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野下甘南“非遗”数字化问题的有关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4-09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18年度战略研究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藏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2018F-34)。
作者简介:安晓红(1968—),女,甘肃定西人,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
全域旅游视野下甘南“非遗”
数字化问题的有关思考安晓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合作747000)
摘
要:“非遗”数字化是当前保护“非遗”项目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使藏族传
统文化中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修复、还原,文章以现阶段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助推旅游业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甘南“非遗”;数字化;全域旅游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4-136-04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集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持久性、共享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内容是广义的文化资源,而狭义上的文化资源则专指能够为对人类带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
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经人类历史传递、继承至今的被称之为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文化”,即以文物、建筑物、碑刻和雕塑、书籍、书法、绘画、铭文、洞窟等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 ⁃itage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西南部,面积4.5万平方公里,73万藏、汉、回、蒙等各族群众长期生活在广袤的草原和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各民族和谐相处、同生共存的文化包容现象,各类文化遗存成为甘南州发展全域旅游的亮丽名片;与此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各类文化遗存也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走出甘南高原,向世界打开了进入藏区的窗口。
一、甘南州“非遗”现状及数字化保护进程
近年来,甘南州的”非遗”项目申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8年1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公示名录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名录的项目134项。
其中甘南州申报的甘南藏族民歌、藏族唐卡、洮砚制作技艺、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多地舞、巴郎鼓舞、藏医药等7个项目入选,其中藏族唐卡和藏医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扩展项目。
201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甘南“南木特”藏戏名列其中。
甘南州在对“非遗”项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甘南民歌》县市卷和《甘南藏族民歌集成》《甘南民间谚语》《甘南“南木特”藏戏唱腔集》等书籍。
2006年9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
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85项,其中甘南州的甘南“南木特”藏戏、拉卜楞佛殿音乐“道得尔”、甘南藏族民歌、多地舞、尕巴舞、巴郎鼓舞、锅庄舞、藏族民间弹唱、万人扯绳赛、藏族唐卡、卓尼临潭洮砚制作技艺、藏医药、博峪采花节、舟曲织锦带、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新城花儿会、甘南“则肉”演唱等19个项目入列。
2007年12月31日,甘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甘
南州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藏族神话故事、藏族民
间谚语、藏族服饰、玛曲格萨尔说唱、藏族彩绘、手工藏药、藏族婚礼等149项被列入保护项目;2017年4月,甘南州人民政府公布的甘南州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有43项,同期各县市公布了县级“非遗”保护
136
项目共518项。
甘南州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同时,也注重“非遗”传承人的申报,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名、州级“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74名。
尽管甘南州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非遗”项目中的很多文化遗产尚未发挥出其服务于全域旅游的文化价值。
因此,甘南州“非遗”保护数字化成为必然,通
过数字化技术以外力干预方式加强“非遗”保护,充分发挥数字化核心技术为各类“非遗”项目建设数据库、网站、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系统,来讲述藏区非遗保护的故事,宣传非遗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表现藏区非遗发展历史与文化,让公众进一步了解,走进非遗殿堂,享受藏区非遗文化的熏陶,再现、还原、恢复“非遗”项目,推进“非遗”数字化服务全域旅游。
甘南非遗地图,如图1所示:
图1甘南非遗地
图
二、甘南“非遗”数字化对全域旅游的
效应分析
全域旅游是现阶段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为此,甘南州先后出台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甘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甘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8年工作推进方案》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强力推进了州县市旅游部门“局”改“委”工作。
甘南州将文化旅游业定为首位产业,围绕“全域旅游”,从创新机制全域共治、协调推进全域共建、品牌全域共铸、产业全域共融、生态红利全域共享等方面全力举措,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
甘南州现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50多处,建成国家4A 级景区7处、3A 级12处、2A 级12处;星级饭店40家,其
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22家。
甘南州为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成景区、道路沿线观景台74
座,旅游厕所286座。
在旅游景区升级、旅游基础设
施不断改善的同时,甘南州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深入挖掘“非遗”等文化资源,形成了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整体旅游形象品牌为龙头,“大美羚城·高原明珠”“人文临潭·拔河之乡”“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洮砚之乡·藏王故里”“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碌曲·中国锅庄之乡”“天堂迭部·邂逅精彩”“天下黄河第一弯·中国赛马之乡”等县域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的甘南旅游品牌体系。
注重节会品牌培育,推动“一县一节会、一县一赛事”,高规格举办了世界旅游形象大使中国少数民族赛区甘南总决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服饰展演、香巴拉全球摄影大典三大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香巴拉旅游艺术节、锅庄舞大赛、赛马大会等一系列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展示了甘南形象,传播了甘南声音,讲述了甘南故事,形成了
“月月有节会、县县有特色、处处有惊喜”的生动局面。
尽管甘南州旅游业得到暂时发展,但由于境内
各景区之间路途较远,游客在甘南境内旅游时间成本较高,不能做到“到此一游,点点(景点)俱到”;一些具有文化内涵而又未能形成景点或陈列馆的“非
137
