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与小说中的女性解放

合集下载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摘要:重庆籍旅英女作家虹影写于1997年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是对苦难生活的一次大胆而真实的”还原”。

然而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的女主人公敢于直面这种隐痛,没有屈服,勇于抗争。

所以,此书与其说是一本”苦难史”,不如说是女性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抗争史”。

因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觉来解读《饥饿的女儿》,对女性主义的体现做一个简析。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食物饥饿爱欲追求《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写于1997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此小说曾获中国台湾1997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图书奖,不仅在中国受到了欢迎,而且被翻译成了18种文字,在欧美等国家也非常畅销,真可以说是蜚声中外。

《饥饿的女儿》描写了重庆贫民窟人民的生活状态,主要以女主人公“六六”一家的苦难为特写,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是私生女,从小在家感受不到任何亲情的温暖,同时还饱受着来自外界的谩骂和嘲笑。

由于私生女的特殊身份,使她从小就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孩子,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六六”的这种被遗弃“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我的生日,甚至是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

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

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

” 六六曾多次的询问母亲,为什么不给她应有的母爱甚至遗忘她的生日,母亲说“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在生存的压迫下,亲情让位于生活。

[1]“南岸的山坡上,满满拥挤着简易的木穿斗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棚子,朽烂发黑,全都鬼鬼祟祟” “一层层的污物堆积,新鲜和陈腐的垃圾有着各式各样的奇特臭味” “”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米,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

“到1980年这两间板房快挤破了,像个猪圈,简直没有站脚的地方。

这个夏天的拥挤,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 这一切都表现了生活的苦难,然而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的女主人公敢于直面这种隐痛,没有屈服,勇于抗争。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读虹影《饥饿的女儿》王侃(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部,浙江宁波315000)摘要: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一改她以往作品虚幻、诡秘、冥想的风格,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现实主义的冷峻笔调.真实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和体验。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饥饿”这个中心意象的分析。

揭示了“饥饿”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女,}生以及她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压迫和影响。

关键词:饥饿苦难成长一代人虹影,一九六二年出生于重庆,现旅居英国伦敦。

一九九七年虹影完成了一部对她来说意义重大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一改她以往虚构、冥想的写作风格,以清醒而冷峻的现实主义姿态进行创作,不加任何修饰,不含任何感情上的夸张与矫情。

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以及个人对历史、时代的见证。

然而文中客观冷静的叙事却令人读来心情难以平静。

正如虹影所说:“为什么我要剔除语言中间那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我要保留生活它本来面貌的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它本来就在那里,最简单的办法就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说客”。

面对对曼桢犯下的滔天大罪不但没有丝毫悔意.反替丈夫恳求讲情乞求原谅:“二妹,你难道因为一个人酒后无德做错了事情,就恨他一辈子,你看在这孩子的份上,就原谅了他吧。

”“鸿才他就佩服你,他对你真是同别的女人两样。

你要管他一定管得好的。

”“曼璐挣扎着把孩子抱了起来,送到曼桢跟前,叹息说:为来为去不还是为了他吗,你的心就是这样的狠。

”[6硝t句句话看似极力挽回曾犯下的错误,将痛苦减到最低,可实际上正体现了曼璐已经被父权制彻底同化。

曼璐的同化引发深思,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

她虽然恨透了那个肆意践踏了她身心的男权社会。

但却没有痛定思痛地去反击那个令她厌恶的社会(或许不是不想,而是因为势单力薄的她终将无法战胜强大男权的那张社会的大网),反而成了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协同犯”。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意识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张慧颖(1986—),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虹影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之一,长期游历海外的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特立独行,富有叛逆性。

本文以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为例,浅析虹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独特的女性文学创作。

关键词虹影女性意识女性文学Hungry Soul and Awakening Female Consciousness: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Hong Ying 's Autobiographi 原cal Novel "Daughter of the River"//Zhang Huiying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feminist literature writers,Hong Ying's experience of long time o-verseas journey makes her literary creation maverick and full of rebelliousness.Exemplified by Hong Ying'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Daughter of the River",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her works and her unique female literary creation.Key words Hong Ying;female consciousness;female literature《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故事讲述了虹影———“我”,出生于1962年大饥荒时期,成长在重庆这个山城,一个女孩和她的家庭的经历。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 ce s i  ̄S c i e n c e s )
V0 1 . 2 6
论 虹影 自传 体 小 说 的女 性 成 长 主题
— —
以《 饥饿 的女儿》 、 《 好儿女花》 为例
张 妍
( 吉林 大 学 文 学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1 2 )

