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家庭管教的最高境界:不能无方,但求无为!
创造力,是指想象力、独创性、思维发散力、解决问题并产出成果之能力的综合素质。
它不仅是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也体现在科学、社交、生活情感体验与资源整合上。
创造力如何引导,这也是许多家长关注的重点。
现在流行“正面管教”,在我看来,其精髓是八字箴言:不能无方,但求无为!▋一堵五颜六色的“扣子墙”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家长听之任之就会自然形成的。
培养创造力,不能无方,而是合情合理有分寸地进行!在Julie的小学里,孩子们拉扯玩闹,衣服上的扣子常掉落。
清洁工捡到就积在个纸盒里,以防失主回来找。
扣子越积越多,清洁工就与老师商量,想找个妥当的方式处置。
大家都不愿把扣子丢弃,觉得说不定会有人会需要它们,老师索性成立了个“扣子项目”,让孩子们集思广益,商量出安置办法。
老师提出要求,用一个简便又直观的方式存扣子,谁想找扣子了,可以自行其是。
一个男同学的方案脱颖而出:把扣子放入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糖果罐里,在学校公共活动空间的墙上安几排板架,将这些盛着五颜六色扣子的罐儿放在架子上陈列起来。
谁需要扣子,直接在各个扣子罐里找;谁捡到扣子,往扣子罐里一放就好,省事方便!如此一来,各色各样的扣子被放在罐子里,浑然便捷地自成一格。
学校的“扣子墙”逐渐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扣子的增减,伴着新鲜的变化组合。
有的孩子们没遗落扣子,也会扯下扣子,贡献给“扣子墙”。
这绝对称得上是一种成功的“可持续性创新产品”!老师在发掘孩子创造力上,就用了“有方但无为”的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老师给了明确的游戏规则,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孩子们自由发挥。
几个方案出台后,放到桌面上一起讨论,哪个好,为什么好。
比如,另一个孩子也有“陈列扣子”的概念,但她的方案是将扣子一排排钉在旧牛仔裤上挂起来。
这虽然也有一目了然的美感,但多了道钉扣子的程序,会麻烦很多,不如“扣子罐”易于操作。
孩子们选出最佳方案后,既学到设计背后的考量,又有参与感!▋谁说睡着觉不能赚钱?荷兰女王或国王生日那天,举国欢庆,有一个传统,是王室送给民众的礼物,每人都能在所在城市划定的区域里,摆摊买卖东西,进行表演,当天的收益全归个人所有,不用交税。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哲学,也被称为“不为而治”,是中国古代孔子思想的一部分。
从字面上理解,无为而治的意思是在管理过程中不过于干预和主动干预,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和控制。
这种方法在小学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领导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为而治可以帮助小学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从而更好地定制教学计划和管理政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没有一个标准的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学生。
通过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过度干预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无为而治可以帮助小学管理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是孩子们的起点,他们正处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过度干预和控制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而无为而治则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责任。
学生在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无为而治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管理过程中,小学管理者应该更多地采取引导和协调的角色,将学生、家长和教师团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通过提供一个和谐、尊重和互助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和创造力,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无为而治可以帮助小学管理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素养。
传统的管理方式强调“权威”,管理者通常扮演着指导和控制学生的角色。
而无为而治则强调“智慧”,鼓励管理者放下权威身份,有意识地观察和理解学生的需求,用智慧去引导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通过无为而治的实践,小学管理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领导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服务。
无为而治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以及提升管理者的素养。
小学管理者应该在实践中更多地运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老子无为而治的例子
老子无为而治的例子无为而治是一个古老的治理理念,最早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
它强调通过减少干预和控制,以达到自然平衡和社会和谐。
虽然无为而治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治理方式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例子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几乎是自发平衡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无为而治机制使得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群能够相互依存和自我调节。
没有人类的干预,森林自然地生成新的植被,动植物之间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例子表明,不总是需要过度的干预和控制来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家庭和儿童教育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应用。
家庭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社会单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相反,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家长可以实现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组织和企业管理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在组织和企业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统上,组织和企业管理通常被认为需要严格的控制和指导来确保效率和生产力。
但是,一些成功的公司已经实践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他们将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下放给员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专业知识来做出决策。
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动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形成一个高效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四、公共治理的例子无为而治的理念还可以在公共治理领域得到应用。
在一个完全干预和控制的政府体系下,可能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让个别官员滥用权力,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反,通过实践无为而治的原则,政府可以减少干预,鼓励公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这种无为而治的公共治理方式可以增加透明度、公正性和公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去除过度的干预和控制,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平衡。
