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前言
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而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正是本文所要举例阐明的。
要说明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释“文化”二字在这里的概念。
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而狭义的文化(culture)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而文明就是这种狭义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我们把《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中所用的“文化”理解成某个民族的文明。
在此,我们以世界上典型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为例子。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诞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她们的文明发展史各具特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外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即海洋文明,发祥于希腊文明,而罗马则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代西方世界的统治者。
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我们主要以大河文明中的古中国和海洋文明中的古希腊为分析对象。
东方文明的源头——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偏居一方,相对封闭。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发祥在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天然海港,海岛星罗棋布。
如果说“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那么希腊就是浩瀚碧海、灿烂阳光和众多海岛的宠儿。
一、政治特征
古中国的政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专制和中央集权。
由于生存空间封闭,古中国无法借助外部的力量。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
为了兴修水利,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古代中国人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
只有建立高度集权的国家政权,才能充分调动相对分散的生产资料和人力,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专制统治就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它的核心是土地。
⑤周朝时期,土地是当时判断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拥有土地意味着拥有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天子将一定的土地和子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以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并通过诸侯国不断开拓边疆。
这样的制度使周朝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最大的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大宗,成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层层递进,形成森严的等级。
它确保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从秦朝开始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从分封制和宗法制慢慢演变过来的。
与奴隶社会不同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就像是一座金字塔,塔尖为皇帝。
皇帝将地方权利集于一人,地方建立监察制度。
皇帝实行世袭,拥有绝对的权利,为分散的小农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皇权在此被一再神法,也是出于对统治幅员辽阔的国家的需要。
反观古希腊,高度的民主政治是希腊文明的一大亮点。
希腊为关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利于形成古代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而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人口过多,便无法负荷。
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过这种城邦人口的规模。
他认为一个城邦最适当的人口限度应该以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是观察其所能遍及的最大数目。
一般认为,城邦的公民数额不应超过1000人。
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其殖民范围遍及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区,参加殖民活动的44个城邦建立了139座以上的新殖民城邦。
航海生活方式将散居在各地的希腊部族联系了起来,使不同的希腊人群体即便远在天边(从雅典到黑海北岸的直线距离有一千二百多公里,从西班牙南部沿海到黑海北岸的海道更是长达四千公里)也能享有一种共同的文化。
同时,也能使希腊各城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政治独立,或者说使它们相互间能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政治关系。
这对于形成一个大型的政治共同体是不利的,但对于发展一种希腊式的古代民主政治却十分有利。
二、经济特征
古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具有个体性和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相结合,体现为典型的“男耕女织”形式。
小农经济是封
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这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铁犁牛耕的封建传统农业,农业文明都离不开灌溉。
由大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成为人口集中地。
大河不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充足的水资源,还为古代手工艺领先世界提供了条件。
古代中国的瓷器、丝绸,这些出名的工艺品连不开肥沃的土壤资源。
江西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江西的昌江及其支流成为运送物资,淘洗瓷土的重要河流。
有资料记载,当时人们安装水碓,运用水力来粉碎瓷土。
国内纵横的水道令古代中国有相对发达的内河运输,一定程度对国内的农、工、商业起积极的作用。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中国人自古有“靠天吃饭”的说法。
这里的“天”不仅是天气,还有地貌。
例如生活在平原的人民靠种地为生,生活在山地的人民的茶、丝业就较发达。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农民辛勤劳作,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死亡。
小农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的侵略行径。
这里也再一次体现地理环境对政治的间接影响。
古希腊的经济模式是航海贸易模式。
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但其陆地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为古希腊人航海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古希腊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开拓海外市场、抢占殖民地、实施海外扩张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入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后,由于社会分工的进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货币已开始普遍使用。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期间,各城邦之间的货币兑换业务已有发展,货币经营和高利贷已很普遍。
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在扩大。
古希腊各城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雅典经济发展更具特色。
雅典位于希腊半岛的东南部,西临地中海,当时通过地中海已有较发达的东西方贸易,因此,雅典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雅典的手工业作坊有一定规模,一般使用十几到上百个奴隶。
手工业作坊门类很多,有制陶、酿酒、造船、纺织、制革等种类。
雅典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中心,有发达的海上贸易。
它的海港在公元前6世纪就成了手工业生产的主要中心。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的海港比雷块夫斯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中心。
输出的商品有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输入的商品有粮食、牲畜、鱼类、木材、贵重的奢侈品及大量的奴隶。
与发达的商品交换相适应,雅典的钱庄和高利贷也随之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亦要求有相应的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议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
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三、文化特征
古中国文化科技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忽视逻辑推理,这是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所决定的。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所得。
例如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这些都没有进行科学推论和分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但是由于农耕的需要,农书在古代中国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对耕地的测量使古代中国的几何学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领先世界。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地理的阻隔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又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生根发芽的,虽然偶有外来文化成分有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吸收并发展适合自己的模式,例如佛教的传入,这令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古代中国的文学又有明显的地域性。
以唐诗为例,生活在边塞的诗人往往结合景物写出洋溢着豪迈悲壮气概的诗歌。
生活在水乡的诗人作品往往细腻动人。
古希腊文化与其开放的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的航海需要刺激了希腊人对技术的要求,造就了古希腊人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和理性的文化特色。
他们追究宇宙的来历,探索万物的真谛,考问社会的正义,诘问人生的目的,表现出求知爱智的思想特征。
与相对封闭的古中国不同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发展呈主动向外吸收学习的趋势。
希腊临近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易于学习东方两大文明的先进文化,转为己用。
希腊的哲学和史学的发展离不开东方的影响,许多希腊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学习考察,吸纳精华。
发达的航海业为游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与探讨已进入系统理论的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逐渐超越了东方,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而文化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易形成开放性的文明.而在内陆大河民族国家,国土辽阔,四周相对封闭,对外交流少,社会文化以某一点为中心,形成强大的内聚力,促使形成内向,封闭且包容性强的文明,并使之延续.
因此,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什么是文化》,龙应台著
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