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地理学中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
地理学中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貌形态,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形态随着地球的演变、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在地学研究中,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的地质现象,及时应对地球的自然灾害。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变化、气候变化、水文变化、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环境污染和人类开发等活动。
地质构造变化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变化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地表形态的显著变化。
地壳运动和地震使山脉和平原形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山脉和地形也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岩、熔岩块和火山灰等地质剖面。
气候变化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第二个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会改变植被分布、河流泛滥、海岸侵蚀等,从而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气候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带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地表沉降和海洋酸化等现象,从而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深远影响。
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农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了建筑用地、采矿、造林、河流工程等活动,都会影响地球系统的平衡,改变自然地貌和造成地表形态的分布。
例如,农业化会导致土地土壤侵蚀、流失、贫瘠,森林砍伐会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水洼化严重等。
地表形态变化的分析方法地表形态变化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依靠测量、模拟和计算的手段,记录、描述和预测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的形态变化。
比如,采用GPS、卫星遥感等技术可以记录和计算海平面和山体的高度和变化值,采用数字地形模型可以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计算出变化速率和趋势,以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地理各章思考题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思考题: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2.运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观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3.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思考题:1.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全球陆地有哪些主要自然带?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思考题:1.阐述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前景。
2.分析世界渔场形成的条件及地理分布特征。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思考题:1.对比分析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
2.简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发展。
3.你认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应承担什么责任。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思考题:1.世界种族矛盾的地域表现。
2.为什么说世界人口城市化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过程?3.为什么全球工业在陆地中纬度地带特别集中?第六章亚洲思考题:1.亚洲的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并分析成因2.试分析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成因第七章欧洲思考题:1.试分析欧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英国工业生产有哪些特征?第八章非洲思考题:1.试述非洲农业生产的特征2.非洲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3.试分析非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4.试论述非洲气候的基本特征第九章北美洲思考题:1.试分析北美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征3.美国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章南美洲思考题:1.试分析南美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南美洲气候的基本特征3.巴西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大洋洲思考题:1.试分析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2.试论述澳大利亚大陆气候的基本特征3.澳大利亚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4.试论述澳大利亚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十二章南极洲思考题:1.南极洲气候有哪些基本特征?2.南极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第一章:地表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3. 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作用等。
4. 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断裂、褶皱、火山等。
3. 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第三章: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气候作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侵蚀、沉积等。
3. 气候作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气候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气候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
全球海陆分布与地表形态
简介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第一级分异。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为一体,包围着6块大陆:亚欧大陆(分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的主体)。
海洋总面积36100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
海路分布特点海陆分布有如下特点。
首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5。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
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南极大陆。
其次,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与南美、欧洲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每对大陆之间,形成范围广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
另外,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环列着一连串花彩列岛,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其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互为对应,这一大陆的凸出部分能与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
地表形态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裂解为若干巨大的板块。
刚性的岩石圈板块驮伏在塑性软流圈之上,在地球表层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板块与板块之间,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或相背分离,或相向聚合,或相互平移,从而发生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或错动。
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带动了大陆漂移和大洋的启闭,导致了造山运动、火山、地震等种种地质构造作用。
板块构造学家认为,在早古生代,地球上存在统一的南方大陆和离散的北方大陆。
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陆(劳亚古陆)与南方大陆(冈瓦纳古陆)联为一体,叫做泛大陆。
此时全球是由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组成。
从中生代至新生代,新大洋先后开启,大陆则在漂移中由合而分。
其中冈瓦纳古陆发生多次分裂解体,多数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相继归并于劳亚古陆,后者扩展增生;在劳亚古陆内部,北大西洋开始启开,北美大陆与欧洲乃沿此裂开、分离。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
《世界地理》课程介绍一、世界地理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世界地理是研究世界地域系统的科学,是研究世界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它们相互间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它是研究世界各大洲、各大洋自然地理结构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产业分布规律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最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以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区域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所在。
因而,本课程与“中国地理”课程一样,在地理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既是教导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各种部门地理学课程综合运用和总结;又是为学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和各种相关工作奠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
二、世界地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世界及其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独立研究和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规律等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理教学和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1、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如何探讨各大洲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产业分布和地域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2、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区域的空间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区域综合特征、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
