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分回概要(41-50)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欲取樊城,令徐庶为使劝降刘备,刘备不肯,曹操大怒。

无奈下,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地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

来到襄阳城下,刘琮、蔡瑁拒绝刘备人城,刘备只好前往江陵。

操至襄阳,蔡瑁、 张允 被加之厚爵,杀蔡夫人及刘琮。

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每日只能走十余里,很快被曹操的五千铁骑追上。

刘备一行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

在混战中,糜夫人受伤,投井而死。

赵云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救下阿斗,怀抱阿斗,左右冲杀,连斩曹操五十多员大将,威震长坂坡。

思考题1:
请分析本回书先疑赵云降操后写赵云杀敌救主所用写作手法,并根据赵云单骑救主的言行概括其形象。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手法。

先抖出糜芳说赵云反投曹操的“包袱”,再借张飞之口说出“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以加强悬念;随后又道出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接下来是赵云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赵云是忠勇的化身。

赵云近乎完人,缜密,沉稳,忠勇,自律……正是这些性格特点,让刘备和一生谨慎的孔明都对其欣赏有加,爱把其带在身边,将大任委托给办事妥帖的他。

思考题2: 结合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作者细致叙述了刘备从樊城撤退时,不顾自身危急,坚持携“民众数万”渡江,感动百姓的情景,突出了刘备“爱民如子”的“仁明君主”形象,寄寓着“仁政”理想:把恩泽加到每个百姓身上,争取其支持,也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赵云救得阿斗,但被困长坂桥。

曹操大军随后追来,张飞巧设疑兵,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张飞横矛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杰
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一时乱了曹军阵脚。

曹操几十万大军被吓退。

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关羽击退曹军。

关公、孔明、刘琦接应刘备投江夏,荆州军民投降曹操。

曹操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沿江而来。

东吴孙权集众谋士商议御操之策,孙权想借曹刘大战之机,夺取荆州城.因为荆州不仅地势险固,而且土地富饶,物产丰富。

孙权派鲁肃到江夏,借吊唁刘表为名见到了刘备和孔明,而此时诸葛亮正欲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于是两家共商联合抗曹之事。

思考题1: 你如何评价刘备掷子于地的言行。

参考答案:说法一:“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收买人心。

说法二:赵云在刘备艰苦创业的艰难时期,确实比阿斗重要。

他们有同生共死的深情厚意,刘器重且爱惜赵云,刘备没有必要演戏,笼络赵云。

刘备把妻小托付给赵云保护,可见高度信任。

之前,刘备还劝张飞不要错误地怀疑赵云。

思考题2:
本回中,张飞是如何吓死曹操一方的夏侯杰的?刘备又为何说他“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长坂桥上,面对曹操大军,张飞怒目横矛,三声大喝,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众军也仓皇逃窜。

张飞见曹军已退,便令拆断桥梁,示怯于曹方,致使再度追击,因此刘备说他:“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 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了促成孙、刘联合大业,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

孙权邀文武百官商议,东吴 张昭 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孙权倾向于鲁肃。

孔明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

东吴粮官 黄盖 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

亮怪孙权不问己破曹之策,肃又引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孙权信其言。

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孙权不可中孔明之计,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定,只得请 周瑜
(字公瑾)从柴桑回来商议对策。

思考题: 分析诸葛舌战东吴群儒的论辩艺术。

参考答案: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舌战,通过这场舌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诸葛亮的形象。

论辨技巧娴熟,或斥论点,或批论据,或驳论证,诸葛亮雄辨滔滔,举重若轻,一个大儒大智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周瑜从鄱阳回柴桑议事,在周瑜面前,东吴的文官武将各持已见,争论不休。

孔明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以献二乔可退操兵智激周瑜,瑜决计抗操,向孙权详细地分析了曹军的劣势。

权听瑜言,以剑赐瑜,拜周瑜为大都督,使其率军抗曹。

瑜向亮问破操之策,亮言权惧操兵多,未决绝;瑜入见权,孙权果惧操兵多,瑜为之开解。

周瑜于是嫉妒诸葛亮之才,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便派诸葛谨以兄弟之情说亮事吴,反被亮以骨肉之情说其事刘备,只得无功而返。

