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分析——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分析
谢昌凡 袁华萍 安徽财经大学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摘 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精神世界的需求显得日益突出。

我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幸福中国”概念,对于大学生群体更应该在践行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己对幸福的认识及实现能力。

本文从幸福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以及幸福的影响因素出发,以安徽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在追求幸福感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帮助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获得感
一、幸福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幸福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是理性幸福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对以往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性批判和超越,相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下的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最合理、正确的幸福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物质生活是幸福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精神生活。

虽然说幸福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但是缺少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那也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看成是幸福的全部内容,马克思认为,“物质享受一旦成为目的本身,它便会失去人的面貌。

”如果把幸福看成目的,那么物质就是过程,而一旦把过程看作目的,那将会失去目的与过程。

2.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幸福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因此幸福是具有社会性的,进一步说,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就是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个体的幸福构成了社会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对个体具有反作用。

二者辩证统一而存在。

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3.劳动和创造的统一。

如上所说,物质生活是幸福的物质基础,而劳动和创造则是物质生活的过程。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完全有理由假设: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

而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什么?最根本就是劳动和创造。

此外,劳动创造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4.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统一。

在这一点上,应当从人的本质说起。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生存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那就是幸福。

换句话说,人只有做自己,回归到“人”这一本质上,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进行劳动、创造,那么就可以达到自身幸福的状态。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体主观上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

但是快乐不是幸福的全部:幸福强调的是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快乐强调的是人本身对外部的事物不反感,感觉舒适。

简而言之,幸福等于满足,快乐等于不痛苦,由此可见快乐的层次并没有幸福高。

其次,幸福是一种客观表现,是内心情感的外在形式,具体表现为心理的客观满足及物质的相对丰富。

在这种意义上的幸福是从他人角度体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别人眼里的幸福”。

因为人心理的不可知性,但是能从客观的行动来判断,所以幸福也可有其客观性。

最后,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可以给幸福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内心的快乐的心理体验。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客观物质条件能够满足内心需求时的人类情感。

二、幸福的影响因素
熟知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找寻到大学生幸福感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的说,对解决相关不幸福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1.人的需要。

尼采说过:人的痛苦来源于对过高欲望的追求。

欲望就是过高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会感到幸福,条件是自身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幸福是人的活动目标,而需要则是人活动的内在动机,相反,如果人没有需要,那么就不会进行任何活动,也就无所谓幸福。

需要有高有低,需要和幸福是相关的,也就说明了幸福的层次是不同的。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每一层级的需要是逐步提高的,其实现难度是逐级递增的,相应的,达到更高层次时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感也是递增的,这种心理满足感归纳起来就是幸福。

简言之,人的幸福来源于需要的满足。

2.财富。

简而言之,财富是幸福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幸福不等
的治疗与服务。

3.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电子病例,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保障转诊信息的畅通,提高医疗的远程服务能力。

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医疗卫生信息建设方面的优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发展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为居民看病带来便利。

4.完善基层医疗保障体系。

按照分级诊疗的分工要求,对医保支付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以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为辅的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和常见病医疗保障支付体系。

继续完善居民医保门诊的优惠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比例,对于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实行差异支付政策。

五、结语
分级诊疗是我国医疗体系发展及完善的重要一步,通过推行分级诊疗,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及生活水平,推动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中,丰富分级诊疗的内涵,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可度及信任度,进一步推动“小病不进大医院”的理念。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引导,通过政策支持,财政鼓励,加强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俞亚光,章炜颖,吴继炎,金汉宏,扈峻峰,钱芳,范敏华. 杭州市江干区实施分级诊疗的做法及体会[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01:27-29.
[2]许栋, 王国斌,张明,张玉,彭义香. 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状及策略[J]. 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4): 11-13.
[3]赵芸,沈晓宇,黄庆,高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居民的就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 (1): 4-8.
[4]魏登军,黎夏. 国外分级诊疗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2):8-10.
[5]王帆. 基于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2):6-9.
[6]滕建荣.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J]. 中国卫生,2015,06:60-61.
作者简介:张钘媚(1995—),女,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吴美珍(1972—),女,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实 证 分 析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68
于财富。

财富狭义上指经济状况,结合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一旦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经济状况对人的影响力就变得相对较小了,也就是说在一定层次,幸福会受到经济状况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决定关系,换言之经济状况与幸福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财富及财富的获得会直接影响幸福。

财富是幸福的物质条件,自不必赘述,但是人有着比财富更高的需求。

财富的获得也会影响幸福的获得与程度。

中国古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劳动与创造的统一。

这二者都在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有的人认为获取财富的过程让人感到满足,有人认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进而得到社会认可是一种幸福,也有人通过财富的获取带动他人生活水平获得改善也是一种幸福。

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幸福的人都不会将财富看成是自己的最终追求,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之一,因为财富所满足的仅是低层次的需要,在高层次需求中,财富只能会越来越背离幸福。