3、结合教学内容与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的基本技能,如搜集、整理和运用地理文献的能力,运用和绘制、分析地图图表的能力,对有关地区进行考察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命感。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
初中地理名词解释篇一:世界地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喜马拉雅山脉)。
3)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
主要成因: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
3、人为活动严重破环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4A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B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
C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第二章6A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
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
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
特点同上。
C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
特点:A全年皆被冰雪覆盖B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C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地球的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的构造性变动的关系与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低碳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建立气候变化与地表构造变动的监测预警体系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式。
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变形,影响气候分布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动,影响气候变化 板块运动导致海平面升降,影响气候变化 板块运动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变化
地球气候变化与地 表构造变动的社会 经济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造成损 失
气温升高导致农作物生长季 延长,产量增加
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品质和 营养成分
土壤侵蚀: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土壤 侵蚀的速度和程度,从而导致地表 构造的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气候变化可以影响板块 运动,从而影响地表构造的稳定性 和形态。
河流作用:气候变化可以影响河流的 水量和速度,从而影响河流对地表的 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地表构造的变 化。
植被覆盖变化:地表构造变动 改变植被分布和覆盖程度,影 响地表反照率和气温。
气候变化影响地表水循环,导致降水分布不均 气候变化影响土壤侵蚀和沉积,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气候变化影响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威胁
地表构造变动对气 候变化的影响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 形态的变化,进而 影响气候带的分布。
地壳运动引起的板块 运动可以引发地震、 火山等自然灾害,对 气候产生影响。
地形地貌变化:地表构造变动 导致地形地貌发生变化,影响 气候的分布和特征。
水文循环变化:地表构造变动 影响降水、径流等水文循环过
程,进而影响气候。
气候带移动:地表构造变动可 能导致气候带的移动,影响全
世界地理 杨青山版(原创)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地表气候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思考题:为什么亚欧大陆被分成两个洲?
厄加勒斯角 合恩角 67 ° W 20° E 147° E
思考题: 什么叫地峡?地峡与运 河有什么关系?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 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 菲律宾海、纳兹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的 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作为地理专业的 一门专业必修课,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其分成自然与
经济两个部分,分开来讲授。近来发生了普通的变
化,出现自然与经济融合的趋势。
Hale Waihona Puke 世界地理当前世界地理学习的基本任务是:
• 掌握知识 • 培养分析能力 • 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 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
世界海陆演化模式
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e.上二叠纪;f.中生代 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
挪威冰川学家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
/zt/kpzt/443061.shtml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级逐渐变短,到两级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或圆点,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所有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自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减小的是南纬。
东E;西W。
自东向西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16课程名称:世界地理英文名称:World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师范类)学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专业基础课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它是在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世界地理作为一门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相综合的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之一。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注重地方(国家、地区)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具体区域的特性或个性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运用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等方面,认识并理解其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地理区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世界地理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1.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环境结构的基础理论,阐释世界地理问题;2.以全球化及其问题为背景,了解地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及新的世界经济动态;3.以具体区域的特征或个性为出发点,进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系统阐述,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和分析区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景观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以世界不同区域为对象,运用综合的观点研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发展规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高一必修一地理目录
高一必修一地理目录: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_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_第三节地球的运动_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_问题研究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_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_第三章地球上的水_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_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_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高一必修一地理目录:湘教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高一地理必背重点知识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世界地理复习题
《世界地理》思考题绪论(了解)1.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容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2)研究容:A 全球地理格局:地质地貌格局、全球气候格局、全球自然带格局、全球人地关系格局、全球人类活动格局等等。
B 区域地理格局:七和四大洋的地理格局。
2.世界地理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1)《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学;2)高等师院校,《世界地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3、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1)掌握知识;2)培养分析能力;3)了解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4.世界地理的教学与研究特点1)原联的世界地理巴朗斯基的全球区域描述体系: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分开的,都是按照部门顺序。
2)西方的世界地理关注社会文化、经济地理。
不注重自然地理。
3)我国的世界地理21世纪以前,基本上按照原联的世界地理课程体系。
4)为什么要综合A世界地理属于区域地理B世界地理关注全球人地关系C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5)结论世界地理越来越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综合性世界地理教学和研究是必然趋势。
在我国还有一段很艰辛探索路程。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复习思考题: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大陆地形和洋底地形有哪些主要特征?地表形态如何演化?1)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A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B 多数的大陆南北对称分布;C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连续相连;D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特点。
2)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A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a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b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c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B 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a 深度大,高差大:3800m—-11034mb洋底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c 洋脊贯穿四大洋:8万km2、世界上有那些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1)陆地低纬度气候A分布:赤道两侧的赤道带和热带地区;B成因: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热带幅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C特征:全年高温,月均气温最低15℃以上;降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
