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认识整数的概念,理解正整数、负整数及其相对概念;2.能够在数轴上画出正整数、负整数,以及0;3.能够将整数和其相反数对应起来;4.能够比较两个整数大小,口头表述整数大小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整数、负整数及其相对概念;•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相反数;•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理解数轴的使用、起点、正负方向的确定等。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本单元包含第1-4课。
第1课认识整数第2课整数的概念第3课数轴第4课整数的相反数授课安排第一课•【导入】通过抽奖、游戏或者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先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如温度升高、降雨量等,引出整数的概念;•【整合】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慢慢引出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
第二课•【引入】以及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呈现】通过具体的数轴示例,让学生了解数轴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方法;•【训练】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数轴上整数的表示方法。
第三课•【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测试;•【呈现】再次介绍正、负数的概念,并结合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训练】通过各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数轴的使用方法。
第四课•【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呈现】介绍整数的相反数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方法;•【训练】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整数相反数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桥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工具•网络教学互动课件;•数学实验室设备;•教学图像展示;教学评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同桌互评;教学反思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堂中可以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抽奖、操作实践等方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学目标: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吨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教师用课件(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篇1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正方形、实物(地砖)、题单、。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
(板书:地砖的)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
)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
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方法二:102+102=40(厘米)方法三:104=40(厘米)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由此得出:(板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边长4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三、练习。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多少钱》教案含教学反思

(3)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解决购物问题时,容易忽略数量、价格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导致解答错误。
举例: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购物问题中的数量、价格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货币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货币观念,理解货币的价值,对消费行为有初步的认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民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货币计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对人民币面额及其换算关系的掌握,能够快速识别1元、1角、5角、2角、1分等常见人民币面额,并理解1元=10角,1角=10分等换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需要多少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计算购物时需要支付多少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货币计算的奥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多少钱》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搭一搭游戏一游戏二练习三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教学课时:2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切入举偶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
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玩中学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2)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课两位数的认识1.学习目标:–认识两位数的组成和特点;–掌握两位数的念法;–能够正确地以书写和口算的方式表示两位数。
2.教学重点:–了解两位数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两位数的念法;–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运用两位数。
3.教学内容:–两位数的组成和特点;–两位数的念法;–两位数的表示方法。
4.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物品进行分类,引出数的概念。
–新课呈现:介绍两位数的定义和组成,展示不同的两位数示例,并引导学生念出每个两位数。
–学习练习:通过口算和书写练习,巩固两位数的念法和表示方法。
–拓展练习:利用小游戏和实物演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两位数。
5.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练习和拓展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两位数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的书写和口算进行评价,检查是否正确地表示和念出两位数。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练习用书写和口算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第二课两位数的大小比较1.学习目标:–通过比较掌握两位数的大小关系;–判断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2.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的大小比较规则;–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3.教学内容:–两位数的大小比较规则;–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大小比较。
4.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大小关系。
–新课呈现:介绍两位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引导学生记忆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学习练习:通过口算和书写练习,巩固两位数的大小比较技巧。
–拓展练习:设计情境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大小比较。
5.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练习和拓展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掌握两位数大小比较的能力。
–对学生的口算和书写进行评价,检查大小比较的正确性。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练习比较不同的两位数的大小关系,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表示。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案三篇

【导语】《什么是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也是⼩学⼏何初步知识中的⼀项重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周长》的第⼀课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创设情境,谈话导⼊。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凉了,⼀⽚⽚树叶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贴树叶模型)你们看,⽼师今天也给⼤家带来了⼀⽚⼤树叶,你们喜欢吗?(喜欢)⼀只⼩蚂蚁也⾮常喜欢这⽚树叶,(拿⼩蚂蚁模型)你们瞧,它把这⽚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蚂蚁是怎样在这⽚树叶的边线上做运动的?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圈),⼀圈还可以怎么说?(⼀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周的问题。