家庭教育应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无为而治——读《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结果》有感家庭教育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时刻为自己懂的太少而惶惑不安。
自从看了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父母课堂》杂志,深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增长了不少见识。
当读到《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结果》时,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现在也来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理解。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的一部伟大的传世巨著《道德经》,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人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做到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的“无为而教”也应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因势利导,不强迫孩子。
女儿小时候走路姿态总有点别扭,这很让我们伤脑筋,经过我们两夫妻商量,决定让她去学学舞蹈,培养她优美的姿态。
就这样,我们利用一个休息日,带她去了一个舞蹈班,试上了一节课。
也许是她被老师那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也许是她对舞蹈天生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她告诉我们她喜欢跳舞。
就这样,她跟舞蹈结缘了。
每次上舞蹈课,无论我们多忙,无论风雨,我们都坚持接送她,虽然舞蹈不是必修课,但在她们班,她的出勤率总是最高的。
每次有比赛或者舞蹈学校组织的表演,只要她想参加,我们都尽全力支持。
每当她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总是能得到我们的赞许;而当她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时,我们也会鼓励她。
女儿对舞蹈的坚持常常让我们感动,我相信我们对她的支持和我们的坚持一定也感染着她,使她奋进,使她永不言弃!女儿现在已经在学习六级课程了,其间多次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并经常获奖,家里堆满的奖状奖杯让朋友们看了很是羡慕,曾有朋友问我,你是想把你女儿培养成舞蹈家吗?我笑着摇摇头。
其实,我真的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
也许她将来的工作会跟舞蹈有关,也许无关,但学习舞蹈的坚持过程,这个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才是带给她一生无尽的财富啊。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放在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希望有所帮助!1、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都与众不同,都是带着不同使命来到你我的家庭,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作为家长,不能按照我们的要求让孩子成为我们认为的完人,而应该唤醒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让他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家长苛求完美只会抹杀孩子的天性,一个没有任何个性和特点的孩子很难成为未来领袖。
精神的陪伴,心灵的沟通,格局的放大,价值的体现,助人的乐趣,成就的梦想,鸡蛋里挑骨头地找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得到精神的富足,才是培养孩子领袖力的最佳途径。
中国式的母爱用近乎残酷和泛滥的爱,让我们的孩子一步步走向平庸和啃老。
以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好来戕害孩子的自理能力,用老母鸡式的翅膀竭尽全力罩着孩子不让他们经历风雨,只要孩子受到任何伤害,都归因为自己的疏忽,孩子任何的反抗都理解为挑战家长的权威,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这都是爱的扭曲。
用害怕来诅咒孩子,用担心来伤害孩子,渴望孩子长大成人,又害怕孩子离开。
希望孩子一步步成长,又经受不了孩子成长伴生的觉醒——这就是中国式的母爱——可怜有时候也真的可恨,大多数人都知道不对,但仍然愿步入后尘。
2、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而非成为我们渴望的样子。
适时地退出和放手,才是孩子长大的动力。
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远比只关注成绩更重要。
孩子自己学会做出决定,学会尝试,接受失败,挑战自我,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功课。
只要没有危险和方向性错误,让孩子“折腾”不愧为最好的散养。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做学问,但一辈子一定要做个好人。
智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情商可以决定一个人生命的宽度。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养”,而忽略了“教”。
所以对孩子从小的规则、规矩教育尤为重要。
一个孩子如果六岁之前没有形成规则意识,将来就很有可能做出挑战规则甚至无视法律的事,甚至有可能成为伤风败德之人。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作文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作文教育中的“无为而治”这事儿,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挺高深,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让一切自然发展,不要干预得太多。
听上去像是让孩子们在教育里自己去打拼,自己去找路子,这样就能更好地成长。
咱们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在咱们生活中究竟怎么表现。
先说说我自己吧。
上学的时候,我妈就爱给我讲“无为而治”的故事。
她说,教育孩子就像种花,花要自己长,咱们别老去碰它。
那时候,我还不太理解,只是觉得她在说什么“空话”。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我那特别有意思的班主任——张老师。
张老师这个人,平时特别随和,对咱们也挺放松。
上课的时候,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教学,而是喜欢用各种有趣的例子来解释问题。
比如讲到古代历史,他就会拿出一堆古装戏里的片段来,让咱们边看边讨论。
他特别爱用一句话:“让你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这句话听上去挺简单的,但咱们在实践中发现,真的挺有用。
有一次,我跟几个同学在课堂上讨论一个历史事件。
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不知道怎么解决。
张老师就坐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也不插话。
最后,我们在互相讨论中,慢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个过程其实挺有趣的,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有时候,家长们也会问:“那你们这么放任,孩子们会不会学坏呢?”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就像我那时候,虽然张老师不直接干预,但他会在旁边观察我们,及时给我们一些引导和建议。
关键在于,他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给我们答案。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表弟。
他的学习风格和我完全不同。
我表弟的妈妈特别操心,总是希望他能在每一门课上都做到最好。
她每天都给他安排各种补习班,结果弄得他自己都没时间去玩耍。
后来,表弟有一次跟我说,他觉得这些安排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我们聊了聊,我告诉他,有时候适当放手,给自己点自由,可能会让他学得更开心。
说到这儿,咱们再聊聊现在的教育环境。
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用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太实际,担心这样会让孩子失去竞争力。
