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
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方法。
读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读是培养理解和阅读能力的需要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而这种理解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独立阅读。
例如:《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语言的文字,就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以读带讲。
学生在读中感知,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实古人也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现在语文课上,多数情况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老师讲懂的而不是靠自己读懂的。
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语感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
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在一瞬间就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凭的正是语感。
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多读,要在反复吟哦中去揣摩,去领会文章的内蕴。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读”。
去年我班就有两名后进生,我在辅导他们时尝试着鼓励他们多读,一年下来,我吃惊地发现,他们拿到一篇文章也能较为流畅地读下来了,语文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原因何在呢?就是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三、读是识忆的需要人们常说“熟读成诵”,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多读才能达到背诵的目的。
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无论是简短的诗歌,还是较长的课文,要能背诵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
四、加强读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习惯一般都是从小养成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
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3)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划、记的习惯;(4)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5)课外阅读的习惯;(6)读书的卫生习惯。
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读中想象
刻下令 : “ 从现在 开始 , 你们都要和我一样 , 白天休息 , 夜 里做事 ! ” ) 比较理解 “ 神气极了” 。 然后观察插图 , 说话。( 形象感知猫 头鹰“ 神 气极 了” 的样子 ) 朗读 、 体验 、 表演。 ( 2 ) 品读“ 议论纷纷 ” “ 叫苦连天” 。 创设情境 , 再现 “ 议论纷纷 ” 。
一
个就可 以了 , 原句变 为 : “ 这次活动 , 使 同学 们的合作 意 在我脑 中浮现 。 ” 这句话 中“ 品质 ” 不能用 “ 浮现” , “ 浮现” 的
2 . 动宾搭配不 当。如 , “ 走在乡间小道 , 我听得见稻 子 成熟的味道 , 看得见农 民喜悦 的笑容 。” 这句话 中, “ 味道 ”
体验动物们的苦处 。 这一环节 , 通过唤醒学生对 实际生活 的体验 , 来让学生 自己感 受、 自己体会 。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头脑 中已有 的表象 , 而且把学生 摘
花芬芳 , 荆 棘丛生 , 我相信 , 只要我们用心来缔造 , 语 文课 上一定会
充满生机 和活力 。
( 作 者单位
湖 北省利 川 市汪 营镇 石 坝 民族 小学 )
教师要多创造机会 , 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 多思才能
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 在整体感知 的基础上 , 针对 文章的内涵 使思维更敏锐 ’ , 语感更快捷 。 ” 因此 , 要 以读为主 , 读想结合 , 让学生 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 ,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让 在读 中体 味文章 的精义妙理。
治学之 法
2 0 l 3 - 0 5
读 中感悟 读 中体验 读 中 阅读是发现的旅程。要关注学生在读 中悟情( 情感体验 ) , 在读 中明理( 思想熏陶) , 在读 中得法( 语 言规律和 学习方法 ) , 把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和思考摘要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轴心。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与点拨,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感悟和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阅读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能力。
一、感知语言信息,激发阅读兴趣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应适当布置预习。
叶圣陶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
”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一般可按“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引导学生预习。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必要时,由教师简介。
定:依据思想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五方面定学习目标。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词语及重点词语,并注意巩固。
分:理清作者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定段意。
结:归结课文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写作特点。
疑:列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达到生生间交流、师生间交流,在民主、和谐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对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熟悉,加深了对课文信息的吸收。
教师通过检查,获取学生预习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空白点,改进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内涵铺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解语言内涵,发展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弄清楚。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语感,领悟全文,实现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
一、揭题激趣,趣中求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在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在讲授新课前我们往往会布置预习新课的任务,学生能成功预习好新课那将对讲授新课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揭题激趣、布置任务,将是我们教者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那么以趣导读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的“手段”。
如预习新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激疑:“同学们有看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部电影吗?”教师问:“为什么邱少云被火烧的时候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呢?难道他不怕火烧,不怕痛的吗?”以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揭题激趣,趣中求读,有了读的需求,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带着急于探究的心理,进入预习状态。
在通读课文中,扫清阅读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课文内容及脉络,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我们让学生读,究竟读什么,为什么读,他们全然不知。
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通过自主读来解决问题,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死是件悲惨的事,可小女孩为何面带微笑呢?作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确令人费解。
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深刻领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理解,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关于《父爱之舟》教学反思〔通用6篇〕关于《父爱之舟》教学反思〔通用6篇〕《父爱之舟》教学反思篇1《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沉的父子之情。
