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摘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摘抄)
一.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养成希望品质。
此时儿童最为软弱,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
当儿童感到饥饿、不舒服时,父母能及时出现,儿童就能获得信任感;相反,父母不一定出现,儿童就获得不信任感。
当儿童获得的信任感比不信任感多时,这种信任危机就得到解决,儿童人格中则产生一种希望的品质。
具有希望品质的儿童对人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感:敢于希望,富于理想。
而缺乏这种品质的儿童则难以建立人际信任,不敢希望,时刻担心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总是依附在父母身边。
希望品质是人际信任和健康人格的基础。
二.婴儿后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养成意志品质。
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走路说话等大量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和放弃,形成了自我意志。
儿童的自我意志和父母意志产生较大的冲突,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但又要给与一定的自由。
放任自流不能使儿童社会化,而过分严厉则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力。
当儿童学会适应社会规则又不过分丧失自己的自主性时,自主对害羞的矛盾就解决了,由此获得意志这个品格,具有意志的儿童能够面对怀疑和害羞的境地,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自由选择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个时期,儿童必须学会“自主”一一自己吃饭、穿衣、讲究卫生等等。
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可能引起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
三.幼儿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养成目标品质。
这个时期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想象力更丰富。
这些都使儿童的主动性增强,能够预想未来,设定目标,提出计划。
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儿童将易于解决这个危机;反之,儿童就会感到内疚,倾向于退缩,循规蹈矩。
当儿童的主动超过内疚时,儿童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进入下一阶段。
有目的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主动性,具有追求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
四.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养成能力品质。
此时的儿童最重要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勤奋使儿童在今后的独立生活中能够满怀信心的承担工作任务,获得工作的成就感。
反之,将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无能。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则会形成能力的品质。
五.青少年期(12—18)获得认同感—克服认同混乱;养成诚实品质。
这一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所有已经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以便确认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并接受和欣赏自己,也就是要获得自我同一性。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是谁感到不确定,不知道你的价值在哪儿是什么,你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就会产生认同危机。
这个问题,很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但是绝不是仅限于年轻人,很多中年人也会经历这种时期。
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人期的开始。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解决,青少年获得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养成爱的品质。
只有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勇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
没有确立同一性的人和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是退缩的,他们避免同人建立亲密的关
系,因而势必产生孤独感。
如果这一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得到爱的品质;如果消极解决,就会产生混乱的两性关系。
七.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克服停滯感;养成关心品质。
【提醒那些只生不养的青年夫妇特别注意】
如果某人幸运的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建立了亲密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大到两人之外,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在这里,繁殖是广义的,不仅是生育和照料孩子,也包括为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个人只要能关心孩子,帮助孩子过更好的生活,指导他们更好的成长,就具有繁殖感。
反之,没有繁殖感的人人格贫乏和停滞,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从不关心别人。
如果这一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形成自私的品质。
八.成年晚期(50后)获得完善感—克服失望感;养成智慧、贤明品质。
如果前面七个阶段能顺利度过,将感到人生充实与完善,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时,感到活得有价值,能够接受自我,正视人生的必然归途,产生一种整合感。
相反,未能顺利度过前七个阶段的人在回忆过去时,经常体验到失望。
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没有完成,他们感到已经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他们不愿匆匆离去,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产生绝望感。
如果这一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
反之,就会产生绝望和无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