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道教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Out1ineofChineseCu1ture课程编号:25AoOo26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参考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裕桢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道教
二是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三国志· 张鲁传》和 《后汉书· 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 (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 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 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此即是历史上所 说的“三张”;由于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 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而张道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 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张道陵 后被尊为张天师,认为是道教的开创者。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
影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 省。
葛洪丹灶
古代丹炉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
葛洪《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之 作,此书是外丹派的代表作品,核心内容是论证金丹 不死的可能性,纠正了早期民间道教淫祠巫祝之说。 书中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题,从宇宙的本体到人的本 质和生活哲学,从神仙的存在到成仙的可能,从斋醮 的方法到养生健体、炼制金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论 证。这些论述使道教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形态而具备了 哲理体系,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在道 教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由于道教的基本信仰就是希望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能够 长生不死。所以道教不仅信仰神仙,还信仰鬼神,因此从这 种宗教信仰出发可以分为两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 丹鼎派通过炼丹、吞吃仙丹而成仙。它又分为两派:内丹和 外丹。
《中华文化》第三讲 道家
第三讲道家、道教与中华文化一、“道家”与道家文化1、关于“道家”先秦没有“道家”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道家”这个名称,是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
汉初的道家,汲收了儒、墨、阴阳、名、法诸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分支,与老子、庄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无疑又来源于老、庄,故后代学术界又称老、庄为道家,并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
不过“道家”虽创始于老子,但却经后代学者的进一步发挥,故道学思想并不完全等于老子思想。
或者说,“道家”与道家文化,指老、庄思想以及由老庄思想衍生的文化体系。
2、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1)、老子老子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楚之苦县(今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在世年代略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
现传《老子》一书,可能有后人的增补。
从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看,最迟在公元前三百年,该书就已流传。
老子思想的精髓:A、提出“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用“道”表达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他就用具体的“道路”来比喻抽象的“途径”,故称之为“道”,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赋予“道”的,是最原初的、先天存在的、最无知无欲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自然的东西。
因此,“道”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是我国形而上哲学的开创者。
作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人,只能适应“道”,而不能违背它。
于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他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即取法天然、本然。
道教_精品文档
道教道教概况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史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道家文化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哲学解读《西游记》
哲学解读《西游记》前言用哲学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发展史;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
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1、在道家语境中: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
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zang):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za 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 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唐三藏(zan g):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zang):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如来: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在佛家语境中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孙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cang)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cang)的儒教人化身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沙悟净:是沙和尚的佛家法号,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菩萨:是传播佛学的高僧;是佛学中的善化身;是帮助参禅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道教
与皇权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 ,他改革后而成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称北 天师道;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科 范,其倡导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称南天师道。 道教在唐代地位最高,皇帝认老子为先祖,加尊号 为“太上玄元皇帝”,极力扶持和利用道教,使之成为皇 族宗教。唐宋时,南、北天师道等道教派别合流形成 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唐宋之后,道教又出现了 一大派系“全真道”。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化学: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世,得道成仙。为 此,道教徒们炼制并服用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 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方法。因为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 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古代文学艺术:志怪小说《汉武帝内传》、《搜神记》 古代医学、药物学: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 如葛洪《抱朴子》里记录了灵芝、云母、雄黄等药物。 此外,他还撰有《金匮药方》等,到今天仍是药物研究 者的宝贵资料。隋唐的道士孙思邈也是精于医药。 近年来的盛行的气功也是源于道教,其源头之一是道教 的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秦老 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
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
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 的神。道教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其无名无形, 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
教派别“太平道”。
2.道教的形成:
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道教发展简史
道教发展简史道教发展简史道教,是中国唯一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
南怀瑾先生将她的孕育、萌芽、形成、发展过程,分为十个阶段:一,“道”的思想,是中国古文化的根。
公元前四五千年,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三皇五帝时期,直至黄帝轩辕氏,道教的思想浸润于中国上古文化。
二,从公元前二千三百年开始,唐尧、虞舜、夏禹三代,是道教思想胚胎阶段。
这个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经开始发达,民族文化已经形成规模,但是还不分君道、师道。
三,从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开始,商汤至西周这一阶段,道教思想逐步充实。
这一阶段儒、道不分家,鬼神等思想开始形成。
四,从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和道家开始各立门户,同时,道教和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开始分野。
五,从公元前二百余年开始,自秦汉至汉末、三国时期,为道教思想孕育阶段。
王权和天命思想盛行。
六,公元一百年,道教建立。
此时处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神仙思想与道教宗教思想合流,产生道教。
七,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时佛教输入,促使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有了压力,成长壮大以抵抗外来文化思想。