一、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完毕,首尾圆合。
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化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让学生去读,去考虑、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敬重。
二、品词斟句,深情感谢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仁慈、伟大与无私,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我”对父亲的感谢、崇敬与热爱之情。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他平时节省到极点”“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等语句的引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吴冠中产生共鸣,对自己父亲的感谢之情油然而生。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篇2通过第一次的磨课反思,今天《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在我们学校进展了第二次上课,由于第一次上课的缺憾,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反思如何把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课后题有机交融,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让文中的情感自然生发出来润在学生心间。
文章中所列举的小事,承载着父爱也承载着我对父亲的理解、尊重与感谢,对父亲的这种情感永难磨灭,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留在梦里,留在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之中。
文章的题目是父爱之舟,舟指的是小渔船,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送我读书,送我考学,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小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和关爱,所以父爱之舟外表是写小船,实际上是写父亲对我的爱。
理解重点语句:我什么时候才能画出承载着在着父亲爱的小鱼船!通过问题作者仅仅是想画小船吗?明确作者是想画承载着父爱的小船,表达“我”对父亲感谢之情。
读中积累 读中感悟——《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教学设计
生:我明白了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或小画家原来是指…… 师:那一句是写这个意思?读一读, 师:我们来看一看真正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是 什么样的? (出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图)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关于竹叶你知道 哪些知识? 师:我们再来根据这些实物的形状来判断一下下面的 这些画是谁画的? 出示脚印想一想这是什么小动物画的画? 师: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第二板块(第四句话) 师:同学们继续自由读这首儿歌。 师:你还读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小动物们是怎样画画的。 师:那一句是写这个意思?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画画都要用什么工具?(笔和颜料),这些小画 家使用什么工具画的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小画家是怎样 画画的。 (出示课件) 师:这些小画家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生:这些小画家是用自己的爪子在画画。 师:这些小画家是用自己的爪子在画画,那为什么画 出的画不一样呢?请同学们看图片。 (出示动物的脚印对比)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小动物的爪印?(小鸡)小鸡的 爪印像什么呢? 师 : 现在谁告诉老师为什么小动物画出的画不一样呢? 生:动物的爪子形状不同,所以画出的画不同。 师:你们想夸一夸这群小画家吗?让我们用赞赏夸的 语气来读吧! (出示画面) 师:如果这是在雪地里展开一次画画比赛,四个小动 物会怎样评价自己和欣赏别人的作品的?请你想象一下, 在画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师:课文中的四个小动物都完成了每个人的作品高高 兴兴的走了,这时雪地里又来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他会 在雪地里画什么呢?它的画会和谁的画相同呢? 师:雪地里又来了一只美丽的大白鹅,他会在雪地里 画什么呢?它的画会和谁的画相同呢?为什么? 师:这些小动物的本领可真高啊!不用颜料不用笔就 能画画,你能“不用颜料不用笔”画一幅画吗? 生用水在黑板上画画 第三板块(第五六句话) 师:同学们继续自由读这首儿歌。
以读为本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作者:徐晖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读,作为感知教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根基。
“以读为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上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也是当今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从语文学科的属性出发,我们应该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读中发现,读中明理,读中怡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朗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6-0081-01“教学千法读为本”。
读,作为感知教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
“以读为本”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上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也是当今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
从语文学科的属性出发,我们应该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读中发现。
读中明理,读中怡情。
修订版的《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水平,我们将读文贯穿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不同方式、不同目的读,使“读”与“悟”融于学生的自主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感悟、积累,达到发展语言、熏陶情感、发展能力的作用。
下面,就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七颗钻石》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情感,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整体感知课文是前提。
充分阅读透彻理解读思结合深刻感悟
充分阅读透彻理解读思结合深刻感悟发布时间:2022-05-31T06:19:12.308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月总第274期作者:王雪娇[导读] 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辽宁省朝阳县第一初级中学122000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将如何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遵循“充分阅读、透彻理解、读思结合、深刻感悟”的教学原则,收获颇丰。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阅读、透彻地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带着问题朗读,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画标记的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细读,将课文内容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十五个自然段。
文章一至三段的共同点都是作者从切身的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是第一层。
文章四至八段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体现战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九至十二段写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表现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十三自然段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表现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十四段根据上述三个故事进行议论抒情,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文章的四至十二段,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原因。
这是第二层。
文章的十五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我们热爱志愿军战土,指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既是总结全文,也是文章第三层。
通过分析归纳,准确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思路。
再深入一步,文章的中心意思“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就显示出来了。
理解文章结构,除上面从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语段、语句或关联词语。
