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合集下载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在法治原则下进行的。

它强调政府及其行为的合法性,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关在执行各自的职责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并且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依法治国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在实践中要求政府依照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1.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依法治国强调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隐私权等。

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并保障人民权益不受侵犯。

2.公正合理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以确保法律体系的公证性和公正性。

法律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执行性,不仅适用于国家和政府,也适用于个人和组织。

3.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依法治国强调司法独立,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下行使独立判断和审判权,并且要保证审判公正,不受政治、经济和其他非法因素的干扰。

4.政府依法行使权力。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权力,遵循法定程序,保障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政府不能法外施行,不能乱用权力,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必须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

2.推进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是保证依法治国能够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推进司法体制,确保法官的独立性,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司法公正度和效率。

3.加强执法规范化和法治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应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政府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4.推进政府公开透明化。

政府应主动公开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并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总之,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制度保障。

政府应以法律为基准,依法行使职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依法治国 内涵

依法治国 内涵

依法治国内涵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都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和治理。

它是现代国家法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至上。

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核心,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权,只有依法行事才能得到保护。

第二,权力制约。

依法治国要求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公正司法。

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公正、独立、中立的司法机构,保障人民的司法权利。

第四,社会参与。

依法治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机制,让人民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第五,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需要全面推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只有全面推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不仅是一种治理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国家文化。

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文化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 1 -。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识结构图: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六章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制与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了解)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多选)(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简答)(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有: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1)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简答题)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

2、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

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

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

第一,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是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然是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之中。

第二,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

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

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制定良好的法律,为国家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他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第三,权力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

对公民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

第四、发达的法律文化。

这种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制观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郡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第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

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和社会各方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治理和管理,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它具有以下几个内涵:
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要求政府、公民和组织都必须依法行事,不能任意扩权或滥用权力。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公正平等和保护权益的特征,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基础。

法律权威: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应当由国家法定的机关制定,并经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具有约束力和可执行性。

法律权威保证了公民和组织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公正对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公正正义:依法治国追求公正和正义。

法律应当保护公民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司法机构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对违法行为进行公正审判,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获得平等对待。

保障权利:依法治国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法律应当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权益、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作用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规范行为:依法治国要求公民和组织在各个领域依法行事。

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组织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违法乱纪。

依法治国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和原则,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政府、公民和组织共同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以法律为准绳,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引言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二、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树立法治思维,即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和个人行为中始终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法治思维要求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各类事务;公民要自觉守法,增强法律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只有树立起法治思维,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预期性。

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要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习惯法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具体行为的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行为的规定,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解释,习惯法是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

各级法律规范之间要形成上下衔接、相互协调的体系,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四、法治能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和法治机构具备法治能力。

政府要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做到依法行政。

同时,要加强法治机构的建设,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公正执法水平。

司法机关要保证司法独立,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五、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要培育和弘扬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强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倡导人们依法行事、遵纪守法。

要通过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起法治文化的导向,让法治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基本价值观。

同时,要加强法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法治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

六、结语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依法治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分)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1分)3、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分)1. 请简要论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请简述法律形式的含义和我国的法律形式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1.2007年6月5日,刘某因犯盗伐林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2009年3月被提前释放。

2011年5月20日下午,刘某到某自然保护区盗伐了1株红豆杉,转移红豆杉途中被保护区管理所人员抓获后扭送到当地森林公安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赵某立即对刘某进行了讯问。

讯问结束后,民警赵某认为刘某能主动承认错误,认罪态度较好,决定予以取保候审,并由刘某的朋友李某(无固定收入)为保证人,同时收取2000元保证金。

问题:民警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2.高某承包了A县高家沟造林绿化工程,后来又转包给B县的王某。

2010年11月4日下午,高某和王某去县林业局结算工程款。

林业局刘某将结算好的工程款26800元支付给高某后,高某从中取出6800元放进自己口袋,将另外20000元放在桌子上,拿出手机打电话,王某便将20000元拿起来装进自己的手包里,高某当时未表示异议。

