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必备!术后疼痛的管理与治疗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术后疼痛管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术后疼痛管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术后疼痛是许多患者在手术后经历的常见问题之一。
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管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一、术后疼痛管理操作流程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后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
医务人员应该使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或面部表情量表(Facial Expression Scale,FES),来帮助患者描述疼痛的程度。
2. 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此计划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和疼痛敏感度等因素。
3. 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术后疼痛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如酮洛芬)和处方药(如阿片类药物)。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剂量和频率使用。
4. 应用非药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医务人员还应考虑使用非药物治疗方法来缓解术后疼痛。
这包括物理疗法(如冷敷和热敷)、放松技巧和心理支持等。
5. 定期复评并调整治疗计划: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医务人员应定期复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任何问题。
6. 提供教育和康复建议:术后疼痛管理不仅仅是治疗疼痛,还涉及到患者的康复过程。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教育和康复建议,包括如何正确服药、如何预防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二、疼痛评分标准1. 视觉模拟评分(VAS):VAS是一种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它要求患者在一条直线上标记出自己的疼痛程度,其中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标记的位置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 面部表情量表(FES):FES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来评估其疼痛程度。
该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如正常表情、轻度疼痛表情和剧烈疼痛表情等。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疼痛是手术后患者共有的症状,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是引起机体防御和保护的生理机制。
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造成躯体和精神痛苦,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等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术后康复。
为此,术后疼痛的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以我们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加强了心理护理,同时术后及时应用镇痛剂或硬膜外镇痛泵,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疼痛的原因术后疼痛与手术操作、组织损伤或伤口周围肌肉痉挛及心理紧张、恐惧有关,也与个人对疼痛的耐受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痛阈、心理因素、文化素质、社会层次及暗示与安慰等有关。
根据科学研究证明,患者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就越差,男性较女性耐受力差。
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患者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临床资料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7年3月对45例骨折患者实施了手术。
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58.5岁,本组病例胫、腓骨骨折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4例,髌骨骨折12例,股骨胫骨折17例。
3护理3.1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心里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由于疼痛可因焦虑而加剧,这与焦虑能降低痛阈,增加疼痛有关。
患者对疼痛的感觉程度还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教育,包括对疼痛或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以及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等,是止痛的重要方法。
3.2加强心理护理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痛觉反应。
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一定差异,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主动询问,相信患者的主诉,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引言术后疼痛管理是手术后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管理的规定和程序,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疼痛管理。
规定1. 疼痛评估:在手术后的早期,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
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频率、特点、影响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 多学科合作:术后疼痛管理需要医务人员、护士、药剂师等多学科的合作。
医务人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疼痛管理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全面的疼痛控制和护理。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术后疼痛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调整治疗方案时,应注重疼痛的控制效果和患者的反馈意见。
5. 安全管理: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医务人员应注重患者的安全。
应合理使用药物,防止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同时,医务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程序1. 疼痛评估:在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并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进行客观评估。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特点,医务人员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个方面,以综合控制患者的疼痛。
3. 实施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应按照治疗方案的要求,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口服药物、静脉注射药物或贴敷药物等方式。
非药物治疗可以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理疗和针灸等。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经常性检查患者姿势和体位,对于体位不当引起的疼痛,可以帮助患者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
