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红字》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红字》的解读
【摘要】小说《红字》用象征的手法,揭示清教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制,宣扬人性的张扬,赞美对幸福的强烈追求。
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红字》进行解读,更能明晰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女性主义;《红字》;霍桑
一、小说《红字》的内容简介
霍桑作为19世纪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红字》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通奸被佩戴红色“A”字标志,她勇敢地接受了谴责和惩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A”的含义,彰显了女性主义。
该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时代背景是加尔文者派统治下的波士顿,当时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殖民地时期社会非常黑暗,当局和社会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进行残酷的摧残。
霍桑从社会现状入手,描写了一个少妇——海斯特·白兰的爱情故事悲剧,她年轻貌美,却在婚姻上遭到不幸,嫁给了身体畸形而且多病的术士齐灵沃斯,根本没有爱情可言。
后来齐灵沃斯在海上失踪,杳无音讯,在这种生活状况下,海斯特·白兰不愿受不合理婚姻的束缚,与有气魄的青年牧师丁梅斯真诚相爱,并生下了女儿小珠儿。
她也因此犯了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被戴上了象征“罪恶和耻辱”的红A字[1]。
《红字》是一个爱情悲剧,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挖掘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使普普通通的人和事在特定的环境中散发出奇妙的色彩。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红字》的解读
(一)“红字”象征传统和清教的愚昧陈规
《红字》第一章序曲简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历史背景,波士顿小镇的刑台和监狱象征性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清教思想异常浓厚的时代。
在《红字》中,海斯特·白兰是一个坚定而神奇的女性,她由于和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犯下了基督教“十戒”中的一戒,即通奸罪,因此她被投入监狱之中,法庭判她有罪,她被惩罚在刑台上站立三个小时当众受辱,而且被要求终身佩戴代表通奸的红色的字母A,这是对海斯特·白兰的羞辱,是一个女人罪恶的体现和证明。
“清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伦理价值,主要为虔诚、诚实、节欲、自我完善等。
从清教的最重要的加尔文主义来看,海斯特·白兰是罪过而堕落并生而有罪,任何人都要靠上帝毫无条件的恩典,没有人有能力使自己从堕落的罪人变成坚忍永恒的圣徒。
海斯特·白兰站在审判台上,被要求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时候,她为了捍卫爱人的名誉和纯洁的爱情,没有选择虔诚和诚实,她宁愿受罚也没有说出来他的名字。
作者霍桑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他又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
海斯特·白兰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自然的品质,表现出追求爱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道德、宗教无关的思想,霍桑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受到不合理的婚姻束缚,为清教社会所严禁的通奸罪而受罚的故事,暴露了当时殖民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批判了清教的愚昧和传统陈规。
《红字》谴责不合理的婚姻,但没有充分肯定不合“法”的情感,也没能完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海斯特·白兰无法面对她与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就像她所说“……珠儿也是我的折磨!是珠儿叫我还活在世上!也是珠儿叫我受着惩罚!……”小说的结尾,齐灵渥斯在死前“良心发现”,把他的遗产全部留给珠儿,这些也体现了《红字》里霍桑对待清教的矛盾性特征。
(二)反映出女性的反抗和坚强不屈的品格