(板书:⼀周) ⼆、动⼿实践,感悟周长 1、摸⼀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你最喜欢的,先摸⼀摸它的⾯,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摸它的边线。
(2)学⽣进⾏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来说⼀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周的? (4)学⽣展⽰,(边说边摸)。
2、描⼀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笔,描⼀描吧! (2)学⽣进⾏描树叶活动。
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来描⼀描这⽚⼤树叶的⼀周呢?(找⼀名学⽣到前⾯描树叶模型的⼀周)。
你能不能告诉⼤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指着,说出从哪⾥开始,⼜从哪⾥结束。
)拿下树叶模型,⼤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样吗?有不同⽅法的同学请举⼿?(找⼀名同学再来描⼀描,说⼀说。
) ⼩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周是吗? 3、找⼀找 (1)在⽣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象树叶⼀样有⼀周,你们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的⾯? 同桌之间找⼀找,摸⼀摸,说⼀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除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除”这个数学运算符号;2.掌握算小学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基本步骤;3.能够熟练地进行列竖式的计算,解决小学数学除法问题;4.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知识点1:认识“除”的符号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在本次学习中,我们要学习的是“除”这个运算符号。
用字母表示就是“÷”,它的意思是“分成若干等份”。
从字面上看,它是由一个“点”和一个“横”的符号组合而成的。
知识点2:除法的基本步骤1.确定被除数和除数;2.用除法符号“÷”表示被除数除以除数;3.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每一位数的商和余数;4.若还有余数,则余数作为下一个数的百、十、个位继续判断,如此循环直到余数为零。
知识点3:列竖式的计算方法列竖式是小学除法的常用算法,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解决小学数学除法问题。
例如:求54 ÷ 2的商和余数,列出算式如下:2 | 5 4|--2 | 2 7| 2 4----3 0以上算式中,左边的“2”是除数,右边的“54”是被除数,算式中间的线是除符号,下面的“27”是商,右边的“24”是余数。
教学过程引入法教师可以用以下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除”的含义:•把10元钱分给5个人,每人分多少钱?•有16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例子,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除”的概念。
归纳总结法教师可以示范列出几道小学数学除法题目,然后让学生总结出除法的基本步骤。
随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巩固除法的基本概念。
练习巩固法把几道小学数学除法题目列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个个来做,尤其是列竖式计算的题目,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详细地解释每一步操作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运算。
拓展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复杂一点的题目,如带小数点和百分比的除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运算技巧。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目标: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了乐谱各部分的名称,就可以读写乐谱的一个分数了。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了解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
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3)总结分数的意义,描述一个分数。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各部分自考成绩和报告给学生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四、全课总结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五、拓展升华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习题中的例题1和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并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了符号思维和有序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金色的秋天来了。
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
它会做什么?原来是睿智老人送来给木本樱的信。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94-97页。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难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与方法:课件、总结法,复习法。
教学过程:一、整理本学期数与代数知识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指名汇报。
学生独立回忆,汇报自己的知识点: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认识小数。
2、指导学生整理重点,交流自己学会了什么?同桌合作整理交流。
二、基本练习。
1、出示总复习第 1.2题。
教师倾听学生对小数意义的表达,给予及时正确评价。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个小数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独立将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全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出示总复习第 6.7题。
给学生时间充分交流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
独立思考,按要求完成学习。
3、复习乘除法,结合第3题巩固对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运用。
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4、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出示第 4 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尝试练习,交流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5、自主练习,教材 95页第 9 题。
学生认真判断对错,然后改正错题,全班交流错题原因。
三、复习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第 6题,交流: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学生独立计算,按要求交流自己的算法。
2.组织学生复习第 7.8题。
个别板演,汇报自己的方法。
3.计算比赛,出示教材 94页练习题第 3.4题。
学生对立计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完成。
四、复习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经常算错的题目,说一说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桌合作整理,全班交流,展开互评。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总复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复习方法,本学期学习内容,全班互评。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6篇)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各教具,准备实物及挂图;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60+60)×2=240(厘米)60×4=240(厘米)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60×3×2=360(cm)60×4×2―60×2=360(cm)60×6=360(cm)3、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加与减-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加与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2.能够正确计算小学生常见的一位数加减法;3.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小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1.能够培养学生的加减法思维方法和运算技能;2.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字逻辑思维;3.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健康的学习情感;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一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数字逻辑思维能力。