疼痛常导致患者不愿意下床活动,而使肌肉、骨骼、关节、肌腱等组织发生萎缩、僵硬、失去弹性等,使病情更趋复杂、严重,甚至造成身体残障。
因此,必须加强康复护理,其中功能锻炼是关键。
1、去除疼痛的刺激因素1.1抬高肿胀部位,以助消除肿胀,减少疼痛。
1.2对于术后有绷带、石膏固定的患者诉疼痛,首先应注意患肢的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压疮形成等引发的疼痛,及时调整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使用镇痛药物;查看石膏、牵引等有无对皮肤造成摩擦伤害,引发疼痛。
1.3经常性检查患者姿势和体位,对于体位不当引起的疼痛,可以帮助患者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
1.4保持床单位平整,避免压疮形成。
1.5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缓解咳嗽震动带来的伤口疼痛;妥善固定各类引流管,防止牵拉、扭曲伤口带来的疼痛。
1.6指导患者放松,使其从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中解脱出来,如放松术、催眠、暗示、想象等。
1.7主动、耐心与患者交谈,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反应以减轻痛苦。
1.8倾听患者诉说,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节律性和程度。
观察患者疼痛时的反应和伴随症状,患者自己对疼痛的态度。
1.9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操作时要动作轻柔,解释耐心,态度和蔼。
2 协助执行物理治疗,以减轻疼痛2.1热疗对于痉挛肌肉能放松肌肉、消炎、止痛,炎症急性期过后有促进化脓的效果。
2.2冷疗对于急性疼痛有减轻炎症和镇痛效果,尤其是急性关节扭伤、肌肉拉伤。
2.3按摩可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减痛效果。
2.4深呼吸训练可达到放松效果,有助减轻疼痛。
2.5经皮电刺激,通过刺激粗纤维神经,抑制疼痛的传导;通过刺激传入纤维,改变疼痛的感受。
3 正确而适当地使用镇静剂3.1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3.2尝试以其他方法减少止痛剂使用的次数和剂量。
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
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疼痛是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疼痛既是组织细胞病理的提示,也是机体保护性防御反应的紧急信号。
剧烈的疼痛可影响患者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对其造成巨大的痛苦[1-2]。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临床护理中逐渐受到重视[3]。
有效的疼痛治疗可减少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释放,减少并发症,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将术后疼痛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术后疼痛的定义术后疼痛[4]是伤害性刺激(包括骨科手术)对组织损伤及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发生的一种机体反射性的,复杂的生理反应和感知,依其性质而论属急性疼痛。
骨科术后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此系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5]。
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有:(1)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加快,呼吸浅快,恶心,呕吐,出汗等。
(2)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使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又可引起体内激素和酶系统异常,蛋白合成缓慢,组织分解代谢加强,影响术后康复。
(3)疼痛会致情绪强烈反映:痛苦、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情绪的不稳定降低疼痛的阈值,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
(4)保护性反射咳嗽,深呼吸障碍,导致肺部并发症。
(5) 引起活动障碍,造成术后恢复延迟[6]。
3 骨科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背景均对疼痛评估有影响。
年长者较年幼者耐受疼痛;性格内向者疼痛主诉较少;不同民族、家庭、过去的疼痛经历对评估均会产生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疼痛评估;情绪紧张、焦虑引起疼痛加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疼痛明显[7]。
蒙小燕等[8]报告显示年龄,性别,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因素,等与创伤无关的因素会影响术后疼痛的程度及表达。
4 骨科术后疼痛的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控制关键的第1步,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才能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9],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有助于保证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使结果更客观[10],常见以下方法。
术后伤口疼痛护理措施
术后伤口疼痛是患者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以下是一些术后伤口疼痛的护理措施:一、了解疼痛原因1. 手术创伤:手术过程中,手术刀、缝线等器械会对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疼痛。
2. 炎症反应:术后伤口周围的组织会出现炎症反应,引起疼痛。
3.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对神经造成损伤,导致疼痛。
4. 药物因素:术后使用的某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疼痛。
二、疼痛评估1. 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评分量表(如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 询问患者疼痛特点: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3. 观察患者疼痛表现:如面部表情、呼吸、体位等。
三、疼痛护理措施1.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2)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如吗啡、哌替啶等。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贴片,适用于局部疼痛。
2. 物理治疗(1)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2)热敷:适用于慢性疼痛,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电刺激疗法:如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等,可缓解疼痛。
3. 心理护理(1)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安慰和支持。
(2)转移注意力: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减轻疼痛。
4.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
(2)观察伤口情况:注意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情况。
(3)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四、预防并发症1. 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2. 预防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3. 预防压疮: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定期翻身,避免局部压力过大。
五、康复训练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部位,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
2. 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术后疼痛治疗的指南与程序