其实,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把他们套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其中,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和仁义之道被认为是三个基本命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命题展开探讨。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代表着自然界和宇宙,而人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力求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外,中医理论也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内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主张政府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家,强调万物皆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政府只需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让事物自然生长,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耕种,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在一些政策和管理上,如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等。
政府只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政策,让市场和环境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三、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之道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
仁义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通常会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对邻居和朋友的关心等,这些都是仁义之道的体现。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与核心,蕴藏着的广博深遂的内涵和奥妙绝伦的哲学智慧,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这对于家庭教育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父母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保护、限制、干涉和替代,还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空灵有为的天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心愿,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成长。
以“无为而治”的手段达到“有为家教”的目的——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以身作则是“无为而治”的基础“无为”实际就是“大为”——无须太多干涉孩子,只需要树立榜样。
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说过:“闭上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走好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
”他打这个比喻是要求父母必须注意身教。
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
”因此,父母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父母,坚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实实在在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比如:父母叫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父母当然也不要这么做。
父母叫孩子要认真学习,父母是否也认真做好什么事给孩子看过?父母没办法做好,又如何要求孩子能做好呀?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
”作为父母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二、爱的教育是“无为而治”的表现教育如同建造一个房子,打好地基尤为重要。
作为父母,需要用心营造出家庭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孩子感觉身边始终有爱围绕着,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爱”, 让孩子快乐阳光地过好每一天,在微笑中入睡。
只有父母将爱给予孩子,孩子才能将这份爱传递出去。
一个阳光的孩子,不需要担心他的未来,他懂得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如何规避危险。
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吃苦,给予孩子世间最好的物质条件。
中国德育故事
中国德育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国德育故事。
故事一,《孔子讲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为人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风范。
有一次,孔子在国都鲁国讲学,有位学生问他,“老师,您说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学生们听了都不明白,“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孔子就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他说,“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很有智慧,他不用发号施令,不用刑罚威逼,国家就自然而然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就是‘无为而治’。
” 孔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和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强制和威逼来达到目的。
故事二,《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想要勾引唐僧。
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看出了她的真面目,三次将她打败。
最后,唐僧为了救她,用慈悲之心化解了她的恶念,使她放下了心魔,得以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慈悲和宽容是化解恶行的最好方法,只有用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才能真正感化他人,使他们改邪归正。
故事三,《岳飞与梁山泊好汉》。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有一次在梁山泊上遇到了一群打抢的土匪,他并没有像一般将领那样下令将他们抓起来杀头,而是和他们谈心,了解了他们的困苦和无奈,最终说服他们投身抗金大军,为国捐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胸怀,应该关心百姓疾苦,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感化和教化他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权力去压制他人。
这些中国德育故事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教育提出了深刻的启示。
无为而治
拿茶杯装茶,实在的地方无法装下茶水,当然是虚无之外方能容茶,是以无为方为有为,在于人各见事知机了。
这便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学校家庭教育张三丰使了一遍太极剑,问张无忌都记得了吗?无忌答:“忘记了一小半。
”想了一会,又答忘记一大半。
张三丰再使一遍,再问。
无忌答,还有三招没忘,冥想一会,说全忘了。
张三丰赞道:“忘得真快!”学剑招居然学到都忘了。
看似武侠小说中的厉害招数,其实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种体现,将老师所授,变化为自己所思,形成新的观点,老师所授成了学生创新的一种引导,一切自然而然,无为而治。
教育也需“无为而治”
教育也需“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要像煮小鱼一样,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教育也一样,无需对学生过多干预。
