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悟情明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坐井观天》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告诉我们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见识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引导学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要象青蛙那样自以为是,学习小鸟的诚恳劝告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通过谈话引出课题,并借此理解“观”及“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拿起笔,边读课文,边圈生字,并借助拼音把生字读正确。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并借助图认识“井沿”。
3、通过自由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会读会认这些生字。
三、研读课文不管是理解词语,还是理解寓意,都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读贯穿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
具体过程如下:1、再读课文,说说青蛙与小鸟在争论什么?2、找出它们持不同观点的这两句话。
朗读,在读中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指导朗读。
3、你同意谁?为什么青蛙会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读一读青蛙说的话,并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4、做试验,理解青蛙会有错误看法的原因。
用书卷成筒当井沿,把天花板当天,说说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井沿把它的视线挡住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这句话,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
5、面对固执的青蛙,小鸟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一起来当一当小鸟,劝劝青蛙吧。
出示最后一段,学生朗读。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小结,悟寓意。
武长青《坐井观天》教学方案计划设计材料模板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的看问题方式,常常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因此,这一课的寓意对他们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四、读后悟理,理解寓意
1.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2.是啊,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3.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
(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5、青蛙在哪里?谁来给老师摆一摆?小鸟又在哪里呢?
6.再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合作识字精神。)
三、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鸟和青蛙在井沿上发生了争论,那他们是怎样争论的?文中出现了几次对话?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的对话。
4.发挥想象,初步感受、理解课文寓意。
四.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寓意。
2. 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懂得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是不对的。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教师:准备识字卡片,纸筒、小鸟、青蛙头饰、教学课件、教学挂图和相关音乐。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纸筒,我们发现,视角不同,看到的范围也就不同了。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沟里的孩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用清新抒情的语言讲述了山沟里的孩子披星戴月上学、放学的情景。
山沟里的色彩也在孩子们的脚下犹如魔术般变幻,含蓄而深沉地突现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更表现出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设计理念:此设计将学生的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力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从读中悟情,从读中明理,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学会8个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习惯。
2、能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告诉我们多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有气质有修养有风度,可见读书多么的重要。
你们喜欢读书吗?读过什么书?(推荐阅读好书: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阿凡提的故事》;科普故事《神奇的校车》;小说《格列佛游记》)二、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是记者前往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大方县的几所学校所拍下来的,你们想看吗?要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结:你们可见过这样破旧的教室,这样简陋的课桌椅,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只要能念书,只要能学到知识,什么困难,他们都不在乎!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新课《山沟里的孩子》,一起走进山沟里的孩子。
(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2、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三、检查预习情况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达到老师提的三个预习要求了呢?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1、要求认识的字:下面带点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会读的字,谁能准确无误地把它们读一读呢?拥抱笼罩清辉埋藏钥匙黎明面貌羊栏2、本课生字:下面带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谁敢再来挑战一下?脚步匆匆傍晚夜雾智慧辛勤启程3、重点指导书写3个生字“匆、慧、勤”①形近字比较:匆与勿②猜谜语:老师这边有一个谜语,同学们猜一猜,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哪个生字?(谜面“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慧)③勤:(勤字容易写错,写时应注意什么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4、巩固本课生字:把本课的8个生字各写三遍,并给生字组词。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反思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反思《山沟里的孩子》是篇叙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
颂扬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
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课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朗读是进行阅读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
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移位”,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这些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更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理解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困难时重点精读、品位朗读;同时让学生在“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中,理解课文的内涵,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
教学中我设计了用四组对比句带全篇的环节,教师先出示一组,再让学生去找,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还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美中不足之处,上完课才感觉到,我只是让学生找到了四组对比句,而没有让他们深入的去读,去感受读,去体味读,如果学生在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去想—再读—再体验,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山沟里的孩子》是一篇语言优美,极富感情色彩的叙事散文,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赞扬了山里孩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是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想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想像山沟未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合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坚持文道统一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坚持文道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由文悟理,由文生情。