1.课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2.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练习册和相关课件等课外资料。
四、教学过程任务一:引入1.教师介绍本课内容,并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任务二:讲解1.教师介绍一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算和写出计算步骤,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任务三:训练1.分配练习册,让学生课堂时间内完成相关练习;2.老师巡回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并提供建议和帮助。
任务四: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任务五:总结1.教师带着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2.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五、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2.小组内自选一位数加减法问题,并在下一堂课上讲解。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概念,并介绍了一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提高了口算速度。
在课堂上,小组内的讨论氛围也很积极,学生们也获得了很多思考的机会。
当然,教师也需要更多地探索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教案3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教案3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教案3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实践操作法。
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4、合作交流法。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
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学生可能说晚上7时或19时,随机板书在黑板上,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3)再次体验运算
在计算乘加、乘
的顺序
减混合运算的题
在 会 书 写 一 个 时,先算乘法后算
算式的基础上,选择 另一个算式算一算。
加减法。
提问: 6+3 在情
境 图中表 示什么 意
脱式计 算时等
思?
号要对齐,不计算
通 过 与 情 境 图 的部分要照着写下
中 的 实 际 问 题 进 行 来。
比较,发现运算顺序
根据问 题提取有用信 息。
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
三、巩固练 习( 10 分)
决问题。
程,为什么先求淘气买
2. 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 问题。
的钢笔每支多少元,再 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
3. 讨论交流,总结解决
实际含义。
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
你是怎么想的?
4. 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
一共花了多少元?”
课后练习 3 题、第 4 题。 先独立解决,再集体讨
论。
板书设计:
买文具(二)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 5 课时 过河(一)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
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
根据理 解进行 脱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分步: 3 ×4=12(元) 12+6=18(元) =18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综合: 3×4+6 =12+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

第一单元第一课:小熊购物教学内容:P2 --4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开火车)3×5= 4×8= 7×6= 36-17= 80-43=9×3= 8×5= 37-15= 8+15= 36+7=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6+5-18 45-18+20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
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
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
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一乘除法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小树有多少棵(1)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
(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三、拓展应用:1、3×2 5 ×4 6×730×2 50×4 6×70300×2 500×4 6×700你发现了什么?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需要多少钱(2)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1、13×3 70×5 24×2 15×331×3 34×2 24×4 13×52、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课后反思:练习一(3)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教材第7页第7、8两道综合性较强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开火车练口算。
教师用口算卡在全班开火车做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抽查学生对此口算的方法是否掌握。
2、教材第6页第1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材第6页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或“=”,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教材第6页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第一问,组织交流后再开始第二个环节“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第6页第4题。
寻找本题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四个问题,组织学生对前三个问题进行汇报,说一说是根据什么信息来解决问题的。
第四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解决。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教材第7页第6题。
寻找本题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说一说“3倍”“2倍”的含义,学生列式解答。
2、教材第7页第7题。
(1)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2)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3)列式解答。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还要积极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材第7页第8题。
(1)创设情境:求教师和同学们共80人去参观科技馆,怎样租车合算?(2)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3)小组学习,共同研究设计方案,然后汇报交流。
(4)组织学生从“省钱”的角度讨论“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2、教材第7页第5题学生独立作业。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参观科技馆(4)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
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三、拓展应用1、60÷3 200÷5 240÷8 120÷4560÷7 900÷3 180÷6 270÷92、一包糖共80块。
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80÷2 =48你发现了什么?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植树(5)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秋天到了。
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三、拓展应用1、46÷2 84÷4 630÷9 96÷366÷3 100÷5 720÷8 48÷22、7元12元84元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在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24 ×3 24 ×2 26÷2 26 ×2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
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练习二(6)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发展学生运用除法口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练习。
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
(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2、教材第12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