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中的气韵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
摘要: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中国文化审美所独有的,它集中体现在刚柔并济舞蹈语汇中、虚实相生的意象中、形神兼备的气质中。
从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符号被灵活运用并展现出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气韵传统文化民族性
虽然中国古典舞发端于近现代,体系形成于当代,然而并不影响它与其他传统艺术的文化联系,其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依旧十分丰厚和悠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已经逐渐成为彰显气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意象艺术。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点和美学品质。
一、何为“气韵”
(一)“气”与“韵”
长北教授在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中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气”和“韵”做了阐释[1]:“‘气’,指肉眼看不到而又分明能够感受到的力量、热量和能量。
大自然的山川里冒着腾腾欲动之气,那种‘气’是动的,是有生机有力量的。
艺术作品当中的‘气’,指艺术作品让人感知到的生命力量,创造主体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融合为一,成为艺术作品当中的‘气’。
中华民族特别喜欢讲‘元气’。
‘元气’是生命的本元与根本,艺术家的元气、大自然的元气汇集在作品当中,成为艺术作品的元气。
艺术的生机与活力,尽在‘元气’。
‘韵’是气的节律化。
‘韵’用于品评艺术,先指文学作品中诗的声韵,进而表现为艺术作品中主体心灵、情感与自然节律的和谐感应与美的律动……‘韵’被人发现以后,有意识地运用在艺术作品的加工之中,是艺术作品有节律地柔,有节律的曲,有节律地变,于是艺术作品有了‘韵’。
”
“气韵”的含义,长北教授也在研究中做了阐述:“‘气’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而成为‘气韵’,指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力的生命节律,既见主客体的生命力量,又见主客体精神生命的和谐律动。
也就是说,‘气韵’是力与美的结合。
其中,‘气’胜者往往见阳刚之美,‘韵’胜者往往见阴柔之美。
”
(二)“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作为艺术审美准则提出的是南齐画家谢赫。
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被置于六大法则之首。
此外文学上亦注重“气韵”:“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宋陈善《扪虱新话上》一)”。
“气韵生动”这一概念继由历代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转用和阐发,最终成为中国艺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
美学范畴,也成为中国各门类艺术所追寻的最高境界。
“气韵生动”审美范畴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形成了中国艺术领域中内(神)重于外(形),而内的外化和延伸又是“韵”生命表现的审美意蕴。
这和西方艺术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与身心“二元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华工匠和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情感灌注在艺术作品当中,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节律。
中华传统艺术不是不追求节奏、旋律一类的形式,而是通过节奏和旋律,追求比形式更高的东西——那种天地宇宙和人本体的生命律动。
[2]
(三)中国古典舞的“气韵生动”
表现为舞蹈中的静态造型、动态运动、节奏、气息、运动路线和舞者自身心、气、形、神、意的高度协调运用。
舞者通过自身之气在体内不断的传导流转,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品格和生命情感,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气韵”是舞者心、气、意、神韵、形态、情感等高度协调统一而赋予作品的生命之气,是舞者体内之“气”的外在表现,是舞者赋予作品的生命精神。
生命,是指舞者本身的生命,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它的语言载体就是人体本身,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一己之身充当了舞蹈表现时的媒介,以自身的生命去展现艺术作品,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对作品的意境进行诠释,舞者的肢体运动是舞蹈的语言,而舞者自身也就成为创造艺术作品的工具。
创造,是指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游心于艺”、“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过程。