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启发精思,安排好感情朗读、复述、背诵和讨论写作方法、表达方法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体会到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懂得怎样把语言文字用得准确、鲜明、生动。
一、以读代讲,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明理低段的讲读必须注意:在读中理解课文和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边读书边识字,读懂了课文,才能明白道理。
例如,《回声》这一课,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注意读准5个生字的音;2.看看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读后检查效果:出示生词卡片,要求读准前鼻音、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音。
然后设疑引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2.(看投影片)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是回声产生的环境。
指导学生观看小河上那座美丽的小石桥和它的倒影,启发学生用不同语言回答上述问题。
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在理解第四自然段时如果只带着问题“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观察图二,再放录像:青蛙妈妈投石击水。
)对低年级的学生只从逻辑推理上去讲述,是很难说清楚水波荡出去碰到障碍又荡回来这个现象的。
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先提出思考题,在读中去搜索答案,再观察插图,继而看录像,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独特作用,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显而易懂。
这里,在同一时间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同座位互说:“怎样投石击水”。
在理解的基础上填词句,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出示:jiǎn捡起、rēng扔进bōwén波纹、dàng荡回来)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来。
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读议: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逐句理解,并在句中比较词意:1.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丑小鸭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丑小鸭教学设计优秀6篇丑小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理解字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透过朗读了解资料,感受丑小鸭的善良。
[由整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培养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对生活充满完美的期望。
学习丑小鸭那种不屈不挠、充满信心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片段,在读中悟情,悟理。
教学难点:难点是透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悟童话的教育好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朋友,是谁呢?(板书课题:丑小鸭)并齐读课题,理解丑字,引出问题1、为什么叫他丑小鸭,他丑在哪里?2、大家是怎样对待丑小鸭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二、学习课文,深入了解。
1、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
2、同桌之间讨论。
3、学生汇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他丑小鸭,他丑在哪里?生:大家都说丑小鸭长得丑。
为什么?为什么说它长得丑?我们来比较一下丑小鸭与其他小鸭。
出示丑小鸭和其他小鸭图片,说说丑小鸭和其他小鸭有什么不同?(看图填空)丑小鸭: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小鸭:它们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肥肥的。
(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大家都不喜欢他。
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它的丑样读出来。
4、大家是怎对待丑小鸭的呢?(1)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一个小宝宝出生的时候,家里人会怎样叫这个可爱的小宝宝呢?(生:宝贝,心肝)是的,而丑小鸭一出生,听到的是大家叫它(学生接)。
它的情绪会怎样?(悲哀、难过、自卑)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这段话。
(以读代讲,体会丑小鸭的可怜、孤单、悲伤)(2)仅仅因为他丑,它就要悲哀的离开吗?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指名说。
出示以下段落大家都不喜欢他。
鸭子们打他,小鸡啄他,喂鸡鸭的人踢他,他只好悲哀的走了。
它们是怎样对待它的?当鸭子们咬它时,丑小鸭会对它们说什么呢?小鸡呢?喂鸡鸭的人呢?师总结:亲人欺负他,朋友欺负他,连主人都欺负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五单元12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
讲述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有多大的故事。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二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阅读。
而且他们看待问题常常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
因此,这一课对他们来说有现实指导意义。
1.教学时,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
2.要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过程与方法】1.熟读文本,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1.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难点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师:生字卡片,小鸟、青蛙的头饰,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将走进故事的王国。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则与青蛙有关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了这个故事,那么是谁“坐井观天”?(青蛙)“坐井观天”中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二、识记生字,练习写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2.同学们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谁能告诉老师?(“渴”和“喝”字形相近。
)3.你学这两个字的小窍门是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渴”是想喝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喝”是用嘴喝水,所以偏旁是口字旁。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精品教案(1)
语文园地三我爱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目标1、认识注拼音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枣、浅”等10个注拼音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猜谜语柳树、枣树,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爱阅读中有关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小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注拼音的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准确。
2.出示课件检测生字认记情况。
(1)带拼音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去掉拼音齐读,3.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三、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先交流描写柳树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呢?(柳树很美。
)(2)春天的小柳树确实很美,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展示春天的柳树。
)你就是这株美丽的树,你来介绍介绍自己好吗?(3)那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让我们大家都认识一下这位美女。
