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
作者:封海粟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到经济危机爆发进而全面推行福利国家建设,再到技术进步和金融资产推动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伴随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始终。

本文重点探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梳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从而启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自由资本主义福利国家金融资产
前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并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整体性上表现出一致的阶段性规律。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回归到本质其实是经济阶段问题,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发展方式,方式与阶段形成统一性,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而言,相关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结合亚当·斯密的理论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狩猎社会、畜牧社会、农业社会、农工业社会、农工商业社会五个阶段;施·穆勒根据国民经济统一的程度划分为村落经济、城市经济、地区经济、国民经济、世界经济五个阶段;日本学者井汲卓一则划分出四个阶段:重商主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如果按照每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容划分,应当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分析,从中寻找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此结合我国国情,寻找经济转轨之路。

研究分析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旨在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与阶段性特征,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下行期,宏观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启动。

但是由于传统发展方式下积累的问题较为严重,变革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对经济发展阶段认识不清晰,对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理解不到位,就很容易做出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决定。

西方国家每个阶段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但失败的教训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意义所在。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壮大之势,工业经济初见端倪,然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让位工业,市场的自由竞争
格局还处在构建当中。

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以封建王朝的崩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标志的(杨国昌,1986),也有学者(刘国平,2002)将其界定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兴起的开端,美国和法国紧随其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纷纷建立,并逐步扩展到美洲和世界各地,也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提倡经济自由主义,以自由竞争取代封建割据,反对政府干预而将决策权交给市场。

自由竞争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积极性,在此阶段,资本根据市场需求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形成了以投资为首要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的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的鼎盛发展,为西方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原始财富。

1870至1913年期间英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3倍,其中1870年英国海外投资达到770亿英镑,到了1914年海外投资增加了433.38%,达到4107亿英镑。

法国1901-1913年的国民生产净值平均增长率为2.6%,1920-1929年增加到5.9%,工业生产增加了1.9倍,海外投资在1914年达到52.7亿法郎,在188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倍。

紧随其后的美国和德国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就德国而言,德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见表1),但一战之后德国经济发展恢复缓慢,1919年其工业总产量只有战前的33.8%,从1921年开始德国经济走向恢复,至1927年已经接近战前水平。

研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在1919年工业产值增加到67.4亿日元,较之于1913年的13.7亿日元增加了近4倍。

同时海外投资活跃,1914-191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增加了3倍,出超成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趋势,到1919年出超总额达到13.3亿日元。

美国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更是一日千里。

1850-1900年工业生产增加了15倍,1900-1914年工业生产增加了70%,同期农业生产增长了31%,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量占世界工业生产量的38%,相当于英、法、德、日工业生产的总和。

1914-1918年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再次腾飞,工业生产增长了32%,对外贸易大大增加,出口总额增加了2倍,进口总额增加了80%,海外投资在1919年达到70亿美元,同时美国控制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帝国。

表2为1900-1929年英、德、美三国工业生产指数。

然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是以资本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必然会导致资本过多、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投资消费失衡,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法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6.2%,英国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23.8%,1932年失业人数接近300万人,危机中出口贸易额下降了50%。

德国在1929-1933年间工业生产下降了40.6%,至1935年出口总额减少了69.1%,进口总额减少了70.8%。

经济危机期间,美国证券贬值840亿美元,破产的银行多达10500家,全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进出口总额均减少了70%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

(二)福利国家建设阶段
转变经济方式并不是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之于以前是完全不能兼容的,而只能是在某个关键领域率先转变继而产生连锁反应。

福利国家建设正是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那种近乎完全反
对政府干预的传统模式,把凯恩斯主义纳入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当中,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并发挥了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

凯恩斯主义在主要社会福利领域得到确立,即政府通过交替使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附之一系列其他政策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以社会保障和失业培训为中心的福利国家政策(杨德明,1992)。

其中德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开始于20世纪初,1942年德国政府制定关于政府救济的法令,统一规定了公共救助的享受条件、救助种类和程度,其救助资金75%来源于地方当局,25%来自中央政府。

丹麦一半由国家预算负担,另一半则由地方当局负担。

美国则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按实际情况分别负担。

而在英国、卢森堡、日本和爱尔兰则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

福利制度健全的英国,其福利国家建设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贝弗里奇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颁布的一系列保障法案,而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该阶段是福利国家的大发展时期(见表3)。

二战后欧洲国家逐步恢复生产建设,为福利国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福利国家也成为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手段,福利国家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获得大发展。

然而福利国家在解决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的作用远远大于对政治危机的化解,实际上政治危机的化解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福利国家如何可以认定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福利国家建设如何解决了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问题,对此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福利国家提升了消费能力。

福利国家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实践,是对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陷的一种补充(厉以宁,2009),它以强大的国民经济为基础,保障基本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消费需求上升,同时与需求相适应的消费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由资本主义产能过剩问题,对缓解投资消费失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西方国家由投资推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经济。

