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赏析

古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赏析

古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前言】《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端午节遍游诸寺所观所感,诗中描写了湖州五月的景物,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之后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注释】⑴肩舆: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⑵胜:美景。

辄:总是,就。

⑶酌茗:品茶。

静筵(yán):指素斋。

筵,酒席。

⑷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⑸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⑹卞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

⑺震泽:太湖。

⑻旷荡:旷达,大度。

⑼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⑽墟落:村落。

⑾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翻译】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赏析】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67103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

67103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

67103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小河西)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冬,时杜甫居夔州。

真谛寺:或是夔州一寺庙。

兰若:修行处;佛寺。

《古诗》(魏晋):“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烟霞:烟雾云霞;山水胜景。

《拟宋玉风赋》(齐-谢朓):“烟霞润色,荃荑结芳。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唐-杨炯):“不扫一室,自怀包括之心;独守大玄,且忘名利之境。

于时魏特进、房仆射、杜相州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冻泉:寒凉的泉水。

《山中雪后》(宋-张嵲):“冻泉时断续,晴云既流烂。

”问法:询问佛法。

《云门寺西》(唐-孟浩然):“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妄:妄见,妄想。

《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皆妄见。

如梦如焰。

如水中月。

如镜中像。

以妄想生。

”《事理不二》(南朝-宝志):“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

”观身:观自身。

佛教四种观行之一。

佛教有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之说。

《文殊师利问疾品》:“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

”割妻子:典“周妻何肉”。

《南齐书-周颙列传》:“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

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时何胤亦精信佛法,无妻妾。

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胤?’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

然各有其累。

’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

’其言辞应变,皆如此也。

”大意:真啼寺坐落在山高处,一路上烟霞山嶂有几重?冰凉的泉水在细石上流淌,晴日下有雪飘落自长松。

向禅师问佛法才知诗是虚妄,听禅师讲观身方觉饮酒平庸。

可惜俺未能割舍妻子,选择住处靠近真啼寺前的山峰。

此诗首联写真啼寺。

《道山亭记》课件与习题

《道山亭记》课件与习题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结构图解
道 山 亭 记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主旨感悟 本文具体描绘福州的山险水恶、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 侃侃道来,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从而形象地表现出 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曲折地表达了对程师孟治郡业绩 的赞美,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旷达脱俗。 3.句段剖析 亘 (1)其途或逆坂如缘纟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 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 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 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 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 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4)一词多义
公为我献之(介词,给,替)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为有源头活水来(连词,因为)
始并为闽中郡(动词,成为)
朝发白帝(出发) 发孤当续发人众(派遣) 施关发机(拨动) 变遂发(发生,发动)
或垂崖如一发(头发)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一、积累应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然四顾亦山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其山川之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C.山相属无间断 起临洮属之辽东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3)古今异义 ①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古义:指华夏族统辖区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而长江在其南 ( (古义:指闽江;今义:指长江) ) ③旁有沟,沟通潮汐 (古义:指通向;今义:指使两方能沟通) ④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古义:两个词,在,这;今义:表顺接连词)

一丝不挂的诗歌

一丝不挂的诗歌

一丝不挂的诗歌
一丝不挂的诗歌有:
宋代苏轼的《赠虔州慈云寺鉴老》: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唯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和修持,表达了他对于禅宗真谛的理解和领悟。

他赞扬了虔州慈云寺的僧人鉴老,称颂他能够摆脱尘世的烦恼,领悟到了禅宗的真理。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只有真正放下世俗的牵挂和烦恼,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一丝不挂且逢场”也是出自宋代苏轼的《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这首诗。

这句诗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牵挂和束缚,自由自在的状态。

它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和理解,认为只有放下世俗的牵挂和烦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以上是关于一丝不挂的诗歌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杨万里(1127 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他主张抗金,屡次上疏指摘朝政,忤权相韩侂胄,罢官家居[2] 。

这首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士子在野时发表政见慷慨激昂,等到入朝为官,如同泉水流至前溪,竟无半语。