(4)和这位美丽的柳树姑娘相比,那小枣树又是什么样的呢?(弯弯曲曲的,光秃秃的。
什么是光秃秃呢?)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你要是看到光秃秃的小枣树你会说什么呢?(6)小柳树又是怎样说的呢?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来。
读一读。
(7)读了这些语句,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小柳树呢?(骄傲)那请同学们骄傲的读一读。
2、春天、夏天的小柳树总是笑话小枣树长得不好看,秋天到了,我们看小枣树有了什么变化。
(出示课件:小枣树结了许多有大又红的枣子。
)你看到了什么?用你的话说一说。
小语整体阅读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想法
小语整体阅读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想法整体阅读教学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
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
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运用这一方法,教学环节具体可以这样设计: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释题明意(读题—解词—明题意)2、读文感知课文大概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自学生字、和同桌上下桌交流课文大概内容)全班交流汇报课文大概内容。
这一环节,具体的方法步骤视具体课文而定,如果题目简单易懂,可以不做释题这一步,而直接让学生读课文、圈划生字、思想大概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实施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给学生予足够的自主阅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自主阅读时间足够学生才能有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学生才能捕捉更多的阅读信息并加以筛选,通过借鉴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指导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问:“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只让一两个学生回答,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生都来回答。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检测班级学生有多少人能在第一遍阅读时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通过倾听别人回答做甄别借鉴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为使大部分学生都能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甚是有必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课文就是写这些的”,通过回答让理解能力较差的其他学生也能对课文主要内容有重新的认识。
雾在哪里评课稿经典
雾在哪里评课稿经典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雾在哪里评课稿经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雾在哪里评课稿经典1《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把雾描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他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等等藏起来,最后没有什么可藏的了,又顽皮地把自己藏起来。
此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雾天气,对雾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兴趣,理解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
在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对理解语言,感受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雾的淘气、感受雾的顽皮。
这样不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还培养了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
2、随文识字,积累巩固。
教学中不再单独教学生字,而是在教学段落时随文识字,利用上下文理解字词,帮助积累。
同时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3、合理想象,联系说话。
“雾还藏起了什么呢?”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本节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关注度不够广,对生字的教学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收获更好地效果。
雾在哪里评课稿经典2今天上午,我在卅铺中心小学陈昕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黄荆小学进行送教活动。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二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面对我,他们开始有些羞涩,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热情高涨,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
二年级下册语文《狐假虎威》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狐假虎威》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二年级下册语文《狐假虎威》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狐假虎威》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狐假虎威》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
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
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全文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二、说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三、说方法(1)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复述课文。
四、说学生本班学生由15名职工子女,28名农村学生组成。
农村学生在自主学习,表达能力,表演方面除少部分学生外,其余都差。
所以在教学时我要求以上方面好的学生和小组长要关心他们,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让他们都得到锻炼。
五、说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卡片:2、“狐假虎威”中“假”的意思?“威”的意思?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细读课文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看看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听后告诉老师,老虎、狐狸原来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这一小段主要讲了什么?2、分角色读第二部分(2~5自然段)(1)轻声朗读2至5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波浪线画出老虎说的话,注意表示它们的神态和动作的词。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本学期的研讨课中,我们选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坐井观天》进行研讨。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学生知道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课文中的三次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短小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上一节课的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成功地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会读出对话,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及时题目归纳和小结比较深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在第二次上课中,我把教学中的小结改成让学生易读、易懂的句子,呈现出来让他们更加了解这故事。
而且还回归课题,引用了日后形容一个人见识少的可以说是坐井观天或井底之蛙。
为了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爱好,我还制作了一些头饰让他们在练习对话时更加有趣,更加积极参加到课堂中去。
虽然我对教学中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第一、准备还不够充分。
虽然说,准备时间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来,时间还是太紧了,白天上课没时间的,晚上的时间也少之又少,而在准备教案时花了很长时间,在背的时间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对教案不是很熟,在讲课是思维有点不清晰。
第二、我上课时语速还是太快。
虽然比刚开学有所进步,但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来说还是偏快一点,需有待改进。
第三、操练读课文、句子、对话的方式单一,不够多样化。