要: 虹影作品 的创作主题繁 多 , 情感交织 。其 自传体 小说 《 饥饿 的女 儿》 、 《 好儿女 花》 在 叙述个人 经历 的
影, 饥饿几乎 占据她所有 的记忆。“ 我在母亲肚子 里 就 营养 不 良 , 在胎 中就 拒 绝动 弹 。 ” “ 饥 饿 与 我 隔 了母亲的一层肚皮。 ” l 2 虹影虽然熬过了娘胎 的饥
饿, 却 逃 不 出 整 个 童 年 的 饥 荒 。吃 源 于 人 本 的生
这 种敢 于 自我揭 露 式 的 创作 背 后 , 我 们 不仅 看 到 了
面对 我就 更 难 得 说 话 。 ” 】 2 察 觉 到 父 母 对 自 己 的
在 成长 的岁 月 中 , 除了“ 食” 的饥饿贯穿始终, 还 有更 为严峻 的源 于“ 爱” 的饥 饿让 虹 影 无法 摆 脱 。 在 1 8岁 那天 , 她 终 于知 道 自己 的身 世 , 她 每 天 所 共 同生活 的父亲 并 非生 父 , 而 她 自己是 母 亲与 别 人 的 孩子 , 即 她 的身份是 “ 私 生子 ” 。作 为长 者 的母 亲 与 父亲, 选 择在 虹 影 1 8岁生 日这 天 把 这 个 天 大 的秘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1 1 作者简介 : 张妍 ( 1 9 8 5一) , 女, 吉林 省吉林市人 , 吉林 大学文学院 2 0 1 1 级 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情感的饥饿,是叛逆的根源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情感的饥饿,是叛逆的根源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情感的饥饿,是叛逆的根源《饥饿的女儿》出版在1997年,是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

虹影也说过这是一本100%的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评论家刘再复曾说:虹影把饥饿年代的苦难写得令人不寒而栗。

《饥饿的女儿》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线,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

作者在整本书的创作中将大量的情感举重若轻。

虽然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好像就像一个局外人,一个过路人静静地看着四十年前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发生。

似乎所有的揪心,所有的情感都与这文字的来源者无关。

虹影在对于她敢爱敢恨的描写中毫不避讳。

就像在小说中写的那样,她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养父、生父和历史老师。

这三个男人似乎都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父亲这个角色。

但是,这三个父亲,都负了她:生父为她付出沉重代价,却给她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她长大,但从未亲近过她的心;历史老师,也许爱她,也许只是把她当做一场艳遇,他只顾自己离去,根本没有考虑她的结局。

1.情感的缺乏,是叛逆的根源主人公六六,生活中长江边上的贫民区,家中拥挤不堪,毫无个人空间,物质上的匮乏,让家里人的关系变得也紧张拧巴,孩子们常常因为食物而发生争夺,没有钱,也没有关爱。

六六也和家里的孩子们不同,因为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出轨其他男子的产物,虽然他的养父没有抛弃她,反而大度地扶养她长大,但她从小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周边对她的排挤和中伤,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缺爱的孩子,总是格外敏感,六六就是如此,她常常陷入孤独与困扰之中。

她甚至开始思索这种困扰的源头,这一切在她18岁生日的时候,揭开谜底。

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和另外一个男子的“爱情结晶”。

这点真相击垮了她对这个家庭最后一丝的留恋,她也终于明白,这些年中,关于成长中的委屈、孤独、疑问和压抑,原来真的是有缘由的。

可六六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因为生命的起点不在自己手里,她也无法改变周围人的眼光。

突破“饥饿”与“欲望”的重围——从《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

突破“饥饿”与“欲望”的重围——从《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

57品 评突破“饥饿”与“欲望”的重围——从《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谈虹影创作的焦虑感张佩瑶虹影,作为一个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其创作受到国内外一致赞誉。