《望庐山瀑布》的教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_模板
《望庐山瀑布》的教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_模板《望庐山瀑布》的教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胜男《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第七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
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
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
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习轻声读,再抽学生读。
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
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解决。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
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
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
)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意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意感发表时间:2014-05-16T11:28:49.98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3月供稿作者:张杰[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
□ 张杰〔摘要〕要培养学生的语意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
〔关键词〕品词析句据意赏语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爱喝咖啡,并且要一边喝一边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越爱喝。
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
这个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妙在何处?读了以后有何感受?体会到什么?越咂你就会越觉得语言这东西太有意思了。
”这就是对“语意感”形象通俗的理解。
顾名思义,所谓语意感就是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
要培养学生的语意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立足文本,多角度思考这些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蕴含的意境,真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课堂。
因此“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品词析句”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进行细心品析,仔细揣摩,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抓住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领会其意思,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例如,在我教《燕子》第三自然段“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为了让学生了解燕子飞行的特点,我紧扣文本中的两个动词“斜着”、“掠过”,一个拟声词“唧”进行了品读与感悟。
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掠过”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吗?生:轻轻地擦过。
师:那为什么不用“擦”呢?把它换成“擦过”,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生:“擦过”用得力大,重重的接触;而“掠过”表示动作很轻。
读中悟悟中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读中悟悟中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徐贞南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在读中积累。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困惑“我十分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味来”“我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但教学时间不够用”等诸类问题。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一、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可以使读者将自身对文章所产生的感悟融入在声调中,并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旁听者。
因此,有感情的朗读不但可以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境界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中感受朗读的节奏、轻重缓急等。
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一)注重引入,激发情感通过老师范读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听课文朗读音频,使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培养出良好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老师用下降、悲痛的音调开始朗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缓慢的语速以及严肃悲伤的朗读气氛中,感受到作者既为父亲自豪,又同时失去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们个个悲痛欲绝,潸然泪下。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传情,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朗读声中,引起“我什么时候才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想法,教师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后,便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诵文章时,需要将自身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的抒发自身对文章产生的情感,从而在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使朗读能力获得飞速提升。
如教学《水乡歌》,朗读最后一节,“水乡的渔民伴着美丽的晚霞,唱着动听的渔歌,收获满船的鱼虾,是多么的幸福。
”当同学们能在脑中放出画面,形成一种情感的氛围,自然就能品出诗歌的快乐和幸福,读出感情来。
读中感悟教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语言,理解内容,提升思维。
以下是我对读中感悟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首先,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接触文本。
其次,我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最后,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等视觉元素融入课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播放了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读书分享,交流感悟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组织了读书分享会。
在分享会上,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阅读心得。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还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竞赛,激发斗志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斗志,我定期举办阅读竞赛。
竞赛内容包括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竞赛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阅读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深入文本,感悟语言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 分析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中心句、过渡句等,通过分析这些词语,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背影”一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 体会修辞手法,感受语言魅力修辞手法是作者表达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必然急于找到答案,必定读得投入。
那么,顺疑索答,初步感知的目的亦能达到。
)二、读中求变,深化理解。
⒈求“顺”自读。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们能读好它吗?教师相信你们会读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看拼音边读,不会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同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看谁读得最好。