思考题:
孔明本为联吴抗曹而来,却为何认同周瑜降操,这是一种怎样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归谬法,欲擒故纵之计。

降曹本为保全妻子,而操拥有东吴后又要占有二乔(铜雀台赋为证)。

孔明故意提出献二乔与曹操的建议,以证明降曹乃自取其辱。

▲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孔明与周瑜一方面商议联合抗曹,另一方面又相互斗智。

瑜欲杀亮,调亮领兵劫操屯粮之所聚铁山。

亮言瑜不能陆战,瑜怒欲自往。

亮点破劫粮必被擒的理论,教鲁肃谏周瑜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

周瑜诳骗刘备来中军账,见云长立于备后,瑜大惊,未敢加害。

瑜于三江口败操兵。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决定用计除掉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曹操见周瑜夜窥水寨,便召集部下商量对策。

蒋干 为了立功,自称是周瑜的同窗,自告奋勇往江东去说降。

周瑜将计计就,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故意做出狂态,大谈东吴兵强粮足的情况,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蒋干入帐共寝,假装醉酒,故意让蒋干看见并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与东吴私通的书信;又故意两次说梦话,并让蒋干偷听到所谓江北密保,使其信以为真。

蒋干回到江北,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下令处斩深得水军之妙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为孙刘联军除去了水路进攻的一大障碍。

思考题:
俗话说:“曹操倒霉遇蒋干。

”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情节,概括蒋干中计的多方面原因。

参考答案:一是周瑜计设得高明;二是蒋干的盲目自信;三是曹操的生性多疑。

【内容赏析】
1. 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本回的主线是什么?
参考答案: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2.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毁书斩使。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3.
周瑜毁书才有三江口之战;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二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此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4. 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信以为真?
参考答案: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

”——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

“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5.
周瑜的反间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

密信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

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

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

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6. 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参考答案: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

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

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7. 人物形象
(1)周瑜: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

有卓越的军事才干。

★周瑜的每次“笑”的不同原因及反映的思想性格特征:①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

”(自信之“笑”。

为蒋干送上门来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嘲讽之“笑”。

表示
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心虚而说假话。

)③瑜笑而挽其臂(做作之“笑”。

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表示相信他,以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④大笑畅饮(麻痹之“大笑”。

表示见故人而高兴,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⑤佯醉大笑曰(自得之“大笑”。

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⑥言罢大笑(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讥笑蒋干竟来劝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三次“笑”,三次“大笑”,表明周瑜胸有成竹,潇洒自信。

(2)蒋干: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

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

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

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曹操: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中计。

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

(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诸葛亮在鲁肃前揭穿周瑜使蒋干中计之事,使周瑜更加嫉恨,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而孔明以为只需三日即可。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亮与瑜各写破操策于手心,皆“火”字。

曹操连连失手,派蔡瑁族弟 蔡和、蔡中 诈降东吴,周瑜再次将计就计。

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黄盖夜见周瑜,愿为诈降之人,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也去诈降。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思考题1: 简述周瑜实施的“苦肉计”的内容。

参考答案: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

(目的)黄盖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计。

第二天,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假装不服从军令,与周瑜顶撞起来,周瑜大怒,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

(内容)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结局)
思考题2: “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
参考答案:因素:知天:三天后必有大雾;知地:回来时顺风顺水;知人:鲁肃忠厚必能相助,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多次以鲁肃的“不解其意”、事事被动的愚钝反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思考题3: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了,“多智而近妖”。