她的作品执着于苦难,冷酷却又不失温情,私生子的身份、执拗的成长历程和“寻父”式的情感体验都赋予了虹影作品不一样的文学魅力。

本文旨在跳出一般意义上对虹影的批评论述,以焦虑为着眼点,探讨虹影在文本创作时产生的特殊焦虑感。

焦虑是一个人情绪化的体验。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它涉及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情绪的狂躁以及对娱乐的极度诉求上,影响着日常生活。

一个好的作家,只有怀揣着焦虑才能创造出好的文本。

毋庸置疑,虹影是焦虑的,这主要体现在她的痛苦上,她总是力求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随着《饥饿的女儿》续篇的出版,人们更能明显感觉到虹影在创作中的种种焦虑,这些焦虑影也响着虹影的创作,成为虹影近期创作的潜在主题。

58品 评一、个人情结化的文本焦虑“虹”为霓虹之意,霓虹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象征。

她是希望的,同时又是绝望的,“私生子”的身份给她带来很大的困扰,“寻父”情结又左右着她的创作,这些情结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她,她的存在是错误的。

虹影曾在与刘荒林的采访中说:“我想这可以用来解释所有我的作品,因为这就是我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使命,我被命运指定成为这么一个人,或者是成为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家,或者是成为这样一个类型的女子。

”“这”代指的就是虹影的个人化情结,它贯穿于虹影每一部创作之中。

虹影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出版当年,就获得了“中国台湾1997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殊荣。

作品围绕主人公六六展开了一段历史与个人的爱恨情仇,可以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也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追忆。

全文以六六的十八岁生日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始末。

其中,六六是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她的身上隐藏着“饥饿”的属性,这不仅体现在生理上的饥饿,更体现为精神上的饥饿。

出生在重庆贫民区的她,不仅要忍受着饥荒带给她的苦难,更要忍受长期以来父母姐妹带给她的冷漠,尤其是父亲的态度,既不动怒,也不指责。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甚至 不能改 变母 亲被 歧视 的地位 。这一 切 是 因为母 亲 出于
相对于男性的性欲低下并非由生理决定 , 而是受社会规 范 约束的结果。正如波伏 瓦所论断 的: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 “
的 , 后天被 造成 的 。 文 学传 统 上 的 各 种女 性 形 象 已经 是 ”
成为纯粹的性别文化建构 , 由男性视角和男性话语来界定 , 毫无例外地构成一种二元的划分, 即天使与魔 鬼。伍尔夫 在其论著《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 中曾形象地描述女性在男 性作家笔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戏剧里的女性都是特别的, 不 是美到极点, 就是丑得要命 , 不是好到无 以复加 , 就是堕落 不堪” 。要颠覆这样一种菲勒斯中心主义, 首先得颠覆男性
趣。再看看书中对母亲的描写, 母亲岁数越大 , “ 脾气越变
的梦想 。正如普鲁斯特在《 追忆似水年华》 一书中所说“ 真 正的生命是再活过的生命 , 而那再活过的生命是由记忆语
言之再 创造而 获得 的。 于是 , 为一种 客观 事实 的历 史 , ” 作 在
越怪 , 不时有难 以入耳的话从她嘴里钻 出来 。粗话, 下流 话, 市井下层各路各套的 , 点明祖宗生殖器官的骂法 , 我从 小听惯了。 “ ” 擦到正面 , 乳房如两个干瘪的布袋垂 挂在胸
主义所不能容忍的非法性爱说的内部又穿插了二姐对母亲的故事的叙述母亲对生父来颠覆它另一方面也重建了女性主义叙事的话语权即侧的故事的叙述等等而且这些文本内部的叙述者大都为女重女性细腻的感性来突出一种女性文学独有的魅力不流性因此这本小说的个人型叙事声音又具备了集体型叙事俗于许多身体写作来满足男性的窥视欲望
权威 话语 , 构建 女 性 自己的 话 语权 去 表 达女 人 自己 的 通过
思想 、 恼和欲 望 。 苦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饥饿的女儿》是一部让人心碎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饥饿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存的渴望。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行为和选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一个贫穷的农村中长大,家境贫困,食物缺乏。

在饥饿的折磨下,她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心碎的选择,比如偷窃食物、卖身换取食物等。