第四、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够好,没有及时纠正,可以通过表扬其身旁的同学以达到提醒开小差的同学。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改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窦桂梅老师在《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的自序中写到:“上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院、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
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1】篇〗《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透过青蛙与小鸟之间生动搞笑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文章透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所以,我把青蛙和小鸟的争论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到达让学生认识到看实物要全面,要善于“跳出来”的效果。
两个班同一个课时,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和大致相同的资料却有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目标的达成:两节课基本上都能按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只但是透过修改之后,从词语入手再到句子、段落的学习在一班落实得比较透彻,学生也学得比较扎实。
2、教学流程的设计:在二班是先透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从小鸟和青蛙的争论入手,摆明观点,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资料之后在进行朗读指导,因此导致了教学流程的堆积化,各流程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学生读得也不够充分,说得也不够开放。
在一班是透过超多的初读、再读、默读,让学生先把课文的资料牢牢记住,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词语“井沿、无边无际、一百多里、大话”,透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串起整个教学流程,在理解中读,在读中感悟,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用心有效。
3、朗读指导:在二班由于自己对教案的把握不准确,未能理解先学习课文再朗读指导的方法,所以在二班的朗读指导做得很不到位,也没能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
一个句子的朗读,并不是每一个字都需要有不同的变化,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和语气进行指导就行了,所以,在一班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比较好。
学生不是纯粹的模仿读,而是明白要这样貌读。
加上戴上了头饰就更能投入主角读,学生的朗读热情比较高,到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作用。
4、拓展想象:在二班采用的是“把青蛙想到的画下来,写下来”,以画入手,能够相机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
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植物妈妈有办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六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做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解析《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s版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全诗共五个小节,他将科普知识融入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语言中,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并引发孩子们去留心观察身边的大自然。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科学,学习这篇课文无疑是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及获得更多词语的积累有着进一步的巩固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特点,我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相结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了以下定位:(1)知识目标: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由此,我把本本课的重难点拟定为:3、教学重点:学习认识“旅”、“蒲”12个生字;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教学难点: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理解四海为家、纷纷这两个词语。
二、学情我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对蒲公英、苍耳、豌豆都不陌生,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可能无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教学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法以读代讲为主,直观教学为辅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代讲为主,直观教学为辅,让学生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同时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图片课件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本文所呈现的科普知识,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辅助阅读激发情感。
读中明理 读中悟情——《梅兰芳学艺》精彩片段评析
读中明理读中悟情——《梅兰芳学艺》精彩片段评析
易冬平;陈建志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05(000)04A
【摘要】总评:本节阅读课教学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基础,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自觉地进行了阅读积累,而且还感悟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朗读的表现方式。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以学生语文发展为目标,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易冬平;陈建志
【作者单位】古田县第一小学;宁德市小学教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
【相关文献】
1.用智慧演绎言语实践的精彩——《梅兰芳学艺》教学片段评析二则 [J], 张新兴
2.以读悟情以情育人——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结》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及评析 [J], 陈星(执教);刘香芹(评析);曾旭睛(评析)
3.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梅兰芳学艺》教学赏析 [J], 李漓
4.读中悟情以情促读——《酸的和甜的》教学片断与评析 [J], 鲁巧云;刘中林
5.读中悟情演中明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重点难点突破 [J], 孙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坐井观天评课稿15篇例文
(优秀)坐井观天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坐井观天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坐井观天评课稿1《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以短小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短短的40分钟内,龚老师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一、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研讨气氛。
读完一段文章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
教师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为了突破重难点,龚老师努力引导质疑,促使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
例如:“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它们谁对?谁错?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呢?青蛙为什么会说错呢? 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青蛙?”等等,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到学生产生出新的领悟,获得新的发现。
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逐段品读,层层深入,渐渐理解了故事的寓意。
那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些问题也就水到渠成。
二、充分尊重个性,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中理解故事寓意,感悟生活哲理,突破了本课训练重难点。
老师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青蛙?抓住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弄错了。