“无为”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天赋各异,有的人生来语感就好,有的人天生就对数字敏感,很多事情其实是基因决定的。
鱼生下来就会游泳,但你却怎么也不可能教会鱼飞翔。
可我们的教育恰恰就是要鱼学会飞翔,让鸡学游泳。
我们的教育须要回归自然,回归学生的天性。
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才的,不像流水作业的机器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毫无特色的。
你的孩子所擅长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你就对他强行干涉,让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而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可能做得更好,也更快乐。
孩子的成长要符合自然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
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化有痕教育于无痕,适当地点拨和影响,但绝不要有斧凿的痕迹。
在什么都讲求高效的时代,我们慢条斯理地顺应学生成长的规律,难免会让教育变得功利。
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就连学生也变得功利起来。
“诗的功夫在诗外”,应试能力的修炼自然也在考试之外。
语文教学更是应该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搞题海战术。
可是当我在尝试着跳出应试的“樊笼”,回归语文的本真时,却发现最大的阻力竟然是来自学生。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这个考试考吗,要是不考就别讲了。
”听到这些我不免心里为之一震,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完全为考试服务,培养考试机器吗?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而我认为教育是守护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替代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当的浇灌、护理。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吗?而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我们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吗?家长认为在学校教师讲的太少,作业留得不够多,于是又把孩子安排到各种补课班。
教育孩子很简单,无为而治悠然自得
有人说,“快乐教育”“赏识教育”“不要去打压孩子的天性”,还有人说“严是爱,宽是害”,“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那到底该听谁的呢?
其实教育孩子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懂得因材施教才是关键,我们要明白,教育孩子没有万能工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是灵活的,因为每个孩子无论是在性格,兴趣,天赋方面还是在适应能力,承受能力上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太活跃了,就要对他多立规矩,要不然他没有边界感,不敬畏规则,以后可能就会漠视法律。
而对那些比较胆小内向的孩子,我们就要多用赏识教育,鼓励他走出去,能够打破自我界限。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个孩子,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孩子既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也不能盲目的夸奖骄纵,既不打压他的天性,又要让他知礼仪懂规矩。
所以,如何才能掌握住这个火候,拿捏住这个分寸,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去深思的。
我们其实不用向身边优秀孩子的家长取经,也不用天天去查书,天天去咨询专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大人只需要多花点时间做自我反省就够了。
就像有句话说的“心对了世界就对了”,放在这里说就是,大人对了孩子跟着也就对了。
最后就能看到这样一个和谐的画面,大人在好好学习,孩子在天天向上。
我想这个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用心陪伴,无为而治,悠然自得。
”!。
无为而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为而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管理思想,其实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比如家庭管理上。
首先,在家庭中,无为而治的要义是不要干涉孩子的生活,要让孩子自己习惯行之有效的事情。
孩子要有自主权,自己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来管理自己的生活,而不靠家长催促及约束。
当家长当消费,而不是一再干涉孩子的决定,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孩子充满自信,并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其次,实行无为而治也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家庭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家庭的气氛不仅能为孩子营造自由舒适的环境,也能为关系发展提供有效的良好示范,使得孩子有一份健康的价值观以及完善的认知。
最后,把无为而治的爱体现在实际上也不容易,不仅要放弃自己的判断和牵引,也要接受孩子不良行为,耐心地去考察其背后的原因,努力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总之,无为而治在家庭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不断培养孩子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小学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
小学教育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快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小学的管理也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在小学管理中,该如何实现“无为而治”呢?“无为而治”不是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不干扰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力求最小限度地干扰,使一切自然发展。
具体的小学管理中,应该如何实现“无为而治”呢?首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主性,注重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校内部,可以鼓励孩子们开展自主性的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让学生因为老师的干涉而失去主动性。
在规定课程之外,让孩子们自己决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比如社团文化、课外活动等,让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进行学习、发现、探索、创造。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能够舒适、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有归属感,消除孤独和孤立。
班级管理人员应该耐心细致的聆听学生的心声,多方面倾听,多方面沟通。
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愿意学习。
学校应该创造出健康、积极、尽情发挥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放心地成长。
学校应该注重活动与学习相结合,让学习充满趣味性,让孩子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最后,要注重班级管理和家长沟通。
班主任应该做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工作,将学生的转化问题最小化。
对于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班主任应该针对个别情况,提供专项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尽量缩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隔阂。