术后疼痛治疗的指南与程序1. 引言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常见的症状,有效的疼痛管理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提供术后疼痛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和策略,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2. 术后疼痛评估2.1 患者主诉: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包括疼痛的性质、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等。
2.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评估疼痛程度。
2.3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对疼痛进行量化评估。
3. 术后疼痛治疗原则3.1 按时给药:遵循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的原则,避免疼痛控制不及时或过度镇痛。
3.2 阶梯给药:根据疼痛程度,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弱阿片类镇痛药物、强阿片类镇痛药物依次递进。
3.3 联合给药:采用不同类别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降低副作用。
3.4 个体化给药: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体质、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4. 术后疼痛治疗方法4.1 非药物治疗:包括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经皮电神经刺激等方法。
4.2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4.3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和焦虑,提高疼痛耐受力。
4.4 康复训练: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疼痛耐受力。
5. 术后疼痛治疗流程5.1 术后初始评估:术后24小时内进行疼痛评估,制定疼痛治疗方案。
5.2 术后定期评估:每隔一段时间(如4小时、6小时、8小时等)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5.3 术后特殊评估:如疼痛程度加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等,立即进行疼痛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5.4 出院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6. 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6.1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
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骨科手术后的康复是患者术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康复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术后患者的特点及手术类型,因此,本文将从术后康复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一套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
一、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及患者个体差异,我们应该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同时,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二、康复锻炼。
术后康复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方案,包括早期功能锻炼、康复理疗、功能恢复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饮食管理。
术后饮食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包括蛋白质摄入、维生素补充、水分摄入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的营养摄入达标。
四、心理支持。
术后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在术后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康复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五、定期复诊。
术后定期复诊是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定期复诊,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康复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患者进行下一阶段的康复计划,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骨科快速康复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疼痛管理、康复锻炼、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定期复诊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只有全面综合考虑,才能帮助患者实现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骨科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引言骨科手术是指对骨骼系统进行的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置换手术、骨折修复手术、脊柱手术等。
骨科手术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术后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更好地进行骨科术后护理工作。
二、骨科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1. 疼痛管理骨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术后疼痛。
护理措施包括:•给予镇痛药物: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等。
•冷敷或热敷:根据患者的痛觉反应,给予冷敷或热敷以缓解疼痛。
•位置调整:帮助患者找到最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感。
2. 伤口护理骨科手术后的伤口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以防止感染和促进愈合。
护理措施包括:•每日清洁: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柔清洗伤口,避免用力搓洗。
•消毒处理:根据医嘱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敷料更换:根据医嘱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3.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骨科手术后,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护理措施包括:•床上活动:帮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活动肢体、踝关节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弹力袜使用: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合适的弹力袜,以增加下肢血液回流。
•抗凝治疗: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4. 功能锻炼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护理措施包括:•活动训练: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康复阶段,制定相应的活动训练计划,包括主动和被动运动。
•牵引治疗:根据医嘱进行牵引治疗,以减轻关节压力和促进骨折愈合。
•物理治疗:根据医嘱进行物理治疗,如热疗、电疗、按摩等,以促进康复。
5. 饮食调理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合理的饮食调理,以满足营养需求和促进康复。
护理措施包括:•蛋白质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肌肉恢复。
•钙和维生素D摄入: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骨密度恢复。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并促进康复。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速康复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要求。
