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心得体会-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精品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
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
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
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
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
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9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
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
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
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
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
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很多刚荣升为母亲不久的妈妈一样,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又没有什么高见。
近期学校发了《规矩和爱》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吸引了我,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本想要一下子就看完的书。
这本书是王涛博士所著,里面的一些观点我都似曾相似,但是自己提炼不出来,还有一些观点是我一看便欣然接受的。
是的,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得先学做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积极准备好父母的角色,而是到了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被迫地接受了这一角色。
父母的角色没有扮演好,就来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以致使用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们。
我的女儿现在很可爱,你对她笑她就会朝你笑,有时甚至是她主动的,全家人因为她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很少的时候我抱着她喂奶的时候她非常不配合,那个时候我就有点气。
看到王涛博士在书中的这句话:‘若没有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
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爱还在自己身上没有淡化,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性而长远地爱我们的孩子。
’我们看孩子可爱不可爱是只有她表现出我们比较满意的样子我们会觉得她可爱,但她逆着我们的意思时这份可爱便消失了。
孩子的可爱与否多么受我买的情绪我买的主观色彩的影响!我想这个不是真真的爱,只是有条件的爱!真正的爱是对自己的克制,对他人的忍耐。
这也是书中告诉我,并且我非常赞同的话。
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他们所放的的错误而生气,而学生也常常会因我们的所设的规矩有所收敛,但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
对于学生的屡教不改和老师们持续性较差的教育,我想说是否在给孩子设立规矩的时候,他们没有体会到规矩背后的关爱,期望,可能想到的是老师因为生气儿惩罚我,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设立的规矩就很死。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讲座分享——《爱和规矩》(一)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讲座分享——《爱和规矩》(一)2011年6月21日,我在国际会展中心听了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的讲座——《爱和规矩》,这是王涛博士继去年五月份的讲座后第二次来郑州,每次反响都非常好。
《爱和规矩》系列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孩子几岁开始做规矩,做规矩可以打吗?怎样打?教育孩子理念和方法哪个更重要,及第二讲中的情商培养等等。
非常巧的是,听完讲座的第二天,育心赖老师在早起群里讲到孩子能不能打的问题,以及道和法哪个更重要。
卿儿妈非常佩服赖老师看问题的高度,感到两位老师在许多问题上的观念十分契合,因此卿儿妈准备把王涛博士去年和今年的讲座笔记做个整理,逐步跟大家分享。
先介绍一下王涛博士,王涛博士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其家庭被评为中国宁波十大教师世家,在哈佛大学取得发展心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取得美国杰出教授研究者永久居民。
王涛博士近年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讲座很好地融合了中西方的理念。
下面首先分享去年五月份讲座——《爱和规矩》(一)的内容。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 父母学是一门新的学科▲ 反省自己成长的经历(成长中的爱和规矩)▲ 了解发展心理学※对新生婴儿的认识:▲ 一本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书——《哲学宝宝》(The Philosophical Baby):婴儿所具有的能力是我们所知甚少的(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就目前所发现的,婴儿在出生就具备了很多超乎常人想象的能力。
(播放录像:)一个出生十分钟的婴儿,爸爸重复伸舌等面部表情,孩子能学会模仿。
布下的米老鼠试验表明,五个月的宝宝已经知道1+1=2。
※早教干预重要性的实证性的研究:哈佛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Kathleen MaCartney通过对1365个家庭及他们刚出生的孩子进行的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认为没有进行过早教干预的儿童在上中学后无论在学习成绩及各种活动中与进行早教干预过的儿童是没法比的。
同时呼吁中国的政府也要加大早期教育的干预力度。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王涛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要学习的。
所有的孩子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
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
要先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
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
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
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经王心怡老师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的《规矩和爱》这本书,读后受益匪浅。
虽然平时也经常读书,类似的育儿类的书也偶有涉猎,但大多读来感觉以说教,讲大道理居多,丢下书后好像啥也没记住,导致后来再也不想看这一类的书。
但这本《规矩和爱》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与感动,尤其是那句经典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有一种振聋发聩之感,现就我对本书最有感触的一点小小感想分享如下:首先就是关于“规矩和爱”,王涛先生认为,规矩和爱是教育的核心,规矩和爱是统一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都需要学习。
看到此处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出我在和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当孩子听话乖巧时,我们表现的和蔼可亲,各种友爱,很多时候还是无原则的爱,什么规矩都已经抛之脑后。
《规矩和爱》分享
我的感悟:
如何当父母?