但后来因王某还欠500元的返工补植款,高某向王某索要未果,便向110举报,称王某抢走了他的20000元的造林工资款。

110指挥中心指令某森林公安派出所紧急出动,在通往B县的路上截获了王某。

王某揭发高某曾在2010年4月份,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报警,称某林班发生森林火灾,后证实是谎报,但当时公安机关的来电显示号码是一个公用IC卡电话,对方不愿说明自己的真实姓名。

根据值班记录和电话录音也没有查出是何人所为。

派出所民警根据王某的揭发,找高某进行询问,高某拒不承认自己报假警,办案民警小王随后拿出警棍吓唬他了一下,要求高某如实交代。

高某如实陈述了自己的违法经过。

经查证,高某的陈述与当时派出所的值班记录情况相符。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精品文档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

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

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1 / 6精品文档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

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政治运作、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要依据法律,通过制定、实施和执行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规范政治生活,弘扬文化价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依法制定和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

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执行,并完善司法体系和司法保障体系。

3.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特别是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的行使,同时也要限制公民行使权利的范围。

4. 严格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公共秩序。

5. 加强行政程序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6. 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依法打击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旨在构建法治化的国家、法治化的政府、法治化的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内涵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目标,通过法治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原则。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公正、依法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石。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依法治国还包括法律的制定、执法的实施、司法的独立和法律的有效执行等方面。

依法治国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法治有序的社会。

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通过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公正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 依法执政。

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政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府工作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法乱纪,不得任性妄为。

2. 依法行政。

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政府行政决策要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 依法公正。

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官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公正裁判,确保司法公正。

4. 依法管理。

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依法管理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履行法定义务,不得违法乱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方略,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基本含义

依法治国基本含义

1.依法治国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

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3)严格依法办事。

2.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质上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理念。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五)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六)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

3、请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简述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1)有较严重后果的;(2)教唆、胁迫、诈骗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等打击报复的;(4)6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一年内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公安行政处罚的。

(5)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6)冒充军警人员拍摄的。

4、请结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简要阐述证据种类、收集证据基本原则。

证据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公安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5、请简述累犯的构成条件。

被判处有期徙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徙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制定、实施和维护法律,构建法治国家,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至上。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律,法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保证社会有序和公平正义。

2. 公正司法。

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是公正司法,司法权是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之一,必须独立行使,不受任何干扰。

保证司法公正是维护法治的关键,需要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机制,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

3. 预防为主。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在治理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要把预防控制放在首位,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措施,防止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发生。

4. 依法治政。

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也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运用法治手段,保证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依法治政要求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开展工作,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行公开透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能。

5. 全民参与。

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各领域参与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法治共治的局面。

实现全民参与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总之,依法治国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

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把组织社会事务和解决社会争端的行为纳入法
律管辖范围,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以便达到社会统一、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利、鼓励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目的。

具体而言,依法治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立法律体系的普遍性和公正性,实现法
律的完整性,消弭法律的盲点,建立法律的全面性;
二是立足国家实际,把法律的实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遵循优
先救济、有序管理、惩戒重罚及普惠政策的原则,实现监督和执法的有效性;
三是以保护公共权益为先,建立法律制度,避免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
不必要的干涉,确保公民和社会组织自由行使经济权利;
四是重视法制文化建设,为实施法律注入精神力量,使普遍尊重法律,国家法律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发展法治精神,以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加强
对政府和社会行为的法律约束,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是指国家遵循宪法、法律及其他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及文化教育活动,实行法治思想,把法治作为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及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确保法治社会建设有序进行的体制和过程。

依法治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考虑和统一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制度的具体规定及特点,谨慎、妥善地处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社会等各项关系。

二、科学内涵1、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宪法是指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当前国家政权的基础,是行使、维护国家权力的法律基础,是国家建设及社会生活的立法依据,具有法律依据力、强制力和约束力,是国家正确使用权力、维护合法权益的基石。