从而鞭笞那些见使舵,没有官德的人。

作品鉴赏一此诗是于1179年(淳熙六年)西归途中所做。

诗人夜宿寺,闻水声,初疑夜,待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

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

可诗人顺流而行,见山泉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竟悄无声息了。

二此诗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

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三其实这首诗的意思按照当时来解很简单:诗人夜半听见声音,误为下雨了,待次日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是山泉发出的种种声音.而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至溪中却不再发出声音.暗喻自己因为当时仕途险恶,一改入仕时的慷慨激昂勇言多评的态度,变得噤若寒蝉不再仗义执言了.诗的寓意不深,联想起中秋水一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海.泾流之大,再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到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河焉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到于子门则殆矣,长见笑地大方之家. 焉河伯一开始是欣喜若狂,但到了北海,眼见泉水放海,顿敛自以为是,望洋而叹,不敢再有我语.。

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第一篇:题扬州禅智寺诗歌翻译赏析《题扬州禅智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前言】《题扬州禅智寺》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描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

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

用“歌吹是扬州”来表现市井繁华的扬州,从而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注释】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

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

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故:故意。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

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

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

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翻译】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鉴赏】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

容易翻译错的文言文

容易翻译错的文言文

寺内古木参天,青石铺路,香气氤氲。

老僧居寺中,须发皆白,目光炯炯,谈笑间,如清风拂面。

吾心向往之,遂问:“长老,何谓禅心?”长老微笑曰:“禅心者,不滞于物,不迷于境。

如流水之无形,如浮云之无踪。

世间万物,皆为过客,唯有心静如水,方能洞察世间之真谛。

”吾曰:“然则,如何得此禅心?”长老曰:“禅心非求,非索,非修,非证。

乃自然流露,如春之花,秋之叶。

须先去妄心,而后方能见真心。

去妄心,须从无我做起。

无我,则无欲,无欲则无碍。

”吾闻言,心中恍若有所悟,然又觉茫然。

长老见吾状,曰:“汝问禅心,乃是求禅。

求禅,则心生分别,分别则生烦恼。

烦恼即菩提,汝当从烦恼中寻禅意。

”吾沉思片刻,曰:“长老,世间之烦恼,岂非由人心生?若去人心,何来烦恼?”长老笑曰:“人心者,如波涛之海,有起有落。

去人心,非去波涛,乃去波涛之动。

如汝欲止水波,非去水,乃去动水之心。

”吾再问:“长老,去动水之心,又当如何?”长老曰:“去动水之心,须先识心。

识心者,知心之所起,心之所止。

如镜之映月,虽月有阴晴圆缺,镜中月影,恒常如一。

”吾闻之,若有所悟,遂请教:“长老,如何识心?”长老曰:“识心,非观心,非观物,乃观心之观。

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心是心。

心无分别,则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见心非心。

”吾默然良久,忽有所悟,遂问:“长老,既已识心,何须去心?”长老微笑曰:“识心,即去心。

心去,则无烦恼,无烦恼,则无碍。

无碍,则自在。

自在,则得禅心。

”吾心大悦,遂拜长老为师,愿随长老修行。

长老曰:“修行非求,非索,非修,非证。

乃自然流露,如花之开放,如鸟之飞翔。

”吾随长老修行多年,渐悟禅意。

一日,长老告吾:“汝已得禅心,可自行修行,不必再随吾。

”吾感长老恩德,泪如雨下。

遂别长老,携禅心归去,修行于山林之间。

虽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然吾心常静如水,得以洞察世间之真谛。

后人有诗赞曰:幽禅寺内古木参,长老禅心照世间。

去妄心,识真心,自在修行在山林。

谒半山祠翻译

谒半山祠翻译

《谒半山祠》的译文如下:归去田畴问老农,回到乡间探访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推行新政策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效。

