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岛市教育局
•【公布日期】2022.07.21
•【字号】青教通字〔2022〕87号
•【施行日期】2022.07.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
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教通字〔2022〕87号
各区、市教体局,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局属有关学校,有关民办学校: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鲁教基字〔2021〕10号)要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实施,全面提升青岛市普通中小学育人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经研究,制定《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并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教育局
2022年7月21日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21〕40号)文件精神,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鲁教基字〔2021〕10号),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普通中小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经研究,现对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课改带教改,推进强课提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工作目标。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通过3年努力,构建优秀课程资源和师资支撑体系,培育100个优秀教改项目,形成200个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在区域内形成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充满活力、全面提升的良好教学改革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重点任务
3.增强师资能力。
学校要更加关注教师发展,明确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要求,落实教、研、训一体化。
通过开展读书、培训、研讨、展示等各种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 2年开展1次市级教学能手评
选,每年组织1次市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1次市级“一师一优课”评比,不断提高教师品德修养,提升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建立市、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壮大名师队伍,切实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将名师工作室建设、送教下乡、培养青年教师等工作纳入对名师工作的考核。
4.落实课程方案。
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制定并落实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加强艺术、体育、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要求,不得随意挤占、减少课时。
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一年级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每年组织1次校长领导力论坛活动。
设立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日,鼓励各区市、学校采用适宜方式,引进高等学校、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开展特色课程教学。
5.开发精品课程。
充分挖掘优质学校课程资源,研发基于学科脉络,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全市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完善提升精品课程质量,实行区域共享,组织开展优秀校本课程展评活动。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学校开发基于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作为检验校长履职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
每年开展1次中小学市级优质课评选,将学情分析、课堂设计、全面育人目标实现情况等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
6.创新实践课程。
加强综合实践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每年组织1次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
加强实验课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每年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
7.打造高效课堂。
积极提升教学品质,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提升的转型、从
研究教学到研究课程的转型。
组织新课标骨干教师解读培训,分学段、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课堂教学革命系列研讨,深化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类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学科教学集备,落实“无集备不上课”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优秀教学环节述评。
新授课安排一定时间组织随堂监测反馈,依此布置课后作业、修正教学方法、进行学业辅导,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8.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各门课程要安排10%以上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组建教学法研究联盟,开展教学法研究培训,每两年举行1次青岛市优秀教学法评选,每两年举行1次跨学科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推广活动。
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综合效应。
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相关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9.重视教学研究。
开展区市联片教研,教研员定点联系100所教学薄弱校,构建区域学校发展共同体,区市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教研。
积极参加省级教改重点项目认领,鼓励区市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将可转化、可复制作为市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的重要指标。
每两年组织1次市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建立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机制。
组建市级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市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教育资源研发中心效能,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咨询。
全面推进34所青岛市义务教育学段实验学校建设,发挥15所小学实验学校、12所初中实验学校、7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以及各教学实验联盟的引领作用,培育建设200个青岛市学科基地,聚焦课程改革研究,示范带动区域学科教研。
10.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分析学情,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制定学业述评实施办法,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根据学业述评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家校协作等,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针对性辅导,实施“一生一策”和全员导师制,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关注学业质量后进生的学业发展情况,努力消除“陪学”现象。
11.丰富教学资源。
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学校严格按程序做好进校园读物的遴选、审核和推荐工作。
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立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市级学科课程资源体系,组织制作精品微课并免费共享,在寒暑假和周末利用“课后网”名师空中课堂、青岛教育e平台“益辅导”名师公益课堂和“名师导学”优秀课例展播开展线上公益辅导,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
遴选骨干名师定期向薄弱学校提供教研报告1-2次,每学期每学科开展2-3次“名师送教助教”活动。
12.强化教学管理。
学校要设立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教学工作中长期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
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1次教学工作例会,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
健全教学督查视导制度,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确保计划有效落实。
健全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学生造成学业损失或身心伤害的予以追究。
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广教研组办公模式,积极为教研组长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创设条件,强化教研组长功能。
建立完善学校听评课制度,统一印发青岛市中小学干部听课记录本,开展校长听评课方法培训,定期调度校长听课情况,每学期末检查1次校长听课记录本,将校长、干部听评课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内容。
三、组织保障
13.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市和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
作为落实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一校一案,明确行动步骤,以课堂教学系统变革带动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争创省级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引领教学改革创新。
14.专家跟进指导。
各区市要建强学科教学指导专家队伍,组织一线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中心、高等学校等专家资源,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教学改革视导,定期开展常规化教学调研,每年组织至少1次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活动。
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加强对学校优秀教学模式、案例的挖掘和培育,扩大优秀教学成果、案例、模式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15.强化评价引导。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评价,灵活采用随堂测验、实验操作、成果报告、情景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学校平日考试成绩全部以等级制呈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等级评价。
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学校招生中的作用。
建立义务教育学科教学监测制度,充分发挥监测结果的诊断反馈作用。
16.做好检查督促。
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研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将其作为学校办学的底线指标。
市区两级要将教育质量基本要求有机融入学校办学评估和绩效考核,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教学视导、督导评估等方式,开展教学质量达标情况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