(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读正确,读顺畅;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⒉检查朗读。
你们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教师指名逐段朗读,相机教学生字、正音;指导全班读好长句子;让学生明白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用奖小红花的办法激励学生把字读正确,读流利。
)⒊比赛朗读。
⑴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读得正确、流利。
现在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好!每组选一位平时较少读书给大家听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小组指导,准备参赛。
安排此项比赛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朗读积极性,达到全员参与,生生互动,锻炼“中下生”的目的。
)⑵比赛,评奖。
(只要达到正确、顺畅,就给一等奖。
)⒋图文“对读”。
下面我们将进行图文对读,方法是这样的:这里有四幅图画(文内图画放大图,教师逐一出示,并让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现在请一位学生上台当主持,其余同学按一、二、三、四组的顺序进行朗读,主持人举起哪一幅图,小组同学就要读出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一段课文。
看哪组同学读得准,读得好。
(此读目的在于图文对照,理解二、三、五、七自然段内容。
)⒌理解朗读。
⑴下面进行一个“找朋友读句子”游戏。
规则是:按自然段顺序,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上的内容在课文中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句子,并把它读出来。
看谁找得准,读得好。
谁先举手谁读。
愿意参加吗?(卡片上的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表示“春天”这个季节的句子;第二自然段,读出“丑小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句子;第三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句子;第四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白天只好躲起来的句子;第五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羡慕天鹅的句子;第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差点冻死的句子;第七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句子。
读中思考 读中感悟 读中发展——浅析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
- +
一 +
一 +
- +
- +
-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 技术训练观察能力 、 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 向学生提供情景 、 画面、 材料 , 指导学生 进行立体观察 、 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人物与人物、 事件与 事件 、 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弄清局部与局部 、 局部与整 体之间关系。 与此 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 想, 使他们 由静想 动、 由内向外 , 由人物 的外貌 、 神情 、 动作 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写作的总体 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 、 文从字顺地表述 自己的意思 。 能根据 日常生活需要 , 运用常 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而在这个 目标的实施背后 , 是应该 以 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作基础 ,以学生强烈的习作信心作桥 梁, 以学生良好的写作 习惯作保证的。在现行的《 语文课程 标准》 的引领下 , 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 的 培养, 给学生 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 并且能在 习作教
2 0 1 4 年 2月 第 9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 CA TI ON TE A CHI N G F ORU M
F eb . 2 01 4 N 0. 9
读 中思 考
— —
读 中感悟
黄梅发 , 谢招娣
读 中发展
浅析 以读为 主的阅读教 学模 式
长汀 3 6 6 3 0 0 )
我在阅读教学实践 中摸索 , 构建了以“ 读中思考, 读中感悟 , 读 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读书的心理发展 过程 , 我将 阅读教学分为“ 初读 了解 , 感知生疑 ; 细读评析 , 领悟释疑; 美读成诵 , 内化积 累; 延读创新 , 深化提高” 等四 个阶段 。下面 , 我 以《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堂教学为例 , 对这 教学模式作粗浅的分析。
从“读”中撷取“想 问 练 悟”
从“读”中撷取“想问练悟”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性做了定位,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促使知能转化,从而提高语文素质。
因此,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想——读中的思维在阅读教学的“三为主”中,首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在导读、导思、导练中。
导读是在学生阅读前由教师提出读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读、熟读,分组逐段朗读等都是读的形式要求。
如: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思想,掌握课文中心等是读的根本要求。
导思则是在学生阅读之前由教师设凝,提出几个课文中要求掌握的骨架问题,再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让读与思维同行,在读完课文的同时,让思维解开疑问的答案。
导练则是指导学生读、思、问、悟的训练。
阅读的过程不是把课文读熟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在读中乐思。
二、问——读中有质疑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除了导读过程中教师的设凝,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精读向课文质疑,向教师质疑,因为质疑的过程是课文理解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体现。
将学生的“疑”,通过教师的“导”,再经过学生的“思”,进行释疑。
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领会一篇课文,而是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达到阅读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让学生在品读中质疑,是教法和学法的纵深发展,是对学生学习创造性强有力的培养。
三、练——读中有训练阅读教学“三为主”中要求以训练为主线。
然而,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读”,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的“读”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教师的“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放手,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当好导练角色,让学生以饱满的情趣,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质疑训练、感悟训练,语感训练;在读中理解词句,训练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读书中掌握课文结构,训练他们的作文能力;在读中提出疑问,训练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训练他们知情——入情——抒情的能力。
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无论是读小说、散文还是科普读物,都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了解到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开阔自己的眼界,使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活动,我们需要理解、分析和评价所读的内容。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激发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和观点,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和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和有力。
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遇到许多智者的智慧和哲人的思考,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常常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从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在阅读中感悟”教学
“在阅读中感悟”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求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课文生动的语言,体味课文深远的意境,通过熟读成诵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效果。
