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合集下载

陶渊明《饮酒》知识点

陶渊明《饮酒》知识点

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

《饮酒(其五)》知识点总结《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前三首知识点

《饮酒(其五)》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饮酒》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最能表现诗人物我两忘的超然,高尚情致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三、理解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宁静心情。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落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是无意所见,十分传神地变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看见山的情态,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为“望”字,不仅使“悠然”的情态全无,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赏析“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由,闲适和恬淡。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此”指作者隐居田园。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6.诗中表现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悠然”7.“飞鸟相与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8.主旨: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饮酒》陶渊明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陶渊明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1。

中考古诗《饮酒(其五)》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中考古诗《饮酒(其五)》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原诗】
【文学常识】
【译文】
【默写易错字】
【默写强化训练】
【主题】
【思路提要】
【总体欣赏】
【重点句鉴赏】
【参考答案】
【原诗】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的田园诗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饮酒》共20首,这是第五首,也是组诗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借饮酒为题,借酒抒情咏志。
【译文】
我寄居在这尘嚣的人间,门前独无车马喧闹。
若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离俗尘住所自然偏远。
在屋东的篱下把菊花采,悠闲自在瞧见南山。
【重点句鉴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这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也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参考答案】
1.7.9.13.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8.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5.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饮酒-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12饮酒-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诗歌原文】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诵读点拨】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有《归田园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译文】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我为何能如此?因为心远离了尘世,住地就自然显得僻静了。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抬头就可以悠闲地南山的景色。

暮色山中的云气很好,鸟儿结伴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句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

[赏析]本诗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主旨内容;•熟练掌握本课文的生词、短语、句子;•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与品位;•了解饮酒的危害和对饮酒的正确态度,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主旨内容;•熟练掌握本课文的生词、短语、句子。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与品位;•了解饮酒的危害和对饮酒的正确态度。

4.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生词和短语讲解;•句子分析,语法讲解;•课文理解,作文推敲。

5. 教学方法•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基础训练法;•超前拓展法。

6.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酒后驾车、酒后打斗、酗酒导致的疾病等新闻,了解饮酒的危害,引导学生探讨饮酒的态度。

2)朗读课文请学生跟读课文,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3)生词和短语讲解教师分解生词和短语并做相关配图,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含义,记牢词汇。

4)句子分析,语法讲解为学生分解课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要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解释讲解,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构成和语法要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5)课文理解,作文推敲为学生提供思维模板,引导学生组织文章思路,然后进行创新,写作生成自己的独特文本。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对上一课讲解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7. 教学评估通过抽查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测试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评估,以及学生写作和思考的成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作者阐述了饮酒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作者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饮酒的危害和对身体、家庭和社会的伤害,表达了强烈的反酒倡议。

2. 描述和揣测叙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

本课文通过叙事人物的表现和言行,深入描绘了叙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叙事人物的心理,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

3. 了解文学的“内核”和“外壳”。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2分)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8.C7.以下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2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诗中的“心远〞、“悠然〞说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那么说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中考语文《饮酒(其五)》课内梳理、探究与默写、多角度赏析练习

中考语文《饮酒(其五)》课内梳理、探究与默写、多角度赏析练习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①在人境⑦,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③? 心远地自偏④。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⑤,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注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聚集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1.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两句是什么关系?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由果及因)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中考语文古诗词欣赏《饮酒(陶渊明)》复习笔记

中考语文古诗词欣赏《饮酒(陶渊明)》复习笔记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2)写作背景《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3)炼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指自得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是无意中偶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4)哲理“心远地自偏”说出了感觉与处境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5)意象:“菊”常常代表了孤傲高洁、顽强不屈、高风亮节。

(6)情感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②全诗通过写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喧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7)修辞手法①设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回答了上文“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②用典。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化用了《庄子》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2018中考备考《饮酒》知识梳理-文档资料

2018中考备考《饮酒》知识梳理-文档资料

《饮酒》知识梳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思想内容】《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远离官场的黑暗、尘世的喧嚣浮华而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炼字炼词】①见——“见”字之妙,主要在于无心、不经意,幽美的自然和自由平静的心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饮酒(其五)【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原诗】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饮酒(其五)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饮酒(其五)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饮酒(其五)店铺中考网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饮酒(其五),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中考试题: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饮酒其五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词注释1、结庐是指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是指人世间。

3、尔是指这样。

4、心远地自偏是指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5、悠然是指悠闲自得的样子。

6、山气是指山中景象,气息。

7、日夕是指傍晚。

8、山气日夕佳是指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9、相与是指结伴而归。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

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辨是指辨识。

诗人本想说一说这种“真意”,却没有说,因为他认为既然已经领悟到了,就不需用言词来表达了。

诗词译文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此中是指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赏析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高考必背64篇】《饮酒(其五)》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高考必背64篇】《饮酒(其五)》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高考必背64篇】《饮酒(其五)》赏析及理解性默写20.饮酒(其五)东晋·陶潜【原文再现】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问君(3)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5)见(6)南山(7)。

山气日夕(8)佳,飞鸟相与还(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词句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饮酒(其五)》课件

《饮酒(其五)》课件

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 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 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 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 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 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 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 全诗的主旨。
2.疏通诗歌意思。
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 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 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 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 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 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饮酒(其五)》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 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 场的黑暗,隐居田园。代表作有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 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 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 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 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 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 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 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 “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 然矣”。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一、《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课文分析1.炼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指自得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是无意中偶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2.修辞手法设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回答了上文“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3.表现手法用典:“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化用了《庄子》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二、《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曾任工部员外郎之职,故世称杜工部。

后世尊他为“诗圣”,其诗为“诗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杜甫风格沉郁顿挫,融合众长,兼备诸体。

(二)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课文分析1.炼字①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2.修辞方法①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
《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原诗】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

诗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所要追求的蕴藏在镜像之中,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陶渊明,字,号,又名(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自称。

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家、辞赋家、家。

(4分)2.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
3.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3分)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5.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

对生活无
所求的心情。

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
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
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7.“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
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3.B
4.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5.B 6.B
7.表达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8.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
世俗。

9.“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
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
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10.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
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