世界地理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复习思考题】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2.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说明大洋的发生、发展阶段。
3.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来分析说明世界气候分布规律。
4.用极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
5.对比分析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6.世界有哪些主要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7.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规律。
8.全球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如何防止火山和地震灾害?9.我国沙尘暴易发生在哪些地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预防?10.何谓厄尔尼诺和拉尼澳现象?目前对此现象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11.什么是沙漠化?全球沙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国际社会对此做了哪些工作?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带?全球陆地自然带的演化有什么特点?2.全球陆地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各有什么主要特点?3.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你对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如何理解的?5.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复习思考题】1.解释洋流的成因:(1)梯度流(2)风海流(3)补偿流2.阐述海洋资源种类及其开发其前景。
3.分析世界渔场形成的条件及地理分布特征。
4.论述大陆架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5.简述海洋污染的种类与防治措施。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复习思考题】1.对比分析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
2.简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
3.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简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复习思考题】1.世界民族与文化分区的基本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与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有什么联系?3.为什么全球工业在陆地中纬度地带特别集中?4.陆地地纬度地带的农业生产类型与其他地带有哪些不同?5.世界经济部门结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6.为什么会形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它们的作用是什么?7.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之间有什么区别?8.知识经济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第六章亚洲【复习思考题】1.亚洲可分为哪几个自然地理区?各自然地理区有哪些突出特性?2.试评价亚洲经济发展条件。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全球地表形态七大洲和四大洋七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全球地表形态
(1)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
②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北。
③多数大陆通过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
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
④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相反。
(3)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死海海面(海拔-392m)。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陆地上两条高山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地形中高周低,欧洲周高中低,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均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大陆中部是平原,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1、板块边界可分为: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板块边界。
2、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3、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1)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成因: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
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称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
3)植被和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
4、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的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向(纬线方向)、经向和垂直方向递变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
5、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6、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7、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58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8、冰期:是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9、整差理论: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7、运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观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
contents
目录
• 世界气候类型 • 自然景观的形成 • 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 • 气候变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 如何保护自然景观和应对气候变化
01 世界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
总结词
热带气候通常出现在赤道附近的地区,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四季之 分。
详细描述
热带气候区的典型特点是全年高温,通常在20°C以上,并且降水量非常丰富。这种 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如亚马逊雨林、刚果盆地等。由于高温多雨的 气候特点,热带地区的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
温带气候
总结词
温带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温差较大。
详细描述
温带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纬40°-60°之间,由于受到季风和洋流的影响,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气候区的典型代表包括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温带气候区的植被和动物群落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寒带气候
详细描述
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地区夏季受到副热 带高压的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到西风带的影响,降水丰富。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代 表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如罗马、雅典和巴塞罗那等。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
主要是常绿灌木和硬木林。
02 自然景观的形成
地形地貌的影响
等行为。
社会参与
03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观保护的行动,形成全社
会的共同意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措施,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 系统的碳汇能力。
可持续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广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生态系 统的破坏。
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地球的地质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之一,地质环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质层面分析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岩石侵蚀和沉积物运移方面的变化。
一、地表形态变化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地表的形态变化和地貌演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退和融化,进一步影响地形地貌的塑造。
在现代冰川退缩的过程中,底部的融化水通过冰川床和周围地区的裂缝渗透下去,引起底部沉积物的溶解和重新沉积。
这导致了冰川床内形成冰质沉积物,进一步塑造了地表形态,如冰川湖泊和冰川溢出。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释放了大量的水分进入海洋。
海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面临更大的风暴潮和浸润风险。
这些作用导致沿海地表形态的变化,如海岸线后退和河口地区的淤积。
二、岩石侵蚀和沉积物运移气候变化也会对岩石侵蚀和沉积物运移过程产生影响。
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暴雨和干旱,会加剧地表的侵蚀作用。
暴雨会带来剧烈的径流,形成河流和溪流,加速了物质的侵蚀和运移。
干旱条件下,水分稀缺,地表水流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岩石侵蚀。
此外,气候变化还改变了沉积物运移的规模和速率。
过去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沉积物输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和冲积扇的演化上。
全球变暖导致的降雨量增加和冰川的融化,加速了河流的水槽侵蚀和物质的输运过程。
这些变化会影响冲积扇的发育,进而改变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格局。
总结起来,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形态变化、岩石侵蚀和沉积物运移方面。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退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也会改变地表形态和侵蚀速率。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地质环境的变化,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
