庄的居民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经常组织清洁环境活动,保护水源和植被。

在村庄的周边,还有一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这些地方成为了我们村庄的一大特色,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其次,村庄的文化氛围浓厚。

我们村庄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居民们非常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

在村庄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赛龙舟、舞狮子等。

此外,我们村庄还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外地人前来参观。

再者,我们村庄的生态农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我们村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和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我们还建立了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现在,我们村庄的有机农产品在周边地区非常有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最后,我们村庄的生态文化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视。

我们注重对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让村民们树立起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一些文化课程,让村民们了解乡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综上所述,我们村庄的生态文化情况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生态文化教育工作扎实。

我们将继续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传承好我们的乡土文化,让我们村庄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乡村振兴如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乡村振兴如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乡村振兴如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生态保护则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将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共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其中,生态振兴是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如果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即使短期内实现了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甚至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沉重的负担。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但在选择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项目,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如今,我们应当转变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

比如,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生态农业强调绿色、有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等生态环境要素。

生态旅游则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推广精准灌溉、智能化养殖等技术,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和能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同时,加强对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比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生物质燃料、饲料或者进行还田处理,既能减少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乡村生态保护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不完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设施。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当前,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处在深入推进阶段,农村的生活改善,农民的收入提升,但相应的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制约因素,探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以期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筹备开启之年,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为抢占申报示范的先机和优势,基于《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启动编制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并依据建设纲领的内容和资源条件的成熟程度,在全区范围选取6片区作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选点,启动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实现美丽中国梦不仅城市要美,农村更要美、必须美。

美丽农村建设就必须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

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即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乡风文明、农村村容整洁、农村管理民主,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农村社会的保障和谐的农村社会就是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生活安定、农民团结互助的农村社会。

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水土流失、土壤恶化、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和谐的农村社会,尤其是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

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策略探索——以山东东营市为例

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策略探索——以山东东营市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推动和引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必须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化和深入化;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构建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民生态文明践行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为深入了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现状,更好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数据及建议参考,笔者对山东东营市下辖三区两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知东营市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态价值意识较薄弱,在对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调查时发现,有48.7%的农民首先选择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法治意识不够强,政策实施不到位,调查发现,在遇到环保相关问题时,仅有50.6%的农民选择寻求法律帮助。

近年来,东营市多次下发有关垃圾分类以及严禁野外烧荒和焚烧秸秆的文件,但调查中发现,高达72.5%的农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是“一部分当废品卖掉,不能卖的随便倒在一个垃圾箱里”。

在调查“您家秸秆的主要处理方式”时,仍然有7.17%的人选择了“偷偷在地里烧掉”。

基层组织环保工作管理缺位,作用发挥不足,调查发现,只有5.51%的农民认为在环保工作中,村委会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

培育和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不懈努力。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化和深入化(一)积极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搭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平台东营区域要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和特点,构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