二、术后镇痛管理规范要求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疾病史、过敏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2. 镇痛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的类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并遵循药物使用的最佳实践。
3. 镇痛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方案应明确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等信息,并在方案中注明持续时间和停药标准。
4. 镇痛效果评估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可视模拟评分)或NRS(数值评分)。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保证患者的镇痛效果。
5.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同时应用多种镇痛方法和药物,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常见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包括静脉镇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多模式镇痛方案。
6. 镇痛团队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护士等。
团队成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镇痛方案,并及时沟通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7. 患者教育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镇痛相关知识的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镇痛方法、药物的使用方式和副作用等。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8. 镇痛管理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镇痛管理情况,包括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途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等。
记录的内容应准确、完整,并及时归档,以便后续的回顾和分析。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PPT课件
目 录
• 骨科术后疼痛概述 •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的重要性 •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方法 •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 •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展望
01
CATALOGUE
骨科术后疼痛概述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通常由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刺激引发。 根据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患者支持
建立患者支持平台,提供疼痛治疗的相关信息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术 后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手术创伤是导致骨科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和疼痛 。此外,手术后的肿胀、炎症和疤痕组织也可能压迫神经, 引发疼痛。
骨科术后疼痛的危害
总结词
骨科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如出现严重副作用,应立即停 药并就医。
注意观察药物的相互作用,避 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定期复查与调整治疗方案
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复查, 以便及时了解疼痛控制情况及调
整治疗方案。
如疼痛控制不理想,及时与医生 沟通,以便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
。
如疼痛控制较好,可在医生指导 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05
01
减轻疼痛是患者术后最迫切的需 求,有效的疼痛治疗能够显著减 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舒适度。
02
疼痛治疗能够避免因疼痛引起的 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有 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促进术后恢复
疼痛治疗能够消除因疼痛引起的应激 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 患者术后的恢复。
疼痛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加速术后的康复进程,缩短患者的住 院时间。
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无痛病房的核心
完善的疼痛评 估体系
个体化、多模式、 超前镇痛方案
患者教育(展板、 患教手册)
医护紧密配合的规范化疼痛 管理流程
无痛病房管理流程总则(一)
医生与护士协作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需熟悉 疼痛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并定期加 强对临床新疼痛理念和知识的学习
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病人情况,决定疼 痛治疗措施
疗十分必要。提倡超前镇痛,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
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 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注重个体化镇痛: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镇
痛方法应因人而异。个体化镇痛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的剂量达到 最佳的镇痛效果
疼痛评估方法
主要使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NRS)”进行疼痛评估 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
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运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 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进行评估
内容简介
无痛病房创建的背景
围手术期镇痛理念
无痛病房管理规范
疼痛评估流程 疼痛处理流程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目的
围手术期镇痛的目的
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 早期康复、加速康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镇痛新理念
《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中提出: 重视健康宣教 选择合理评估 尽早治疗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早期治
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
骨科术后7大并发症?这篇文章告诉你每一项该如何处理
骨科术后7大并发症?这篇文章告诉你每一项该如何处理骨科手术过程中,并发症是无法避免的,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在并发症出现后如何进行合理处置,是骨科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总结了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No.1术后疼痛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术后疼痛与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共同列为“五大生命体征”,术后疼痛是每位骨科手术术后必须评估的项目。
