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当前国家大事、宏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认识与见解

当前国家大事、宏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认识与见解

当前国家大事、宏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认识与见解当前,中国在宏观政治经济方面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见解。

首先,中国在经济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

国内产能过剩和高债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促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政治领域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中国当前正面临着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阶段,社会流动性增加、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需要提高反腐败的力度,加强执政能力和治理效能,保持党和政府的高度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再次,国际形势也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遇到了一些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最后,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宏观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问题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和不安。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当前中国在宏观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政府需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广的视野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有效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趋势,以便更好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

一、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当前,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出现,很多大型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

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需要强化企业国际化战略,逐步提升产业集群及品牌效应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搭建一种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合作网络,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更多的主导地位。

二、技术升级与工业升级是关键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

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低效的生产模式,显然是不能够输入的。

因此,推进技术升级和工业升级是我国当前的迫切任务。

通过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我们可以推动技术升级和工业升级的发展。

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主流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当前以GDP增速、经济增长指标为主的发展理念,落实新发展观,采取强有力的整治工作,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的发展挑战。

四、数字化经济浪潮正在到来现在的经济发展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度推动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实际生产环节进行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创新、提高效率,将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

五、消费升级的变革正在发生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群体正在经历自主消费的发展变革。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消费需求更趋向个性化和高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寻求更加广泛的形式和场景来解决消费的需求并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实现消费行为的更新。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第一章:人口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

1.2 教学内容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1.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自己家庭的人口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章:资源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

2.2 教学内容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有偿使用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和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2 教学内容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问题、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4.1《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4.1《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说课稿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说课稿【课题】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该课题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的第一项目。

【课型】新授课为了体现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本节课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为基础,从目标确定、评价任务、教学设计三个大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

【目标确立】首先,目标是教、学、评的核心,需要从三个角度综合考虑,确定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个角度是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要基于(解读、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评价任务的根据。

本节课的相关课程标准是“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教材分析】第二个角度是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书与“世界共发展”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即承接了“我们的共同世界”,也为“未来的我们”做好了铺垫。

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国新的发展,并且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前进。

即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携手促进发展→为世界带来美好。

通过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学难点: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学情分析】第三个角度是分析学生需求,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

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

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依据,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解读喜报、分析图表和我国外交活动成果分析,理解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2.通过解读图表,探究“韩国三星公司撤出大陆”材料,分析“利比亚撤侨”事件,理解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通过分析华为应对美国制裁相关材料,知道中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的有效策略。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标题: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心得通过对当代中国经济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课程概述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旨在帮助我们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学习,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分析经济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心得体会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了艰苦的过程。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课程中,我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优势以及如何完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看到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和潜力。

4.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政策。

这些战略和政策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5.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担当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和贡献,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这让我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担当感到自豪。

三、总结通过学习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果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将有助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营经济(简称非公经济,下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的实业创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我国非公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目前我国非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非公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其产权明确到人。

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 2008 年,非公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规模迅速扩大。

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

其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一)目前我国非公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相似或相同特征明显我国非公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

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买方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非公经济在传统行业中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严峻挑战。

(二)非公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近 10 年来,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 9.3 万元增加到68.1 万元,增加了六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

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 1.4 万元。

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非公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公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

私营企业中,、营销副厂长(经理)企业厂长(经理)、总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比例较大;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也依然普遍存在。

谈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

谈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

谈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大规模发展的历史阶段,正处在转型放
缓的过程中。

从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来看,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分析得
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第四次产业化。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内经济发展总体改善,经济增速仍处于“稳步
提升”的轨道,各地投资活力充沛。

特别是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大力支持,以及对结构调整的投入,也为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
环境。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比增长突破8.2%,
消费增长稳定,内需有所增强。

在下行周期中,投资和增长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我国经济多年的增长
潜力仍在持续,需求有实质性的改善,结构也逐步调整得更加合理,这对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精准财政政策不断升级,结构的
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扩大开放的蓝图不断完善,尤其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这些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货币政策看,央行仍在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力度,暂缓加息,谨
慎宽松。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

深化经济规律认识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最根本的是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党就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规律性认识。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并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内容要求: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以及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为此作出贡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

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目标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路径和重点也不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任务都很重,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低碳经济,机遇,对策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顺应国际潮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顺应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潮流。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及政治外交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推动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和当前能力应当率先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助于承担必须的国际责任,又能够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国际潮流,充分展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国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摘要:由单一的公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由单纯按劳分配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支柱和政策目标。

