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农业(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农业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
【母题题文】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据此完成下面4-6题。
4.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D.作物熟制
5.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6.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4.D5.C6.A
【试题解析】4.考查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
秸秆来源于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差异的实质是农作物产量差异。
吉林的粮食产量低于河南,实质是吉林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作物一年一熟;河南位于华北平原,粮食作物可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故选D。
5.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能力。
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可知,“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调整了农牧结构,创造更多经济收益,C正确。
根据题意秸秆最终也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与秸秆种类关系不大,B错误。
对于种植的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本身就是饲料作物,与秸秆产量联系不大,A错误。
种植饲料作物并没有投入很多科技技术,对于推动种植技术进步来说意义不大,D错误。
故选C。
6.考查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意义。
根据材料““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梁、苜蓿等饲料作物”可知,“粮改饲”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促进了作物轮作,将种植的饲料和秸秆一起喂养牲畜,发展畜牧业,促进了圈舍养殖的发展,使该区以种植业为主变为种植业结合畜牧业发展的混合农业发展,在耕作时间上形成互补,肥料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及回收,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有良好的生态意义,①③正确,A正确。
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肥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
土地平整是指对凸凹不平的土地削高填低,使其成为具有适宜坡度的田面或水平田面,以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而“粮改饲”则提倡因地制宜,④错误,故BCD错误。
故选A。
【命题意图】本题组利用“吉豫两省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事活动,在东北“黑土地”与中原“粮仓”之间建立联系,知共性、明差异、晓变化、懂道理。
在因地制宜和产业转型中提高认识,在熟谙劳动技能与化育劳动品质中提升素养,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
【命题方向】农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意义。
【得分要点】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
【母题题文】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
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
据此完成下面4-6题。
4.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A.牧场面积B.牦牛数量C.劳动力数量D.收入来源
5.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①扩大放牧规模②延长产业链条③创建产品品牌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
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①开垦草原种植牧草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4.D5.B6.C
【试题解析】4.根据图文信息,甲公司可以让产品销售到全国,并且受到消费者欢迎。
并且精细借工和商标也提高了商品的受欢迎程度。
最终目的是投放市场获利。
牧民家庭并不能出租牧场而是收到租金。
牧民把牦牛入股给公司,收到分红也是资金,为公司打工,也能收到工资。
所以牧民家庭均获得得事资金收入故D正确。
ABC是公司增加的,故错误。
5.在示意图中,明确提出精细加工,注册商标,对应着延长产业链体高附加值。
商标的存在意味着创建了品牌。
所以②③正确。
并没有从中看出多种经营,也没有明确说明主要途径是扩大放牧规模。
故选B。
6.当雄位于青藏高寒区,牧草低矮,存储牧草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而开垦草原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而
如果解决了气温问题,则牧草可以长得更高,产量更大。
故③适宜。
而临近农区一般为河谷农业,水热条件好,也适合购入饲料用于过冬。
故选C 。
【命题意图】本题以“拉萨当雄‘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以“特色畜种牦牛”为依托,以“精加工”、“身份证”、“温室草”和“市场化”为途径,区域化环境特色和现代化产业特点相结合,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科学发展的典范,同时,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命题方向】农业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得分要点】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解读题目、获取信息。
【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
【母题题文】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
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11-12
题。
1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 .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 .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 .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 .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精细加工则会延
长产业链增强品牌效应
1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B.出水区C.水稻区D.螺沟区
【答案】11.D12.C
【试题解析】11.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
故选D。
12.本题材料没有给出该区域生态循环过程,但一般物种丰富的区域,循环过程也会相对复杂。
水稻种植区域由人固定后不会有太多变动,但田螺不会局限在螺沟里,有可能会前往水稻区域,因此水稻区包含了水稻和田螺,生态循环过程相对复杂,C选项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情境来源于生活,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命题方向】农业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得分要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稻田养螺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的农业理念,利用稻、螺共生方式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通
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
【母题来源】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
【母题题文】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
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
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
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试题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
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
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
(2)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
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
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
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
菜、瓜果转变。
(3)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命题意图】本题以山东省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粮食安全意思。
【命题方向】农业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得分要点】第(1)题,注意审题,一是注意“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回答比较条件;二是“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即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第(3)题,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
【母题题文】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
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
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
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试题解析】(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2)由材料“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改善种植条件;沿江、沿河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保护农田安全。