八,唐代,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
从公元六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扩张期。
九,宋代以后,至元、明、清,从公元九百年开始,道教进入了发展演变时期。
十,二十世纪以来至今,道教衰落。
东西文化整合的当今,道教前景未可期。
道教发展简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第一章道教的孕育与诞生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第三章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第五章宋朝道教的发展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辨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八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第九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
哲学解读《西游记》
哲学解读《西游记》前言用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史;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
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1、在道家语境中: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
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zang):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za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唐三藏(zang):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zang):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如来: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 、在佛家语境中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孙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 )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cang )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cang )的儒教人化身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沙悟净:是沙和尚的佛家法号,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菩萨:是传播佛学的高僧;是佛学中的善化身;是帮助参禅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第三章 中国道教二
2、四御
“御”指帝王,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 “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地位 仅次于三清,分别是: 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天公):总管三界 (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 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以率 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 唤雨,役使雷电鬼神。 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 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 兵革之事。
1、道是世界的本原,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超越时空、永恒存在 的万物之源,是万物的阴阳之宰。天地万物 都由“道”所派生,以“道”或“道德”为 核心,依“道”而行,法“道”而行。“德” 是道的表现,是道的行动。南北朝以后“道” 又进一步人格化,演化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 尊,并产生了道教的三清尊神等。
文昌帝君
土地公公
门神
文财神
赵公明
武财神
(二)仙
“老而不死曰仙”,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 想。道教所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真武大帝、魁星、八仙 、 天妃娘娘 (妈祖)、九天玄女等。
魁星 妈祖
八仙
五、道教的 宫观
山门 灵官殿 三清殿 四御殿 三官殿 纯阳殿 邱祖殿
山门殿实图
二王尊
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说明了阴 阳交感生万物的道理。 阴阳分化则为两仪生四象,再由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 自然界的事物,说明阴阳运动衍生万物。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 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 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 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第三章道家与道教课程教案.doc
第三章道家与道教_______________ 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
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华书局,1984。
3、《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等,人民出版社,1959, 1980。
4、《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5、《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6。
6、《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道藏源流考》,陈国符,中华书局,1963。
8、《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道教》,福井康顺等编,朱越利屮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31959, 1980o
4、《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5、《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6。
6、《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E
7、《道藏源流考》, 陈国符,中华书局,1963。
8、《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道教》,福井康顺等编,朱越利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2。
道教宫观日常管理制度范文
道教宫观日常管理制度范文道教宫观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总则为提高道教宫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宫观的日常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节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宫观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宫观财产的保护,提高宫观的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宗教氛围。
第三节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道教宫观的日常管理。
第二章组织设置第一节宫观管理委员会宫观管理委员会是宫观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宫观的总体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节宫观管理办公室宫观管理办公室是宫观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宫观的具体运营管理工作。
第三章宫观基本管理制度第一节基本观念1.宫观是道教信仰的场所,应当坚持宗教信仰的独立性和纯正性,不盲从时尚,不追随风俗。
2.宫观是道教信仰的中心,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宫观关系,加强研究和交流。
3.宫观是道教信仰的传承之道,要注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强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第二节宫观组织管理1.宫观应当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管理规章制度。
2.宫观管理办公室负责宫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宣传工作等。
第三节宫观财产管理1.宫观财产应当由宫观自行管理,并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
2.宫观财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宫观财产的统一管理,保证宫观财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四节宫观祭祀工作1.宫观应当按照道教传统进行祭祀活动,保持其纯正性和庄重性。
2.宫观祭祀工作由专门的祭祀团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仪式进行。
第四章宫观服务管理制度第一节宫观开放时间1.宫观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开展宗教活动和服务,不得擅自更改。
2.宫观开放时间应当满足信徒的宗教需求,保证信徒的参观和祭祀。
第二节宫观安全管理1.宫观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宫观的安全和秩序。
2.宫观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宫观的安全工作,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等。
第三节宫观参观服务1.宫观应当提供优质的参观服务,包括讲解、导览、参观活动等。
2.宫观参观服务由专门的导游和讲解员提供,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
【管理】道教史教案
【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章节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1 道教的起源介绍道教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讲解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如道、德、无为之概念。
1.2 道教的传播与影响分析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情况,如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等。
探讨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医学等领域。
章节二:道教的经典与教派2.1 道教的经典介绍道教的重要经典著作,如《道德经》、《黄庭经》等。
分析这些经典的内容和思想,以及其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2.2 道教的教派与组织讲解道教的主要教派和流派,如全真教、正一教等。
探讨这些教派的组织结构、信仰和修行方式。
章节三:道教的信仰与修行3.1 道教的信仰介绍道教的神祇体系,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讲解道教的仪式和崇拜活动,如祭祖、祈福、斋醮等。
