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字文告诉我们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字文告诉我们什么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纂,是一千个文字组成的韵文,读起来非常优美。我们都说期盼中华文化的复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民间,在民间传播,在民间继承。
《千字文》不仅是儿童开蒙识字的教材,也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的轮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深入研究其乐无穷。章太炎先生曾说《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
开篇探讨天地、宇宙的起源。
天地玄黄
抬头仰视,天又高又远,地在我们的脚下,人类靠地心引力生活在地球上,天地在无边的宇宙中各司其职。宇宙最初混沌蒙昧,天地相互交感,形成大自然的现象。《易·系辞上》有关宇宙的起源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玄,在颜色上是近乎于黑色的一种深红色,意思是高远、高深莫测。虽然,我们白天用肉眼看见的天是蓝色的,但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另外,宇宙无限广大,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科技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也叫天玄。
黄也有两重意思。其一,黄为五行中土徳的颜色。其二,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高原。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也都是黄的,所以,称为“地黄”。
宇宙洪荒
不要小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句子。古文教育,必须从文字入手。古文一个字代表一件事情,引经据典,言简意赅。
《淮南子》对宇宙的表述是“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代表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
西汉杨雄作《太玄经》,他在里面说到“洪荒之世”。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至少离现在500万年,那时地球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
日月盈昃
下面讲一讲日月星辰。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总结出一系列天文知识。天文知识不仅可以预测气候,指导农业生产,也关系到人体健康。
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看起来有圆缺变化?这与天体的运行方向有关。
地球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形成每天东升西落的变化。
月亮本不发光,受太阳照射处则有光。月初为朔,月末为晦。初七、初八为上弦月,初二十二、初二十三为下弦月。初十五、初十六、初十七叫望月或满月。
人体的气血水平与月亮的盈缺密切相关。古代,中医行针,注重观察月亮的盈缺,满月,人的气血充足,行针效果好。月廓空,人的气血衰,行针效果较差。
辰宿列张
辰宿列张,语出《淮南子·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组成。古人把7星联系起来,想象成斗形,并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
宿代表星宿。为了确定月亮每天的所在位置,要找到相对固定不变的物体作为背景,28星宿是恒星,记录月亮每天的位置。因为恒星彼此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所以还可以用来作为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运行所到位置的坐标。月亮每天住在一个星宿中,等到28个星宿都住满,月亮完成一周的运动。
十二辰记录太阳的位置,就是后来的12时辰,把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段。
其中:
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用线连起来,活像一只奔腾不已的龙。在中医中,与肝木对应。
南方朱雀七宿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像一只展翅的孔雀。与心火对应。
西方白虎七宿包括: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像只张口的老虎。与肺金对应。
北方玄武七宿包括: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像蛇,另一组像龟。与肾水对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寒暑变化。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具体说来,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北温带。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的时候是北半球的夏至。
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正处于秋分,昼夜时间长度相等。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这一天夜晚时间最长,白天最短,所看到的太阳也是高度最低的一天,因为太阳离北半球最远。
太阳又回到了赤道上方,气候也开始由寒转暖,北半球这一天昼夜相等,就是春分。
人体之气与四季之气相应。《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人体的阴阳与大自然的阴阳协调变化。所以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之说。协调得越好,人生病就越少。我们的饮食有寒热温凉四性。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大自然也在进行着悄悄的变化。从夏至一阴生开始,阴气越来越多。人体内聚集的阴气也越来越多。所以人类适于吃温性的食物。这时,地球表面是热的,内部是寒凉的,有经验的人知道,井水此时也是寒凉的。
冬季正相反,从冬至一阳生开始,阳气越来越多,人体内聚集的阳气也越来越多,所以人类适于吃萝卜等清火的凉性食物。所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一说。冬季井水是温暖的。
闰馀成岁
我国历法一般分作阴历、阳历、阴阳历三种。阴历以月亮圆缺变化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圈所用的时间为一年。用闰月的办法,使阴历和阳历相调和,以适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就是阴阳历。我国现今所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
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是用阴历。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但是阴历一月之长,约为29天半;阳历一年之长,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个月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与太阳年相差约11天。过10几年,就有6月下雪、12月挥汗如雨,冬夏倒置的毛病。
古代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各国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和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而以太阳回归年为一年,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
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所采取的办法。
另一种办法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日数等于19个阳历年的日数。我国的颛顼历以及汉朝的太初历、四分历都是依照此法安排的。这一安排虽然可以调和阴阳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操作安排仍然不够精密,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二十四节气,与阴历相辅而行。
律吕调阳
律吕是乐律学名词。据南怀瑾老师讲,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据说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是冬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喷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依次命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属于六阳,蕤宾、林钟、夷则、南宫、无射、应钟则属于六阴。
黄钟对应农历11月,配复卦,代表一阳初生;大吕对应12月,临卦,二阳生;太簇对应正月,泰卦,三阳生;夹钟对应2月,大壮卦,四阳生;姑洗对应3月,夬卦,五阳生;仲吕对应4月,乾卦,六阳生。蕤宾对应5月,姤卦,一阴生;林钟对应6月,遁卦,二阴生;夷则对应7月,否卦,三阴生;南宫对应8月,观卦,四阴生;无射对应9月,剥卦,五阴生;应钟对应10月,坤卦,六阴生。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这两句概括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
上一句讲云和雨是怎么产生的,大地虽在下,而地气上升为云;天空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只有经过这样的循环,地球上才会有纯净的淡水供万物生存。
第二句讲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霜降,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阴始凝也”,阴气开始凝结了。太阳黄经度为零度的时候,叫做春分,在这以后,太阳黄经度每隔15度都有一个名称,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易经·坤卦》里有:“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履霜,就是当踩到了霜时,就要想到冻冰的时候快来了。这也是见微知著。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金沙江(即丽江)出产上品的金子,昆仑山出产优质的玉石。同时,五行中金生水,有金子的地方,水量比较多。
《格古要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代曹昭撰。其中说:南番瓜子金,麩(fū)皮金,皆生金也,云南叶子金,西番回回金,皆熟金也,其性柔而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金也。所以,俗话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