思考三:重视情商还是重视智商?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自杀者中不乏清华、北大等著 名高校的学生。他们自杀的原因成是学习压力过重、失恋,或是不适应环 境等。悲剧发生后我们也在努力改善环境,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好好思考 为什么这些自杀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会这么差。不少自杀者的父母面对 这样的现实时,悲痛之余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心声:早知道这样的结果,我 情愿让孩子少读点书,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则在崇尚物质和功利的现实 社会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当悲剧发生时,一切都悔之晚矣。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亲 父亲的规矩之一 父亲的规矩之二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父亲的爱 家有严母 母亲的严厉和我的“堕落” 谎言背后的诚信
目录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做规矩不能随便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孩子可以打吗 犹太人的“杖”和中国人的“家法” 怎样打孩子 怎样用爱打孩子
读书分享会
分享人:周志良 学科:物理
学校:实验中学 分享书目:《规矩和爱》
作者简介:
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 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统终 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 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 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 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 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 大直辖市。 王涛博客: /drwangharvard
目录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好书推荐《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好书推荐今天推荐的《规矩和爱》是银行去年免费赠送的主题为“自然人生好书相伴”中的其中一本,开始时是带着任务去读的,但读着读着,便被书中朴实的道理和事例所感染,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
先说说作者王涛。
王涛祖籍浙江宁波,从他祖父的祖父就是读书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
他在国内读完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到美国,于哈佛大学教育系攻读了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
从2005年考试,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现在是金宝贝专家团儿童心理学著名专家。
王涛博士的主题就是“爱和规矩”。
他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规矩要出生开始做,规矩中要有爱,爱中要有规矩,给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上规矩。
”因此,规矩、爱之间用“和”字连接,说明二者之间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一直记得小时候父亲对他们的规矩。
以吃饭的规矩为例:吃饭的姿势更不用说,从记事开始,他和姐姐吃饭是不许讲话的,而且要一口饭一口菜。
如果嘴馋多吃了几口菜。
他的父亲一不打他,二不骂他,甚至不用转头来看他,只需用余光一扫,他便一低头猛吃饭不吃菜了。
直到现在,作者仍然不习惯只吃菜不吃饭的宴席。
吃饭的另一个规矩是要常常看着长辈的饭碗,他们的饭碗一空,他和姐姐马上要站起来添饭。
即使过了四十年,他和姐姐回到父母家吃饭,看到父母的饭碗空了,还会不自觉地两个人同时站起来。
作者也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至今的他认为这样类似吃饭礼节的传统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口饭一口菜的规矩,这是教孩子从小懂得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需要有节制。
为父母和长辈添饭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训练孩子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学习注意别人的需要。
作者认为虽然说规矩和爱要与时俱进,但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进步,像这样基本规矩的丧失是教育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孩子能打吗?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孩子能打吗?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向家长传授经验: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
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
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
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
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
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
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
孩子长大后可不可以打?当然可以。
王涛认为,这是有效的惩罚手段,也是让孩子承担做错事后果的一种方式。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错事后认个错往往下次照犯,就是因为没有让他及时承担后果所致。
当然,打孩子要等孩子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至少应在2岁半)之后。
规矩和爱
Daniel Goleman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 371)
感情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
1. 2. 3. 4. 5.
自我意识: 懂得自己的感受, 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 评估,并将自己的自信建立在这种客观评估上 自我约束: 运用情绪来促进完成任务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而 影响工作。不轻易放弃目标。从挫折中迅速恢复。 动机: 用发自内心的喜好来引道我们对目标的追求。能让 我们面对困境,毫不动摇。 共感: 能感受别人的感受,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 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技能: 准确解读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善于控制交 往中的情绪变化。有领导,商榷,和解决争端的能力,是 一个好的团队工作者。
哈洛博士的猴子
• 有奶未必是娘(录像)
劳伦兹的鸭子
•
会动的就是娘 (录像)
高尔曼和他的情感智力理论
• 谁更优秀? • IQ, EQ, 什么更重要?