已知供佛追前过,已知供奉佛像追溯古时,尚惜修书谢数公。

仍然遗憾不能修书感谢数位官员。

塑像难陪夫子壁,塑像难以陪伴夫子的墙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古老的祠堂无人来访,宛如荒废的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回顾过去两百年间的事情,燕麦戎葵几度风。

燕麦和戎葵在风中摇曳了几番。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归乡探访老农,想了解新法规的实施效果,但却发现成效并不明显。

他对供奉佛像的历史感到敬重,对不能向多位官员亲自致谢感到遗憾。

然而,他也注意到夫子塑像无人陪伴,古祠无人问津的悲凉景象。

最后,他回顾了两百年间的变迁,用燕麦和戎葵摇曳的形象象征着岁月的变迁和风云变幻。

这首诗词通过对田园生活、宗教信仰和历史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深刻感慨。

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赋予了诗意以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风貌和历史遗迹的真挚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沉浮的思考,展示了宋代社会中普通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入思索和感慨之情。

古诗夏日谒智远禅师翻译赏析

古诗夏日谒智远禅师翻译赏析

古诗夏日谒智远禅师翻译赏析《夏日谒智远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

其古诗全文如下: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

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

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

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前言】《夏日谒智远禅师》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拜谒智远禅师时所题写的诗作。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智远禅师高深的禅法的尊崇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矛盾的心态。

【注释】①几祖:禅门授受,有西天诸祖,东土诸祖之说,此以“几祖”作疑似之词,盖因其善于谈无说空,表示了作者对他的尊崇。

②这两句的意思是:智远将身体融合在天地之中,寂然入禅,跳出了三界之外。

佛教把欲、色、无色称为三界。

③这两句说禅师枯坐院中,形如草木,其禅力之强,连鬼神都避去,不敢伤害。

④护王:护世王。

《维摩经·方便品》说:“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说恶鬼不得侵害也。

”诗中的“护王国”指禅院。

⑤毒龙:出自佛典,谓西方一水潭中,藏有一条毒龙,害人无算。

有高僧以无上佛法将其制服,不再能为害。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抖落身上的尘土Org,恭敬地去拜谒真正的禅家宗师。

⑦樊笼:指世累。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讲求顿悟,见性成佛,所以这里说,不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一旦悟入,即能得大自在。

【鉴赏】这首诗从智远高深的禅法,写到对他的尊崇;从拜谒禅师,写到心灵解脱;从源于心境的物境对比,写到自己的矛盾心态,错落有致,颇见章法。

时当盛夏,禅院亦不可能如诗中所说的“一堂十月风”,但境由心生,谁说不能有这种感受呢。

妙在虚实相间,令人回味无穷。

从写法上看,以炎热形冷寂,对比鲜明,印象深刻,其艺术的辩证法,亦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评《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数句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翻译赏析

古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翻译赏析

古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翻译赏析《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前言】《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拜谒操禅师时所作的诗作。

该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禅修功力,以及其对佛法的虔诚。

【注释】①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

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②空病:执着于空。

③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

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④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又称法身佛、自性身或第一身。

【鉴赏】该诗写诗人自己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寺拜谒操禅师。

此行目的就是要就一些疑问请教操禅师。

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

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

在拜谒操禅师之后,疑问烟消云散。

接着的两联表现了诗人豁然出疑后的体悟。

“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

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不能超出其外。

若证明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

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炎热,却也不见得丝毫炎热得灭。

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诗人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谒真谛寺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前言】《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的一首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时的见闻感悟,流露出了诗人出世不离世的心理。

【注释】1、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

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2、割:此处为“离断”之意3、卜宅:选择住宅【翻译】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

”这一体认非常正确。

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

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

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

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

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

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

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

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

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宿灵鹫禅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宿灵鹫禅寺》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

此诗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士子在野时发表政见慷慨激昂,等到入朝为官则如同泉水流至前溪竟无半点言语,从而鞭笞那些见风使舵、没有官德的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宿灵鹫禅寺》原文宋代:杨万里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宿灵鹫禅寺》译文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宿灵鹫禅寺》赏析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