关键字:公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

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这个国情,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

”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加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即不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坚定不移,而且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要坚定不移,并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公有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坚决反对一切私有化的言论和主张。

他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的问题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

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

”1、这段精辟论述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完全可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而加以坚持的原因。

后来,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要“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他强调要“始终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按照这个方向走”,“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教材分析1. 引言本文旨在对《认识方向》这本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是普通高中政治课的必修教材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族团结、文化自信、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教材的内容、编写模式、教学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内容分析《认识方向》这本教材共分为11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的思想道德、国家和法律、民族和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题材。

其中,第五单元《认识方向》介绍的是新时代下的中国主流价值观及其重要性。

具体而言,该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时代背景和主流价值观该部分介绍了新时代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的主流价值观,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应的是发展是硬道理的主流价值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应的是人的城市化价值观等。

2.2 思想道德建设该部分介绍了新时代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2.3 公民道德该部分介绍了公民道德的概念及其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公民道德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方法。

2.4 未来之路该部分介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未来之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

3. 编写模式分析《认识方向》这本教材的编写模式十分清晰,主要通过图表、表格、案例分析等方式将思想道德、民族文化、法律意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化,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在第二部分的思想道德建设中,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五个方向,如“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人民中间”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点。

4. 教学价值分析《认识方向》这本教材对普通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该教材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指导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另外,该教材编写模式简单易懂,通过实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复杂的政治概念和政治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谈谈对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的认识 -回复

谈谈对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的认识 -回复

对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的认识1. 背景介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着来自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其中,内部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转型、金融风险、产业升级等问题;外部的风险则主要来自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

如何应对这些内外风险,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内部风险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风险主要集中在经济结构转型、金融风险和产业升级等方面。

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部分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这将给整体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金融风险是我国面临的另一大挑战,高杠杆、资产泡沫等问题可能对金融系统稳定造成影响。

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这也是一个内部发展的风险点。

3. 外部风险分析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

随着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我国的外贸环境变得更加严峻,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对我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一些争端较为严重的地区,我国需要保持外交稳定和谨慎。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将影响我国的出口和国际投资,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4. 对策展望针对这些内外风险,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应对不利影响。

在内部,我国可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外部,我国需要积极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寻求多边合作,拓展市场。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的确存在,但也并非没有应对的办法。

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强大,拥有足够的活力和潜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作为,相信能够应对好各种挑战,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6. 结语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才能够有效解决。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

——李伟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

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

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

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

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

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

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

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

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

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

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的新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是近年来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

在这个新经济时代里,人们可以看到诸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

然而,随着中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讨中国新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创新投资不足新经济中的一些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以便使科技公司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研发和品牌推广等工作。

然而,中国目前的创新投资仍然相对不足。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天使、种子和Pre-A轮投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且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水平。

这有着许多原因,其中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融资环境的不完善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促进风险投资和创新资金的流动,优化政策环境和扩大金融市场等方面入手。

二、人才培养不足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新技术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

但是,在中国,技术领域内的高素质人才并不足够。

近些年来政府一直在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但却存在短期效应。

很多人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且很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倍加注重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建立有利于技术人员成长的良好体系。

三、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新兴经济环境下,市场只有通过更多的创新和不断完善,才能让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但是,中国新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市场的成熟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远远低于国外。

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问题包括商业模式不确定、市场环境不清晰、同类产品的抄袭猖狂等问题。

为此,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企业提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引导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四、寻找独特的竞争优势新经济时代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这些新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我们对商业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方式。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经济第一节: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济体制说起。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加强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控。

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惊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节: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支撑。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产业:1.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2. 工业:中国工业生产发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电子产品、汽车、纺织品等。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也快速发展。

服务业包括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第三节:中国的贸易与投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1. 进出口贸易:中国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2. 外商投资:中国鼓励外商对中国进行投资。

外商投资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促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这是因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2.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等。

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渐改善了经济状况。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三十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举不胜举。

中国的发展是个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旧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过程。

中国目前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正确认识和对待矛盾和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然而,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

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

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

比如,对我国发展形势不能说“大好”,一些专家学者看阴暗面多,看积极面少。

二是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

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三是洋教条盛行。

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

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感想

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感想

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感想新中国经济发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感想。

一、改革开放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规划和计划经济管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方法。

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转变和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着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实行市场化经济等措施,我们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规模、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