(3)结合混合农业的优缺点,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搭配充分,且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该地区地势低洼,且位于河流下游,水域面积大,排水不畅,易积水,发展桑基鱼塘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发展桑基鱼塘使得该地小而分散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该地农业的发展,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当地人口发展的需求。
【命题意图】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材料,涉及到聚落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农业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得分要点】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
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桑基鱼塘和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经济效益高。
通过发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转化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的作用,达到了集约经营的效果,符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
(2)生态效益好。
桑基鱼塘内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比例适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维持平衡。
【母题来源】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
【母题题文】近年来,我国以现代农业产业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完成下面21-22题。
21.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
A.耕地B.资金
C.技术D.劳动
2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
①土地产出率②产业集群化水平
③农业收入比重④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21.D22.A
【试题解析】21.据材料可知,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需要投入规模较大的耕地、充裕的资金和现代农业技术,因此耕地、资金和技术不会明显减少,ABC错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将投入大量机械和人工智能进行管理,劳动力投入将大幅度减少,D 正确。
故选D。
22.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提高作物品质,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①正确;据材料可知,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产业集群化水平得到提高,②正确;农业产业园可提高经济效益,但农业收入比重还受其他产业结构收入增长情况影响,故农业收入比重难以确定,③错误;农业产业园只是扩大种养规模,投入资金和种植技术,并没有对农业种植结构做改变,④错误。
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农业业区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农业区位的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得分要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自然条件中的气候
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等对农业都有着显著影响。
一、单选题
(2022·重庆一中模拟预测)重庆市梁平区数谷农场是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打造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农场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客户端就可以观察农作物长势,及时获知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同
时引入国外先进的一体化灌溉技术、温室种植技术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材料,智慧科技在梁平智慧农业中所起到的最主要作用为()
A.提高机械化水平B.增加产品种类C.提高劳动效率D.提升产品品质
2.依托智慧农业,梁平数谷农场还可以发展其他相关产业活动,下列可行的是()
①利用出产的农产品发展特色餐饮②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③承接农业科普教育④完善交通运输网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梁平数谷农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可能是()
A.花卉B.粮食C.水果D.蔬菜
【答案】1.C2.A3.B
【解析】1.由材料可知,农场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客户端就可以观察农作物长势,及时获知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同时引入国外先进的一体化灌溉技术、温室种植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C正确。
机械化水平没有提高,A错误。
不能增加产品种类,B错误。
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很多,温室种植等技术对提高产品品质的作用较小,D错误。
故选C。
2.完善交通运输不是依托智慧农业、农场发展的产业活动,排除④;农场可以利用出产的农产品发展特色餐饮,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农业技术优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接农业科普教育等工作,①②③正确。
故选A。
3.重庆市梁平区数谷农场是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打造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水平高,生产成本高,种植的农作物价格高,最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B正确。
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经济效益更好,ACD错误。
故选B。
(2022·重庆南开中学模拟预测)云南省东南部的哈尼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山地梯田稻作农耕文明,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为种植水稻,当地人创立了“木刻分水”制度,由有威望的村民担任沟长,在确定用水量后,在横木上凿刻宽窄不一的凹槽,将其置于水渠的分水口,水顺着凹槽流向不同的梯田。
近年来
由于诸多原因,哈尼梯田遗产区出现部分水田变旱地的情况。
但自2008年以来,政府积极开展旱地变水田的复耕工作。
下图示意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情况,目前杂交稻、玉米的种植规模位居前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木刻分水”制度起到的主要作用有()
①防止水体污染②保障用水公平③减轻水源浪费④避免洪涝灾害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有关当地粮食作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稻的种植成本高,种植规模将显著减小
B.玉米净利润高且可作为精饲料,被广泛种植
C.红米稻可开发为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将扩大
D.豆类作物施用的化肥农药最少,产品品质高
6.推测近年来哈尼梯田遗产区,耕地经历“水改旱”和“旱改水”的主要原因()
①水改旱:减少劳动力投入②水改旱:获得更高经济效益③旱改水:调节区域气候④旱改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4.D5.C6.B
【解析】4.分水口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流入每户农田的水量,哈尼族人用其量水、分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保障了用水的公平,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②③正确,同时也避免了村民的用水纠纷,与防止水污染和洪涝灾害无关,①④错误。
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杂交稻虽然种植成本高,但总收入和净收入均较高,加之产量大和政府倡导,未来规模不会显著减少,A错误。
虽然玉米在当地具有牲畜饲料等用途被广泛种植,但玉米净利润为负值,B错误。
传统红米稻为哈
尼梯田的特色农产品,因此为发展观光旅游,种植规模可能扩大,C正确。
四种农作物相比,豆类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是最低,D错误。
故选C。
6.水稻较旱地农作物玉米和豆类而言,投入的人力成本相对较大,加之水源减少、劳动力流失、劳动强度大等诸多原因,哈尼梯田出现部分水改早的现象,①正确,②错误。
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保护哈尼梯田稻田文化的角度,部分早地改为了水田种植,与调节区域气候无关,③错误,④正确。
所以B正确。
ACD错误。
故选B。
(2022·山东·模拟预测)稻田综合种养将水稻种植和动物养殖有机结合,通过物种间互惠和资源的互补利用,能够节约利用土地、增加经济产出并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在我国各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稻虾种养模式应用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所产稻米价格大约在6元~10元/kg,小龙虾均价40元/kg,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图示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传统水稻相比,稻虾种养模式生产的稻米更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A.品质好B.价格低C.产量小D.生长期长
8.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最大生态效益是()
A.延长产业链,增加了收入B.减少水土流失发生的频率
C.减少农药使用,减少污染D.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7.A8.C
【解析】7.稻虾种养模式其饲养的鱼、虾、蟹产生的粪便会成为水稻的天然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使水稻品质更优,A选项正确。
稻虾种养模式中的水稻,因其品质好,价格更高,与传统水稻相比,并无价格优势,B选项错误。
稻虾种养模式中的水稻更受欢迎,与其产量小并无关联,主要是因其品质更优,C选项错误。
传统水稻与稻虾种养模式中的稻米,其生长期大致相同,并无明显差异,D选项错误。
故选A。
8.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属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的经济效益,并非生态效益,A、D选项错误。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与动物养殖相结合,其水稻种植模式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