智商和情商:IQ和EQ
卢刚的故事
<date/time>
<footer>
万圣节的枪声
<date/time>
<footer>
惨剧中的两位伟大女性
论孩子
纪伯伦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 生命的箭矢。
论孩子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 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 的射了出来。
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_读后感_模板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_读后感_模板《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
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
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
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
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
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
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
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
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
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
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
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
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
”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好的教育,是规矩和爱并存
好的教育,是规矩和爱并存父母的层次等于孩子的起跑线,最需要学习与成长的是父母。
育人先育己,慈怀妈妈每周和您分享一个育儿话题,一周共读5本书,让我们都成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书是:《规矩和爱》点击音频播放作为家长,都会面临教育孩子的苦恼,有的管得太多太严,不断给孩子立规矩,结果造成孩子压抑,叛逆;有的又崇尚所谓的自由开放,放任孩子天性,过于宽容和溺爱,结果造成孩子无法无天没有规矩情商低。
想让孩子既守规矩又能自由成长,似乎是一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但事实就是如此吗?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规矩和爱》给出了答案,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本书作者王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
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
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中国父母。
这样的实践帮助,让他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中国现代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挑战,也帮助他进一步反思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实践规矩和爱的操作。
《规矩和爱》就是他这些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他发现中国父母在如何立规矩上并不擅长,因此他用自己和国内外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典型案例向我们传授了实用可行的教育方法。
给广大家长指明了一条光明的教育之路。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如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贯彻好规矩和爱,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懂得规矩也懂得爱人的孩子。
学做父母是必修的功课教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情,为人父母既无可替代,也不能重来。
而且做父母也不像其他事情错过了还有机会重来。
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
生下孩子并不能保证我们就具备了为人父母的教养能力,因为教养孩子是一门需要学习的专业。
有一位妈妈是二战时遗留在上海长大的犹太人后裔,后来带着孩子回到以色列,她努力去做一个中国式的好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操劳一切。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规矩和爱》读后感1在读过钟老师推荐的《规矩和爱》这本书后,颇有感触。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而要时时反省自己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精髓在于身教胜于言传。
如果自己没有上进之心却叫孩子要好好学习,恐怕只是白费口舌。
路依遥,从小到现在,犯些错误很正常,但是我们作为家长,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是需要及时纠正的,而且我和孩子的妈妈,包括爷爷,奶奶,平时我们的言行也很注意,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否则孩子很容易学会一些不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就像建房子,地基得先打正打实。
忽视地基,迫不及待地想要快速建成高耸美观的大厦,就算建成了,也是经不起风雨的。
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和品格,只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正确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得到父母的百分百爱和关注,活得快乐,受尊重,各方面得以健康成长,就算学习成绩暂时不拔尖,他的将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这就像一栋地基坚固的房子,就算高层出了问题,它的根基还是正的呢。
分数不能代表未来。
如果我们的孩子像汉堡包的那片牛肉,被老师和父母夹压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了剩余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更重要的东西。
未来,当社会不需要高分了,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而且我们要求孩子次次考高分,孩子也会在心里想我们到底爱的是他们本人,还是分数?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他自己不知道主动学习,依赖父母押着他去学,就是考了高分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身为父母不能太浅薄,目光要看得远一点。
对于路依遥,她的学习,我一般是注意细节,比如,字的书写,平时语文和数学作业的完成,听写生字的掌握,这些平时关注的较多,除了学习,我还在周末孩子在家里的时候,通过让路依遥,整理房间,帮奶奶做点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在多方面去体会,知道平时的小事也要有条理,当然,从目前来看,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家长去发掘,去教育的地方,只有在不断地,即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才能慢慢有所感触,有所提醒,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规矩和爱》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心理学和父母学研究等方面颇有心得。
看这本书时我感触颇深,今天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在日常的教育中给大家送去一些帮助。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规矩和爱》这本书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长中的影响,引用了大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陪伴中体现规矩与爱。
阅读这本书时,我结合书中的例子以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想到了很多,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如今很普遍的溺爱型、忽略型教养方式正在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家庭教育中规矩与爱不同步造成的。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最深的感触就是孩子需要爱,但更需要规矩!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教育幼儿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自流。
正如书中所说的:“溺爱是害也是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规矩和爱”的和谐统一。
我们要以身作则,从心里接受规矩,给孩子立了规矩就要严格执行,实施时要言简意赅,发挥出其权威性,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父母之爱深如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的。
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换言之就是“身教”,无声的教育,教育的真谛无他,榜样而已。
因此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教育幼儿,还要时长给家长们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以促成家园合力共育,使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
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作者:向奇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3期摘要:有幸拜读过一本书——《规矩和爱》,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硕士,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的王涛先生所著。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叹服,给人启迪。
于是假期里我便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一定要在家长会上跟我的新家长们一起分享里面的精彩。
利用闲暇之余,经过我的精心筛选和认真整理,便有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话题:让孩子在规矩与爱中成长。