总之,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是对自然发展以及规律所做的尊重和尽量减少人为干涉,以促进个体自主、情感协调、学习愉快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贴近实际情况,注重班级管理,有效沟通教育资源,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活力的小学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习。
无为而治读后感
无为而治读后感无为而治读后感(一)大家都知道,老子的“道”是自然无为之道,老子从“故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出发,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尤其是统治者就应当效法天道无为而治。
其实,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现实原因是:他看到统治者的强制妄为,认为统治者无休止的占有欲和权力是导致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
老子说,大路本来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路。
而在当时,我们都知道,“儒”、“墨”、“法”各家以仁义礼智,道德法令规范化社会,而这种“有为”主张只能使社会更加混乱。
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法令越严,盗贼越猖狂,儒家的礼乐等“有为”的主张也是导致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那么,究竟在现代,老子的无为又是如何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并不敢为。
”或许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伊索寓言的时候,就听说过“揠苗助长”的故事。
主人公为了使禾苗能快速长高,就自己用手去把它拔高,结果,几天之后,当他再去看这些禾苗的时候,它们都已经死了。
现在,我们都明白,万物都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破坏其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其实,“无为”在老子的解释中就是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
假如那位主人公能采用一下老子的思想,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无为”在生物的发展规律面前,绝对是神圣的。
其实,在管理现代社会上,中国的社会制度也要有必要学学老子的思想。
前几天,我在《看天下》这本杂志上就看到挪威监狱的生活描写,在我们眼中,这,才是真正的无为统治。
在挪威的监狱里,我们没有看到铁闸,高墙的牢房,只是一座座的木屋,整个监狱里只有一把老旧的手枪,犯人也无需要拷上枷锁,每个有分配好劳动任务的犯人都安分守己地在那里工作、生活。
没有一个犯人想过要逃跑,也没有一个犯人想要再回来这里。
奇怪的是,挪威这个国家的犯罪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真的真的非常的感慨,为什么中国的法律制度这么严谨,但犯罪率却是居高不下呢?我们的国家是否要学习一下挪威的监狱管理模式,是否要认真地研读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呢?从汉代到现今,儒家思想一直是处于学术界的显学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道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以“无为”来换取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小学管理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地方,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而“无为而治”正是一种能够帮助校方和老师更好地管理学校、教育学生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一、“无为而治”理论的起源“无为而治”是一种哲学的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德经》中。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一部著作,其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它主张的是,领导者应该采用隐而不露、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和人民,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是“无为”,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应该强行干预事物的运行,而是应该顺其自然,不做过多的干预。
这种“无为”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以一种柔和的、不强制的方式来管理事物。
这种理念在管理学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管理中,许多管理者都会借鉴“无为而治”的理念,尝试用更加灵活和群体性的方式来管理员工和团队。
这一理念在小学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无为而治”在小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1. 尊重个体差异小学生在身体发育、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在管理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校方和老师不应该强迫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来学习和成长,而是应该以“无为”来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一个常见的做法是,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小组讨论、游戏式教学、实践操作等形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无为”并不是指老师不做任何教学准备,而是指老师应该更加灵活和开放地对待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小学管理中,“无为而治”理念也可以帮助校方和老师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篇一:浅谈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浅谈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东山月我在前不久通过百度文库上传了《浅析老子的“无为”》一文,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我的思考,我再上传此文,好让大家对我的想法产生较清楚的感受。
对“无为”,我已经谈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给人无所作为的感觉,实际上,它是指那种很不引人注目的大为,是能产生更深微、更久远影响的行为。
能称为“无为”的行为,具有自然、和谐的特征,当中不包含算计和私欲,是出自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认识而自然表现出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既不会患得患失,又不会顾此失彼,是从一个高远的角度审视之后而采取的具体、细致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作为普通人,很难领会其高深的旨意和长远的价值。
一个只重实际、只重短期效益的人,就难以认可这样的行为,他们对这样的行为满不在乎、不屑一顾。
要有“无为”这样的行为,首先就要求行为的主体是具备高深认识的、胸襟开阔的、无私奉献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沉静、平和的心态下谦虚、耐心、细致地进行这种表面看来是“无为”的行为。
“无为”不是有人认为的那种高深莫测的行事方式,而是一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出其自然的行动。
对“无为而治”,人们都认为西汉初期实行得最好,曹岑是实行“无为而治”最受推崇的名相。
曹岑是怎样实行“无为而治”的呢?就是天天醉卧梦乡,不扰民,不生事,就是真正的无所作为,社会却因此而走向富裕。
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指像这样什么也不做而梦想大治。
当然,什么也不做应该比强行妄为更有利于社会的安稳和发展。
“无为而治”是既从高远目标着眼、又从细致之处着手,采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服务于社会的进步,把社会引导向理想的自然、和谐、幸福安康的状态。