这种创作过程涉及主体人与客体作品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是作者( 主体)的感悟和情感与( 客体) 作品的意境和美感之间的沟通融合。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生命的创造过程,是基于舞者在对艺术作品理解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围绕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节、意境,将自身的肢体动作、气力配合、情感表达与艺术作品相符合。
这种悟于心、表于体的过程,就是舞者在舞蹈表演中的创造过程,这种创作的过程,是舞者对于自身心、气、意、情感高度协调控制的过程,是内在神韵与肢体之间磨合协调的过程,是舞者生命升华为艺术生命的关键之处。
艺术生命,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现的品格、情操,是一种有韵味、有意境的生命美感。
中国古典舞“气韵”的形成,不但是对“气”的控制,还要加入动作、神情、韵感、韵味等要素的配合,它不仅是舞者的呼吸之气,更是一种精神、骨气,是一种品格和韵味。
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博采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形成自己既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又具有鲜明舞蹈艺术特点的气韵之美;其追求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气韵之美,集中体现在刚柔相济、形神兼备、清空曼妙、诗情画意等方面,通过刚柔相济之姿、形神兼备之情态、清空曼妙之品性、诗情画意之意境的追求,完成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的历程。
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也被展现、民族情感得到升华。
二、刚柔并济,气韵是舞蹈律动的幻化
“气”之盎然阳刚,“韵”之婉转阴柔,两者相互结合交融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刚柔并济”的要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
[3]中国古典舞的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在基本动作上,前者外展性动作占主导地位,足部动作较多,属于动的舞蹈,暗示力量之强大,总体上表现出雄健、刚毅、顽强、彪悍、遒劲、挺拔、英武、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而后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脚下动作较少,是属于静的舞蹈,动作主要在手的部位,动作所暗示的力量较小,动作属于收缩性,以“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反映内聚性特征,表现的是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
静、朦胧等审美意象。
从舞蹈表现形态看,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在中国古典舞中并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
中国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圆润流畅,曲折变化。
而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以舞蹈《扇舞丹青》为例,舞者身披一身白衣,手持扇子,翩翩起舞,似一缕清风般飘逸。
忽而又打破轻柔的韵味,而将手中之扇幻化为一把利剑,穿透人心。
正是这一柔一刚、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有力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中的柔中带刚的神韵魅力。
舞者“一闪、一转、一腾、一挪”的动势、以及其“回”与“流”的形态,还有瞬间止息如红日欲出、满弓蓄势的演绎不仅表现出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更突显出“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舞者借助一把能够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扇子和快慢相宜的舞姿,靠一曲高山流水的古韵音乐,自然地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刚柔相济,幻化出飞动的神韵,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更展现了以刚柔并济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形态的思想感悟。
中国古典舞刚柔相济的追求中隐喻着以柔克刚的曼妙形象和含蓄力量的美感,体现出中国哲学以静制动反求诸己关注心性的内倾性特点和精神。
三、虚实相生,气韵是意象的升华
“虚实相衬、有无相生”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思维的特点。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成为中国一般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被运用并体现在中国的山水画、诗歌、建筑和戏剧戏曲等众多艺术形式当中。
“实”指具体的艺术载体,“虚”指载体所象征的意蕴;“实”指视觉构图,“虚”指意象空间。
舞蹈的“虚”和“实”以“象”来体现。
舞蹈的动态视觉意象就是“实象”与“虚象”的互渗交融。
舞蹈所创造的视觉意象是一种“虚象”——虚拟的、象征的一应物象,包括空间环境、时间历程、内心影像等——非现实生活的、被舞蹈家创造出来的东西,在“表演”与“现实”中存在差异。
中国古典舞用“虚实相生”的方式将其时空力的外在形式“生命化”,使之灵气流动。