关键词:孩子规矩爱一、为什么要立规矩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规矩的重要性。
其实做规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或者老师,而是让他们敬畏规矩。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二、怎样给孩子立规矩立规矩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不能随便,不能凭着自己的心情高兴时就放纵孩子,任其所为;不高兴时就一丁点小事就责骂孩子,让孩子委屈难受。
为了避免做规矩的随便,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
要树立权威;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都认真做好准备;注意规矩的一致性;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一)如何树立权威当然要靠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要按理办事,说一不二,该严格要求时绝不心软。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和老师要多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敬重你、佩服你。
(二)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怎样做好准备除了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能轻慢,在做规矩时的心态和准备都不能随便,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匆匆开始,就会草草了之,非但这个规矩不能做好,反而会影响到以后做规矩的权威。
所以在开始做规矩之前,你要做很多的准备,先要好好分析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应该怎样解决才有效。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一方面要理性地肯定,另一方面心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孩子的行为会反复,这是他在拷问你规矩的界限是否坚硬。
但是第一次认真的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规则和爱读后感1本人有幸拜读了江渐名人王涛写的《规则和爱》,感悟颇深。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化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孩子在研学方面也有许很多多,感人的传闻。
有头悬粱、槌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等。
而这些传闻构成了中国人教化孩子方法的一部分。
我儿时,听得最多的也就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不成人。
从中可以看出来,望子成龙的中国人,教化孩子,打骂不失为一种手段。
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旧没有遗忘学习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包括教化孩子的方法。
中国人很少有人潜心将西方国家教化孩子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告知国人。
江渐名人王涛做到了。
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请斧正。
1、细心视察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交挚友,不断听取孩子的想法。
要让孩子体察出家长的亲和力。
给孩子定规则,并因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规则。
2、信任孩子,多激励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且事后与孩子多沟通。
让孩子增加历练,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3、培育孩子好学上进的习惯,行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留意孩子坐势、走路姿态、睡觉姿态、吃饭、睡觉时间。
教化孩子加强团队意识,尊师爱幼、乐于助人、诚恳守信,体现出平和的学习、工作心态。
4、人生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
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念,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关键的一分子,他也有责任心,也须要他的努力。
培育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念,和良好的人生理念。
教化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会胜利的,会苦尽甘来的。
同时,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不断的回报社会。
5、虚心谨慎,虑心学习,知错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调。
规则和爱读后感2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化人心的,为数可不多。
它以一种不行抗拒的力气吸引了多数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规矩和爱的读后感1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
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
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
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
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
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就像王涛博士所说的: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
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
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
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
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规矩和爱的读后感2这本书在我刚请好假,拉着行李走出门的那刻来到的。
【育儿知识】规矩与爱 成就宝宝未来
【育儿知识】规矩与爱成就宝宝未来
小宝宝被绊倒了,妈妈大叫着跑过去安抚孩子,可是宝宝依旧哭闹不止,妈妈手足无
措地边哄宝宝,边痛打绊倒孩子的东西……这是7月10日在武汉华美达酒店举办的“规
矩与爱,成就宝宝未来”大型公益讲座开场小品中的一幕,小品真实再现了现代家庭中关
于
幼儿
教育的诸多问题。
讲座特别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为到场的近千名家长们答疑解惑。
“规
矩要从宝宝出生就开始立;规矩和爱是并行的;情商要先于智商;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给
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定规矩……”王博士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视频
案例给现场家长们带来了科学的早教理念,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他介绍,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很多超乎人想象的能力,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早立有爱的规矩,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定时吃,按时睡,单独睡,让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独立的特性。
为人父母也需要学习,王博士认为,早教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许多年轻的父母本
身就带着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影响到孩子,所以,父
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长,规矩要在家庭成员之上,而不仅仅只是针对孩子。
对于众多家长关心的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打的问题,他认为,孩子可以打,但要掌握打
孩子的教育艺术。
前提是不能带着愤怒的情绪去打,要带着爱打,不能直接用手打,要用杖,让杖代表一种规矩,并使它具有一定震慑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成就宝宝未来”讲座
第一部分:父母学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要求很高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是无证上岗。
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上要改变,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而是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1.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爱他,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
2.爱和规矩的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
4.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爱和规矩的关系。
第二部分:爱和规矩的现状
你们觉得爱孩子和给孩子做规矩哪个更难?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做规矩更难。
其实,做规矩难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规矩。
第二,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做规矩。
第三,即使做规矩也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怒气做规矩。
那么究竟该如何给孩子做规矩呢?……
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Baumrind的理论:
|满足需要坚持原则
————————————————————————————————————
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
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
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
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
看看你是属于那一种?