3.环境。

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得到幸福,而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或限制才能实施,这些条件和限制的总称就是环境。

环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一个是客观的自然环境。

这其中社会环境对人体验幸福影响较大,这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的“破坏力”是明显的、急速的。

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除非自然环境骤变,否则人是会慢慢适应的。

4.人的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中,价值不是一种实体,它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人作为主体,其价值是指满足社会和他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的程度。

创造价值的途径是劳动,只有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中才能体验到幸福,在成功和满足后产生幸福的主观体验,所以社会价值是幸福的最终目的。

5.主观幸福感。

由于幸福感自身的形式是主观的,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感觉,所以一个人的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比如说拜金主义,权力至上主义等价值观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并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们,只能说互相的价值观不同。

大学生提高自身幸福感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幸福观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

只有将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连接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足够实现自我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幸福。

三、安徽部分高校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向所调查的学校随机发放《大学生幸福度调研》问卷以此了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

本次调查原定计划调查300名在校大学生,实际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94%。

其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

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年纪占35%,大二占41%,大三占15%,大四占9%。

在院校层次上,一本类占36%,二本类占31%,专科类占33%。

在专业分布上,人文学类方向占42%,理工科占51%,其他占7%。

选取的样本较为全面,具有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安徽地区大学生的幸福程度。

1.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分析。

在问卷的最后一个题目中,“如果最幸福是100分,最不幸福是0分,你觉得你能打多少分?”我们算得得平均分为7
2.55,其中最高分95,最低分60,没有出现60分以下的“不及格”现象,也没有出现100分的完美幸福。

按照频数分布来看,60-72.55分段占比19&,72.55-99分段占比81%。

在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幸福感是较为强烈的。

结合调查问卷题目的设置来看,这种幸福感体现在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上,但是大学生的幸福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大学生在追求幸福感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2.1过度重视物质财富对于幸福的影响。

在问卷中“你觉得影响力幸福感的来源于哪些因素(多选)”的问题中,96%的同学选择了家庭条件,91%的同学选择了就业状况,85%的同学选择了人际关系。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经常被挂在嘴边,大部分同学都把金钱当作幸福的必要因素。

我们应当看到,金钱对幸福有促进作用,但是不能把拜金主义当作我们的价值观。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金钱并不能像物质财富不发达的过去那样,左右我们的价值观,现在的影响作用会随着经济条件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减小。

2.2功利主义倾向。

功利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在问卷调查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干部的幸福感普遍比较低。

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在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中,经常是以任务为导向,轻视了部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此外,老师给学生干部的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应该承受的限度,这就强迫着干部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抛却了自身的幸福感。

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大部分时候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并不能抵消完成任务过程中放弃的幸福感,机会成本大于实际所得利益。

除了学生干部之外,我们所调查的高年级同学幸福感也是相比而言比较低的。

大四毕业生忙着就业,却苦于没有实习经历,所以就将自己至于巨大压力之下。

以上这些幸福感不高的群体,都是将目的作为自己的追求,而忽视了自身幸福感的需要。

3.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分析。

3.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需要加强自己的修养。

首先要对自己人格进行反省,要对自己价值观进行诊断,要完善人格,端正价值观。

其次,识别自身的需要层次。

在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重新制定目标,朝着更高的层次努力,而不是沉溺于已经得到满足的层次。

第三,需要正确认识幸福与不幸,即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要对自己的幸福或者不幸要有公正的评判标准。

最后则是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要知道幸福的获取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克服不幸福。

这与专业知识不同,这种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不断地生活积累中习得的。

3.2加强幸福观教育。

这是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比如说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要丰富幸福观的教育形式,完善其教育内容。

将幸福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育远没有将大学生置于实践中体会来得直接。

因为幸福是需要实际感受的,而不是通过说教让人得到的——一味的说教只会让大学生感到排斥与反感。

比如说在社区中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定期组织大学生支教等等能让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活动,将教育融入到实践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3.3社会各界应当努力改善大学生幸福感的来源。

幸福来自很多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等。

在家庭里面,经济实力是比较固定的,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基本性的,所以家庭方面需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贫穷并不能让人感到痛苦,我们应当“穷且志坚”,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

学校方面,如上所述,应当加强幸福观的教育。

社会方面,则需要政府加强思想引导,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做自己在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制定各种有利于大学生乃至全体市民提升幸福感的政策。

同时企业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而不是“只想摘果,不想栽树”。

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的问题是时代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幸福观。

其次需要社会各界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缓解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和焦虑。

最后,大学生的幸福建设不仅要有“幸福感”,更要有“获得感”,“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这种获得感能够轻松转化为幸福感。

相反,如果不讲“获得”而一味强调幸福,就容易流于空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陈祥兵.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0.
[3]罗皖.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 .
[4]杜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J].大江周刊:论坛 2013.
作者简介:谢昌凡,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财经大学13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袁华萍,女,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讲师。

2016年·9月·上期经营管理者
学 术
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