你认为呢?请以“草船借箭”为例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同意。

孔明“料定”三日后有大雾且没有误差,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不符合客观实际。

何况,“对面不相见”的大雾中,孔明的20条船确实难以接近曹军水寨。

再说,长江水流很急,曹军船只可以靠岸停泊,孔明的20条船无法在江流中停泊。

可见,太夸张了。

(2)不同意。

孔明“算定”大雾,是有科学根据的。

孔明抓住曹操多疑性格,利用大雾,大胆冒险,完全符合心理情感的真实。

曹军弓弩手“约一万余人”,每人射几十枝,就有几十万枝箭;同时,孔明20条船,“各束草千余个”,每船得箭“约五六千”,并不难。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东吴参谋阚( Kàn
)泽受黄盖之命前去曹营献诈降书。

二蔡(蔡中、蔡和)使人密告黄盖受刑之事,操不疑泽,令还东吴。

操对甘宁、黄盖之降持疑,蒋干再次自告奋勇前往东吴探听虚实。

周瑜与庞统经过密议,又一次将计就计。

周瑜把蒋干安置在西山,蒋干夜访庞统。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后回东吴,却为徐庶识破。

思考题1: 相比于阚泽献书时的谨慎,曹操为何对庞统的连环计深信不疑?
参考答案:阚泽献书时曹操并未轻易相信,而是再三寻找破绽,如“非公能辩,则盖徒受苦矣”(黄盖语)。

深信庞统,原因有三:一是蒋干中计引荐;二是庞统名声在外,司马徽老先生曾扬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曹操亦想得之以与诸葛亮对抗;三是“连环计”表面上似乎真能曹军解决“水军多疾”的困难。

思考题2: 试分析本回书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承接前回书中的反间计、苦肉计及本回中的诈降计、连环计,实际上东吴多计连环,引曹上钩,而曹操连连中计,决定了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吴蜀联军。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徐庶为报刘备厚恩未揭穿庞统连环计的目的,徐庶利用庞统的妙计,终于从曹营脱身而去守西凉。

曹操以为胜券在握,于大船之上置酒设乐,大会诸将,面对长江,横槊赋诗《短歌行》, 刘馥 ( fù
)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失败已有先兆),曹操大怒,刺死刘馥。

操试调遣,西北
风起,大喜,程昱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南风,不以为意。

曹操开连环战船与东吴交战,袁绍的旧将 焦触、张南
自告奋勇前去挑战,却被吴将 韩当、周泰 所杀。

周瑜见曹操的黄旗( 三国
时的黄旗即为官旗)被风吹倒,旗角于瑜脸上拂过,想起一事,口吐鲜血昏倒。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

诸葛亮为治周瑜的心病,称能借来东南风,助周瑜火攻曹操,周瑜闻言,虽未用药,病已痊愈。

瑜派人于南屏山筑七星坛,孔明在七星坛上祭拜整日,终于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见风起,派 丁奉、徐盛 往杀孔明,孔明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

周瑜调军有方,亮亦调兵遣将。

黄盖出发往赤壁,程昱提醒操防诈防火,文聘前往阻止黄盖而不得。

火船顺风而下,火烧北船,曹军战船顿时一片火海,阵营大乱。

大火借着风势,一直烧到岸上的大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损伤大半。

操被张辽救下小船,黄盖追之,被张辽射中肩窝,翻身落水。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

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

曹操大败北还。

思考题1: 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参考答案:(1)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2)地利胜:南方多地方,北军不善水战。

(3)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

思考题2: 对比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成败的原因。

(参见上题)
参考答案: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刘晔、荀攸、许攸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

曹操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

袁绍则不善用人。

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只不过这回曹操变成了失败的强者。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曹操之所以会遭受惨败,主要
在于:(1)军事错误,犯军事大忌,如43回、44回诸葛亮和周瑜分析:劳师远征、水土不服、舍长取短(不习水战的北方军以水战方式战斗)、军心不一(相当一部分士兵是降来的)。

(2)战斗思想准备不足。

曹操在战斗之前就已经开始盘算胜利后在江东如何享乐,完全可以说明他骄傲、轻敌、匆忙出击,想一口吞下江东,对战斗的结果过分自信,有着这样轻浮的心态导致了他在赤壁之战中全线败北。

(3)诸葛亮借来东风,正当东吴军发起火攻时,大冬天突然刮起东南大风,风助火威,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兵船。