老师接着又说:“青蛙看到的少,知道的少,导致它见识就少,目光短浅,这是一个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青蛙见识少,还有一个什么原因?”抓住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案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案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案例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2)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见得少
寓言故事,年级语文,小鸟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代讲,悟情明理
作者:钟运香
来源:《江西教育B》2015年第04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理解文章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自悟情理呢?下面是笔者从特级教师武凤霞《有的人》教学中得到的启发。
【片段一】适当点拨,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没人举手)
师: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生点头)好的,自己读读吧!(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来,生读得很投入)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ē,有的说成是à)
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
(生犹豫)
师:这个字平时读“hē”,比如——
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它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
生(齐):à。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à”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
(生练习)
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赏析】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是朗读的第一步。
武老师一句“是不是想自己先读一遍呢”,开启了学生朗读的大门。
然后直接指出文中只有一个容易读错的字,并出示所在的语句,缩小探讨的范围,接着让同学们猜一猜,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学生猜着了,但是她并没有立即给出正确的读音,而是用平时读“hē”还有其他读音的方式适当点拨,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在文中应该读什么音。
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既学会了读音,又懂得了文字所包含的感情,并为以后朗读遇上多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提供了方法。
【片段二】简教方法,习法悟法
师:同学们知道吗?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我相信,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
可以吗?
生(齐):可以。
(但回答的有点犹豫)
师:不敢肯定,是吗?没关系。
我教给你们一种方法,相信你们用这种方法一定能读好。
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读,读得很有节奏,把握得也很好。
学生自发地给予掌声)
师:读得多好啊!哪个同学再来读?(举手的人一下子多起来。
一女生读,节奏把握得更好。
掌声响起)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生齐读)
【赏析】朗读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项程序性知识,离不开伴随它的朗读规则。
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朗读技能,使朗读教学成功,需要教给他们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但是课标又指出:“语文阅读课,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朗读技能时不能讲得太深,不要求所有学生对朗读技能都能全面把握。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武老师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简单地教了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即加“重音符号”和画“间隔线”,重在让学生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该怎么断句,哪些词该重读。
这样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训练了他们的听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学生自悟后续诗文的朗读提供了帮助。
【片段三】帮定基调,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
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
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
生: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
师:一类是——
生: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
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
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赏析】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读书声。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在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感情基调,同一篇课文的不同部分感情基调也有不同,学生是很难把握的。
在这篇诗文的教学中,武老师用诗句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出这首诗写了两类人,一类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类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接着让学生悟出作者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即痛恨、批判和赞扬、歌颂,从而帮助学生定下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并指出在朗读时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去表达这种情感。
【片段四】巧用对比,升华情感
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
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
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生,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
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
(众笑)
【赏析】朗读训练切忌机械重复,矫情做作。
武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能根据教学目标,把握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抓住教材中每节诗都用到对比写法的特点,即作者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训练要求,解决了学生在朗读中的难题,并跟他们一起朗读增强文本的对比性,从而深深体会到这样对比朗读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在大家的心中更令人厌恶,升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片段五】精彩照应,读中明理
师:是吗?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
看看,作者写的几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
(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的)
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板书)。
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
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
(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
师:请两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他,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着他。
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
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师:是的。
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
生: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赏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发现诗中用到了照应写法特点的时候,武老师又抓住了一个朗读时机,并且读的时候还要求大家推荐的两个学生不用读,在听同学们读的时候思考“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读和听中感悟。
这种朗读训练是有艺术性的,没有纯粹的技巧指点,却让学生读出喜,读出恶,读出情,读出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E-mail:xuchu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