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 彼此关联。 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 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
39
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的扩张,亚欧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南北美板块向太平洋方向推 进。
关键词
地表形态 气候带 气候型 时空变化 自然灾害问题 (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 (climatic zone) (climatic type) (change of time and spatial) (natural hazard question)
15
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 厄加勒斯角的20º E线为界;
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
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冷的海洋。
16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 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 56º ~65º 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 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 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
28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 限不等,一般为2 000~3 000 m。世界上的大陆坡 占海洋总面积的8.5%。
29
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82.7% 。大 部分深度为 2 500~6 000 m。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
洋盆,海沟等。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27
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 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 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 1 000 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 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12
海 洋 —— 地球表面
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 括洋、海和海峡。根据 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 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
为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和北冰洋。
(单位:104km² )
13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 角所处的67º W线为界;
14
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 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 E线为 界;
35
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 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36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 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 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 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加勒比 科科斯 板块 板块 纳兹卡 板块
阿拉伯 板块
菲律宾海 板块
非 洲 板 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40
随着东太平洋洋脊的扩张,太平洋板块、可可斯板 块和纳兹卡板块则向太平洋周缘的海沟俯冲潜没。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加勒比 科科斯 板块 板块 纳兹卡 板块
1
教学重点
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 征,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 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 候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 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 探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
非洲3 000
北美洲2 400
南美洲 1 800
南极洲 1 400
欧洲 1 000
大洋洲 900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104 Km2)
8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
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
尔山脉、乌拉尔河、里
海、大高加索山脉、黑
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
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
后开凿了运河)、红海
与非洲相望。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 763×104 km² )作为最小的大陆, 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² )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5
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自然区
划和人文区划的结合)。全球共有七大洲,
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6
7
亚洲4 400
31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
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
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
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
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32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板块的划分
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 下的上地幔顶部。
板块构造 学说的基 本思想: 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
阿拉伯 板块
菲律宾海 板块
非 洲 板 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41
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 带)的形成,一方面与非洲板块及原属冈瓦纳的阿 拉伯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北推移有关;另 一方面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扩张的结果。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加勒比 科科斯 板块 板块 纳兹卡 板块
2
内容结构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大陆和洋底地形 地表形态的演化
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 风灾与水旱灾害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沙漠化
欧
大 西 洋
直布罗陀海峡
洲
伊 比 利 亚 半 岛
地
中
海
非
洲
19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
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
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 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
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
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 南极大陆。
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20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21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 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1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2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33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 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 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 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 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34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 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 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 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 烈斯断层。
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 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 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驱动。
(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44
( 4 )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 胀来解释板块运动。 ( 5 )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 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 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
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
阿拉伯 板块
菲律宾海 板块
非 洲 板 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42
大洋洋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洋脊在 南端相互串联,北端却没入大陆之下,这就使 得一些板块具有向北运动的趋向。
43
2.板块的运动
尚无定论!
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 (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 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 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 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23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
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
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
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加勒比 科科斯 板块 板块 纳兹卡 板块
阿拉伯 板块
菲律宾海 板块
非 洲 板 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37
2.板块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