这些选择让人感到痛心,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真实和无奈。

小说中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饥饿的可怕和无情,也让我意识到了生活中的幸福和珍贵。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很少有人会真正体会到饥饿的痛苦。

然而,在这个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饥饿对人的摧残和折磨,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除了对饥饿的描写,小说还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在面对生存和尊严的选择时,主人公常常陷入困惑和犹豫。

她渴望食物,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人感到心痛,也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通过《饥饿的女儿》,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存的思考。

在极端困境下,人类的本能和道德常常会发生冲突,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饥饿的女儿》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行为和选择。

这部小说虽然让人心碎,但却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幸福和珍贵。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可以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愿我们都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强和勇敢,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份幸福。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饥饿的女儿》是英国华裔作家虹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在中国重庆成长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成长的痛苦与挣扎小说开篇便以一种沉重的基调展开,主人公“我”在贫困和家庭矛盾中度过了童年。

她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

这种矛盾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成长。

母亲对“我”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得“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

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我”的性格,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成熟和自我认知的提升。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在《饥饿的女儿》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

主人公“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

母亲既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心中难以解开的结。

母亲对“我”的爱与期望,常常以一种严厉甚至苛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让“我”感到既温暖又痛苦。

与此同时,父亲的形象虽然不多,但他的缺席和母亲的怨恨,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家庭的紧张氛围。

这些家庭关系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之大,以及在复杂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不易。

社会环境的影响小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环境的作品。

主人公“我”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冲突,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匮乏上,更体现在人们精神世界的迷茫和困惑。

通过“我”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坚韧。

女性的觉醒与抗争《饥饿的女儿》中,女性角色的觉醒与抗争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主人公“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所面临的种种不公平和束缚。

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不再甘心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试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女性主义书写

试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女性主义书写

试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女性主义书写作者:王梦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大胆标榜女性主义的作家虹影,以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向我们呈示出灰暗的年代中作为私生女的隐秘的成长经历。

在自叙传式的女性回忆视角下,虹影抽丝剥茧向人们展示出她内心深处饥饿的根源:父爱缺席的女性心理。

家乡人文土壤所孕育出的天生的女权主义思想更是引导着她一生来追求爱、自由与美。

而虹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历史性叙事又鲜明地表明女性书写历史的个人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饥饿;自叙传;缺父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10-02虹影,作为中国当代一个大胆标榜女性主义的作家,出版了不少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以及诗集《沉静的老虎》等。

至今已有包括《饥饿的女儿》在内的6部长篇小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出版。

这样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透过她善佑的文字,拨开她预设好的面纱,发现了一个生活在很多人心中的孱弱、敏感而又叛逆的长江女儿形象。

饥饿是她的胎教,那些长年堆积在她心中的黑暗与爱形成了虹影创作《饥饿的女儿》的养分,这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虹影女性主义创作倾向的里程碑式作品。

饥饿,不论是肉体本能的饥饿,还是精神的饥饿,亦或是对性的饥渴。

作家虹影都试图以她自己独特而大胆的女性主义书写方式向人们揭示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长江边贫民区里浸染着种种复杂人伦关系的饥饿女儿的饥饿根源与本质。

一、自叙传式女性回忆录“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可以说是突围困境的冲杀,她们的写作最终是在文化上建立女性自身的独立身份,建立女性文化体系并且言说女性自身性别现代性体验,将成为中国女权运动和女性写作在突围困境中努力去实现的重要目标。

”①在《饥饿的女儿》中,女作家虹影就启用最具有女性主义的抒情体方式:自叙体来进行创作。

论虹影《饥饿的女儿》的女性意识总结

论虹影《饥饿的女儿》的女性意识总结

“论虹影《饥饿的女儿》的女性意识”的论文写作总结一、概述本次论文的完成可以说是对我自己的一次重大考验。

我将本次论文写作过程的总结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阐述:论文写作的步骤、经验教训、总结。

