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习先秦诸子散文 明立身处世之道(教师版) 高二语文同步必背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第二单元习先秦诸子散文明立身处世之道
单元解读:
本单元文本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墨家的《墨子 兼爱》篇。
(一)先秦诸子百家主要代表流派的思想学说都在本单元中有所体现:
1.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原理,论述的是仁、义、礼等立身处世之道。
2.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
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待关系中的一方面,而《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德启示。
3.墨家提倡“兼爱”,主张爱没有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二)先秦诸子各家为文,“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
先秦诸子各家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儒家经典在论述道理时,善用譬喻、对比,论述观点时思路简洁明晰。
《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善于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墨子在论说时,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繁复,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能理解先秦诸子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能理解这些经典对自己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专题01: 读千年儒学经典修仁礼善德之道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论语》
1.了解著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以记
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圣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核心思想是“仁”。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礼记》
1.了解作者——戴圣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
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2.了解著作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
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了解《大学》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4.核心思想
“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孟子》
1.“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了解著作
《孟子》一书共七篇,属语录体散文集,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四)知识链接——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也可称格言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五)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二、课文内容梳理
(一)字音字形
1.《〈论语〉十二章》
①八佾(yì)②文质彬彬(bīn)③迩之事父(ěr)
④譬如(pì)⑤子罕(hǎn)⑥未成一篑(kuì)
2.《大学之道》
①庶人(shù) ②壹是(yī)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乍见(zhà) ②怵惕(chù tì) ③恻隐(cè)
④内交(nà) ⑤要誉(yāo)⑥羞恶(wù)
(二)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
1.实词虚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动词,接近,靠近。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如果,表假设。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③君子喻于义
喻:动词,知晓,明白。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动词,向……看齐,和……一样。
焉:代词,他。
省:动词,检查,反省。
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质:名词,质朴,朴实。
文:名词,文采,文饰。
野:形容词,粗鄙,缺乏文采。
史:形容词,言辞繁多,虚饰,浮夸。
⑥文质彬彬
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形容词,广大。
毅:形容词,坚强,志向坚定而不动摇。
任:名词,担子,担当的东西。
⑧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动词,停止。
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譬:动词,比喻,比方。
覆:动词,倒,倒出。
篑:名词,土筐,盛土的竹筐。
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副词,大概,或许,表揣测、估计。
施:动词,加,施加。
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动词,激发人的感情。
观:动词,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群:动词,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怨:动词,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⑫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名词,近。
事:动词,奉事,服侍。
⑬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动词,克制。
归:动词,称许,赞许。
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由:介词,依凭,靠着。
⑮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
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不敏捷,没有才能。
请:动词,请允许我。
事:动词,实践,从事。
2.词类活用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纠正。
)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
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名词作动词,实现仁。
)
3.古今异义
①譬如平地古义:平整地面;今义:平坦的地面。
②非礼勿视古义:不合乎礼节;今义:调戏,猥亵〔妇女〕。
③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用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聪明,智慧。
《大学之道》
1.实词虚词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形容词,光明。
②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安:动词,性情安和。
虑:动词,思虑精详。
得:动词,处事合宜。
③致知在格物致:动词,求取,获得。
格:动词,推究。
④家齐而后国治齐:形容词,整齐有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⑤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
本:名词,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2.词类活用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
②先齐其家(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③先正其心(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
④先诚其意(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
3.古今异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古义:始末,原委;今义:主要的和次要的。
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义: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今义:距离短的道路〔多就比较而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实词虚词
①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斯:副词,就,则。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②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动词,运转,转动。
③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今:连词,假如,如果,表假设。
乍:副词,忽然。
怵:形容词,恐惧,害怕。
惕:形容词,畏惧,戒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动词,求取。
⑤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推让,谦让。
端:名词,萌芽,发端。
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达:动词,流通,涌出。
⑦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足以:足够用来。
保:动词,安定。
2.词类活用
①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恶: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憎恶。
②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非: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错误。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名词用作动词,伤害。
(三)重点句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敏:勤勉。
就: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省:反省,检查。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补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读书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
任:担子,担当的远大。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东西。
已:停止。
」(《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已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同“智”,智慧。
惑:因惑,迷感。
忧:优愁,忧虑。
惧:畏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罕》)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7.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古代的圣王由于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四)文意梳理
《〈论语〉十二章》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大学之道》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四、文本研读
任务一: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观点是什么?
1.勤奋好学,言行谨慎,坚持不懈。
2.具备“仁”“礼”之道。
3.具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朴实与文采兼备。
5.以天下为己任。
6.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任务二:“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任务三: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
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任务四:《〈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则选文,在提升个人修养与处理国政方面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
《〈论语〉十二章》:孔子重点强调通过学习《礼》《诗》来提升修养,践行仁、义、礼,立身于社会,最终能够侍奉君主。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对于“三纲”“八目”的重要性,即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使意念真诚、端正内心,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进而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强调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并进而扩充到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层面。
任务五:《〈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则选文,在论述道理方面有何异同。
《〈论语〉十二章》:多用比喻论证,“譬如为山”“譬如平地”来论述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
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
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
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专题02: 逍遥浪漫藏大道自然无为隐深学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老子》
1.了解人物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
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
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
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了解著作
《老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二)《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2.了解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二、课文内容梳理
(一)字音字形
1.《老子》四章
①毂(gǔ)②埏埴(shān)③凿(záo)
④户牖(yǒu)⑤赘行(zhuì) ⑥泮(pàn) ⑦累土(léi)
2.《五石之瓠》
①大瓠(hù) ②五石(dàn) ③剖(pōu)④瓠落(huò)
⑤呺然(xiāo)⑥掊(pǒu)⑦龟手(jūn)⑧洴澼(píng pì)
⑨絖(kuàng) ⑩鬻技(yù) ⑪说吴王(shuì) ⑫有难(nàn)
(二)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1.实词虚词
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动词,揉合,用水和土。
埴:名词,黏土。
无:名词,中空之处。
②凿户牖以为室户:名词,单扇的门,门。
牖:名词,窗户。
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动词,踮起脚。
跨:动词,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
④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是: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彰:形容词,清楚。
伐:动词,夸耀,自我夸耀。
矜:动词,夸耀。
⑤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物:名词,人,众人。
处:动词,为,做。
⑥自知者明明:形容词,圣明,明知,明察。
⑦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所:名词,地方,处所。
亡:动词,精神消亡。
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抱:名词,两臂围拢所抱的大小粗细。
⑨执者失之执:动词,把持。
⑩常于几成而败之几:副词,接近。
⑪复众人之所过复:动词,弥补,补救。
2.词类活用
①其未兆易谋兆:名词用作动词,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
②常于几成而败之败:名词使动用法,使……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