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乙肝表面抗原免疫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谢晓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乙肝表面抗原免疫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谢晓羽
发布时间:2023-06-07T08:37:09.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谢晓羽
[导读] 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方法学比较。
方法以来我院体检的2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血清标本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为标准,对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价。
结果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虽高于胶体金法,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灵敏度高于胶体金法,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步骤多,时间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批量检测。
胶体金法快速简便,单份检测,无需任何仪器,适合急诊检测,但灵敏度、特异性稍差,特别是针对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有漏诊可能。
因此临床检验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工作情况选用检测方法。
武汉轻工大学医院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方法学比较。
方法以来我院体检的2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血清标本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为标准,对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价。
结果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虽高于胶体金法,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灵敏度高于胶体金法,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步骤多,时间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批量检测。
胶体金法快速简便,单份检测,无需任何仪器,适合急诊检测,但灵敏度、特异性稍差,特别是针对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有漏诊可能。
因此临床检验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工作情况选用检测方法。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HBsAg);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肝脏的炎症,乙型病毒肝炎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80%~90%的人在感染HBV 后不出现临床症状。
在乙肝病毒感染后,人体内首先出现的免疫指标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其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可作为乙肝的早期诊断和普查指标。
该抗原的出现意味着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1]。
目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为代表,该法以其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复性好、无放射污染等特点被广泛使用;胶体金法是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可单份检测、便于保存、不需特殊设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初筛。
本文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阳性率、特异性间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 3月至2023年 3月在我院体检的200例体检者,选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200例体检者中,男性体检者有125例,女性体检者有75例,他们的年龄为18--72 岁,平均年龄为41.9±4.8 岁。
1.2 方法
抽取这200例体检者的静脉血4ml作为检测样本,将这4ml 血液样本分为两份,每份2ml。
一份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另一份血液样本采用胶体金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所使用的仪器为酶标仪,洗板机,使用的试剂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试剂盒和胶体金试条。
具体的测定方法为: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以分离血清,血清分离出后,分别应用两种检测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
1.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①用加样枪取对照血清、待测标本及质控品各50ul加入到相应孔当中并做好标记,封板,置37℃温箱中孵育30分钟。
②洗板拍干后,将酶标抗体50ul加入到对照血清、待测样本及质控品当中,充分混匀后封板,置37℃温箱中孵育30分钟。
③再次洗板拍干后,添加底物A、底物B各50ul,充分混匀后封板,置37℃温箱中孵育15分钟。
④将终止液50ul加入到各孔中,混匀。
⑤应用酶标仪读数,取波长450nm,读取各孔OD值,并计算出S/ CO 值。
1.2.2胶体金法
将胶体金试条条浸入待测标本10min(注意不要将标志线浸没),之后将试纸条取出并根据红线条数判定检测结果。
1.3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判定标准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时,其判定标准为:(1)如 S/CO 值< 1.0,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阴性。
(2)如S/CO 值≥ 1.0,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
采用胶体金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时,其判定标准为:(1)如检测线与对照线之间的红线为1 条,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阴性。
(2)如检测线与对照线之间的红线为 2 条,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
(3)如检测线与对照线之间并没有红线出现,则测定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进行X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的阳性率
胶体金法检测的阳性率为5.0%(10 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为5.5%(11 例)。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虽高于胶体金法,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检测的灵敏度
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检测结果作为标准(100%),胶体金法检测的灵敏度为90.9%。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灵敏度高于胶体金法,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据研究显示,我国大约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行为及密切接触传播。
由于乙肝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因此我国早已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作为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
正确及时地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人群,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目前,临床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主要有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两种。
胶体金法是一种免疫检测法,其检测原理为,将胶体金颗粒作为酶标记抗(HBs)的替代物,利用夹心法对血清及全血当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快速检测。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则乙肝表面抗原(HBsAg)就会在标记抗中形成HBsAb-HBsAg 复合物,并在固定膜与毛细效应的作用下形成红色条带。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阴性,则不会形成 HBsAb-HBsAg复合物,测试区也不会出现红色条带[2]。
从上述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应用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具有方便快捷、可以一次性检测大量样本和对检测设备无特殊要求等优点,因此我们可以在基层医院的健康体检中推广使用胶体金法。
但从另一方面讲,胶体金法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时也存在不足,如灵敏度较低、容易漏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低滴度标本以及容易受到标本溶血的影响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3]。
在本次研究中,胶体金法检测的阳性率为5.0%,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为5.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阳性率虽高于胶体金法[4],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认为胶体金法的特异度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相同。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但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 法)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人工操作的步骤,如加样、洗板、甩干等,并且也存在有许多影响因素,如试剂使用前有无平衡至室温,加样有无气泡溅出,加样在孔壁上的非包被区,洗板是否洗干净等情况,以上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结果。
所以其对检验人员操作要求更严格。
综上所述,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均能够有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但由于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略低,因此在临床上如果对血源的要求较高,在实际检验操作中,应在进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筛选的基础上再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以提高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王克成. 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测定HBsAg 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0(05).
[2]袁玲 .两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方法的比较[J].口岸卫生控制 .2006(03).
[3]周红保.两种常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2,16(14):276.
[4]王力达.不同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15):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