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二厂中学杨晓红一、社科文阅读共15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共15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D、今日病矣病:生病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三、现代文阅读一共20分朱元璋删孟子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D. 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B. 孔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C. 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D. 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9、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10、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现代文阅读二共15分孔孟有删节黄仁宇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着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D.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E.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1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4分1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现代文阅读三共16分孔子的洒脱——周国平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14.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15.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16.“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分17.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四、论文、孟子背诵考查每空1分,共9分1 子曰:“ ,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 .”5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要求作文.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道如何德为何千百年来一直促使仁人志士做深度的追寻和精度的定位-----请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B项中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2.C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3.D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 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4.D 5.A 6.D7、答案C 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确实说“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8、答案B 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9、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①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③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思路点拨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此题的答案范围重点在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10、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答案①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②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③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④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思路点拨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在最后一段即可看出.至于原因则集中在之前的几个段落中.11、C、E.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正反对比法,D项选文第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新课标第一网12、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3、1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3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14.4分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15.4分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6.4分灵活,通情达理,有常识,知分寸,透彻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17.4分积极“人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参考译文。

歙县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先秦诸子蚜)试卷

歙县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先秦诸子蚜)试卷

歙县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试卷(2009.4.)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一、古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33分)阅读甲文,完成1-4题(甲)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周代叫“庠”,商代叫“序”。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论语》中的文章虽然不相连属,但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

2.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第④段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3分)()A.使用排偶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比喻句式D.使用递进句式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王好战”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格致中学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模块试卷及答案

格致中学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模块试卷及答案

2014——2015学年福州格致中学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模块试卷整理人:鼓楼校区马茜特别提示:(1)所有选择题全部填涂在答题卡上,(2)答题卡、答案卷上必须将班级、姓名、座号等填涂完整、清楚,如有缺失或不清,后果自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1、下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朝觐(jìn)水獭(lài)怵(chù)惕众口铄(shuò)金嗜(shì)杀管籥(yuè)濯濯(zhuó) 涂有饿莩(piǎo)A、所有加横线字的注音都正确B、所有书写都正确C、只有加横线字的1注音错误D、只有1个字书写错误。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犹豫 B.―游―豫.为诸侯度:法度,标准C.从兽无厌谓之荒:满足 D则与禽兽奚择哉:区别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结交民②域不以封疆之界:限制B、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助②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

C、①强恕而行强:竭力、尽力②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示D、①旷安宅而弗居旷:空旷②征于色,发于声:征服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毅力②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B、①仪封人请见:把自己引见给某人②敏以求知之者也:勤勉被C、①慎而无礼则葸:畏惧②君子笃于亲:忠厚D、①贤贤易色:尊重,崇尚②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5、下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谨庠序之教:小心办好、认真做好②秋省敛而助不给:节省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窃取④孳孳为善者: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⑤则盍反其本矣:何不⑥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⑦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糟蹋、残害⑧利与善之间也:差别⑨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残害A、加横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B、只有1个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C、2个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D、3个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B直好世俗之乐耳C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②愿闻其指B、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刑于寡妻C、①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②卒然问曰D、①今之乐由古之乐也②什一,去关市之征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是一项是A、①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②且而从辟人之士也B、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②植其杖而芸C、①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②无欲速,无见小利D、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②举直错诸枉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D、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困而学之,又其次也B、尝独立,鲤趋而达庭C、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D、明日,子路行以告11、对下列加线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②不足,又顾而之他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2、对下列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而燕民悦②弃甲曳兵而走③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其如是,孰能御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B、①不以其道得之②子路行以告C、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②是鲁孔丘之徒与D、富而可求也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4、下面用“/”断句、不正确的—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B、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C、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D、然则—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虽欲有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人如果要自行断绝跟日月的关系.那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力而已。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②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答: ____(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

(4分)答: ____【答案】(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2)选段一中,孔子认为礼乐体现了内在的仁。

选段二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两侧材料都体现了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仁,因此不管是开心的乐舞,庄严的仪式,还是哀伤的丧事,都要以仁为根本,内心的体悟原比外表的仪式更重要。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