3.2 道教的修行探讨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如内丹修炼、外丹炼制、打坐冥想等。
分析道教修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章节四:道教的圣地与仪式4.1 道教的圣地介绍道教的重要圣地和庙宇,如武当山、龙虎山等。
讲解这些圣地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意义。
4.2 道教的仪式探讨道教的各类仪式和活动,如道教婚礼、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
分析这些仪式在道教信仰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章节五:道教的现代发展与挑战5.1 道教的现代发展探讨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如道教组织的活动、道教文化的传播等。
分析道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5.2 道教的挑战与机遇讨论道教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信仰传承、庙宇保护等。
探讨道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教学目标:了解道教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掌握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了解道教的传播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掌握道教的经典著作和教派组织。
了解道教的信仰和修行方式。
掌握道教的圣地和仪式活动。
了解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挑战。
章节六: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6.1 道教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道教的哲学思想,如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管理】道教史教案
一、教案简介【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旨在让学员了解道教的发展历程、教义、人物、经典等方面的知识,使学员对道教有更全面的认知。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篇为第一章至第五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观念。
3. 熟悉道教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4. 掌握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道教的起源1. 道教的定义2.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道教与神仙信仰第二章:道教的基本教义1. 道与德2. 无为而治3. 内外丹术第三章:道教的重要人物1. 老子2. 张道陵3. 魏伯阳4. 陈抟第四章:道教的代表作品1. 《道德经》2. 《太平经》3. 《周易参同契》4. 《抱朴子》第五章: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 道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道教的基本概念、教义、人物和作品等。
2. 互动:提问、讨论,加深学员对道教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道教在历史上的实际案例,让学员更好地了解道教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员对道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员所学知识。
3. 课程报告:让学员就某一道教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道教史相关书籍。
2. 辅助材料:道教经典、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道教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共计10课时。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员了解道教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注重道教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员对道教有全面的认识。
3. 激发学员对道教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热爱。
九、课后反思与拓展1. 学员对道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方向。
3. 学员在课程报告中的表现,以及对道教研究的深入程度。
六年级道法上册知识点背诵
六年级道法上册知识点背诵道法上册知识点背诵第一章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古代中国,道家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包含了自然法则、宇宙真理和人的处世哲学。
下面是六年级道法上册的知识点背诵内容:第一节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随后在汉朝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教的主要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道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节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有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道德经》和《周易》。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周易》是古代卜筮经典,也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事事追求平衡和谐。
此外,道教还有《庄子》、《列子》等众多的经典著作,这些书籍对于理解和研究道家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道家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第三节道教的仪式和礼仪道教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礼仪,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士的祭祀和道教寺庙的建设与管理。
道士是道教信仰的官方代表,负责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地、祭祖等,以祈求丰收和祥和。
道教寺庙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寺庙内供奉有众多的神像和圣物,供信徒膜拜和敬仰。
同时,道教寺庙也承担着培养道德人才、传承道家文化的重要职责。
结语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通过对六年级道法上册的知识点的背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理解道教的核心理念和重要经典,以及道教的仪式和礼仪。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更好地把握道家文化的真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阴阳五行思想——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墨家思想的“天志”“明鬼”
道教的产生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地主阶 级和封建国家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 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也日益加剧, 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 衣(囚徒)半道,断狱岁以千数”。
道教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
1、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理想 归宿是什麽?每一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信仰,解决人生的 终极关怀问题。没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人 生。道教信仰永恒的大道,认为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 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者。每一个人都禀道而生,只要遵循 道教的教义,积极地修炼,最终将成仙得道,进入永恒、 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决了芸芸众生 的终极关怀问题,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为之奋 斗,为之献身。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 力。成仙得道的信仰使人们明确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找 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世界宗教分布
ξ
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的历史概要 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教的文化
教义戒规 神仙谱系 仙境宫观 科仪方术
道教与社会人文
文化艺术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的历史概要
道教的 产生
隋唐五代 北宋道教
明清 民国 道教
汉魏两 晋南北 朝道教
医学道教注重以医传教,注重内外养身
文学在散文方面,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 赋体散文,都曾在道书中得到运用。 在戏曲方面,以塑造神仙和道教人物形象为题 材的道教戏曲,在元明戏文、杂剧 中占有很大 比重。
此外在建筑,绘画,音乐,雕塑等方面其作用 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教义结构的四个要素——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
❈神仙谱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最高神或者教主神:众神之尊,之祖、之师,高居于上届, 是道教的最高崇拜偶像。 大神 太上老君 三清(玉清、上清、太清)
2.统御神:主管调和阴阳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以及下届一切 众生,是人间封建官僚机构在宗教幻想中的反映。
玉皇大帝
五方五帝
三十二天帝
6.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 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盘居於大地上,过著诗化般的生 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 眼於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 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 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 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 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 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 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 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 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无论人生 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盘居在这大地 上。