改革开放也给全国人民带来可喜的变化,许多人脱离了贫困,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创新驱动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在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决定着它的竞争力。

因此,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质量变革阶段,创新成为经济质量变革的核心。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把市场规律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四、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可持续性进入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适应现代中国的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需要更注重合理稳定增长,更讲究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结果。

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更注重质量、创新和可持续性。

初中教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中教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中教案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初中教案导入部分(约500字):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环节,而教案则是一节课程的设计和组织的重要工具。

在初中阶段,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养学生经济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世界,体验市场经济的运作。

一、导入教学(约200字)1. 课堂氛围营造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教室内准备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图片、报纸和实物展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放置了一些小糖果在学生的座位上,并要求学生在进入教室后自主选择是否将这些糖果分享给其他同学。

2. 引发思考教师出示一个图片,上面展示了一个繁荣的购物中心,以及大批的顾客在购物。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张图片所代表的经济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人愿意购物?他们是如何选择商品的?购物中心如何保持繁荣等。

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约700字)1. 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解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行为的经济体制。

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异同之处。

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如自主决策、自由竞争、价格形成、供求关系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并形成总结。

3.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商人、银行家等。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活动,体验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浮动以及资源的配置。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约600字)1. 案例呈现教师准备了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案例,如某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某个城市如何发展独特的旅游产业等。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作者: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出处: 中国网一、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①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

②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

④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

二、三农和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上。

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 4 年下降, 1997~2019 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四年合计人均减少 183 元,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同时,少数不仁富豪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趋扩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不稳定因素增加。

1 / 8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 1. 8∶ 1,到 2019 年上升为2. 9∶ 1,2019 年上升至3. 1∶ 1。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这一比例将达到6∶ 1,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 1997 年为 4. 6%,1998 年为 4. 3%, 1999 年降至 2. 1%, 2003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 1158 元,同比增长 2. 5%,增速下降了 3. 4 个百分点。

同时,各地区和各类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扩大。

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两个经济指标,一是财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数。

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重大问题

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重大问题

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重大问题作者:遵化党史网来源:中共遵化市委党史研究室【摘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施工业化的国家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既吸取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又吸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优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工业化的道路、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重大方面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内在逻辑。

从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来看,所谓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的不同道路。

例如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普鲁士模式、后来的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日本的军国主义模式、战前的苏联模式、战后的新加坡模式,实际上都是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因应不同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不同发展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这样的大国,具有与众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自然要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的60年是不断探索中国国情和寻找快速发展模式的60年,其中政府的作用、工业化的道路、国际环境的影响是构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内在逻辑,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高度主导的地位。

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优势来自于政府的主导,一些重大失误也来自于政府主导。

怎样看待这种政府主导,实际上不仅关系到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评价,也关系到我们改革开放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不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一)西方早期工业化模式和政府作用在西欧市场化和工业革命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作用。

西欧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完全取代封建经济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4世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但是由于这些城邦经济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不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和开拓市场,因此这些地方也就失去了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作者: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出处: 中国网一、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①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

②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

④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

二、三农和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上。

九五期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 4 年下降, 1997~2019 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四年合计人均减少 183 元,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同时,少数不仁富豪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趋扩大,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不稳定因素增加。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量之比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 1. 8∶ 1,到 2019 年上升为2. 9∶ 1,2019 年上升至3. 1∶ 1。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这一比例将达到6∶ 1,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日益下降, 1997 年为 4. 6%,1998 年为 4. 3%, 1999 年降至 2. 1%, 2003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 1158 元,同比增长 2. 5%,增速下降了 3. 4 个百分点。

同时,各地区和各类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扩大。

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两个经济指标,一是财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数。

2019 年中国总计 8. 69 亿储蓄存款中的 50%为不足 10%的人群所拥有,社会财富已日趋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019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 459,较 1980年改革之初的 0.33 上涨了近 40%。

[1]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19 年 100 个最发达县(市) 的县均 GDP 是 106. 6 亿元,为最不发达的 l00 个县(市) 5 亿元的21 倍;前者的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 4 亿元,为后者 0. 23 亿元的 17. 4 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者为后者的 11. 6 倍。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前者为后者的 9. 6 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前者为后者的 4. 3 倍。

而且,两者在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2019 年,中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3267 元、 2165 元和 l662 元,差距在继续扩大,收入比例(以西部为1) 由 2019年的1. 92∶ 1. 30∶ 1 扩大为1. 97∶ 1. 30∶ 1。