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1)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2分)答: ___(2)从这段文字看,孔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分)答: ____【答案】(1)孔子认为了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求可以管理内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

他三个人虽然各有所长,但都还算不上“仁”。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统练(答案在最后)2024.11年级:高二科目:语文出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校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

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

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在下面语境中,“君子”和“小人”是指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还是指道德人格意义上的君子、小人?“道”是指仁义之道,还是指礼乐教化之道?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答:【答案】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 / 礼乐教化之道。

【解析】回答第一问关键在于揣摩“割鸡焉用牛刀!”的意思,"割鸡"指县令之职,因此是从地位上来说;回答第二问关键在于揣摩“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了,因此是从道德人格意义上来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高二下学期4月份语文考试(先秦诸子内容)

高二下学期4月份语文考试(先秦诸子内容)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及座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3.请考生将所作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课内选择题(每个2分,共44分)1、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C、今之从政者殆.而差不多D、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快步走2、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诲女.知之乎通“汝”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C、如日月之食.焉通“蚀”D、小人之过也必文.通“纹”3、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己 B、无欲速,无见小利.利益C、克.己复礼为仁能够D、回虽不敏.资质愚钝4、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请事.斯语矣从实、践行B、在邦.无怨诸侯国C、出门如见.大宾接见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话5、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B、尧舜其犹病.诸担忧,忧虑C、己欲达而达.人顺畅D、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6、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有杀身以成.仁成就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C、知者利.仁利于D、信.乎,夫子不言,不笑真的,真实的7、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以告者过.也经过 B、人不厌.其言讨厌C、义.然后取符合道义D、岂其然.乎这样8、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饭.疏食饮水吃B、饭疏食..饮水粗糙的饭C、曲肱.而枕之上臂D、是人之所欲.也欲望9、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不以其道.得之方法B、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住处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离开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离开10、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造次..必于是慌忙、仓促 B、颠沛..必于是受磨难,挫折C、义之与比.比较D、闻.斯行诸听到11、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赤也惑.,敢问迷惑,疑惑B、求也退.,故进之后退C、不愤.不启郁结D、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墙角12、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思而不学则殆.懈怠B、其良人..出丈夫C、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吃饱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13、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又顾.而之他回头看,环视B、与其妾讪.其良人讥笑怨骂C、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显达 D、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家庭14、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苟为后.义而先利“以……为后”B、有仁而遗.其亲者遗弃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机遇15、下面实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愿闻其指.意旨、意向B、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存有……之心C、怀仁义以相接.也连接D、贼.仁者谓之贼害、伤害16、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所欲与.之聚之给B、其何能淑.善C、载胥及溺.被淹D、王变乎色.颜色17、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高二语文试题(共3页)高二语文试题(共3页)- 1 -A、直.好世俗之乐耳只,仅仅B、今王鼓.乐于此活用作动词,演奏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责怪、非难D、吾欲观.于转附、朝儛观察18、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乐.民之乐者以……为快乐B、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修建C、春省.耕而补不足视察D、秋省敛.而助不给收获的情况19、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游乐B、为诸侯度.法度,标准C、师.行而粮食众人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戒备20、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睊睊胥谗,民乃作慝.邪恶的事B、其待.我以横逆接见C、遵.海而南沿着D、以其存心..也居心、用心21、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畜君何尤.过错B、则君子必自反.也反省C、此亦妄.人也已矣狂妄D、于禽兽又何难.焉困难22、下面实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则与禽兽奚择.哉选择B、爱人不亲.亲近(自己)C、治人不治.治理好D、礼.人不答以礼对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含解析) 课时作业:1.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含解析) 课时作业:1.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若臧武仲之知B .闻义不能徙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D .富而可求也【解析】 A 项“知”通“智”,C 项“要”通“约”,D 项“而”通“如”。

【答案】 B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②正襟危.坐 C.⎩⎪⎨⎪⎧ ①无莫也,义之与比.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D.⎩⎪⎨⎪⎧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解析】 C 项,都是并列、紧靠的意思。