术后疼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WHO为了规范疼痛治疗的药物推出了三阶梯止痛疗法。
第一阶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二阶梯药物如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丁丙诺啡等,第三阶梯是强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盐酸哌替啶等。
非药物治疗是术后疼痛过程中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治疗和有效沟通治疗。
此外,氟比洛芬酯独特的微酯球结构,具有快速、靶向、强效、持久镇痛且不良反应更低等特点,是患者术后镇痛的优选。
骨今中外No.2发热发热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下,其变化幅度在0.5~1℃摄氏度范围内,超过1℃就应加以重视,并注意寻找原因。
一般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针对感染性发热,应根据感染部位如肾、膀胱、尿道、前列腺的不同,可有相应症状,血象有WBC升高,尿液检查有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采取休息、补液、应用光谱抗生素或尿液培养选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热一般认为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处理措施为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并停止应用引起发热的药物,对于合并有伤口周围红肿伴有液体渗出的患者应当高度重视。
具体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常见原因引起的发热:1.手术反应热手术反应热在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比较常见,其发热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8.5℃,发热持续3天左右,术后第1天就可能出现发热,患者一般除术后疼痛不适外没有其它自觉症状,血常规、尿常规、肺部X 线片检查均无异常,排除感染等其它引起发热的可能,血沉和C 反应蛋白可能有改变。
术后疼痛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引言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有效的术后疼痛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本文将探讨术后疼痛的护理问题及相应措施。
二、术后疼痛的护理问题1. 评估不准确术后疼痛评估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评估不准确会导致疼痛控制不力。
常见问题包括:疼痛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时间不当、评估指标不全面等。
2. 药物镇痛效果不佳药物镇痛是缓解术后疼痛的主要手段,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常见问题包括:镇痛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足、给药途径不适宜等。
3. 疼痛护理措施不足术后疼痛护理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
常见问题包括:缺乏个体化护理、忽视心理护理、忽视疼痛教育等。
4. 疼痛监测不及时疼痛监测是疼痛护理的重要环节,不及时监测可能导致疼痛控制不力。
常见问题包括:监测方法不完善、监测时间不规律、监测数据不准确等。
三、术后疼痛护理措施1. 评估疼痛(1)采用多维度、多方法进行疼痛评估,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2)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客观指标,全面评估疼痛程度。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疼痛护理方案。
2. 药物镇痛(1)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选择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2)遵循阶梯镇痛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3)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非药物治疗(1)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可缓解疼痛。
(2)心理护理: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降低疼痛感。
(3)疼痛教育:指导患者了解疼痛原因、治疗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 疼痛监测(1)建立疼痛监测记录表,规范监测方法。
(2)定期监测患者疼痛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关注患者疼痛变化,预防疼痛加重。
5. 个体化护理(1)关注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2)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术后镇痛管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术后镇痛管理是为了减轻患者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面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一、术后镇痛管理操作流程1. 评估疼痛程度:手术后,护士或医生需要首先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疼痛描述。
同时,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生理指标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
2. 制定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计划。
包括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给药途径、剂量以及给药时间间隔等。
3. 实施镇痛干预:根据镇痛计划,护士或医生需要确保患者按时获得镇痛药物。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并记录相关信息,如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等。
4. 镇痛效果评估:定期进行镇痛效果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患者满意度等。
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面部表情评分法(Face Pain Scale)等常见的疼痛评估工具。
5. 调整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护士或医生需要灵活调整干预措施。
可以增加药物剂量、更换给药途径、增加镇痛方法等。
同时,针对特殊情况,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患者及家属:对于患者及家属,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教育,包括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注意饮食和休息等,以便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术后镇痛管理评价标准1. 疼痛程度:通过定期疼痛评估,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常用的评价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评估。
2. 疼痛控制效果:评估镇痛干预的效果,包括镇痛药物的用量、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等。
3. 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头晕等,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调整。
4. 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镇痛管理措施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进行评价。
临床药师术后疼痛管理指引
临床药师术后疼痛管理指引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和康复进程。
作为临床药师,在术后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为临床药师提供一份全面的术后疼痛管理指引,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患者的疼痛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一、术后疼痛的评估准确评估术后疼痛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临床药师应与医护团队密切合作,采用多种方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1、患者自我报告这是评估疼痛的最可靠方法。
