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作者:姚慧高凯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13期
摘要: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引入常常会诱发高管层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这对于审计师评估被保险公司的风险和确定审计定价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基于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A股数据,深入研究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影响关系。

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引入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能够显著增加审计费用。

同时研究发现,在较低的内部控制水平下,董责险与公司审计费用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关键词: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审计费用;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3-0105-03
引言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是由公司购买,当高管层在履行管理职责时由于工作失误、不当行为而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民事赔偿的保险。

公司最初引入董责险的目的是转移风险,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诉讼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承保公司,由此提高公司风险承担能力和企业价值。

然而,董责险在实践中也会出现相反的治理效应。

购买董责险的公司在保护董事高管的同时也纵容了高管盲目自信、狂妄自大的行為,董事高管仰仗董责险的保护伞作用实施一系列激进、不合理的管理决策,致使公司陷入高风险的处境。

审计费用的披露自2001年以来就受到中国证监会的明确要求和规定,注册会计师有关审计费用的规定一般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而定,审计费用的高低往往向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着公司治理水平的相关信号。

注册会计师以风险为导向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对于存在高风险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会格外关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环节,同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将风险水平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延长审计时间、增加审计程序、搜集更多审计证据等,此时审计费用会因此增加。

而被审计单位的评估风险在可接受的水平时,便不会有增加审计程序的措施,进而不会增加审计费用。

此外,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的承保公司,为获取高额利润会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管,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控制在相应范围之内,董责险的购买是否会纳入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估计的考虑因素,董责险的购买是否表明公司存在高风险的可能性,助长被保险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增加了审计费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董责险的治理效应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关系还缺乏全面深入的探索分析。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A股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董责险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深入了解董责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为全面认识董责险的治理职能提供经验证据。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董责险的两种治理效应
董责险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经济体制,学术界对于董责险的治理效应一直存在争议。

其中,一种是激励监督效应,
其认为董责险的引入可以将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诉讼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解除董事高管在管理决策中畏缩犹豫、瞻前顾后的忧虑,激励高管积极进取、大胆创新,更多选取具有长远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提高了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创新水平。

另一种机会主义假说则认为,董责险的庇护兜底效用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惩戒警示功能,滋长了董事高管自利行为,诱发道德风险,使代理问题更为严重。

(二)董责险与审计费用
董责险的引入会激励高管大胆创新,承接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项目,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

审计师在面对企业可能承担高风险项目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的稳定性,通常会延长审计时间并增加相应的审计程序,因而审计费用会随之提高。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保险公司收取固定小额的保险费用却承担着巨额不确定性的赔偿款项,所以保险公司为获得承保利润,会积极履行监督义务以降低公司因不当行为导致诉讼赔偿的可能性,从而加强对董事高管的监管,避免其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同时会督促公司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任务,增加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所以会增加审计费用。

从审计事务所的角度分析,公司购买董责险向审计师传递出高风险的信号,审计师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高要求的客观需要。

所以审计事务所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会投入更多人力和时间,增加审计的范围和宽度,进而增加审计费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假设:
H1:董责险的引入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

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差异程度也会影响董责险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测试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合理确定审计费用。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内部控制质量良好的公司向审计师传递出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信息。

因此,审计师拟信赖控制测试结果,而相应减少后续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和内容,进而审计费用相应降低。

而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较差的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当公司购买董责险后,在如此低治理水平的管理环境中,董责险的庇护作用更容易诱使董事高管采取自利行为,转移个人责任,加剧道德风险问题。

审计师出于对董责险的敏感认知会降低对公司的信任,审计过程会要求增加审计程序,收取更多审计费用。

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与内部控制较好的公司相比,内部控制较差的公司购买董责险会显著提高审计费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选自沪深证券交易所2009—2019年的A股上市公司。

财务数据和公司信息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董责险自2002年引入我国以来尚处于发展不完善阶段,我国并没有强制披露的法律要求,故本文董责险的数据均通过手工整理,最终得到14 318组样本数据,其中有784组观察值购买了董责险。

(二)回归模型与变量定义
借鉴前人的研究模型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假设,设计出如下回归模型。

本文使用Stata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为减少极端值造成的误差,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具体变量含义见表2。

(1)
模型(1)用于检验H1,a1表示审计费用与购买董责险之间的回归系数,当a1显著为正时,表明购买董责险能够显著提高审计费用;当a1显著为负时,则表明购买董责险会显著降低审计费用。

为了检验H2,本文引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指标,本文根据迪博内控指数的平均值将小于平均数的观测值分成一组,剩余的分为另外一组,即分成高水平内控组和低水平内控组,然后再次对模型(1)进行两次回归。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2是董责险与审计费用的回归检验结果。

列(1)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后,董责险与审计费用的回归系数为0.102,两者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此外可以看到,经调整的R2等于0.683,先行拟合度较好,各个控制变量基本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这一结果表明,董责险的引入会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

因此,本文假设H1是成立的。

列(2)和列(3)为董责险与审计费用在内部控制调节下的回归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组,董责险与审计费用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低质量的内部控制组,董责险与审计费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由此,H2得到验证。

这说明,在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公司,由于缺乏相关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更容易诱发董事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审计师对于购买董责险的公司也更加敏感,认为公司管理更有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所以审计师会增加审计程序,进而提高审计费用。

结语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着重考察董责险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公司购买董责险会显著提高审计费用,并且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的公司中这一关系更加显著。

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公司在考虑是否引入董责险这一项市场化治理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其他治理机制的交互影响,充分发挥各治理机制的
正向治理职能,通过构建完善的内外部治理环境,协调平衡好各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最终达到最大化公司治理效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曾春华,李源.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会增加公司的审计费用吗?[J].审计和经济研究,2017,(4):46-55.
[2] 凌士顯.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增加:监督、激励还是纵容?——基于中国A股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1):51-60.
[3] 陈峻,杨旭东,张志宏.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J].审计研究2016,(4):61-66.
收稿日期:2021-03-29
作者简介:姚慧(1992-),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司治理研究;高凯(1990-),男,山东德州人,讲师,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