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浙教版语文二下《小蝌蚪找妈妈》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一、课程介绍《小蝌蚪找妈妈》是一节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的生物科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特别是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程内容将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绘本、动画片段、实物模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

1. 课程名称:《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教学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学习故事,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寻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爱护生命,懂得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本课程将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经典故事展开。

故事以一只可爱的小蝌蚪为主角,描述了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它如何勇敢地寻找妈妈的过程。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进行学习。

本课程将采用讲述、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将通过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述故事:教师生动地讲述《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寻找妈妈的心情和经历。

深入理解: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关爱自然、爱护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家庭和睦相处。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6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6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向指定的方向跑。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户外游戏活动的快乐。

3、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活动准备】1、头饰卡1张(见幼儿活动资源包)。

2、提前熟悉儿歌《小蝌蚪》。

3、活动前场地、器械、幼儿衣着及情绪身体检查,确保幼儿会户外活动的安全【活动建议】一、准备活动:组织幼儿在场地上学小蝌蚪游、小青蛙跳。

二、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是青蛙妈妈,你们是小蝌蚪,让我们一起做操吧!”“跟着妈妈点点头,转圈游一游,向前跳一跳,和妈妈抱一抱。

”二、学做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

教师扮青蛙,幼儿扮小蝌蚪,“小蝌蚪”跟着“青蛙”四散地边游边念儿歌:“小蝌蚪,游呀游,圆圆脑袋黑黝黝,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游呀游,游来游去想一想,妈妈、妈妈您在哪儿?”当儿歌念到“游来游去想一想”时,幼儿要闭上眼睛蹲下,教师立即跑到场地一端。

当儿歌念完时,“小蝌蚪”睁开眼睛寻找“青蛙妈妈”。

“青蛙妈妈”边招手边说:“孩子,我在这里。

”“小蝌蚪”们迅速跑到“青蛙妈妈”的身边。

2、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当念到“游来游去想一想”时,小蝌蚪要闭上眼睛蹲下。

3、游戏熟练后,可请幼儿扮青蛙妈妈继续玩。

三、放松整理。

幼儿跟着教师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请你跟我伸伸臂,请你跟我甩甩手,请你跟我踢踢腿。

”活动延伸:可改变动物角色,让各种动物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增加游戏的兴趣。

教学反思: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

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小蝌蚪找妈妈详细教案(通用8篇)

小蝌蚪找妈妈详细教案(通用8篇)

小蝌蚪找妈妈详细教案〔通用8篇〕小蝌蚪找妈妈详细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识字目标。

要认识的字: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要会写的字:河、借、姐、呢、呀、哪。

3、读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中的不一样人物、不一样语气,尽可能体会、表演课文某一个片段。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生字制作卡、表演童话剧所需头饰〔几只蝌蚪、大鲤鱼、小鲤鱼、乌龟、青蛙〕。

〔2〕有关蝌蚪的科普片段或把实物带进课堂。

2、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到河边观察一下蝌蚪。

〔2〕了解蝌蚪或其他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汇报课前预习师: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此刻请同学们来汇报:经过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经过观察小蝌蚪〔或查阅有关小蝌蚪的知识〕,你又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

〔略〕[设计理念]此处提前布置的预习表达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读自然这本大书。

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了解课外知识,进而爱小动物,爱大自然。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1、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生活着我们人类的许多好朋友,它们和我们一样,以自我独特的方式生活着,所以大自然中每一天都会发生数不清的故事。

今日,我们就来看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请大家快来看一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几遍〔要读充分〕。

2、出示6幅图画于黑板,引导帮助学生简述课文。

[设计理念]一年级复述难不难?简述显然降低了要求。

借助图画,再加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课文大概〔真正的课堂上学生还时有发挥呢!〕,此时的复述,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看、说、记的本领!这个环节出现早不早?实际教学证明效果很好。

前提是课前的预习及复述前的读书要充分。

充分不是毫无问题,而是有足够的遍数,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印象,这时的复述,就是建立在这个印象的根底上完成的。

浙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doc

浙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doc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学会本课14各省字,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会看单幅图,造问题的提示下写几句话。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节。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使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2、难点:懂得应保护青蛙,并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在教师的生物角养些蝌蚪,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讲读第1段,能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3、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

1、前些日子,我们一起在生物角里养了好些小蝌蚪,谁能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样的?(出示图一)2、揭题:小蝌蚪找妈妈(1)学习生子“蝌、蚪”(2)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是讲什么的?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写什么?(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了妈妈了吗?)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

思考: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用“0”圈出)小蝌蚪的妈妈到第是谁?(用“口”框出)2、汇报:(1)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终于到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

(出示图2、图3)学习生子“鲤”“龟”(2)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

(见图四)3、跟录音轻声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口头完成:(师点拨图四)图一--第()自然段图二--第()自然段图三--第()自然段图四--第()自然段二、看图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讨论:(1)知道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2)知道了小蝌蚪长着大脑袋。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及与妈妈之间的亲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述,描绘出蝌蚪和妈妈的形象。