鼓励患者使用数字评分法(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痛)、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工具描述疼痛的强度。
同时,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刺痛、钝痛、胀痛等)、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加重或缓解因素。
2、观察患者的行为和生理指标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活动能力、睡眠情况等。
此外,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的变化,虽然这些指标不是疼痛特异性的,但在疼痛剧烈时可能会有所改变。
3、查看病历和医疗记录了解手术的类型、部位、创伤程度,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疼痛的可能原因和严重程度。
二、术后疼痛的药物治疗1、常用镇痛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但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2)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是治疗中重度疼痛的主要药物。
但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应密切监测。
(3)局部麻醉药通过局部浸润、神经阻滞等方式给药,可用于手术切口周围的镇痛。
2、药物选择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疼痛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3)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更好地控制疼痛。
3、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药物相互作用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镇痛药物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关于骨科手术后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
关于骨科手术后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在外科手术中,为了防止患者疼痛难以耐受,通常选用麻醉剂,然而麻醉剂的药效总是会过的,所以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渐渐消失,疼痛感也就席卷而来。
手术后通常会有切口疼痛的现象,虽说手术后的切口疼痛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剧烈的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术后的疼痛一般第一天疼痛比较明显,两三天后开始缓解,当患者疼痛难忍时可以使用止痛药物,但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止痛药物的使用时间和次数:术后的疼痛和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呈明显的相关。
在白天的时候,病人可以通过读书看报、交谈、看电视、听音乐来转移注意力,分散精神,从而降低疼痛敏感度。
而当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患者在静悄悄的病房里,没有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所以会感觉疼痛比较明显,因而止痛药的使用最好在患者入睡之前。
一般在术后头三天晚上各用一次,此后不必再用。
2、止痛药物的选择:患者的疼痛感觉比较轻时,可以使用安定等镇静剂。
一般疼痛可以选择比较温和的止痛药物和平痛新、强痛定等止痛药物。
这类药物止痛效果快且持续,最重要是副作用轻微,不会引起明显的依赖性和成瘾性,另外,这类药物可以口服,从而可以避开皮下肌肉注射。
而当患者的疼痛感觉比较剧烈时,如患者接受完截肢手术,严重创伤的开放手术以及脊髓神经术后疼痛往往比较剧烈,使得患者难以忍受,此时,患者就需要使用药效较强的止痛药物了,比如杜冷丁。
但是使用杜冷丁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因为杜冷丁比较容易使得患者上瘾,且有抑制呼吸的较大副作用,所以不但要严格控制剂量,同时也要注意切勿不可多次使用。
3、不可滥用止痛药物:在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大多是首次手术,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对手术产生畏惧感,精神紧张,而且对疼痛的耐受力比较低,所以常常会自发地、大量地、多次地使用止痛药物,这种情况是必须避免的,因为止痛类药物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副作用,而杜冷丁等强效止痛药更是易上瘾。
若患者使用止痛药成瘾,在停药后将会痛苦不堪,同时容易产生其他的副作用,所以止痛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才可以服用,切勿不可滥用。
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指南
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指南1. 引言手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普遍经历的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疼痛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指南将提供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建议,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手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2. 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强度量表(NRS)、面部表情量表等。
医务人员应该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疼痛管理策略3.1 非药物治疗在疼痛管理中,非药物治疗是重要的辅段,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病情。
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冷疗、热疗、按摩、理疗等。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3.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管理手术后疼痛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Ds)、阿片类镇痛药、局部麻醉药等。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给药途径和剂量的合理性。
3.3 疼痛干预措施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疼痛干预措施来管理手术后疼痛。
常见的干预措施包括神经阻滞技术、神经调节技术、物理治疗等。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疼痛干预措施。
4. 注意事项4.1 监测疼痛反应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疼痛反应。
如果患者的疼痛程度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2 防止并发症手术后疼痛管理中,也需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4.3 关注特殊人群不同的患者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可能有不同的需求。