第三部分:教育孩子的原则: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传达爱的规矩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西方观念(来自圣经),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的保管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尊重
中国观念(文化传统),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在这种观念下,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
第四部分:规矩必须从出生开始
第一年得规矩
———吃的规矩(刚出生每隔2.5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拉长时间间隔,但是不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喂,必须叫醒他,最好一边喂一边交流,告诉孩子该吃了)
———睡的规矩(必须孩子独立睡觉,睡在小床上,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实孩子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父母一起睡,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开始依赖父母。
其实不是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睡,而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睡。
第五部分:打孩子的艺术
长大后的规矩:孩子可不可以打——打孩子的艺术
引用《圣经》“箴言”篇里有关孩子必须打的语句:“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
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
打孩子的原则:1、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2、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不可以随意打,要有威慑力,原则上规矩高于人);3、打以前要沟通交流;4 打孩子需要爱。
在美国唐人街,有一对华人父子。
每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都会打孩子作为惩罚。
又一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问他怎么办,孩子说“打呗”,这时,父亲心碎了,而且很愤怒,因为他这么久的教育还是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规矩的存在。
后来父亲回房间想办法,要如何教育儿子。
一会父亲拿着象征规矩的尺子,来到儿子的房间,和儿子说了几句话“爸爸爱你。
即使爸爸爱你,也无法改变规矩。
因为爸爸爱你,所以你的错爸爸也有责任,这个规矩爸爸来承受”,这个父亲就用尺子打自己,打了一下,儿子冷漠的脸开始有了表情,打第二下,儿子跪了下来,哭着说是自己的错,让爸爸打自己。
最后父子俩抱头痛哭。
因为这件事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
也许有人说这个就是苦肉计,但是王博士说,如果是计,你们可以试试,孩子绝对可以把你看得透透的,他会用另一个计来对付你的苦肉计,父母
必须真心实意的对待孩子,告诉孩子规矩的重要性,才会让孩子的心改变。
第六部分爱和管教的高度统一
1 家庭内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
———隔代教育(不要让长辈代替父母的教育,以父母为主,如果有爷爷奶奶,必须与统一意见再教育孩子。
孩子非常容易发现不同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而他会很聪明的利用这点差异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所以父母必须和长辈沟通统一意见)———严父慈母(这个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模式,而经常严父就失去了爱,慈母失去理性,而正确的是应该是两者结合统一。
在一方教育孩子的同时,另一方即使有不同的意见,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干涉,应该事后再沟通)
2 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年龄规矩要统一;不同情境下规矩要统一
这里说到孩子生病时会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生病时,家长可以多一些关爱,但是应有的规矩不能忘记,而这一点是一般家庭很难做到的,孩子一生病,家长马上忘记所有的规矩,随着孩子来,而这样建立的规矩就形同虚设。
第七部分:交流的重要性:
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是累积的效应。
整个家庭中父爱是不能代替的。
父亲的爱给的是一种力量。
每天父亲都要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
据研究,青少年时期的问题孩子,都是家庭中缺乏成年男性的爱。
男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混帮派,女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被男孩子打动,容易和男性同居,所以绝对不要忽视和小看父爱。
王博士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是要改变孩子的心,而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
结语:送给天下年轻父母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