海斯特·白兰在形式上接受了惩罚,胸前佩戴代表通奸罪恶的红色A字,在思想上她却没有真正接受那些社会道德规范。
《红字》通过大量的文字,特别是心理描写,表达出她的无所畏惧、勇敢的性格。
海斯特·白兰像一个勇敢的天使,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承受一切,她丝毫没有畏惧佩在身上的A字,而是把字母A 靓丽地绣在自己的胸前。
她能够“昂头挺胸地从人群指指点点中走过……”海斯特是一个敢于向愚昧的传统宣战的女人,是一个敢于争取个性解放的女人,显示出女性的反抗和坚强不屈[2]。
她精心刺绣那红字,不仅出面坚决捍卫自己教养女儿小珠儿的权利,当长官打算把珠儿带离海斯特身边单独进行抚养时,海斯特歇斯底里,努力要求把孩子归由自己抚养。
她还刻意地打扮她的女儿小珠儿,尊重孩子的狂野天性,自己努力地培养她成人。
她一边受着前夫齐灵渥斯阴魂不散的威胁,一边靠针线活度日,靠自己的本领生活,独自负起抚养着女儿珠儿的责任,作为母亲和女人,她更是勇敢和坚强的。
而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相比,他是无形的红字,他是怯懦的,他不公开忏悔自己的“罪孽”,受内心的谴责。
把自己的爱和感情视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整整挣扎了七年,但他要严防外界的窥测,所以通过内省而赎罪。
最后他虽然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努力让自己道德得到净化,灵魂得到飞升,但他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爱的正当,更不用谈与旧的精神体系决裂了。
通过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的对比,更加映衬出海斯特·白兰,女性的反抗和坚强不屈的品格。
(三)赞美女性的善良和独立的人格
海斯特·白兰自从被示众惩罚,佩戴具有象征耻辱和罪行意义的红色A字之后,她像被钉在耻辱柱上,几乎身边的每个居民都排斥她,都不愿与她交往,所以她就像与这个城市隔离一样。
但是,海斯特·白兰宽容、纯洁,她依然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她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帮助别人,表现出来善良、宽容和助人为乐的美德,所以后来海斯特·白兰,将珠儿嫁到欧洲贵族家中,过了一段日子又回到了原来的殖民地,而且还重新戴上A字,她独立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美德受到了当地人的接纳。
牧师丁梅斯代尔却不同于海斯特·白兰,他受红字的巨大压力,内心受到煎熬,不断自省,但他不愿放弃神职,使他犹豫不决而退缩,但那个红字犹如刻在他的心里,折磨着他,心中的红字,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几乎把他逼疯了。
海斯特·白兰具有独立的人格,一边顽强地生活着,一边还担心着情人的安全,她不忍情人被折磨致死,为拯救失去生活勇气的牧师,海斯特·白兰提出了逃亡的计划,劝牧师离开小镇,到自由美好的地方去生活,过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这显示出了自然人最起码的要求。
反观齐灵渥斯,他是红字的制造者,他那丑陋的外貌正是丑陋灵魂的写照。
他选择了让丁梅斯代尔受煎熬的复仇手段,实际上成了阻止了他赎罪的恶魔,他和海斯特的结合虽然出于个人幸福的一己之私,也无可厚非,但当他把恨和复仇作为生活目标时,反倒堕落成“最坏的罪人”,失去了复仇目标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歌颂女性的忠诚爱情
按照当时的教规,海斯特·白兰只要交代奸夫的姓名就能赦免,否则要受惩罚。
为了保护爱人,当海斯特·白兰面对被当众凌辱和惩罚的时候,她仍然保守着秘密,把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埋在心底。
当海斯特·白兰在绞刑架上抱着孩子示众接受了惩罚,并且终生佩戴鲜红的代表“通奸”耻辱的A字,她坚强地挺着。
而且后来,源于对所爱之人的眷恋,她不但在生前不肯远离他所在的教区,带着小珠儿在郊外偏僻的茅舍,过着孤寂的生活。
在丁梅斯代尔死后,她决然放弃了与女儿的优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尸骨的波士顿故地,而且她还重新戴上红字A,死后与丁梅斯代尔合葬在一个坟墓,陪在他身边,守护、偎依着他,还把A 字刻在坟墓上[3]。
《红字》人物的结局和故事的开头一样,海斯特·白兰仍然生活在波士顿小镇,直到离开人世,墓碑铭文“漆黑的土地,鲜红的A字”。
她的举动是对教权和封建政权压迫下的自由爱情的宣誓。
虽然统治者认为她有罪,但她通过精神不断上升,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在她的感召下,丁梅斯代尔虽然一度退却,最后,他在枷刑台上的自我忏悔,扯开上衣,像人们展示烙在他胸口的红色A字,这个A字也是烙在他的心里的,这是爱情的升华。
《红字》里海斯特是崇高道德的化身,她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红字》通过海斯特表达了当时社会现状和人类命运,探讨了人类“善”与“恶”的哲理,海斯特用勇敢、善良和忠诚把胸前罪恶标志的红色A变成了天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