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教材内容分析:
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二、课程标准: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关注乌克兰局势:美国务卿威胁制裁俄罗斯》
教师:历史再一次将俄罗斯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已经逝去的国家苏联,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的苏联,一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非常时期,非常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非常时期的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抉择?
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展示: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地……”
材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与消极影响。


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

教师: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

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展示: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展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二、国家危机,历史抉择—-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展示: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教师:列宁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表格内容的填写,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展示: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2、苏联的成立
教师:阅读课文,思考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联成立的基本情况,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展示:苏联的成立与发展地图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

苏联的道路该走向何方?
展示: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教师: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苏联的历史进入“斯大林时期”.接过接力棒的斯大林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国情?
展示: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了解苏联的国情,认识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历史背景。


三、风口浪尖,再次抉择—-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展示: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师:1925年,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工业化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展示:苏联《完成五年计划》(海报)、“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教师: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展示:《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教师:通过以上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教师:苏联在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展示: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斯大林
2、农业集体化
展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文字,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过。

)教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展示: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二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

5倍,轻工业只增长3。

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弊端。


教师: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全国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内容,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斯大林模式特点。

教师:“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它对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
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材料三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且在这模式
下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最终导致了斯大林个人专断。

展示:苏联大清洗运动
教师:斯大林模式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

苏联的辉煌与消逝,无不与斯大林模式有
关。

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创立者斯大林呢?
展示:
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国.
——丘吉尔
材料二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
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
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
发展的宝贵财富。

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

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
族复兴的道路上,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普京该怎样抉择?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板书设计: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非常时期,非常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国家危机,历史抉择--新经济政策
三、风口浪尖,再次抉择——斯大林模式
测验题目:
1、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的贡献有哪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
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紧扣课标进行,通过大量的史料、图片,使学生对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较好。

针对本课教材,对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将第一课的三年国内战争调整到本课来,作为第一板块的背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评价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受经验、阅历、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事物往往持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主义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通过本课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视频资料没有,史料充实的较多,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