第二,福利国家优化了资源配置。

资源追求利润的本性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向来是一个矛盾体,二者之间如果没有相应的调和力量的介入就会偏向极端,福利国家当中,政府通过自身拥有的力量可以实现社会财富这一资源在二次分配当中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虽然事实上不可能。

反过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导向强化了政府干预市场,从而也就优化了生产阶段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得到升级转型。

第三,福利国家缩小了贫富差距。

福利国家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增加了国民的消费能力,不仅改善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效地刺激了需求,消费的内生动力得以显现。

1975年英国居民原始收入和最终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3和0.31,较之以前收入差距缩小。

同时从事与福利国家建设相关的就业人数达到了就业总人数的75%,产业结构也得到改善。

国家福利建设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但同时西方国家也处于低经济增长、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阶段。

在政府干预下,需求规模大幅度提高的表象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反而使得生产过剩问题不断累积,同时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造成了物价上升压力大于产能过剩带来的物价下降的压力,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此外政府收支逆差已
经使得政府难以维持高福利开支。

据统计,英国在1960-1975年间GNP平均增长率为2.6%,而福利支出年均增长率为5.6%,出现了连续长达32年的财政赤字,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丹麦的净外债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2%,瑞典占23.0%,挪威占20.2%。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石油危机(李天德、宗建亮、熊豪(2008)的研究显示石油危机与国际经济周期性危机保持相关关系)的爆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效率低下等为主要内容的“滞胀”一直困扰着西方国家,在“左派”和“右派”的批评与攻击中,西方国家纷纷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技术进步与金融资产推动阶段
战后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出现转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元霸权地位的瓦解,催生新经济格局,也创造出金融业的基础。

1974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14.4%,1975年失业率达到9.2%。

1973-1979年,美国平均产出率仅为2.12%。

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国内的能源危机,随即波及到西方国家的各个领域而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从根本上冲击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

1.技术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一场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造为主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时期。

经济危机逼迫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新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

早在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数据显示1982-2000年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贡献率达到了16.3%,而这一指标在2000-2008年达到了30.8%,其中信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技术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1970-1989年的20年间日本4.8%的经济增长率中1.5个百分点靠技术进步。

事实表明,在技术进步与金融资产推动阶段,技术进步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度主导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见表4)。

2.金融资产的作用。

金融资产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金融资产依据市场需求自由流动,发现市场价值。

事实上,金融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金融资产的膨胀极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见表5)。

而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依靠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技术相对落后,传统工业的发展面临困境,金融业发展滞后。

从表6可以看出当前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虽然金融发展依旧繁荣,但已经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疲乏的现状。

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对西方国家经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直到今天金融业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金融业促进了西方国家GDP的迅速提升。

以英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其金融业年均产出GDP约为100亿英镑,20世纪80年代已激增到400亿英镑,至90年代,金融业年均
产出约为500亿英镑,进入21世纪以后的几年间,英国金融业年均产出的GDP达到650亿英镑。

金融业对英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体现在金融业产出的GDP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的增长上。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金融业产出的GDP大约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到2006年,这一比重达到了6.8%。

另据统计,1997-2004年间,在英国经济的13大产业部门中,金融业增长速度最快,为5.2%,而制造业增长速度只有1.6%。

第二,金融是西方国家谋取全球范围内利益的重要经济方式。

但就美国而言,整个美国金融行业在2004年所创造的利润约为3000亿美元左右,同期美国国内所有非金融行业所创造的利润为5340亿美元,两者相差无几,美国金融行业创造了美国所有国内企业利润的40%左右。

同时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确定其金融资产的霸权地位,“滞胀”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长期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迫使金融寡头把闲置的、过剩的金融资产输往国外,造就了美国海外雄厚的金融实力。

1979年美国在海外投资新建和合并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银行所占比重为43.3%,比制造业的资产额要高出两倍多,其金融资产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

然而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都不能永远推动发展,它有自己的时代性。

西方国家推崇完全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相信市场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使得金融资产愈发膨胀,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出台救市方案,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以美国为例,政府直接参与金融机构重组,强迫企业改革,提供国家信用担保,并通过发行国债收购主要金融机构手中的不良资产。

通过美国的政策可以发现与新古典主义不同,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则成为了新凯恩斯主义思想的信奉者,强调政府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结论
时下,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对此研究一直不曾停止,尤其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积累的问题愈加暴露,急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当前国情,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审慎抉择,转变的根本在于国家经济规则的完善与深化,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方式的变革从来都是因势利导,依据市场需求做出的选择,自发性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主观性。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当然不能简单套用在我国,但单就经济规律而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某种程度上相似。

如何治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化解经济危机以及危机带来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始终都是各国努力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把西方的经济理论与实践化用在我国经济转轨之中,这将会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