遗”项目,就难为游客一睹芳容,存有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充分利用“非遗”数字化服务甘南州全域旅游,用数字化技术对甘南州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甘南“非遗”数字化可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依生存环境、变迁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丰富、装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甘南“非遗”数字化可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非遗”数字化的应用,不仅能使外界更为便捷了解甘南多彩的“非遗”文化,使甘南原生态文化保存下来,而且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保护,从而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包容、协同发展作出贡献。
(二)甘南“非遗”数字化可传承藏族传统文化
甘南藏族传统文化富集而独具特色,其中不少是“非遗”项目,甘南“非遗”数字化可再现、还原文化遗产,用虚拟的数字化技术,搭建保护“非遗”,再现、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主办“安多藏区甘南数字文化长廊”各子模块,如文学、艺术、建筑、礼仪、习俗、节日、手工艺等数字化展馆将整个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起来,将其情境化、可视化地直观、准确展示,实现文化传承途径的多样化。
[2]
(三)甘南“非遗”数字化的应用会促进文旅融合“非遗”数字化进程与甘南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将会推动甘南州“全域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甘南“非遗”是甘南州“九色香巴拉”的重要支撑,在甘南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藏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下,实现甘南“非遗”数字化的保护利用与数字旅游的融合,对促进甘南州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效应。
三、“非遗”数字化助推甘南全域旅游业
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存数字遗产宪章》(Charter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Heritage),希望通过启动数字保存项目来保护文化遗产。
但与其他数字遗产的保存不同,“非遗”数字遗产的保存不仅要关注记录和展示”非遗”活动的材料,还要关注“非遗”本身。
一般而言,“非遗”数字化保存有两层含义:“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存储,“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取。
从研究情况来看,当前国际上对“非遗”数字化保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信息组织、检索、管理三个方面。
[3]甘南“非遗”数字化如何通过“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等保护措施来确保“非遗”实现其生命力?“非遗”保护和现代科技充分融合,为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需要选择适合甘南“非遗”数字化的有效途径。
(一)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甘南“非遗”
数字化技术为保护“非遗”提供了一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技术手段,对于实现“非遗”资源的建档存储、有序管理、在线共享、多方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非遗”资料、器具、实践过程的数字化记录,以数字化展示、展演、展览为手段进行
“非遗”宣传,再现文化遗产,突破了传统“非遗”实物展示的静态局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高清晰扫描技术、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手段,把“非遗”实物展示动态化、立体化,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跨时空传播,突破传统展示、宣传的单一性、类同性,让拥有者、传承人更加自觉。
[4]运用多媒体、信息动态发布、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中心的多层次远程服务功能。
如藏区非遗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栏目如图2所示。
(二)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甘南“非遗”
利用数字化传播,虚拟再现技术还原甘南“非遗”,让文物古迹“动”起来,如游客在展馆屏幕上点击“拉卜楞寺/郎木寺/米拉日巴佛阁”就可看见拉卜楞寺大经堂及六大学院等三维立体场景。
借助于“互联网+文物保护利用”平台,展示“非遗”项目,以此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内容还不止几个或局部,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成熟的条件下,可将甘南境内所有“非遗”项目建成专题模块和平台,一方面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可传承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使传统文化立体化、复真化。
(三)借“非遗”数字化之力传承文化遗产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为甘南“非遗”保护提供一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技术手段。
通过“非遗”数字化,利用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电视、电影,使“非遗”可视化传承;分批次选定如洮砚、唐卡等“非遗”传承人作为实施项目进行数字化专门保护,使“非遗”传承具体化,实施数字记录,改善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使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挖掘和反映其境况及“非遗”状况。
建设甘南“非遗”体验系统,充分考虑对遗产所有权和传播途径多样化的甄选,并长远规划
138
图2藏区非遗数字博物馆门户网站栏
目
法规文件
数字展品
非遗保护
非遗类别
佛宫音乐非遗级别
民间音乐戏曲民间艺术传统医药佛教音乐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州级非遗国家级法规文件县(市)非遗
中国政府法规文件
部级法规文件地方性法规文件建议类
其他相关法规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
宣言及条例公约类采集传播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手工艺技能文化空间非遗商品推介
非遗图集
法舞仪式唐卡绘制酥油花展保护论坛
学术研究百家争鸣
知识传播非遗保护申请制作流
程
非遗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赵云
Considerations of the Digitization of Gannan ’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Tourism
AN Xiao 原hong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of Tibet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Gansu
747000)
Abstract:The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relatively effective method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Through the digital technology,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of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further protected,repaired and restored.This essay mainly analyses the promotion of the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anan ’s holistic tourism.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annan;digitization;holistic tourism
适宜的存档形式和获取方式。
综上,甘南“非遗”数字化在“全域旅游”语境中的作用很大,甘南“非遗”数字化+旅游业在未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大有可为,甘南“非遗”数字化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院
[1]白璐,张欣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
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J].
工业设计,2018,(6):67-68.
[2]王伟杰,肖远平.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19-123.[3]赵跃,周耀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7,(8):59-68.[4]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
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