二、论文写作的步骤2.1开题前在所有步骤开始的最初,对本次论文的方向有了首次的确定,即文学作品方面。

后来经过与导师的再三确认最终定下了本次论文研究的题目——虹影《饥饿的女儿》的女性意识。

选择虹影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是因为虹影作为文学界最为独特、最为大胆的女性主义作家,一直以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而且她的包括《饥饿的女儿》在内的文学作品如《上海王》、《K》、《鸽子广场》、《红蜻蜓》等都反映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之所以最后敲定以《饥饿的女儿》做为代表,是因为这部作品完全是虹影自身的现实写照,我们可以通过《饥饿的女儿》来深入虹影这位女性主义作家神秘敏的内心。

明确了论文的主题后,我立马开始了整篇论文的构思。

在图书馆中,我努力将自己投入到那个饥饿的时代,如饥似渴地欣赏着《饥饿的女儿》。

通过对原著的多次阅读,论文的雏形终于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2.2开题到一稿虽然有了无比艰辛的准备阶段,但在开题到一稿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

首先对于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一文学作品,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阅读,还要从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片段来阐述女性意识写作特点。

同时,因为虹影是通过“六六”等人物之间的复杂纠纷来凸显出社会背景中的女性意识的,所以一定要从作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处细节分析人物背后的生活背景。

这时就需要我们站在作者角度去思考整部小说,设身处地将自己融入到《饥饿的女儿》情景中。

仅仅是再次的反复阅读就花费了我大量时间,对作品进行初步赏析写作,一稿慢慢成形。

2.3一稿到二稿这段时间是我对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深入分析的一个阶段。

在一稿过程中只是写出了阅读之后对于作品中一些情节、语言的个人思考,由于着重小说细节忽略了对小说女性意识的研究让一稿略显粗糙、肤浅。

论虹影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以《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上海王》等作品为例

论虹影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以《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上海王》等作品为例
以《 饥饿 的女儿》 《 国情人》 《 、英 、上海 王》 等作 品为例
杜 庆 英
50 0 ) 30 1
(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 , 广西 南宁
摘 要 : 当代 中国新女性主义文 学的代表作家虹影 的大 多数作 品都是 以女性为主角 , 塑造 了大批女性形 象, 的作 她
品 现 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试 图借助相关女性主义理论 , 的三部最有代表 性的长篇小说 ( 饥饿 的女儿》 体 以她 《
她 的三 部 长 篇 被 译 成 2 5种 文 字 在 欧 美 、 色 列 、 大 以 澳
营 养 , 竟 付 出 过 怎 样 惨 重 的 代 价 ? 我 不 敢 想 究
象 ”_3。“ 对 食 物 的 味 道 特 别 敏 感 , 经 这 么 大 一 2。 我 J 已
个 姑 娘 了 , 是 永 远 想 吃 好 东 西 , 远 有 吃 不 够 的 欲 还 永
后 的一 天 , 自己 做 主 了 , 天 天 吃 肉 。 _ 贫 困 不 仅 能 就 ”z
是 饥 饿 的 贫 困 , 活 各 个 方 面 都 是 极 度 匮 乏 , 所 是 生 厕 位 于 半 山 坡 上 合 用 的 遍 地 蛆 虫 的 公 共 厕 所 , 逢 下 每
雨 , 所 里 就 会 淌 出 满 是 污 垢 的 水 , 人 见 了恶 心 , 厕 让 而
虹 影 16 9 2年 出 生 于 重 庆 , 享 誉 世 界 文 坛 的 女 是
活 了 下 来 , 饿 却 烙 印 在 我 的脑 子 里 。 母 亲 为 了 我 的 饥
性 作 家 , 长 篇 自 传 体 小 说 《饥 饿 的 女 儿 》曾 获 中 国 她
台湾 1 9 9 7联 合 报 读 书 人 奖 ; 得 “ 人 诗 歌 一 等 奖 ”; 获 华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饥饿的女儿》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艰难的环境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这个女孩在书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露西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天都要忙碌地劳作来维持家庭的生计。

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露西和她的家人经常饱受饥饿之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露西不得不学会忍饥挨饿,甚至偷取食物来填饱肚子。

她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和无助,但她却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露西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们因为贫困而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条件,他们不得不忍受饥饿和寒冷,甚至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正是这样的贫困和困苦,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除了对贫困的思考,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露西的故事中,她的父母虽然贫困,但他们却是那样的坚强和乐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生计。