例如,儿童和老年患者需要特殊关注和护理。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5. 结束语手术后疼痛管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合理的药物或非药物措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2.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促进患者的康复;4.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提高手术成功率。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2. 多模式镇痛:综合应用药物和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3. 安全性: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4. 及时性:在手术结束后尽早开始镇痛治疗,避免疼痛的加重;5. 评估与调整: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1. 药物镇痛:a. 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醋酸布洛芬等,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b. 弱效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适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c. 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适用于重度疼痛;d.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适用于术后伤口局部镇痛;e. 辅助药物:如镇静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用于辅助镇痛治疗。
2. 非药物镇痛:a. 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缓解术后疼痛;b. 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减轻患者对疼痛的焦虑和恐惧;c. 神经阻滞:如硬膜外阻滞、腰麻等,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d. 神经电刺激:如经皮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可干扰疼痛信号传导。
3. 镇痛评估与调整:a. 术后疼痛评估工具:如VAS评分、NRS评分等,用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b. 镇痛方案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或非药物镇痛措施,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注意事项1.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药物过量或给药不当导致不良反应;2.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3. 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术后镇痛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 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5. 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了解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必备!术后疼痛的管理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
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急性疼痛,其影响因素很多,在疼痛治疗上应综合考虑,选择对患者适宜的药物或技术,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一、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和影响(一)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手术后疼痛的产生是由于手术引起组织损伤,从而导致组胺以及肽类、脂质、神经递质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激活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刺激经外周、内脏和躯体的Aδ和C神经纤维传递到脊髓背角,并在此将外周伤害性传入与下行调节系统的信息整合,一部分冲动传递到脊髓前角和前外侧角形成节段性反射,引起骨骼肌张力增加、膈神经功能抑制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其他冲动通过脊髓丘脑和脊髓网状系统传递到高级神经中枢,引起皮层反应,产生疼痛。
外周炎性介质的不断释放使功能性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激活休眠状态的感受器,表现为:兴奋阈值降低,诱发和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导致中枢敏化和超反应性,致使脊髓背角的功能性改变以及其他后果,引发更严重的术后疼痛。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未得到控制的术后疼痛可能引发一系列有害的急慢性后果。
1.急性后果(1)未得到控制的术后疼痛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并伴有局部炎性物质产生,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激素分泌降低,结果导致水、钠潴留,血糖、游离脂肪酸、酮体和乳酸水平升高,机体表现为过度代谢状态,导致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和免疫功能下降,阻碍患者的伤口愈合和康复。
(2)未得到控制的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以及胃肠蠕动的减慢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3)手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是引发手术后机体高凝血状态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能力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降低,有导致脑血栓或心血管意外的可能。
(4)由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可造成肺的顺应性减弱,呼吸功能显著降低,通气功能减弱,排痰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肺不张和肺部感染,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5)疼痛可使手术部位的肌张力增高,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锻炼,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和延长住院时间。
2.慢性后果未得到控制的术后疼痛是导致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二、术后疼痛评估及治疗原则(一)术后疼痛评估1.常态和动态的疼痛评估治疗疼痛前后需进行常态和动态的疼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疼痛部位。
②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
③是否有突发性疼痛。
④是否伴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
⑤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疼痛强度评估常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字等级量表(NRS)或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定。
(1)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指示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依据感受的疼痛强度,标定相应位置。
(VAS评分法;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护理学》第一版)也在应用VAS主观评价疼痛的基础上,再由护士根据下列5个方面的评分进行客观评价。
(手术后疼痛的客观评价得分;摘自《临床麻醉治疗学》)(2)NRS:用0~10等分刻度标记出不同程度的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5~6为中度痛,7~9为重度痛。
(0~10疼痛量表;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护理学》第一版)(3)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FPS)是用7种不同的面部表情,从微笑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由患者指出表示其疼痛程度的表情。
FPS较直观,易于理解,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护理学》第一版)(二)术后镇痛的治疗原则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副作用处理原则;摘自《麻醉科工作手册》)三、术后疼痛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方法(一)术后疼痛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方法术后镇痛是设法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创伤引起的急性疼痛,它与麻醉的区别在于患者的感觉、意识仍然存在。