(3)学会用动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动作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感恩和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帮助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和讨论,描绘出蝌蚪和妈妈的形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动作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2. 小蝌蚪和妈妈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蝌蚪和妈妈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它们和妈妈之间有什么故事呢?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生的记忆。

4. 描绘蝌蚪和妈妈的形象:(1)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妈妈的图片,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它们的外貌和动作。

(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描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亲情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自己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展示生字词的学习成果。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画出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画,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春浙教版语文二下《小蝌蚪找妈妈》word教案1

春浙教版语文二下《小蝌蚪找妈妈》word教案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准备: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地点: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4.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小蝌蚪找妈妈》选自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自然段落的划分,课文主要情节的掌握,以及课后的拓展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自然段落的划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自然段落的划分。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青蛙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

2. 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并在黑板上板书,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4. 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划分自然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小蝌蚪,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测他们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2. 生字词:蝌蚪、妈妈、荷叶、青蛙等。

3. 自然段落划分。

七、作业设计a. 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b.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它是怎样找到的?c. 你觉得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 答案:a. 因为小蝌蚪想要找到自己的妈妈,感受母爱。

b. 是的,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它在荷叶上遇到了一位青蛙妈妈,通过询问,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c.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不认识路,不知道妈妈的模样等。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能正确书写“池塘、妈妈”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课文情感的深入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插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2.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插图中的场景。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韵律。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三、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会了我们什么。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 教师点评,总结活动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让学生复述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拓展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教师总结,提高学生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感悟。

八、情感教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 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小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文本。

2. 教学重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情节,运用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谈论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 讲解: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运用。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运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5.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并写一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 教学卡片:重点词语和句型卡片。

3. 故事视频: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4. 作业模板:用于学生抄写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模板。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自读(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 第三步:讲解(10分钟)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运用。

4. 第四步: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运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5. 第五步: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观念。

八、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一教学资料: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并且画面生动,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本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一样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明白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

教学目标:一、基础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经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经过学生课文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目标:1、经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3、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一样,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蝌蚪、青蛙头饰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猜谜语: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长大吃虫叫呱呱。

(蝌蚪)(教师出示幻灯片1—2张)2、谈话引入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为什么它要去找妈妈呢今日我们就一齐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吧!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明白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样找的找到了没有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温馨提示:(1)自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

(2)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3、教师课件出现本课要认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检查识字效果。

(教师出示幻灯片第3张)三、精读领悟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1)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样样(教师出示幻灯片第4张)(2)朗读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蝌蚪”“脑袋”“灰色”“肚皮”等,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书写。

3. 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的身体变化过程,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 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2. 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流利朗读课文。

- 在课文中,像“蝌蚪”这样的生字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蝌蚪的样子,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蝌蚪”这个词的含义。

在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笔画较多的字,如“蝌”,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左边是“虫”字旁,表示和昆虫类有关,右边是“科”,然后按照笔画顺序一笔一笔地教学生书写。

2. 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能按照顺序准确描述。

- 课文详细描述了小蝌蚪的身体变化,从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逐渐长出两条后腿、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变成了青蛙。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演示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每个阶段的变化。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长出后腿时,结合动画中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后腿的位置、形状等,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变化。

(二)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母子间的亲情。

-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情感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传达这种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蝌、蚪、迎”等生字词,积累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 让学生体会到蝌蚪妈妈和小蝌蚪之间的亲情,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掌握“蝌、蚪、迎”等生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甩、肚、披”等字。

例如在教学“迎”字时,可通过分析字形,“辶”表示行走,“卬”表示仰头,组合起来表示迎接时仰头向前走的动作,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以及它们在找妈妈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等,从而清晰地梳理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心情。

例如,在小蝌蚪询问鲤鱼阿姨和乌龟伯伯时,要读出好奇、急切的语气;青蛙妈妈回答时,要读出慈爱、温和的语气。

这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去揣摩角色的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描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课文只是简单的文字叙述,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构建这个奇妙的变化过程,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种挑战。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小蝌蚪的外形、生长过程以及青蛙的样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蝌蚪是如何逐渐变成青蛙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5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

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

会写“河、姐”等6个字。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成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引入1、猜谜语。

⑴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小蝌蚪)⑵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青蛙)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3、板书课题。

(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学课文揭示自学要点: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笔画结构、试着给生字编码,若不会的作记号提出来。

2、你认识画面上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3、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上述学生通过观察、朗读、动手操作,自学和理解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探索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并朗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 能够通过图片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表述。

3. 能够理解蝌蚪和蛙妈妈之间的关系,并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4. 能够模仿蝌蚪和蛙妈妈的声音进行朗读及表演。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表述。

2. 学生能感悟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准备
1. 故事书《小蝌蚪找妈妈》。

2. PowerPoint或图片展示故事情节。

3. 彩色打印照片:小蝌蚪和蛙妈妈。

4. 录制好的蝌蚪和蛙妈妈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老师出示故事书封面,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主体
(1)呈现故事情节
通过PowerPoint或图片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跟随图片理解故事情节。

(2)朗读故事
老师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3)讲解故事
分段讲解故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解释生词和句子。

(4)角色扮演
选择学生扮演蝌蚪和蛙妈妈,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故事情感。

3. 拓展延伸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结局,或围绕母爱话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小标题:《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