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

”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

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

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

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

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

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

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

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

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的意思

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的意思

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的意思“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哭宗密禅师》,其古诗全文如下:鸟道雪岑巅,师亡谁去禅。

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

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

惟嗟听经虎,时到坏庵边。

【注释】①宗密:(780—841),俗姓何,西充人。

因住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人称“圭峰大师”。

少通经史,负气节,有大志。

公元807年(元和二年)赴京师应举,途遇道圆和尚说法有悟遂出家。

太和时,奉召讲经,赐紫衣。

著述百余卷。

谥曰定慧禅师。

②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惟鸟可以飞渡。

雪岑:雪山。

③塔: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宗密大师塔号曰“青莲”。

④听经虎:《高僧传》载有西域僧来中土讲经,曾使一恶虎感化,每日前来听经。

此处暗用此典。

【翻译】雪山之巅有鸟道,大师亡去无人禅。

几案灰尘增几厚,林问树色改容颜。

松风阵阵吹层塔,遗踪处处傍野泉。

惟嗟从前听经虎,时来破败草庵边。

【赏析】宗密,世称圭峰禅师,又被尊为华严五祖,他主张教禅一致。

生前在终南山草堂寺南的圭峰兰若,诵经修禅,朝臣及士庶归崇者众。

一旦亡化,弟子造塔,朝廷追赠,而禅者却自有禅者心境。

贾岛该诗便是追慕其境界,追溯其精神。

贾岛之诗风本就冷寂幽僻,一开篇他便以此笔调写出圭峰禅师达到了常人不能达到的境界。

接着写几案增尘、岭树改色,渲染了圭峰大师亡化后的寂寞与哀伤,更是写出圭峰大师与大自然精神相通,这是从自然事物着笔。

接着,作者换一个角度,写大师的遗踪:遗塔迎着泠泠的松风,遗迹尚留在野泉边上。

大师确已离去,但他又不曾走远。

看,那曾来听法的山中之虎,不还时时来到大师曾讲法修禅的庵边吗。

大师走了,大师也留下了;诗题为“哭”,但全篇却静寂、清冷,似乎不带情感。

惟此,才见出禅者的见地,才是禅者的悲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_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_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_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晨诣超师院读禅经_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唐代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注释诣(yì):到,往。

超师院:指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

禅经:佛教经典。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原文及翻译赏析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原文: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巖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仰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巖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青翠,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簷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斗薮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珮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祇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pI嵬欹且刓.造物者何意,堆在巖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谒真谛寺禅师》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谒真谛寺禅师》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谒真谛寺禅师》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谒真谛寺禅师
[唐] 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2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2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2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1.原文1.1诗歌全文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全文如下: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2.译文及注释2.1诗句直译《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这首诗的直译如下:清晨,我从井中汲水漱口,清洁心灵,拂去衣上的尘土。

手捧佛教经文,悠闲地走出东斋,开始阅读。

佛经的真义,世人难以领悟,却追逐那些虚妄的痕迹。

佛祖的遗言希望能默默地理解,修养本性如何才能达到熟练?僧人的庭院非常宁静,青苔的颜色与深竹相连。

太阳出来后,晨雾和露水渐渐消散,青松仿佛被滋润过。

内心平静,超脱于言语之外,领悟佛法的喜悦,心中自然满足。

2.2重点词汇解释诣(yì):到,往。

汲(jí):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指佛经所言。

缮性:修养本性。

道人:指僧人。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湿润、润译。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3.创作背景3.1诗人被贬永州时的心境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公元806年。

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

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往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

柳宗元于永州好佛求其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或请其讲“佛道”,或到净土院读佛经。

4.诗歌赏析4.1晨读禅经的情景与感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谒柱山会禅师原文: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

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

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

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纇.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

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痗.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