其方法很多,包括全身给药镇痛和局部给药镇痛。
由于疼痛的多样性、复杂性,靠单一种药物或一种模式难以使所有的疼痛都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多部位复杂手术的患者,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1.全身给药镇痛全身给药方法简便,易于接受,容易实施。
其常用方式包括:口服用药、经皮肤或口腔黏膜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种:(1)阿片类药物: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可待因、氢可酮、羟可酮、丁丙诺啡、喷他佐辛、曲马多等。
此类药物镇痛效果较好,但有一些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是阿片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严密监测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模式、皮肤及黏膜颜色,一旦出现严重呼吸抑制,可静注纳洛酮拮抗。
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尿潴留、瘙痒及便秘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缓释布洛芬、缓释双氯芬酸、氟比洛芬、塞来昔布等。
NSAIDs可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的治疗,还可以辅助阿片类药物的镇痛。
NSAIDs主要作用于外周,而不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可以作为其他镇痛药的辅助用药,NSAIDs的镇痛作用仅次于它的抗炎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NSAIDs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肾损伤等,因此,NSAIDs禁用于有消化性溃疡、胃炎、肾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2.局部用药镇痛一般来讲,局部用药镇痛效果较全身用药镇痛效果完善。
常用药物为长效局麻药、阿片类药物或者这两类药物的混合剂。
包括手术切口局麻药浸润、神经阻滞、关节腔内注药、椎管内用药(主要是经硬膜外给药镇痛PCEA)、连续外周神经置管镇痛(PCNA)。
手术切口局麻药浸润、神经阻滞和关节腔内注药可以在手术后早期提供有效的镇痛。
经硬膜外给药镇痛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为长效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的混合剂,可分为间断分次给药和连续给药,间断分次给药易于操作和不需要连接注药设备,但一次性给药量较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连续硬膜外给药可小剂量持续注入,提供连续的镇痛作用,小剂量持续注入使药物不易向头侧扩散,避免了血药浓度波动,因此不良反应少,易于管理。
其不良反应有低血压、运动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尿潴留。
(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手术后镇痛的给药方法;摘自《临床麻醉治疗学》)随着近年来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栓治疗的广泛开展,出于对硬膜外血肿的担忧,PCEA在骨科手术患者的使用有减少趋势。
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近年来PCNA逐步兴起,特别是在B超引导下神经刺激探针穿刺,定位准确,所用局麻药量少,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确切,有利于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康复,此镇痛方法在很多医院开展。
(二)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策略骨科手术后的疼痛程度取决于手术部位、手术范围以及手术前镇痛药的使用情况。
这类患者的最佳术后镇痛策略应该是多种药物、多种给药方式协同的多模式镇痛。
1.脊柱手术大部分脊柱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部分患者手术后需监测运动功能。
这类患者术后镇痛时尽可能避免选择神经阻滞镇痛和PCEA,以免影响感觉运动功能异常的早期诊断。
可以选用PCIA复合手术切口局麻药浸润镇痛,手术切口局麻药浸润不适宜者可复合其他全身给药镇痛。
2.关节置换手术大部分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手术后需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大部分在接受抗凝治疗。
手术后镇痛时首先选择PCNA,外周神经置管困难或者有禁忌时选用单次外周神经阻滞复合PCIA,镇痛不全者联合其他镇痛方式。
3.四肢手术大部分四肢手术均可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此类患者首先选择PCNA,也可选择PCEA或PCIA。
手术后需接受抗凝治疗者不选择PCEA。
4.小儿骨科手术由于儿童与成人存在解剖、生理、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既往认为小儿和新生儿感觉不到疼痛,从而忽视了对儿童的疼痛治疗,现有大量证据证明他们确实能够感觉到疼痛,和成人一样,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疼痛可以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长期不良后果。
原则上所有适用于成人的镇痛方式均可运用于儿童。
小儿骨科手术大部分为四肢手术,术后镇痛首先选择神经阻滞复合其他全身给药方式镇痛。
较大儿童也可以选择PCEA或者患儿自控静脉镇痛。
5.老年人骨科手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较为明显,中枢神经也产生退行性变,表现为反射迟钝,痛阈增高,情绪容易失控。
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血管供血不足、肺气肿和糖尿病等疾病,使术后处理更加困难。
镇痛方式的选择应该尽可能选择镇痛完善并对老年人产生较小生理干扰的方式,选择PCEA或者PCNA,必要时可以外周神经阻滞复合PCIA。
由于老年人硬膜外间隙比较狭窄,因此选择经硬膜外给药镇痛时局麻药剂量要酌减,否则常可使脊神经阻滞范围过大而导致血压剧降,椎管内阿片类药物应用容易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应高度重视。
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并不一致,在用药剂量上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积极处理全身并存疾病,才能使老年人的术后镇痛比较安全。
参考文献:[1]田秋露.综合护理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1):144-146.[2]Croke Lisa. Complementary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pain[J]. AORN Journal,2020,113(1).[3]Wang Xuemei,Lin Cheng,Lan Lifang,Liu Jingchen. Perioperative intravenous S-ketamine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21,68.[4]刘烨,解雅英.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研究现状及新进展[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5(01):58-61.[5]Brigham Natasha C.,Nofsinger Rebecca,Luo Xin,Dreger Nathan Z.,Abel Alexandra K.,Gustafson Tiffany P.,Forster Seth P.,Hermans Andre,Ji Ru-Rong,Becker Matthew L.. Controlled release of etoricoxib from poly(ester urea) films 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ontrolledRelease,2021,329.[6]陈璞.疼痛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1):130.[7]龙项.3种复合镇痛方案在骨科术后镇痛中的疗效观察及药物经济学评价[J].天津药学,2018,30(05):27-29.[8]Ana Licina,Andrew Silvers. Perioperative intravenous lignocaine infusion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f the spine: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Open,2020,10(10).[9]孟立波.多模式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27(09):136-137.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