东、中、西部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也在扩大,生活消费支出比为1. 69∶ 1. 19∶ 1。

中国政府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是针对广大落后贫困地区的政策举措,旨在提供公平增长的空间,今后要进一步加强。

三、就业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

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 GDP 年增长率为 7%~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 800~1000 万个,只能基本满足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1000~1200 万人)的就业需要。

但还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必须考虑。

①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

据统计,在总人口中, 15~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 1982 年为 61. 5%, 1990 年为 66. 7%,1995 年为 67. 2%, 2019 年为 70. 1%, 2019 年为 70. 3%。

因此, 这部分劳动力总量会继续增多。

②不断增加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2019 年底登记失业率为 3. 6%, 2019 年底为 4. 0%。

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 4. 2%,如包括未登记的失业者,城镇失业率可能达到 8%左右,即约 1500 万人。

这些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急需解决就业问题。

③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2019 年底为 515 万人, 2019 年 9 月底为 439 万人,为1998 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较少,加上大龄和技术水平低,再就业问题就更难解决。

目前中国人均 GDP 已达 1000 美元,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今后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员工的转岗、下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经常现象。

④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1990 年底,中国总人口为 11433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446 万人,非农业人口 23887 万人;到 2019 年底总人口增加到 12845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93269 万人,非农业人口 35184 万人。

即非农业人口增加了 11299 万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长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农业转移过来的。

但农业总人口绝对数仍有增加。

据估计,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有 1. 5 亿~2. 0 亿人,目前有 9000 万左右在城里打工,还有 0. 6亿~1. 1 亿人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

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

由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 20 世纪 80 年代约为 240 万个,而 90 年代以来只有 70 万~100 万个。

今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会继续降低。

因此,就业问题将是今后几十年内都要特别关注的大问题。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强调,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四、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首先, 应该正确认识中国地大物博问题。

的确,中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国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很大。

2019 年中国共有耕地 18. 89 亿亩,人均耕地约 1. 47 亩,为世界人均数的 45%;全国有 660 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 8 亩的警戒线,其中 463 个县区低于 0. 5 亩。

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数的 1/4;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一半缺水; 108 个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损失工业总产值约 600 亿元。

全国属于干旱、半干旱及裸露岩溶地区的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43. 5%。

50 多年来,尽管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和消费方式落后,乱垦滥伐、广种薄收、超载放牧,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林草资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38%,每年流失土壤量达50 多亿吨;中国荒漠化(含荒漠)土地面积 267. 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28%。

[2]在矿物资源中,大部分矿种只能供应到 2010 年,如不加强勘探开发,到 2020 年将处于全面紧缺状态,即使像煤炭这种长期以来被认为中国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到 2010~2020 年供给率也不高。

石油问题就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计算,到2010~2020 年,国内的开发生产也只能满足需求的 50%左右,石油的大量进口,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将是一个严重挑战。

其次, 中国很多部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严重,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极大。

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基本国策,对国土、资源要开发、保护、节约并重,并树立资源的全球利用观念,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同时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防治环境污染,减排 SO2 和 CO2,实现绿色生产,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对外开放中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限制、制裁和反限制问题;如何应对美、日等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逐步提升城市化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障经济、政治、国防等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慎重处理的大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发展 2010 年以前的目标是 GDP总量将翻一番达到 2 万亿美元,超过法国居全球第四位, GDP 增长率保持在 7. 8%~8. 9%之间。

国外研究机构对 2019~2010 年 GDP 增长率的预测: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是 6%;世界银行认为是 6. 9%;美国高盛公司认为是 7. 2%; 2010~2020 年 GDP 总量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规模达到 4 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提升为5%以上,超过德国排全球第三位,基本上完成工业化, GDP 增长率为年 7. 18%左右。

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和城乡差距大等因素,致使人均 GDP 仅达到 3000 美元以上,也有可能达到 4000 美元。

总之,中国在这 20年仍是经济转型与起飞阶段,将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20~2050 年是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的后30 年,预测 GDP 增长率保持在 5%左右, GDP 总量再翻两番。

经济规模在 2035 年达到 10 万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美国经济总量水平, 2040 年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位, 2050年将要达到16 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将为 15%以上。

如果在人口生育政策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均 GDP 达到 8000 美元到 1 万美元。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实现中国人民二百年来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