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杂文的特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深入
浅出的论证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批判继承的文化观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2)结合现实,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各种
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全盘接受,还是一概拒绝?在文
化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
生的《拿来主义》,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 年6 月4 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对日本侵略者实
行“不抵抗主义”,致使大片国土沦陷。
在文化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
在革命阵营内部,一些人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盲目排斥和全盘接受的两种错误倾向。
为了批判这些错误观点,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拿来主义”是指对于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其精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文章围绕“拿来主义”,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文章围绕“拿来主义”写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
(2)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
(3)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4)指出“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5)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文本研读
1、分析“送去主义”
(1)作者是如何批判“送去主义”的?
明确:作者先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如“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等,然后通过与尼采的类比,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形象地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卖国本质。
(2)“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卖国投降。
2、理解“拿来主义”
(1)“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
(2)作者是如何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的?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比作“孱头”“昏蛋”“废物”,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比作“占有,挑选”,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3、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1)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三种错误态度?
明确: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孱头”——不敢接触,“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接受。
(2)作者为什么要批判这三种错误态度?
明确:作者批判这三种错误态度,是为了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强调对待文化遗产要“占有,挑选”。
(六)艺术特色
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比作“孱头”“昏蛋”“废物”,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比作“占有,挑选”等,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
2、先破后立,对比鲜明
文章先批判“送去主义”,揭示其危害,然后提出“拿来主义”,阐明其内涵和做法,通过对比,突出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3、语言犀利,幽默风趣
鲁迅先生的语言犀利、幽默,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讽刺了“送去主义”者的可笑行径。
(七)拓展延伸
1、结合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思考“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八)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批判“送去主义”,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做法和意义,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要“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拿来主义”的
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以“拿来主义与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较好地完
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喻论证的讲解还不够深入,
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论证方
法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注
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