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平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3.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
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2.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15.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品味“蒸”和“撼”的妙处。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羨鱼情”隐喻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
17.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个人无所依附的凄苦命运。
(2)下列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途经零丁洋时所作。
B.首联“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对仗工整。
D.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诗人在个人前途无望时的失落与悔恨。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经问世,立即被人称道,并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任选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请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分析数词的作用。
20.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示例: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2.(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解析】【分析】(1)本首诗,“潇潇”和“淅淅”拟声词,“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
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
后
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
因此,诗中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分析出孤独寂寞之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⑵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3.C
解析:(1)C
(2)“此”指上面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解析】【分析】(1)C.这句诗表现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故选C。
(2)由诗意可知,“此“指的就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两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自身的反思,自己不从事劳动,却吃穿不愁,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心中愁苦。
故答案为:(1)C;
(2)“此”指上面劳动人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
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内容,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和分析诗歌主旨。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描绘画面时,需紧扣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如:芦苇生长于河边,茂盛青翠,向世界心情的渲染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天气转凉,苇叶上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雪,仿佛点缀于叶面上的细碎珍珠。
(2)“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明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主人公痴恋伊人,苦苦追寻,可伊人却行踪不定,求而不得,这三句塑造了伊人朦胧恍惚,可望而不即的形象。
表现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强烈意愿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
霜。
⑵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点评】⑴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1)楼台倒影;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
(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再现画面时,注意结合诗句,找出诗中景物。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薔薇。
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2)注意抓住“池水”‘蔷薇” 的特点。
诗意是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水晶帘幕轻轻摆动。
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生动形象地描画出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如同水晶帘动的清新静谧景象,美妙逼真。
表现了作者对夏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1)1、楼台倒影
6.(1)歧路;岔路。
(2)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解析】【分析】(1)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从题目来看,诗人送别友人去蜀州赴任,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岔路口,要和朋友分别了。
据此答题即可。
(2)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
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
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送。
⑵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然后根据诗歌大意去推测词语的意思。
第二空要在理解词语之后再从题目中找到能和词语意思匹配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7.(1)幽;悦
(2)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解析】【分析】(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
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故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幽”,作者的心境是“悦”。
(2)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
故答案为:⑴幽;悦;
⑵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
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A
解析:(1)A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分析】(1)A项“随意的韵脚变换”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可连续变韵,但并不是随意的,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的胸襟!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按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A
⑵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
⑵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9.(1)涵虚:指水映天空;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2)想要渡河,却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却因赋闲在家而感到羞愧,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涵虚混太清”意思的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端居耻圣明”意思是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端居:安居、闲居。
(2)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中“欲济无舟楫”,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故答案为:⑴涵虚:指水映天空;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⑵想要渡河,却没有船只;在太平盛世却因赋闲在家而感到羞愧,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当官却苦于无人推荐的心情,渴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