在这个世界上,家庭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是每个人成长的动力和动力。

正是因为家庭的支持,露西才能在困苦的环境下坚强地生活下来。

通过《饥饿的女儿》这本书,我不仅对贫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让我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珍惜家人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饥饿的女儿》是一本非常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珍惜生活,珍惜家人,也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坚强地面对一切。

这本书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饥饿的女儿》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在饥饿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珍贵,也让我对家庭、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露西亚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由于家里的经济困难,露西亚经常饥肠辘辘,甚至常常饿肚子上学。

她的父母为了生计,只能将她寄养在亲戚家,而自己则四处打工谋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露西亚不得不学会独立和坚强,她不仅要应对饥饿,还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小说中的露西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虽然年纪轻轻,却经历了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曾经历的苦难。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像露西亚一样坚强和勇敢,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除了露西亚,小说中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人物。

比如露西亚的父母,他们虽然生活困难,但却始终坚守着对女儿的爱和责任。

他们为了女儿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父母的爱让人感动不已。

还有露西亚的亲戚,他们虽然家境富裕,但却对露西亚冷漠无情,这让我深感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这些人物的形象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对家庭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饥饿的女儿》,我不仅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珍贵,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学会了坚强和勇敢,也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将其中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也让自己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感谢这部小说给了我这样宝贵的人生启示,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
孩在极端贫穷和饥饿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这部小说让我对贫困和饥
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露西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贫困
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困难。

她的父母为了
生活不得不让她去城市打工,然而城市的生活并不比农村好过,露
西经常受到欺凌和歧视,而且工作条件也非常恶劣。

她每天都要忍
受着饥饿和疲惫,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饥饿给人们带来的痛
苦和无奈。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们生活在贫困和饥饿的边缘,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没有干净的衣服和住所,甚至没有受教
育的机会。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和无尽的痛苦,但他们
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生活和家人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这个物质
丰富的社会里,我们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迷惑,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要浪费食物和资源,要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总之,通过阅读《饥饿的女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和饥饿对人们的影响,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意识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意识

饥饿的灵魂,觉醒的女性意识--论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
儿》中的女性意识
张慧颖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4(000)017
【摘要】虹影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之一,长期游历海外的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特立独行,富有叛逆性。

本文以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为例,浅析虹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独特的女性文学创作。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张慧颖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论虹影自传体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J], 张妍
2.绝望背后觉醒的女性意识——透视《饥饿的女儿》和《杀夫》 [J], 何梦洁
3.饥饿困顿中永不被摧毁的灵魂——透视虹影《饥饿的女儿》 [J], 汤玉洁
4.饥饿困顿中永不被摧毁的灵魂——透视虹影《饥饿的女儿》 [J], 汤玉洁
5.探究虹影小说的女性意识——以《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为例 [J], 夏麟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

《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浅析作者:庞华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8期摘要:重庆籍旅英女作家虹影写于1997年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是对苦难生活的一次大胆而真实的"还原"。

然而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的女主人公敢于直面这种隐痛,没有屈服,勇于抗争。

所以,此书与其说是一本"苦难史",不如说是女性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抗争史"。

因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觉来解读《饥饿的女儿》,对女性主义的体现做一个简析。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女性主义食物饥饿爱欲追求《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写于1997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此小说曾获中国台湾1997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图书奖,不仅在中国受到了欢迎,而且被翻译成了18种文字,在欧美等国家也非常畅销,真可以说是蜚声中外。

《饥饿的女儿》描写了重庆贫民窟人民的生活状态,主要以女主人公“六六”一家的苦难为特写,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是私生女,从小在家感受不到任何亲情的温暖,同时还饱受着来自外界的谩骂和嘲笑。

由于私生女的特殊身份,使她从小就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孩子,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六六”的这种被遗弃“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我的生日,甚至是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

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

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

” 六六曾多次的询问母亲,为什么不给她应有的母爱甚至遗忘她的生日,母亲说“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在生存的压迫下,亲情让位于生活。

[1]“南岸的山坡上,满满拥挤着简易的木穿斗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棚子,朽烂发黑,全都鬼鬼祟祟” “一层层的污物堆积,新鲜和陈腐的垃圾有着各式各样的奇特臭味” “”我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米,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