(4)对方周密谋划,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黄盖、庞统等人先后设施的反间计、连环计等。

(5)从当时的战略角度考虑,曹操之所以在赤壁惨败,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攻击屯驻于夏口的刘备残余势力,促成了处于弱势的孙、刘之间的联盟,并以夏口为据点向曹军发起反攻。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华容道义释曹操)
韩当救被射落水的黄盖回大寨医治。

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操败逃。

在奔往乌林的路上,被吕蒙追杀;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陆逊伏击;在往彝陵逃命时,又先后被诸葛亮在路上布下数路伏兵(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

曹操中了诸葛亮“虚虚实实”之计,率兵走华容道,却遭遇关羽的伏兵,曹操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到此,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后,诸葛亮欲斩关云长。

【诸葛亮的失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有人认为派关羽守华容道是诸葛亮的失算之一,其实还有很多:失街亭;未烧死司马懿;五丈原增寿失败;过分操心,事事巨细,导致后主无能;西蜀强大后,战略方针(没有认清当时三国蜀国最弱的形势,穷兵黩武,导致蜀国亡国)错误。

【曹操的“笑”“怒”“求”“哭”】
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

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

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

“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不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智谋不足”,“是无能之辈”。

这是用环境描写来反衬曹操之“顽强”“狡谲”的一面,说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曹操削平北方群雄,欲鲸吞孙、刘,为的是统一天下。

目下,虽败而大志不改,日后还要重整旗鼓再作较量。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要以“笑”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度过难
关。

所以说曹操败中的大笑是一种策略,真是狡谲之至。

作者用反常的“笑”来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正常的“怒”和“求”来对照笑,写出曹操性格的多侧面。

华容道上因积水难行,曹操命令士兵运草堵塞,又命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哭声于路不绝,他怒曰:“有死之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

”他把人马分为三停,有一停填了沟壑,他就践踏着士兵的尸体过沟。

等过了险境回头一看,只有三百骑随后。

这怵目惊心的一幕,说明了曹操极端自私和残忍的本质。

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为了保全自己,他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狠毒到了极点。

为了保命,杀气腾腾的曹操,也能低声求饶。

华容道上他欠身向关公求饶,用“春秋之义”打动关公。

曹操安全逃回南郡以后,总结这场战争,他不承认自己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在饮酒时他仰头大恸,以哭死去的谋士郭嘉郭奉孝,这时曹操就以此来影射这些谋士没有为他出谋划策。

就这样,他狡猾地推卸了战败的责任,使得那些谋士听了以后,默默地、惭愧地退了下去。

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狡猾、阴险。

作者在赤壁惨败这个最尖锐特别的环境中,通过曹操的“三笑”、“一怒”、“一求”、“一恸”,描绘出了一个奸雄的形象。

人物动作描写很传神生动,“马上仰面大笑”、“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在马上扬鞭大笑”,“忽仰天大恸”,“捶胸大哭”,动作幅度很大,夸张而有戏剧色彩,写尽了人物的奸诈虚伪。

思考题1: 以华容道“捉放曹”为例,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突出关羽“义绝”形象的。

参考答案:先写关羽想捉曹操并立“军令状”的理由,再写华容道上情感斗争:关羽以为“诛颜良斩文丑”解曹操“白马之围”已不欠他人情,要捉他;后想到自己“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没派人追,还是欠他人情,于是放了他。

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对比,突出关羽有恩必报、义薄云天的“义绝”形象。

思考题2:
“华容道上三笑一哭,铜雀台前大论古今”。

在华容道上曾“三笑一哭”的是何人?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并分析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曹操。

在败走华容道时的三番大笑,引出了孔明的三路追兵;而当他一旦脱险之后却又忽然“仰天大恸”,捶胸痛哭郭奉孝。

对此,毛宗岗评价道:“宜哭反笑,宜反哭,奸雄哭笑,与众不同”。

曹操为什么在该哭的时候笑,而在该笑的时候哭?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反常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