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虚(xuán ) 脊梁( jǐ )
省悟(xǐng ) 诓骗(kuāng )
(2)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 说谎话骗人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 命。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 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拓展延伸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
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 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精读感知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 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 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 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 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 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 “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 位置?为什么?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 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 其论点只相信 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 抗日救亡。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 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 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 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 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 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 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 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 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 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生字难词 (1)字音
搽 (chá ) 渺茫(miǎo )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 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 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背景链接:
第5单元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情景导入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 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 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 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 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 “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 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 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 诬蔑。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 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驳斥:(反动统治者)失掉的是 “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 “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 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 串讲。这堂课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 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存在的不足: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学生主 动质疑问题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 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
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 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 “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 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 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 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5.文章如何驳论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 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 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深层探究
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