以上是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能够认识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2)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中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特征。

(2)教师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学生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和拓展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小蝌蚪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小蝌蚪、青蛙等相关的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 视频: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4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

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第二课时要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小蝌蚪找妈妈》精品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精品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5个生字,会写“两、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蝌蚪的心情变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巩固读音。

3.交流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

4.教师指导书写,学生观察后在田字格中书写。

4.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的心情变化。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用图片或简笔画展示。

5.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成长过程。

2.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2)通过观察图片,学会描绘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特点。

(3)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学会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特点。

(3)学会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2. 学会描绘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特点。

3.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学会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小蝌蚪和妈妈的外形特点。

2. 学会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内容、图片等。

2. 绘画材料:水彩笔、彩纸等。

3. 教学音频:《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小蝌蚪找妈妈》故事音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2. 讲述故事:(1)教师用PPT呈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跟随PPT逐页阅读。

(2)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观察与描述:(1)教师展示小蝌蚪和妈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形特点。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4. 表达与创造:(1)学生分组合作,用绘画形式创作关于小蝌蚪和妈妈的故事情节。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图画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 分享与评价:(1)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画面内容。

(2)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体会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和动物之间的亲情。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了解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和动物之间的亲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或者讲述相关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生字、生词:通过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练习。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小蝌蚪最后找到了妈妈吗?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和动物之间的亲情,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画出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图等,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例如投影仪、电脑等,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通过设计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布置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在讲解完课文后,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画出小动物的成长变化图等,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2019年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一

2019年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一

2019年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具准备: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四、教学地点:多媒体综合电教室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4、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春浙教版语文二下《小蝌蚪找妈妈》word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准备: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地点: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

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

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

)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1.看第二幅图,提问:现在我们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图模样有什么不同?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蝌蚪有什么变化。

3.再读(指名个别读)
4.看图,讲述小蝌蚪是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为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该有妈妈,但又不知妈妈长得怎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

述:正面向前叫“迎”。

在这里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
小蝌蚪。

5.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它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我们的”“哪儿”要读重音;鲤鱼妈妈的回答要用长辈式亲切的语气读出来。


二、看图,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图,提问: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生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回答,师板书。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为是自己的妈妈呢?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它们妈妈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划出文中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朗读第三段。

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这一句,要读出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6.轻声朗读第四、五两段,指导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1) 小蝌蚪过了几天,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板书)
2) 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它们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联系图及有关句子回答:回顾乌龟介绍的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

(自由读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段意)
“小蝌蚪已经是青蛙了”,为什么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跳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等青蛙呢?(生: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一道题。

3.完成课后第三道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看图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
3.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二、指导有感情地分组朗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学习生字。

3.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塘:共13画,第八画右边要出头,第10笔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左边是“”。

迎:半包围结构,里面的“”不要多写一撇。

书空。

龟:共7笔,上边是“”,下边是“”不是“电”。

书空。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4.运用测试及书写。

(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四、总结课堂。

附送:
2019春浙教版语文二下《想个办法》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要爱护庄稼,遇到困难的事能动脑筋,想办法。

2、能看图理解图意,发挥想象。

3、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5幅图连起来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意,能在看单幅图说话的基础上把5幅图连起来。

难点:看图想象有难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同学们,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聪明的孩子。

2、出示5幅图。

同学们看,图上的这个小朋友叫小华。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学习看图,说说小华想了个什么办法保护庄稼的故事。

二、整体观察图意。

1、一共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有什么?
2、连起来看图想想这5幅图在家小华看见了什么?
3、要求学生简单说图意。

三、逐幅观察图意,质疑引发想象,练说意义。

第一幅图。

(1)看图,说说“什么时候?谁在哪里看见什么?
小华在路边的麦地里看羊妈妈和一只小羊在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小结。

看第二幅图。

(1)看图,小华怎么样了?
(2)想象,小华为什么仰面倒在路上,他做了什么?
(3)练说:要求学生把话说具体。

(他赶紧跑过去拉住羊绳,想把羊妈妈拉出麦地,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

小华再一使劲,羊没有拉出来,自己跌了个仰面朝天。


第3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在路边干什么?
(2)想象小华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3)四人小组讨论:观察小华的神态、动作,再看看羊妈妈和小羊的神态,动作,想一想,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4)指名说,要求用上适当的动词。

(5)同桌互说。

第4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怎么做,小华的办法行吗?
(小花跑进麦地,抱起小羊,羊妈妈看见小羊被抢走了,连忙赶出麦地。

)(2)同桌互说。

看第5幅图。

(1)两只羊终于走出了麦地,可又会回来吃麦苗呀,怎么办呢?后来,小华又想了个什么办法使羊不再到麦地里去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小华在路边打了个木桩,八羊拴在木桩上。

他又去割了一篮青草,让它们吃。

)四、连句成段。

1、把5幅图连起来回想一下,确定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逐幅图连说。

先说每幅图,再回头说第一幅图,第2幅图(以此类推)(1)自由说。

(2)同桌说。

五、指名讲完整的故事,评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


六、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7 页共7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