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诚贤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诚贤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父亲的口味重,和他半口假牙有关。
,,,。
,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
①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便会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
②不仅牺牲了原本无事的健康齿,还大片遮盖了上颌
③以前牙医技术真有些暴横,常为了安装几颗假牙
④这和他晚年喜吃咸辣及糜烂的食物有关
⑤他很少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
⑥这让味觉迟钝许多,不是弄到胃口大坏,就是口味愈来愈重
A.①②④③⑥⑤B.①⑤④②⑥③
C.③②⑥④①⑤D.③⑥⑤④①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
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
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
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
去了。
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
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
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
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
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
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
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
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
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
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
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3.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4.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
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3、下列各句加点处修辞手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
..寥落四周星。
C.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
..婵娟守空闺。
D.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的。
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
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
“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
”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
因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胜枚举别具一格干预孤独
B.不一而足独辟蹊径干涉孤独
C.不一而足别具一格干预孤苦
D.不胜枚举独辟蹊径干涉孤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二首
王昌龄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草枯萎,战马在原野上奔驰,轻快自如,战士们手拿装饰着兽角的弓箭,急速奔赴战场。
B.第三句交代战场地点,龙城是行军的目的地,战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投入到战斗中。
C.战士们听到四起的边声,顿生思乡之情;驻守南庭,时时刻刻沉浸在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中。
D.孤蓬离根,寒雁高飞,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出战士们深入塞外,远离故土的孤寂、凄凉。
2.本诗的五至八句是从哪些角度塑造将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3)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
(5)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郁乎苍苍。
(7)___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所而众星共之。
(8)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往边城的路有多远
杜文娟
①终于踏上了边城的街巷,小路枝蔓一样延伸到不知名的地方。
房屋是木板吊脚楼,路是青石板路,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样子,一切都是旧式的模样。
②在沱江的夕阳里放逐河灯,明明灭灭,流向下游的方向,又彳亍着,犹犹豫豫,回到身边。
沱江难道是倒淌河,沱江的水难道真的精灵鬼怪,知晓我的心思,猜透我的来意?
③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
不远的阁楼里,一位红衣女子,低了头,织着毛衣。
风摆杨柳,隔了我与她。
我在柳的这一边,歌舞升平,她在柳的那一边,静若处子。
一次次眺望,前无故人,一次次回眸,后无来者。
希望与失望,追寻与等待,焦苦之心,何处安放。
④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
翠翠在边城,边城有幽长幽长的青石板路,石板间长有蔚蓝的青苔,青苔间夹杂着嫩草。
沱江的水烟雨朦胧,氤氲潮湿,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流向一个渡口。
爷爷摆渡着过江人,希望翠翠在天宝和傩送家的吊脚楼上多待一些时辰。
翠翠却走在回家的路上,水鸭子和鲤鱼窃窃私语,为她送来夜莺的歌声。
毫无来由的,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翠翠,喜欢上了翠翠的边城,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短诗,名为《在边城的日子》。
完全是假想,完全是自以为是的边城模样。
雨丝、青石板、青苔、吊脚楼、少女,是那首诗的关键词。
自此以后,边城成为我向往和靠近的地方。
⑤清晨,坐在红漆桌前,忙完该忙的一切,将心仪的书藏在铺展的报纸下面,曲了脖子去看,低声翻卷书页,听到脚步声,赶快将报纸覆盖在书本上,装作学习报纸的样子。
午后,坐在红漆桌前,在稿纸上写字,咳嗽声传来,快速用报纸遮盖稿纸,心跳得慌乱。
那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文字,将我带进了天堂,神秘、广阔、自由、幸福,各种气息,蜂拥而至。
⑥某一日,一只喜鹊从后窗飞了进来,在我头顶惊慌盘旋。
赶快打开前门,想给她开辟一条生路。
门和窗全是透明的玻璃,她辨不清方向,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送上绝路。
她在前门与后窗反复碰撞,我蜷缩在更矮的地方,生怕阻隔了她的路线,影响她的出逃。
悲剧还是发生了,她撞到了白色的墙上,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变成了喜鹊的尸体。
不敢靠近,觉得她就是我自己,或者自己还不如一具尸体。
将尸体捧了起来,托在掌心。
捧着的不是一只小小鸟,而是自己的灵魂和躯体。
沉默,死亡那样的沉默。
⑦窗外有一株雪松,一年年生发,已经超过了更高的楼层。
而我,依旧在红漆桌前坐着,小心翼翼。
⑧很长一段时间,草坪里的夜灯熄灭以前,不曾休息。
靠在床上夜读,是我最大的幸福。
风声雨声,与我无关;风花雪月,相去甚远。
天明,继续行走在衣食住行的路上,走得歪歪斜斜,心神疲惫。
无数次幻想,脚踩大地,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⑨出发了,真的!
⑩首先看到了一滴水珠,悠悠的,坠在金色的橘子上,欲落不落的样子。
仰望久了,没有落下的迹象。
左顾右盼,有
船在江的左岸和右岸行驶,一侧叫湘江,另一侧也叫湘江。
雨就那么下着,打湿了整条湘江和橘子洲头。
我把手伸出去,接到了一手雨滴,两只手都接到了冬日的雨滴。
然后,将雨滴漏下去,双手合十,举至前额,信徒一样,三鞠躬。
⑾继续出发,在一条名唤金鞭溪的水边行走。
那朵带着露珠,掉落在我棉衣纽扣上的山茶花不见了,山茶花是白色的,洁白无瑕的那种容貌,那种唤作暗香的气息不曾减弱,反而更加诱人。
⑿春去秋来,落叶纷纷,一秋一秋地落,一春一春地过。
直到把那首短诗变成了旧作,边城似乎也是久远以前的事了。
如今,行走在翠翠走过的青石板路上,渡过爷爷摆过渡的沱江,听过天宝和傩送唱过的山歌,但依然,没有抵达边城,依然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⒀我在喧嚣的柳这边,精疲力竭,无所适从。
红衣女子在柳的那一边,悠闲惬意,一如既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帘柳丝,隔着两方天地。
我在边城的外头,她在边城的里头。
无法靠近,不能进入。
⒁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
(选自《文艺报》1.2.9,有删改)
3.“彳亍”一词在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作家名)的(作品名)中也曾出现,它准确的读音是(拼音)。
4.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5.文章由“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的第③段,直接转到第④段“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这样写从叙述的顺序而言是否有些突兀,请简述理由。
6.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笔下的《边城》的喜爱,对“翠翠”所在的“边城”的向往,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且深邃的思考。
B.第⑥自然段中的“喜鹊”是作者的自我象征,因此喜鹊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精神之旅的真实写照,透露了作者消极厌世的情绪,为全文定下了低沉阴郁的基调。
C.第⑨自然段独句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视觉上突出醒目,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行走在边城路上”的激动之情。
D.文章两次提到“红衣女子”这一细节,结构上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内容上表现了作者与“女子”之间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
E.本文作者将情感的投放,置于精神追求的层面,笔法细腻、情感真挚,于细微处感受人生,但又不流于琐屑和零碎。
文章内容质涵厚实,富有艺术张力。
7.“情景交融”是散文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
本文与《荷塘月色》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请试作比较分析。
8.“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
”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自身谈谈你的体会。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瞻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
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
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
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全、李翱、李贺等人。
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
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作雕饰。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
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上。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
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
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
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
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
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
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
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
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之与《水经注》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
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
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
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
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
”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
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
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
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
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
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
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