一、情盛驱动策略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知情交融的动态网络,听说读写都需要以情感驱动为基础,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意蕴的领悟能力。
例如《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诗词朴素易懂。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因此在课文开头第一小节,我紧紧抓住词语“踮起脚尖儿”让学生去理解文中小朋友当时的心境。
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学生大部分能体会到老师还在工作,应该悄悄地小声地去读,不要惊动了老师。
用这种轻轻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结果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小朋友们带着自己对老师的深情的爱,栽下了这株紫丁香,同时也栽下了自己对老师的美好愿望。
他们有什么愿望呢?请大家自读2—4小节,找找答案。
”学生读后争先发言:“他们想让紫丁香夜夜和老师做伴”、“想让紫丁香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想让它表示自己对老师的感谢”。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此时学生已经把他们对老师真诚的爱通过自己的朗读送到了老师的心田,二、激发想象能力策略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知和理解,因此,激发想象有助于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如教《长城和运河》,课文中描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句子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两大人类奇迹的壮丽景象。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样的词汇都是诵读、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
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
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
对此类蕴涵深刻含义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读的方式,读的指导,要精心设计,不可马虎对待。
教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识、读、写”为主线有序的开展。
还要和年级段目标相结合,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阅读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让他们充分接触文本,在朗读、品位、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有滋有味,这样的感受才有血有肉。
从而才能完成语文学习上的意义建构,实现语言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
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摘要: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是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领学生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质量提升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呢?一、切入课题,启发“悟”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创造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以疑入手,扣生心弦。
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
如教学《窃读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怎样窃?结果又如何?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了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
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2.创设情境,激活思路。
就是“导入”时创设情境,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我就播放多媒体展现开国大典时的一个个场面,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再让孩子们观看典礼进行时的盛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丑小鸭》这篇讲读课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图文并茂。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编绘了四幅图画,分别与课文的二、三、五、七自然段内容相对应,使“丑小鸭”得名、离家出走、羡慕天鹅、忽然发现自己并不丑而且十分漂亮等原因形象直观化,既弥补了文字抽象的缺点,又为獐喜闻乐见,能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
⒉词句生动,用词准确。
“太阳暖烘烘的”,提示了丑小鸭出生的季节;“特别大”强调出差别;“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提示了得名缘由;又如三至六自然段,点明出走原因的词有“孤单”、“除了……都”等;“只好”、“才敢”、“悄悄地”、“趴”等词,体现了它离家出走后的种种遭遇;而“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则是“丑”变“美”的真实写照。
依据以上特点,加之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因而本文可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建议如下:
一、设“悬”朗读,初知课文。
⒈揭题激趣。
揭题后,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丑小鸭是谁?为什么会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怎么样了?)学生质疑后,教师追问: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以设制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必然急于找到答案,必定读得投入。
那么,顺疑索答,初步感知的目的亦能达到。
)
二、读中求变,深化理解。
⒈求“顺”自读。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们能读好它吗?教师相信你们会读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看拼音边读,不会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同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看谁读得最好。
(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读正确,读顺畅;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
⒉检查朗读。
你们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教师指名逐段朗读,相机教学生字、正音;指导全班读好长句子;让学生明白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用奖小红花的办法激励学生把字读正确,读流利。
)
⒊比赛朗读。
⑴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读得正确、流利。
现在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好!每组选一位平时较少读书给大家听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小组指导,准备参赛。
安排此项比赛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朗读积极性,达到全员参与,生生互动,锻炼“中下生”的目的。
)⑵比赛,评奖。
(只要达到正确、顺畅,就给一等奖。
)
⒋图文“对读”。
下面我们将进行图文对读,方法是这样的:这里有四幅图画(文内图画放大图,教师逐一出示,并让学
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现在请一位学生上台当主持,其余同学按一、二、三、四组的顺序进行朗读,主持人举起哪一幅图,小组同学就要读出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一段课文。
看哪组同学读得准,读得好。
(此读目的在于图文对照,理解二、三、五、七自然段内容。
)
⒌理解朗读。
⑴下面进行一个“找朋友读句子”游戏。
规则是:按自然段顺序,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上的内容在课文中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句子,并把它读出来。
看谁找得准,读得好。
谁先举手谁读。
愿意参加吗?(卡片上的内容:第一自然段,读表示“春天”这个季节的句子;第二自然段,读出“丑小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句子;第三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的句子;第四自然段,读“丑小鸭”为什么白天只好躲起来的句子;第五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羡慕天鹅的句子;第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差点冻死的句子;第七自然段,读出“丑小鸭”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句子。
)(游戏目的在于理解词语,读懂句子,进而理解自然段,理解课文。
)⑵游戏。
(每读一“题”后评议,纠错。
)
⒍背诵比赛。
⑴理清顺序。
教师出示抄好的第七自然段每句话的四张卡片,打乱后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逐句朗读后按课文顺序重新排列;排列一句读熟一句;排列好后再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
⑵同桌对背。
⑶比赛。
(学生举手参赛,其余同学当评委背完一个评议一个,要求是正确、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