A 项,讨厌/满足;B 项,危难/端正;D 项,好的东西/好好地。

【答案】 C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 ①富而.不可求②不义而.富且贵 C.⎩⎪⎨⎪⎧ ①不以.其道得之②文之以.礼乐 D.⎩⎪⎨⎪⎧①曲肱而枕之.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解析】 C 项都是介词,用。

A 项,即使/虽然;B 项,通“如”,表假设/表方式;D 项,代词/主谓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B.饭.疏食饮水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D.非其鬼而祭.之【解析】B项,“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

【答案】B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B.见义不为,无勇也C.是吾忧也D.文之以礼乐【解析】D项是状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

【答案】 D6.名句默写。

(1)富而可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人不厌其笑;______________,人不厌其取。

(3)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

先秦诸子散文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

先秦诸子散文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丰赡.(zhān)谄.媚(chǎn)畎.亩(quán)亟.待解决(jí)畏葸.不前(xǐ)B.孝悌. ( tì ) 恸.哭( dòng) 朝觐.( jìn ) 揠.苗助长(yà)猝.不及防( cù )C.譬.如( pì) 哂.笑(shěn) 龟.裂(guī)强恕.而行 ( sù ) 稗.官野史 (bài )D.水獭.(tǎ)秦桧.( Huì) 怵.惕 (chù ) 绚.丽多姿 (xuàn) 放辟邪侈.(chǐ)2.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布衣疏食集腋成裘偃旗息鼓诛连九族B.见危受命流连忘返因材施教言不及义C.囿于成见忿忿不平脉膊微弱民生凋蔽D.置若罔闻察颜观色愤世嫉俗金壁辉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没有人不渴望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琢磨..,却又似乎无处不在。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B.铁路部门关于解决一票难求的“表态”已多次食言..,一票难求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人们拭目以待。

C.实行“问责制”以后,各政府部门分工更加细致明确。

只要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D.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B.疾控部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定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的以诺如病毒为主的感染性腹泻疾病。

C.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渐入常态,运行平稳,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逐步正常化。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卷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云翳(yì)惆怅(chàng)奢侈(yí)海市蜃楼(shân)B.回溯(shuî)劲敌(jìng)雾霭(ǎi)蓊蓊郁郁(wēng)C.作揖(yī)混淆(xiáo)濡养(rú)美味佳肴(yáo)D.悄然(qiāo)哽咽(gěng)蹊跷(xī)鬼鬼祟祟(suì)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1)经过反复,他们了解决的办法。

(2)他长辈或者生病的老婆,都很细心。

①磋商②商定③侍候④伺候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B.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惊奇的东西。

B.我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妈妈一样,愿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亮些。

C.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D.我在记忆的浅海里穿梭,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5.下列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约从离衡(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B、外连横而斗诸侯(普通动词,与……争斗)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动用法,使……灭亡)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B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C 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②愿陛下矜悯愚诚D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②媪曰:“尔败矣。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

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

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四川省绵阳市2021_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21_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A.理学思想的影响B.市民阶层的壮大
C.专制制度的松弛D.传统社会的瓦解
【答案】B
18.晚明以来,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三言二拍》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这些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B.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张君劝《明日之中国文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思想家思想上有何共通之处、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五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是什么?
——《墨子》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聆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贵虚,陈骄贵齐,阳生贵己,孙殡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答案】C
2.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的辨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有时也表现出有效的作用。以下主张符合“重柔者吉"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C.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D.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材料二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六经为准衡,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先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测试题02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测试题02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测试题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经学文本的演变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

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

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

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

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

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

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

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

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

”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

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

”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一、社科文阅读(共15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尚贤含答案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尚贤含答案