“到1980年这两间板房快挤破了,像个猪圈,简直没有站脚的地方。

这个夏天的拥挤,弄得每个人脾气都一擦就着火。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饥饿的女儿》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在饥饿和贫困中艰难生存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女孩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让人们对贫困和饥饿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女孩的父母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无法给她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温暖的衣物。

女孩不得不在极端的贫困中生活,她时常感到饥饿和冷,但却无法得到解决。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心痛和愤怒,因为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女孩一样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意识到了贫困和饥饿问题的严重性。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无法获得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权利。

这使得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除了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这部小说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女孩在小说中虽然生活在贫困中,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态度。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努力奋斗,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幸福。

在读完小说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有爱我的父母,有温暖的家庭,有充足的食物和衣物。

这些都是很多人所没有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断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饥饿的女儿》让我对贫困和饥饿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和温暖。

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这些人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的女儿》与小说中的女性解放
[摘要]打破沉寂之时,是真正理解沉默之日;一旦学会语言,才发现置身于语言之外。

长期以来,小说中的女性都是男性主体想象的结果,作为文本和被动创造物被编写,远离女
性主体,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也间接影响了女性的文学创作发展。

而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用及其冷静和真实的笔触刻画了若干女性角色,这些角色不再是纸片化、脸谱化的意象,而
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

[关键词]虹影女性解放人性关怀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虽然小说文学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发展,但是仍然难以摆脱男权统治的影子——“词语世界是男性中心的,写作受男性力比多和男性政治文化驱使,女人作为文本和被动创造物被编写,成为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

女性的本质是男性主体想象的结果,远离女性主体。

”这种默认的男权统治地位无形中束缚了女性创作、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机会;“敢于诉说自己身世的女性,马上就会遭到责难——不恪守妇道。


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显然是这种束缚秩序下的异类。

它抛开闺怨,抛开儿女情长,抛开人们意识中传统的细软的女性文笔,用惊人的冷静和直白书写了一个病态的时代中的一个病态的女性真实的欲望和爱恨。

人们从“六六”身上看到的不再是秀外慧中式的花瓶,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人”的女人。

“母亲”的形象
男性笔下惯用养儿育女、操劳一生的母亲形象来表现伟大,然而文中母亲的形象却是“一身病痛的女人,坏牙,补牙,牙齿掉得差不多。

眼泡浮肿, 眼睛混浊无神, 眯成一条缝, 透过这条缝看人, 总认错人。

她头发稀疏, 枯草般理不顺, 一个劲掉, 几天不见便多了一缕白发, 经常扣顶烂草帽才能遮住。

她的身体好像被重物压得渐渐变矮, 因为背驼, 更显得短而臃肿, 上重下轻。

走路一蹩一拐的,
像有铅垫在鞋底。

因为下力太重, 母亲的腿逐渐变粗, 脚趾张开, 脚掌踩着尖石碴也不会流血, 长年泡在泥水中, 湿气使她深受其苦。

她说话高声像骂人, 脾气越来越怪, 粗话脏字不时从嘴里钻出来, 做事放东西声音响, 关门砰的一声,
把阁楼都要震翻的架势”,丑陋不堪,甚至令读者心生厌恶。

虹影在写到“母亲”的形象时,一反大众习惯的思维,用这种极为粗糙的形象描画出这位一生苦难的母亲。

作者用意根本不在“伟大”,而在“真实”:那个病态、苦难的年代,为了支撑家庭生存的母亲被各种劳动折磨摧残至如此地步,她无力改变,只能在各种压力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她没有圣母的心,不懂“高尚”“无私”“奉献”;她只是在努力活下去。

读完《饥饿的女儿》,我们才发现原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总是伟大光辉的母亲形象,可能只是男性笔下想象的结果;或者说,是男性主体希望她们如此,她们才总是被套上这些头衔,而渐渐与真实的人性分离,彻彻底底变成了一种被动创造物,一件创作时被“拿来使用”的物体。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虹影笔下粗陋的母亲形象反而可以引起人们更大的人性共鸣和思考。

“六六”的形象
“我是谁?”这是《饥饿的女儿》的一个核心命题,主人公六六由自己在家中和外面的奇怪境遇引发对自己身份的追寻,整篇小说也像是一场探险一样层层剥茧,渐渐展开。

