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近代思想观念的转换、 近代企业的创办、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近 代文明的追求与实践。思想观念的转换是推动和实现近 代化的首要条件。只有经济近代化,没有政治近代化是 行不通的。因此,那些在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 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抑或政治领域, 尤其是革命斗争领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都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 最快的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 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的时期;晚清政府统 治的后期,在民族资产阶级和清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近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思想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重农轻商。
★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缺乏(无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技 术 缺乏(无大机器生产的基础,只靠引进一些);人才缺乏, 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
4、林则徐、魏源等在主张抵抗侵略的同时,又主张学 习西方的长技,迈开了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5、洋务派是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集团,他们极力主 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比较务实。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的, 带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若干色彩,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某些特征开 始萌生。他们创办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 形式,以赚钱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由此 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序幕。
6、“新政”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化性质的全 面改革运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尽管清 政府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向近代 化迈进的步伐。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前十年,其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8、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产生之后,随着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 大,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阶级内部的不同力量在 不同的领域的不断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多 党合作、民主协商制(政治协商会议)。
保留民主党派。
民主改革、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文化
科技
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制 订科技发展规划。
14、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技和教育,而做到这一 点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任务和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 立的最终目的。
三、高考分析与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研 究、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教师对中国近现 代史的讲授以及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学习都以 “阶级斗争——革命史”为中心和主题。通过研 究我们发现,用它来贯穿中国近代史可以,但是 用它来说明中国现代史则很难。以近代化(现代 化)为中心,以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为 线索就能完整而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因为 以近代化(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 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所以具有深刻 性;
统战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 岸实现交流;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十六 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外交
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民族
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文化
科 技— 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
力”;《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硕果累累。
教 育— “三个面向”;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
—
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整风运动;“八字方针”(1960年冬);
七千人大会;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文革”
期间)。
错 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
—
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文革”。
外 交— 制定“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中美关系走向正常
—
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
近代科学家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产生。(为近代化 实践奠定了阶级基础)
使用大机器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重要表现之一)
阶段特征
领导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主要 是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和洋 务派;学习西方、发展资本 主义的思想开始产生;资本 主义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工 业形式多样,投资形式多样; 主要在经济、文化领域开始 了近代化建设。
整体发展阶段
(甲午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经济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 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清政府实行“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资本 主 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复;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
理论。
文化
科 技— 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不少方
—
面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教 育— 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
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阶段特征
成功与失误并存;基本 上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 开展建设。
飞速发展时期
(“文革”结束后—— )
经 济政治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十一届六中全会;改革开放;中 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一)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近 起步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 代 整体发展阶段(甲午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史
缓慢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中国成 立前)
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
现 代 史
曲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文革” 结束前)
飞速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 )
中国的 近代化问题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领域的 工业化、市场化和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 制化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 为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和目标。在这一 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全方位 的变化。
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军 事近代化。
军 清政府“新政”时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进一步促进军事近代化。
事 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国民革 命军成立。军事近代化进一步发展。
外交
清政府“新政”时期:改设外务部。
文化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近代化理论等)。
思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学说)。
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前期〉(民
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想〈后
期〉。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大、中、小学堂。
教
清政府新政时期: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颁布《奏定 学堂章程》,开始实施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
法;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重
视少数民族教育。
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阶段特征
发展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各个领域的发展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成果十分 显著。
(二)综合认识
1、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历经五届政府 :即清政府 (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二、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 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国 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 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 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 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不 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直到今天,这 一过程还在继续。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 富强、民主、文明。
★农业经济在近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经历过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严 重制约工业化的进程。
★政治环境——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在新中国成立 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侵华, 阻挠、破坏、制约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事业;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的压 制(南京国民政府)。
缓慢发展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建设事业有所发展
经济——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外交——一定程度上收回了关税主权,基本上实现了关税
自主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近代化建设事业基本上停顿。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近代化 建设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 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一 定的发展。
★社会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新中国成立前,科技、教育水平长期滞后(统治阶级 的重视不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基础薄弱,帝国主 义国家的长期封锁,党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受“左”倾错 误影响。
3、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洋 务派,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知 识分子、实业派、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11、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使中华民族赶上世界发展 潮流,将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改造成一个 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工业化国家,这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 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建设史。
12、中国要实现近代化,西方列强要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而压制中 国实现近代化。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 义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使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充满了希望。
10、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不能很快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是帝国 主义与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极力维护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以 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必须进行革命,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统治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 立了新中国后,中国的近代化迎来了曙光。
育 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陆续制定和完
善学制;使用具有民国精神内容的新教科书;出现具有西
方色彩的教育理论(蔡元培和陶行之的教育理论)。
科技
一批科技专家留学西方,回国后参与国家的近 代化建设。
文学界:“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从形式到
内容所出现的变化都符合近代化发展的需要。 社
会 史学界:“史学革命”;史学研究理论和史书体例
科 学
所出现的变化也都适应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中国马 克思主义史学创立和发展。
艺术界:绘画内容具有反映新时期时代特征的思想。
阶级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都壮大,先后登 上政治舞台,成立本阶级的政党,领导近代 化建设。
阶段特征
领导近代化建设的主要是资产 阶级;进行近代化建设的领域 十分广泛,成果显著;学习西 方由表面深入到本质;在近代 化的进程中也曾遇到过一定的 阻力,尤其在政治领域,但总 的来说是在发展。近代史起步源自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
经济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军事 外交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成立总理衙门。
教育 思想
科技 阶级关系 生产方式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 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林则 徐、魏源等“师夷长技”;洪仁玕最早 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的资产阶 级维思想产生——发展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 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政治
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变封建政治体制为资本主义
政 君主立宪制度 治 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 体 纲》;立宪派主张立宪。 制 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民主共和政
教育
创立人民教育制度,收回学校教育 主权,改革学制。
史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阶段特征
领导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 广大人民的建设热情十分高; 涉及到所有的领域;独立自 主与学习苏联经验相结合; 成就突出。
曲折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文革”结束前)
经 济政治
正 确— 《论是大关系》;中共“八大”;区分和处理社
现代史
迅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
经济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制定过 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基 本上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政治
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
统战 民族 外交
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 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