往往运用虚拟、暗示、象征的手法,通过舞蹈动作、形态或借助道具对物象,即“实象”(某种物体、某种理念、某种精神或各种各样的情思、情志)进行概括、提炼、抽象,这种抽象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把握所要表达的“实象”的本质,将其转换为舞蹈“虚象”,落实为“情景交融”意象,使得“虚”与“实”相得益彰,从而表达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
在古典舞作品《爱莲说》中舞者以多重身份出现,舞蹈初始,一个纯静美妙的少女映入眼帘,看她曼妙舞动的肢体,我们一会觉得她是个羞赧初长成的豆蔻女孩,一会又似是碧波之下粉嫩莲动的荷花,再加上飘逸古典的藕荷色服装,更加深了观赏者的疑惑与幻想。
她单膝跪地,一个小五花打在胸前,后腿勾起、上身后仰形成一朵美丽的“荷花”造型,点题鲜明突出,形象生动。
紧接着她又变成了邻家羞涩的少女,素手半遮面而起,仿若莲花仙子飘落人间,一个转身再紧接着半脚尖立,让我们看到了一朵青莲的成长。
伴随着古韵悠扬的筝曲,将我们带入几百年前的宋朝,恍若隔世……感受着古代女子的娇羞却不做作,窈窕淡雅的不凡气质再一次荡起了观者心中的涟漪。
整个作品三次出现“荷花”造型的主题动作,塑造了一种独特的藕断丝连的情感变化,将情感穿成一条线而贯穿其中。
这部舞蹈作品完美地传达了中国舞蹈虚实相生的美。
《爱莲说》作品里有人物但不讲述人物,表达情感却是为了塑造形象,虚实相接,实中有虚,以虚塑实,委婉含蓄。
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艺术缺乏“虚”的情趣,不讲究“虚实相生”,求“实”,偏重于外在形式、外在的感性形态,忽略内在的生命气韵。
殊不知,太“实”就难免直白,难免把话说尽。
“说尽”则缺少可咀嚼的东西,不能给受众留下“虚”处去填充;无“虚”,则又少了许多可感可悟可谈的雅趣和意蕴。
[4]
立意以尽象,是中国舞蹈曲意婉折、以虚代实、境生象外的艺术与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国民族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追求情景交融而偏重于情,心物契合而偏重于心,虚实统一而偏重于虚,再现与表现一体而偏重于表现的审美取向。
四、形神兼备,气韵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达
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批评中唐以来摹形的画风,认为画画不能单讲形似,而要从形似以外去追求整幅画的气韵,气韵生动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
他还认为,“气韵”指艺术作品既有生命感又有美感,它赖于形似又高于形似,艺术作品没有了气韵,就是“空善赋彩”,“空陈形似”。
[5]“气”不仅是舞蹈舞姿动作和动态流动之“形”的动力要素,同时也是舞者情思、气质之“神”的载体。
[6]
中国古典舞以飘逸秀美的形态和造型为载体,以深邃丰富的情感和神韵为内涵,通过有形的舞蹈动作体现无形的精神张力,将形态与神态交融、动作与情感交汇,以形传神、以神达意,体现生命的韵律活力之美,达到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舞蹈艺术最高境界。
在古典独舞《秦俑魂》中,演员黄豆豆演绎的秦俑,从刚破俑时的脖子点点扭转,嘴角微微颤动,身体逐渐开始复苏;到渐渐灵活起来的转腰,跨步,三百六十度的转跳,张开口大声地怒吼,再到情到高潮时一次次的劈腿下叉,空中的腾跃和倒地翻滚等诸多高难度动作。
整个作品紧扣“俑”的特点,采用五指并拢,肘部曲折,带着石像固有的棱角顿挫感的运动形象贯串始终,从而将中国古代武士的特有形象鲜明而准确地带入观众的视野,营造出艺术作品的历史深厚感。
这些旋转,空中的腾跃和倒地翻滚等高难度的动作,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技巧的精彩,而是透过技巧达到一种较高的情感表现,在那神乎其神的旋转之中演员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从而华夏英雄坚韧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的神韵也真切地被传达出来。
结语
中国古典舞“气韵”的形成,是舞者本身肢体之“气”与心灵感悟之“韵”的结合,不但是对“气”的控制,还要加入动作、神情、韵感、韵味等要素的配合,它不仅是舞者的呼吸之气,更是一种精神、骨气,是一种品格和韵味。
是由内在“心”“意”发至于外“形”“神”,又由外回归于内的“气韵”组合。
晚明的江南,“松江派”大画家董其昌提出,“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一个“然”字作为转折,他又说,其实气韵是可以学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接受天地的蒙养,增加知识的修养,胸中有了丘壑,随手写出来都是有气韵的东西。
[7]要把握中国古典舞的“气韵”精髓,关键在于舞者多积累,多感悟,多思考,树立“文化舞蹈”的理念,不光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更要作为一种文化,保证中国古典舞既有鲜活的生命力,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韵。
[8]
参考文献
[1] 长北. 气韵生动_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2] 长北. 气韵生动_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3] 汤旭梅. 超然逸出_清空曼妙_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
[4] 袁禾.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
[5] 长北. 气韵生动_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6] 仝妍. 试析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7] 长北. 气韵生动_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8] 陈鸿等.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教学》——前言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