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进学解》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①先生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②仕途坎坷,进退无由;③甚至沦落到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
本段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思考3】对比诵读第1、2段,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段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2)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的悲惨遭遇。
(3)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思考2】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探讨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探究。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勤”与“思”的重要性。
【思考2】找出本段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句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读学习了“先生训示”和“学生对先生的训示表示诘难”的部分,本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先生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
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自责(3-5)
2.探讨分析:
【思考1】先生是如有什么作用?
(1)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三、文本研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借以大发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基础性问题,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质疑,交流解决。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训示(1)
2.探讨分析:
【思考1】找出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1.诵读、理解词语——学生诘难(2)
2.探讨分析:
【思考1】学生针对学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反驳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思考2】“诸生”是从哪几方面评价“国子先生”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
单元
选修(三)唐宋八大家——杂说
课题
《进学解》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专题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散文这种体裁:
2.现代散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散文的范围又趋于缩小。
书本:《唐宋八大家选读》第111-113中的“附录”,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解题
“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二)梳理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
2.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PPT: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本段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思考3】对比诵读第1、2段,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段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2)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的悲惨遭遇。
(3)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思考2】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探讨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探究。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勤”与“思”的重要性。
【思考2】找出本段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句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读学习了“先生训示”和“学生对先生的训示表示诘难”的部分,本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先生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
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自责(3-5)
2.探讨分析:
【思考1】先生是如有什么作用?
(1)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三、文本研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借以大发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基础性问题,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质疑,交流解决。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训示(1)
2.探讨分析:
【思考1】找出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1.诵读、理解词语——学生诘难(2)
2.探讨分析:
【思考1】学生针对学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反驳可分为几层?
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思考2】“诸生”是从哪几方面评价“国子先生”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
单元
选修(三)唐宋八大家——杂说
课题
《进学解》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专题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散文这种体裁:
2.现代散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散文的范围又趋于缩小。
书本:《唐宋八大家选读》第111-113中的“附录”,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解题
“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二)梳理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
2.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PPT: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