因此,依法治国应首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让法的尊严在社会上活跃起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各种行政决策和行为都依宪法而行,促进两党制基本原则、法治精神和尊法文化得以实现。

2、社会制度多元发展依法治国不仅要重视法制建设,而且要重视社会制度的建设,把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分工协作作为治理活动的目标,坚持多元发展原则,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从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各自领域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多元发展。

3、科学思想指导体制建设现代社会,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思想指导,不仅要遵循法治精神,更应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实现既科学又合理的体制改革,确保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先进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决策决定的依法性、正当性、公正性、合理性,对重大乃至关键性的政策问题和案件,加强法治思想指导,强化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让法律充分发挥约束权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社会制度多元发展,科学思想指导体制建设等。

只有坚持宪法、依法施政、加强法治意识,才能使依法治国成为现实,推动国家社会全面进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内涵1.法治:依法治国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体,以法治观念为指导,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国家事务管理的方式。

2.公正:依法治国要求法律的制定、执行和裁决都要坚持公正,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

3.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规范和保护。

4.文明:依法治国要求人们在法治的基础上遵守公序良俗,维护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

基本要求1.依法立法:国家制定法律应该依据宪法,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人民意愿,保障民主参与,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中国的《刑法》、《民法典》等就是在充分考虑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

2.严格执法:执法机关应该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用权力,公正裁决案件,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例如,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中,对涉案人员实施零容忍,坚决打击腐败行为。

3.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应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例如,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如美国的最高法院。

4.全民守法:全社会应该树立守法自觉,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有法不依、法不敬、法不信的现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交通安全法规的遵守,人们要遵循交通信号、遵守交通规则。

5.公众参与:依法治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公民应积极参与法律制定、执行和评估,推动法治进程。

–例如,许多国家会征求公众意见,听取民众的建议和意见,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进行修订和完善。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以法治为核心,追求公正、全面和文明的管理方式。

通过依法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公众参与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注:本回答通过将markdown源代码以纯文本形式呈现,避免出现html字符及其他不符合规则的内容。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具有深远意义。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法治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制定和执行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序。

其次,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

第三,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权和自由的基础。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具有中国特色,其中依法治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好法治和效率的平衡,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总之,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
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 。

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3)要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二、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
有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

“徒法不足以自行”。

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键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1、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执政党若有法不依、滥用权力、专横腐败,必然会招致选民的抛弃。

政党之间的竞争迫使执政党奉公守法,兢兢业业,忠诚地为百姓谋福利。

在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其执政地位几乎不受任何外来的挑战和影响。

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直接领导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项工作。

党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根本保证。

党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能够极大地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反之,党不遵守宪法和法律,就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司法公正,依法治国最终不能实现。

2、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

在人治国家中,民众必须守法,政府可以不守法。

在法治国家中,民众应当守法,但政府必须首先守法。

从西方国家法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法治一开始是作为政府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法治“首先是指和专断权力的影响相反的正规法律的绝对的无上的或超越一切的权力,它防止政府方面的专断权、特权甚至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 依法行政要求,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

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司法是匡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实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上。

立法只不过是将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归纳抽象为一般的、普遍的、非人格化的规范,而司法则是将这些抽象的规范运用于具体的案件中,赋予具体的个案真正实体化的规范效果。

因此,司法对法律的适用是最为有效的,也是最为关键的。

相当多的社会公众,甚至把司法理解为法治的全部内容。

美国学者范德比特指出,“在法院而不在立法部门,我们的公民最初接触到冷峻的法律边缘……如果他们失去了对法院工作的尊重,则他们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将会消失,从而会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

” 公正,是对司法的基本要求。

惟有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人民才有最后的依靠;司法不公,则必然导致冤无处伸,理无处诉的情况,社会将完全丧失对法律的信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成为一句空话。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前提,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依归。

没有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就会毫无价值,而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就会成为泡影。

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法律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扩张和渗透,而且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用于创造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和法律史家伯尔曼指出,“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归属感,远比强制力更为重要。

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仰赖警察。

……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 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