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2 鲁人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2 鲁人版选修1
课题:《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
课间可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诗歌应进行朗诵品味,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讨论诗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疑点:对“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艰难”、“潦倒”、“苦恨”
的理解。
4、解决办法:朗读、品味、讨论、谈感受。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及相关制作好的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
1、范读欣赏。
2、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3、品味感受。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
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重点、难点。
下面,请大家先听我朗读一遍这首诗。
(二)范读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
然后学生齐读全诗。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展示杜甫画像)
(四)写作背景
(要很好地欣赏一首诗,必须结合诗人的生活情境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情调,这样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也就是今重庆市奉节县。
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五)分析欣赏诗歌:
1、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后,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凄凉、悲凉)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上边的这些翻译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
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
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
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下面我们研讨的内容是: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答: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多数人眼中,秋天本来就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何况再加上猿哀鸣、鸟飞回等这些景物,让人更有一种肃杀凄凉之感。
这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有一首《巴东三峡渔者歌》,收进清代人编辑的《古谣谚》中,读来最是凄哀感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答: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答: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感慨自己的人生如落木、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答: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写登高的诗篇很多,而本诗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
(六)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诗的主旨)请同学来归纳一下。
主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成都,与《登高》写于同一时期,抒发了诗人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人愁思满怀,登上高楼,虽有繁花触目,却又叫人黯然伤神。
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换不定。
写的虽然是景,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感情。
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终究没有更替,外族吐蕃的侵扰终归是徒劳的。
尾联讽刺了像刘禅这样的昏君还在祠庙里享受祭祀。
诗人忠于唐朝统治,但在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对君主无能、贤臣匮乏深感焦虑,所以借此抒发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七)从《登高》看杜甫诗的风格:
"沉郁"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但不是唯一风格。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艰难苦恨”四字,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无依、衰老多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深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
)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风急……”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抖落于读者面前。
“渚清……”又语势平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制约。
“无边落木……”,萧萧而的“落木”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心长江……”,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
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站立在高台的穷儒形象。
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
(八)学生诵读
要求:诵读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存,开展联想,开拓想象,体会起来就有情有意,有滋有味了。
朗读指导: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诗的结尾,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九)记忆游戏“齐心协力,勇攀高峰”(男、女生竞赛)
(十)思考和练习(请看大屏幕)
1、反复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找出诗中凝聚诗人悲情和爱国情感的诗句。
3、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 鲁人版
选修1
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本诗以七言为主,
B、句式多变,
C、节拍有缓急,
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类似楚辞,
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
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
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
内人
水到渠
成
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4、小结
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忧国忧民的崇
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
,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
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