“我”早就听过“烂货养的”“野种”之类的话, “谜底浅显得触手可及, 但潜意识的恐惧让我没勇气追究到底”。

她一方面恐惧着这种自我认知,一方面又难以抑制这种强烈的追寻自我的欲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六逐渐得知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份,又经历了与历史老师荒唐而虚妄的恋情,在两重痛苦的刺激下,这种“我”的意识才逐渐清醒起来。

一个十八岁的花季少女,却是在那个一片混沌的时间迎来青春,虹影有意让六六迷惘,引出她的追寻。

与“祥林嫂”式的女性不同,六六作为一个期望独立人格的女性出现在小说里——而祥林嫂到死都没有自己的人格。

祥林嫂从出场到死亡,总是有所依附地存在着的:她的雇主、丈夫,以及人死之后的“魂灵”,只有这些东西存在着,她才能存在于世界中,在旧社会中她被摧残到从未有过自我意识。

对比之下,虹影笔下的六六至少始终保持着对自我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女性解放的行文意图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虹影在小说中处处或明或暗地问着“我是谁”,这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我”从根本上不是由外界赋予的“女儿”“情人”“母亲”之类的形象,而是独
立的“人”。

只有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试图抓住这个问题,才有资格面对命运,不被命运任意摆弄;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自我赋权,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获得独立的人才有的权利——掌控自己。

“大姐”的形象
大姐是母亲与袍子哥的女儿,却因为母亲的辗转流离而被带入到了越发陌生的家庭里。

她在文中的形象非常鲜明,比起那时普通的妇女,她过的是不断换男朋友、与男人周旋纠缠的生活。

这种做法在当时被视为是放荡的行为,被社会所不齿,但是在她对六六一点一点交代身世的话语里,并未给人朝三暮四的感觉;她的内心反而渴望着安分和简单。

大姐的形象中有虹影对那个时代不甘苦难、奋力挣扎的女性的印象。

她从一个男人的怀抱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从一个家庭、一种生活方式逃到另一个家庭、另一种生活方式,用这种为人不齿的更换异性伴侣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企图以此在苦难的时代达成命运的反转。

大姐的形象告诉读者,女性不仅仅只会悲伤哭泣,她们中也会有人甩开双臂,用自己的方法在苦难的大环境的漩涡中奋力反抗。

相比之下,“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女性就显得那么单薄和可悲,她们不是血肉丰满的人,而是男性笔下勾勒出的花瓶。

通过大姐这个角色,女性被男性统治的主从关系得到了突破。

唐伯虎可以做“风流才子”而女性却只能背上“荡妇”的名号,这种文化现象本来就包含了对女性的不公平,而大姐通过换男人抗争命运的行为方式不啻是对这种不公平的挑战。

从一定程度上,大姐的行为也寄托了作者对于男女平等的积极态度。

母亲、六六、大姐这三位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流离。

母亲年轻时逃婚嫁给袍子哥,和小孙产生恋情,最后又与六六的养父共度余生;大姐为了逃出苦难的生活怪圈,不断地更换男人,居无定所;六六在经历了自己身世和历史老师自杀的双重刺激之后选择流浪,逃离这片给她带来苦难的土地。

一家之中三位女性的流离绝不是偶然为之,而是那个时代不甘死于尘埃浮土的女性寻求救赎的反映。

“苦难对于女性来说,不单单是生存的压力,更是一种生存的动力。

”《饥饿的女儿》文中,女性不再只会为苦难哭泣,更会为此挣扎,借此成长。

虹影用极为冷静的文笔书写着最残酷的生存环境、最悲哀的社会人伦,而身处其中却仍
然在努力生存、努力追寻自我、努力抗争命运的女性,才最能散发出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人性光辉,引发读者的哲学思考。

在直白的对人性的表现中,才有可能诞生最悲壮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凌逾:《“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06-30。

[2] 虹影:《饥饿的女儿》,虹影长篇精品文集,知识出版社修订版 2003。

[3]袁珍琴:《生命隐私·女性命运·历史劫难——虹影《饥饿的女儿》之多维解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10。

[4] 邢艳斐:《论虹影小说中的女性主义——《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和《上海王》中的女性形象》,广西师范大学,2013-0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