❈科仪方术:
道教的仪式和方术是道教徒在宗教教义思想 支配下的宗教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非道 教界人士的目光看来,道教仪式就如同一场 “演出”,道士们穿着金丝银线的绣花 道袍, 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集体演出一场 场科仪,犹如一出出折子戏。
道教与社会人文
文化科技艺术:
科技开创了现代化学之先河,研制出了火药
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 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 家便是道教的前驱
。
▲“三纲”是指 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 这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 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纲,夫为妻纲”,要 求为臣、为子、为妻 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 这种伦理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 父、夫,同时也要求 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 君、父、夫为臣、子、 妻作出表率。它反映 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 了封建社会中君臣、 称,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颇力;在 父子、夫妇之间的一 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 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 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 义、礼、智、信,是 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 护封建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 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 父子、兄弟、夫妇、 的作用。 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 为准则。
北方 王重阳 全真教 北魏王朝: 寇谦之 “清整道教” 唐朝认老子为 祖先 宋朝王室认赵 玄朗为祖先 南方 正一派
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落
小 结
1.道教的创立与发展:上古时代的鬼神崇拜-----先秦时期
的诸子百家思想------战国中期兴起的方仙道运动------秦汉 之际黄老信仰------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和天师道(五斗米道) ------唐宋巅峰------明清澌灭
2.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家(老子,庄子)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
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正一道、全真道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 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 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 道教的文化
❈教义戒规: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和德
道教以“道”名教,就是以道作为它的基本信仰, 因此,道就是它的教义思想的核心。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豪强兼并土地愈演 愈烈,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加上天灾瘟疫, 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慰藉。
道教的正式出现时间一般被认为是在东汉中后期。 太平道 张角 道 教
黄巾起义 失败,太 平道澌灭
天师道 张陵
政教合一 张鲁
西晋灭亡 南迁江南 地区
魏晋南北 朝民间化 发展—农 民起义 和统治阶 层合作的 上层发展---是道教 得到真正 的发展
中西文化概论
第三章
ξ
中西宗教
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 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 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通的神 秘力量或实体,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 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 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 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主要有世界三大宗教。
一是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 族所信奉,这一点,无论在历史上或者在现实的 社会生活当中,都可以得到证实。那种把道教说 成仅仅是汉民族的宗教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是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 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作为它 的渊源,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 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另一方面它又对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辐射作用,渗透 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之中。
7.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 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著诚实 不欺,敢讲真话,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意味 著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著以诚待 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见,抱朴守真是人的 多种美德的汇合处。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 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 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 脱的胸怀。
2.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 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 「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 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辅 助叙述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 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 才能名登仙籍。
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另外,认为神仙也居人迹罕至的名山,称“洞天福地”。 “洞”言通也,一方面 称洞室可以通达上天,另一方面又 认为居山修道可以成神通天; “福”指福祥,谓就地修道 可得福度世。依其等次,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名目。 此外,认为神仙所居之最佳境界在云天之上。 此说亦始于 东晋间,《度人经》先据中国古代已有的思想资料,汲取 佛教三界(欲界、 色界、无色界)思想,提出三十二天说, 此后经多人的阐释增饰,逐步完成“三十六天” 说,是为 天上仙境的完整图画。
3.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受到 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和谐有序,个人才会有美好 的人生。那麽,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教提 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 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 同一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 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度人经》)。道教 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度人经》),即所有的人,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 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样亲密。如果每个人 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 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 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 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 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 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 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 生、无为治世为主, 但汲取了 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 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 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
5.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 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 踏入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 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 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 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 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後 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现代化的今天,崇俭抑奢的 古训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 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 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 些物欲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