要把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在农民家门口,突出教育资源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首先,可以建立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知识窗口、鸟类观赏园、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策略探索——以山东东营市为例陈世兰参考文献:[1]项继权,苏岸.我国政府与社会信任反向差序及其逻辑[J].学习与探索,2020(08):27-33.[2]孙少娟.突发事件下中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3]王盛.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4]赵吉.中间层级政府“放管服”改革政策执行的效能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77-84.[5]王世福,邓沁雯,刘铮.城镇化中地方政府的“中间者”角色分析[J].规划师,2018,34(11):88-95.[6]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J].社会学研究,2012,27(05):69-93+243.[7]刘小燕.论政府与公众的适当距离与顺畅沟通[J].国际新闻界,2016,38(12):36-53.[8]刘红岩.疫情防控中的乡村治理观察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20(Z2):51-53.[9]王泉. 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村干部“政策变通”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批准号:20ASH010)、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202110712226)](作者籍睿琦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作者何俊祥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乡村治理)34农村·农业·农民2022.3B森林公园、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及社区生态景观场所等,通过参观旅游,让农民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ur r l a e c o l o i g c l a c u l t u r e a n d he t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w a y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h o w t o c a l T y o u t e f e c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c u h u r e i n r u r l a a r e a s , i n o r d e r t o b u i l d t h e ur r l a e c o l o i g c a l c u l t u r e a t mo s p h e r e nd a l a y a s o l i d c u l t u r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 关键 词 ] 美 丽 中 国; 农村 ; 生 态文化 ; 文化 传播 [ 中图分 类号 ]X 3 2 1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0 0 4( 2 0 1 4) 0 5 . 0 0 4 9 — 0 4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r e a d o f I mp r o v i n g Ru r a l Ec o l o g i c a l Cu l t u r e
刘 贤玲 ’ , 林隆雨 , 陈育钦 ’
( 1 、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0 1 6 ;2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0 1 6 )
[ 摘
要] 随 着我 国经 济的 飞速发 展 , 农 民生 活水 平的提 高 , 农 村 的各种 环 境 污染也 与 E l 俱 增 。究其 原
p o l l u i t o n i s ls a o g r o wi n g wi t h e a c h p a s s i n g d a y . I t s r e a s o n s a r e a l o t ,f u n d a me n t a l l y d u e t o t h e l a c k o f ur r a l e c o l o g i c l a c u l t u r e .
第 1 4卷第 5期
2 0 1 4年 1 O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A L O F HUN A N I N D US T RY P OL Y T E C HNI C
Vo 1 . 1 4N o . 5 0c t . 201 4
探 索 美丽 中国语境下推进 农村生态 文化传播
因是 多方 面的 , 但 根 本在 于农 村 生 态文化缺 失 。 本 文通过 对 当前农 村 生 态文化 的现状 以及传播 途 径 的研
究, 探 讨如 何在 农 村进 行行 之 有 效 的 生 态文化 传播 , 以期 营造 农村 生态 文化 氛 围 , 为 美丽 乡村 建设 夯 实
文化 基 础 。
【 Ab s t r a c t J Wi t h 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u r e c o n o m y , t h e l i v i n g s t nd a a r d o f f a r m e r s i s i m p r o v i n g , a n d t h e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unde r t he Be a ut i f u l Chi na Co n t e x t
L I U Xi a n - l i n g, LI N Lo n g -y u, CHENG Yu- q i n
( F u j i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l a C o m me r c e a n d T r a d e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 F u z h o u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r a d e I n s i t t u t e ; F u z h o u 3 5 0 0 1 6 . F u j i a n )
党 的 十八 大报 告 首 次 提 出建设 美 丽 中国 , 把 生态 人 口的一半 以上 , 建设 美 丽 乡村 就 成为 建设 美 丽 中 国
文明建设纳入 了“ 五位一体 ” 的总体布局 , 与经济建 不 可或缺 的一 部分 。所 以要在 广大 农村 地 区推进生 态 设、 政治建设 、 文化 建设 、 社 会 建 设 形 成 并 驾 齐 驱 之 文 化 传 播 , 自觉 践 行 生态 文化 理 念 , 让 农 民深 刻 意 识 势 。美 丽 中 国 , 融环 境之 美 、 时代 之美 、 生 活之 美 、 社会 到 建设 “ 美丽乡村” 是 提 高 自身 生 活质 量 和 幸 福 指 数 之美 、 百 姓之美 于 一体 。在这 “ 一体 ” 中, 任 何 一种美 的 的根 本 , 从 而为 农村 地 区的生 态 文 明建设 奠 定 坚实 的 实现 都 离不 开 生态 之 美 。要 建 设美 丽 中国 , 就 必 须在 文化 基础 。
f o r a b e a u i t f u l v i l l ge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 Ke y w o r d s ]B e a u i t f u l C h i n a ; t h e c o u n t r y ; e c o — c u l t u r e ;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