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e95e2c366c3144158290a232fa1d10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市级联考】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
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个世纪以来,在象形的方块字四处漂流的经历中,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的鲁迅,沈从文、老舍们,也绝不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印证了别人的理论和体验,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文字作证,我们才以可肯定地说,所谓“全球一体化”是一条千差万别的苍茫之河,在这个非人可料的历史洪流中,( )。
无论是昆仑山还是黄河,无论是基纳巴卢山还是霹雳河,都不会是生命和精神永恒不变的家园。
无论是金字塔、万里长城、万神庙,都不可能________地为我们解决精神和情感的困惑。
金字塔、万里长城。
万神庙代替不了的生命体验,我们眼前这台万能的说英语的电脑照样还是代替不了,在有网络神话之前,人类已经有过太多太多的神话,“他们的历史”发生在“别处”,而“我们的历史”也正发生在“别处”。
让我们用方块字记录下这________的一切,让我们用象形的方块字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用这故事为自己留下生命的航标,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许多人这样做了,我们不过是把别人做过的事情_______地做下去。
1.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四处漂流远离家园。
B .我们远离家园四处漂流,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
C .我们远离家园,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四处漂流。
D .我们以方块字为自己的木舟,驾乘着远离家园四处漂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总11页
A .一蹴而就 铭肌镂骨 坚忍不拔
B .一劳永逸 刻骨铭心 坚持不懈
C .一蹴而就 刻骨铭心 坚持不懈
D .一劳永逸 铭肌镂骨 坚忍不拔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
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
过后想来,觉得这不是一个轻松可谈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
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
先来讲个教学故事。
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
”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
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几乎是愤怒地说:“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
学生挑战老师,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的。
所以,那位优秀教师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她立马毫无顾忌地说:“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
那位优秀教师的脸唰一下红了,她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就带“木”字,因对峙中的师生皆缺乏这一认识,才导致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这真是“一叶障目”了。
表面看,是那位老师缺乏雅量,实际却反应了我们文化背景的弱点。
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文化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
这种观念固化了老师的思维,久而久之,老师也就无法承受来自学生的挑战。
日本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维新后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手头有份资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通过孩子在日本上小学,认识了日本的教育制度。
如作者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
”你听听,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举一反三,此话简直可以称之为至理名言。
换言之,老师也可以出错,因为谁都不是完人。
进而言之,只有允许老师出错、宽容老师的缺点,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
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
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
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教不好,由开学时班上几十人到学期终了变成没有人,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先生
试卷第4页,总11页
了。
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有过类似的教与学,这也叫“自然平衡”。
学生呢?每个星期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他与导师会谈时,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
这就叫“自然学习”。
如果有学生把导师给辩倒,那一定是导师最快乐的一天(而这恰恰是我上文中那位优秀女教师最愤怒的一天)。
不仅教师与学生是这样的散漫,连各院的院长也自然得可以,他们竟然不知道一个学院是怎么工作的,但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
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为英国人所自豪,他们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
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
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有人就此评论说:“如果说在牛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了吉朋;在剑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达尔文,这些结果也并不太坏呀!”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小学教师上公开课的教学故事,表面反映了部分教师缺乏雅量,实质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弱点。
B .文章中的“自然平衡”是一种教师不强迫学生,学生可自由选课,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平衡的教学样式。
C .文章所说的“自然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与导师会谈时可以把导师辩倒的一种“散漫”的学习方法。
D .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是为了阐明年轻时的懒惰、什么事也不做,也不会影响后来的成就这一观点。
4.说说你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
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
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
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
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
试卷第6页,总11页
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
“我要去废园。
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
木匠。
匠园。
6.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 .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 .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回中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 .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7.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
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
”袭人在床沿上坐了。
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
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
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等我拿来你看便知。
”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9.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B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 .袭人,宝玉四个大丫鬟之首,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服侍宝玉细心周到,对人和气,心地纯良,克尽职任,常常规谏宝玉。
D .宝玉房中丫鬟众多,她们地位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其中最具有反抗精神,不过最后被赶出府的丫鬟是司棋。
试卷第8页,总11页
10.文中画线处写黛玉伤心落泪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苏辙《六国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B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14.两段选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试卷第10页,总11页
…
○
…
…
…
…
外
…
……
○
…
…
…
…
内
…
…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兄弟》)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六、语言表达
18.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晨曦》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篇序言。
(信函)
(2)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9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广播稿)
(3)因为我们的疏忽,发错了货物,表示抱歉。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我们将惠赠您一份小小的礼物,请您收下。
(致歉函)
(4)本人热爱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自荐信)
(1)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是某市教育局中小学学生申诉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七、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英国学者罗素也说“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后面内容“无论是昆仑山还是黄河,无论是基纳巴卢山还是霹雳河,都不会是生命和精神永恒不变的家园”分析,“四处漂流”应该在句子后面,排除A项、B项。
“驾乘着自己方块字的木舟”是“四处漂流”的方式,先“离开家园”,然后“四处漂泊”,排除D项。
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结合“不能”“为我们解决精神和情感的困惑”分析,选用“一劳永逸”。
铭肌镂骨: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
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结合“用方块字记录”分析,选用“刻骨铭心”。
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结合“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许多人这样做了”“我们不过是把别人做过的事情”分析,选用“坚持不懈”。
故选B。
3.D
4.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其他大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刻板。
学校要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
5.首先借老师布置自己的任务写起,引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话题;接着通过两个教育故事,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最后以牛津、剑桥教育为例,指出教学人性美的重要性。
【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
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分析可知,吉朋在牛津,达尔文在剑桥大学。
故选D。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结合文本内容“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分析,“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其他大学教学模式刻板。
结合文本内容“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
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为英国人所自豪”“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
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分析可知,学校给学生以自由,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
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把握句子的以下内容:1.抓关键词。
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分析句子结构。
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4.关注句子的位置。
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
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
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述层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
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
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开头通过生活现实为由头引出“话题”,再借助故事现象提出论点;结合文本内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举一反三……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分析可知,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牛津、剑桥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