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

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

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

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

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

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

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

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

诗词作品:谒柱山会禅师诗词作者:【唐代】刘禹锡。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作者友人裴迪有同题诗一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 敢酬。乌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裴迪此诗已可算其所作之上佳,然亦如前文所对 举之例,若与摩诘相较,优劣自无待言矣。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在作者笔下,同样壮美的风景,被写成“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这样把外 界景物与禅师的道行学养加以浑融表现的句子。句子诚然漂亮有气魄,但雄阔的风景却变成了抽象的说理。诗的 尾联把寺庙的清凉归因于佛教禅旨的威力。作者注意力明显发生转移,而这转移便一定程度地透露出其心情的变 化,正与开篇的称老相呼应。(《王维集》)
5.天眼:即指能见远近内外前后上下之眼。《法苑珠林》:“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 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
6.法身:指佛的二身之一,法身指具有佛德之自身。僧肇维摩经注: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然则法身 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可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概言之,法身即佛之真身。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此诗乃摩诘时界暮年之所作。同是参禅之得,同是五言体制,但与《终南别业》相比风调迥异。虽然《终南 别业》也是“晚”来之作,但此诗显然要比之心境更为苍老。《终南》一诗尚多丝丝禅趣,读之浑然有欣欣向荣 之感,而此诗则多有老气横秋之意。
人至老境,虽有顽童之痴心,更得夕阳之深沉矣。随月华之流逝,摩诘禅思亦随之精进。世人学佛,均从一 “空”字打入,体贴亲切,心向往之。随之曲径通幽,更由此“空”字打出,回顾来途,“遥知空病空”,云烟 均又是一场空幻耳。如此层层盘旋,可至佛思之圣域。臻至于此,人生也将界枫火漫天之际耳。登高临远,可见 大千万象。人界暮年亦是人生之最高峰,于此环视大地苍生,其心胸之壮阔、气宇之开张,远非踽踽前行者可比。 此际正是人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时,由是虽同感“山河” “世界”,但此已非《汉江临眺》之“俗 眼”所见,乃“天眼”而观。与其言此“天眼”为像教所开,实不如言,此乃人生岁月之寸寸历练、片片消磨而 铸就耳。由是“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自远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比,眼中景已成意中境耳。山 河源自于心中,世界伸缩于股掌。由是冷暖寒温无不自如,“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诚如尼父所言“七十 而从心所欲”焉。

有法知不染,( )谁当酬

有法知不染,( )谁当酬

出自唐朝裴迪的《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原文赏析: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夏日拜谒青龙寺的一位禅师。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诗人来到青龙寺,看见操禅师正在室内坐禅入定。

万法由心生,所以在禅师的摄受下,禅室左右的竹林小亭,也显出一股幽寂。

颔联是对禅师高远境界的刻画。

操弹师以精进的修行,不再染着世间法。

“无言”一句,暗用“维摩一默”的典故,维摩诘是出名难以酬答,诗人此处把禅师无言比作“维摩一默”,也显出难以酬答,从而体现弹师智慧广大,境界高远。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鸟儿飞去,蝉鸣感秋。

这时正是夏天,外面天气炎热,令人心躁,诗人却感知到了秋意。

此处全体呈现,无欠无余。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悟得此意,自然是凉暑不二,能适的主体与所适的客体,也是不二,所以是适而无适,清凉自生。

在诗人笔下,青龙寺的景象有着与外界迥异的清凉。

并非青龙寺的环境发生了变异,这样写是在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之所以出现这种季节上的错觉,一方面是诗人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极写操禅师道行之妙,化育所及之处,仿佛能够带来清幽凉爽;另一方面也是诗人拜谒禅师、
意有所得的内心体会。

这时诗人沉浸在听禅的喜悦之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心境当然清凉自得。

佛家强调安禅,有寒暑不知、物我两忘之境界,诗人一语便吐露禅家精妙所在。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前言】《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的一首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时的见闻感悟,流露出了诗人出世不离世的心理。

【注释】1、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

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2、割:此处为“离断”之意3、卜宅:选择住宅【翻译】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

”这一体认非常正确。

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

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

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
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

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

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

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

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

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

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

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

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

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

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

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

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

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