三、尚贤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远鄙:边远(de)小邑.B.四鄙之萌人..闻之萌人:即民人.C.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D.以劳殿.赏殿:在宫殿上.解析D项,殿:定、评定.答案D2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de)一项是(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de)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e)一项是( )A. B.C. D.解析C项都译为“国都、都城”.A项,拿/举用.B项,臣下/使……下,译为“罢黜”.D项,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疑问.答案C4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de)用法完全相同(de)一项是( )例: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de)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de)人.B项,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de)人、帮手.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穷低贱(de)人.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第5~8题.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不得治.而得乱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B.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本:本来.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尚:崇尚,尊崇.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方法.解析B项,本:从根本上.答案B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de)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de)一项是( )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儿寒乎.欲食乎B.出跳梁乎.井干之上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A项为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容词词尾,……(de)样子.答案B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de)表述,不正确(de)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了全文(de)中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尊尚、举用德才兼备(de)贤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de)关键.B.王公大人治理国家(de)结果是“得贫”“得寡”“得乱”,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贤士(de)重要性,招致了他们(de)反对.C.国家德才兼备(de)士多,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de)士少,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身处高位治理国家(de)人,其要务是使德才兼备(de)士增多.D.要使国家德才兼备(de)士众多,最为关键(de)措施是使他们得以富贵,使他们得到敬重,得到肯定与赞誉.解析B项,“招致了他们(de)反对”错,原文无此意.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参考答案(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de)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de)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2)譬如,要想使自己(de)国家里善于射箭驾车(de)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de)人就可以增多了.(二)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第9~13题.兴贤王安石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de)解释,不正确(de)一项是( )A.博.询众庶博:广泛.B.则谠.直之路开矣谠:正直.C.轶.三代轶:通“佚”,散失.D.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道路,这里指治世(de)境界.解析C项,轶:超过、超越.答案C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de)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de)一项是( )A.流俗..者十人..所共知耳 B.周之兴也,同心C.然其间兴衰....之世 D.不有忌讳解析A项,古义:世俗之人;今义:一般(de)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答案A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de)断句,正确(de)一项是( )A.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B.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C.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D.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解析注意关键词“者”“也”(de)同时,结合句意进行断句.答案C12下列对原文(de)概括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de)局面,问题(de)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de)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了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de)繁荣景象(de)论点.C.为使自己(de)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de)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de)结局,并把这些古代(de)事例当作现实社会(de)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D.本文(de)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解析D项,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2)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参考答案(1)为什么安定(de)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盛,昏乱(de)时代即使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盛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注意“何”“治安”“虽”“盖……之谓”(de)翻译)(2)古代哪怕是纷扰(de)乱世,还有如此多(de)贤能之士,何况今天是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注意“扰攘”“况”“太宁”“在”(de)翻译)三、表达交流14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de)一段话.墨学沉睡了两千年,这两千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de)两千年.;.. ,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de)古代精华,其复兴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de)事情.①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de)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②墨家(de)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de)专制政体③墨家(de)复兴,必然要等待君主集权制(de)崩溃④墨子(de)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绝不是偶然(de)巧合解析②③写“沉睡(de)原因”,应在前;④①写复兴,应在后.答案②③④①15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de)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de)评价,不超过15字.自钟嵘推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de)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de)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de)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de)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de)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de)荆轲、张良那样(de)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de)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de)家常便饭(de)风格.参考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de)隐士和忠臣.。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命题人:石永昌(石油中学)检测人:马莉宁(教研室)注意:本套试卷共五大题,请将客观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于答题卡上,将主观笔答题答案认真书写在答题卷上。

分值为150分。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2×3=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颛.臾(duān )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 )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ǎ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悌.(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狩猎修葺钻燧取火及及可危B.渎职沮丧礼崩乐坏克己复礼C.迂阔饿殍譬如北辰治丝益棼D.鸡豚轻裘始作俑者待价而沽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世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以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4、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慷慨解囊,甚至倾其所有,难怪同学们都说他是大方之家,难怪他有那么好的人缘。

B.合并使浙江大学很多学科形成高原,在高原上造峰,比起在平原上造峰,其优势不言而喻。

C.提高质量对任何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

D.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党风建设,坚决处理腐败案件,否则就可能祸起萧墙,危害我党的千秋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厂中学杨晓红一、社科文阅读(共15分)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

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

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5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D、今日病矣病:生病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三、现代文阅读(一)(共20分)朱元璋删《孟子》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

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

一位是亚圣孟子。

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

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

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

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

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

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

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

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

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

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

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

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

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

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

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

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

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

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

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

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

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

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

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

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

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

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

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

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

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

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

D. 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