“无为而治”重在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服务和引导,而不是强行要求社会改变,它不是急切地追求一时的成就,而是更成熟、更稳健、更全面细致地把社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无为而治”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具有大思维和高境界,要出自使全民幸福的目标来衡量该采取什么样的自然、合适的行动。
和孩子一起成长——无为而治
我对小孩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我的教育朝向我自己。
事实上,所有的有效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当外在教育不能转换化自我教育时,它无效。
在家庭这个道场里,你能试着对你的小孩不教育吗?当你做不到,你的修行功课来了——你做不到的地方,就是你自由卡壳的地方;那也是你小孩该向你学习的地方。
你过了自己一个关卡,他就会也过去那个关卡。
当你完全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他必然会成为一个好孩子。
人生所有的知识、技能是为自由开路的,当你人生有足够的自由——那说明你的智慧足够了。
如果你准备教出一个智慧的小孩,先开发你自己的智慧吧。
这智慧就是把你、把他带入道:做一个永远没有问题的人,从现在开始!教育,就是努力的变成一个非教育者。
教育小孩,事实上大部分和小孩无关,和你有关。
孩子是一面反光镜,他的出现是为了让你看见你。
当你完善了自己,你眼中必出现一个完善的小孩,你不信你试试?你不必撬动地球来改变世界,你只需撬动你的信念即可。
无为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做你自己,然后你的小孩自然变了,变成你理想中的他——他怎么变,都是你理想中的他的样子”这是摘自QQ空间里的一段话,对于近期教育处于瓶颈的我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最近是假期,本想借这个时间让孩子好好练练古筝,可她竟然公开对抗,大年初一为此全家闹了一场;初六那天又被我们两人修理了一番,还是没效果,只想玩耍、看电视。
后来反思了一下,在她练古筝的时候,我在上网、她老爸看电视,虽然现在还小的她讲不出道理,却已学会了反抗:可能是本能使然吧。
有点觉醒的老公先改变了策略:早上吃完饭后就坐到了古筝前开始了乱弹琴,听不下去的女儿出声了:哎呀,不对,是吧妈妈,弹得什么呀?!我接腔了:弹得不好才练呀,早晚会练好的。
她一听着急了,爸爸,这是我的古筝,我练……到了晚上,我又故技重演,果然她又来“添乱”:我来,轮到我了。
这可比每次提醒她“该练古筝了”,并且不知要吆喝多少遍,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带上指甲还得先讨价还价:“练几遍?五遍?——还是五首曲子每个一遍合起来的五遍”能把人气个半死,她却一脸的无辜。
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湘阴县袁家铺中学杨明皋江泽民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全民有责。
”而今,中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摆在了新世纪发展战略高度。
每当面对年轻的父母望子成才的一道道殷切的目光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关注孩子、关注教育、关注未来。
“新生代”决定着中国新世纪的胜负。
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责任承担起来,于是大教育观应运而生了。
所谓大教育观,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学校、社会、家庭有机配合的教育。
它要求学校和家庭相互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从而形成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师,在教育理论和育人经验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学校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所以指导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到了父母和教师的身上。
一、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太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位父母强烈而善良的愿望。
只是在很多的孩子身上,这种善良的愿望却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
重智力投资素质培养给独生子女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素质的严重弱化。
按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是世界出名的。
家长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观念有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生长。
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即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看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专横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的责任首要的就是对子女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德育,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分数。
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传世巨著。
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治”才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并非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家教上无所作为,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因势利导,不去强迫孩子,不与孩子顶牛。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不能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气,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能窥看别人的包,不能随便要家长买东西等等。
但并不是对孩子生硬地下命令,而是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并十分注重以身教去影响他们。
比如家长在动孩子的东西之前,一定先跟孩子打招呼,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使之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庭中的这种氛围,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习惯。
行为只有多次强化才会转化为习惯。
为了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及时的鼓励,哪怕很小的事情,孩子如果做好了,一定要表示赞赏,比如孩子的作业得了五星、考试表现好了或其它,作为家长都应郑重地对孩子表示祝贺,决不把这种祝贺看成是俗套和多此一举。
渐渐地,孩子对一些是非价值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
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
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要掌握无为而教,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
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
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
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
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素质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
这句话提醒着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
何谓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
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
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
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
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