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化疗期中医药证治规律研究
围术期乳腺癌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
腺 癌 患 者 的 中 医 辨证 分 型却 鲜 见 报 道 。更 未 形 成 期 的解 释 为 : 患 者住 院 准备 手 术 到术 后 出院 的这 从
共识 。鉴 于此 , 我们 对 10例 围术 期 乳 腺 癌 患 者进 段 时间圆 由于乳 腺癌 患 者术 后 化 疗 常在 1周 以后 0 。 行 中 医证 型 的 观察 并 探 讨 其 与 临床 病 理 因素 的关 启 动 ,因此 本研 究 将乳 腺 癌 围术 期 概 念界 定 为 : 入 系, 为该 期 患者 中 医药 治 疗 提 供 客 观 依 据 , 报 道 院确定 治疗 起 至术后 1 的 时间 内。 现 周 如下。 22 问卷 设 计 通 过 中 外 文 献 、 中 西 医辞 典 、 . 名
调 查 法 采 集 中 医证 候 要 素 和 临 床 、 理 等 信 息 , 用聚 类 分 析 和 卡 方检 验 , 结 该 期 患 者 的 中 医证候 特征 并 分 型 , 析 围 病 运 总 分
术 期 前 、 证 型 与 年龄 、 业 、 后 职 带瘤 时 间、 临床 分期 、 理 类 型 、 巴 结转 移 数 的 关 系。 果 : 前 全 组 均 以肝 气郁 结 兼 肾 气 病 淋 结 术
亏 损 比 例 最 高 (30 ; 后 第 1日气血 两亏 兼 脾 气 虚 弱 和 气 血 亏 损 兼 脾 失 健 运 型 占 8 . ; 后 第 6 日 中、 年 组 心脾 6. %) 术 1% 术 0 青
两虚 分 , 占 6 . 、 88 , 5 1 】 83 5 .% 老年 组 气 阴两 虚 为 5 .% ; 力 劳 动 者 术 后 第 1日气血 两 亏 兼 脾 气 虚 弱 高 于其 他 组 : % 00 脑 临床 分
近十年恶性肿瘤中医治则治法进展
近十年恶性肿瘤中医治则治法进展吴时礼;徐振晔【摘要】以恶性肿瘤及中医药为关键词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近十年临床医家对恶性肿瘤所采取的治则治法.恶性肿瘤总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扶正祛邪,而具体的治法方药各个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体会则各有偏重.恶性肿瘤治则治法的确立应当基于明辨患者的正邪盛衰为前提,并将患者所接受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案纳入考量,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恶性肿瘤;中医;治则治法;综述【作者】吴时礼;徐振晔【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恶性肿瘤已成为全世界的多发病及常见病。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具有攻伐性质的治疗方案,稍有不慎则使肿瘤患者基础情况急转直下,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或导致人瘤俱亡,直接缩短肿瘤患者生存期。
恶性肿瘤的治疗思路仍处于摸索阶段。
经过长期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以及反思,人瘤共存、带瘤生存、多学科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观念正逐步兴起。
以人身机体“平和”为根本原则的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为了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治则治法,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我们在此总结归纳近年来各中医肿瘤学者对恶性肿瘤所采取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进行分类综述如下。
扶正祛邪并举周仲瑛[1]认为肿瘤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其中祛邪法、扶正法地位相当。
林洪生[2]结合“养正积自除”、“去其所害,气血自生”理论,认为扶正、祛邪彼此互助互合。
潘敏求[3]也认为扶正抗癌应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扶正与祛邪二者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
具体的扶正、祛邪治法分论如下。
1.扶正法刘嘉湘[4]认为恶性肿瘤应当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正气充足,机体具有足够的能动性,方能遏制邪气,同时机体才能够耐受攻伐之品的损伤。
张培彤教授治疗化疗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经验
张培彤教授治疗化疗期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经验作者:贺忠宁张培彤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原发性肺癌发病率高、生存期短、治疗难度大。
张培彤教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并分析了张培彤教授治疗化疗期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经验。
张培彤教授认为积聚病本就存在正气亏虚、癌毒内陷,加之化疗作为外来“毒邪”侵袭,加重了患者正气虚损,导致气血亏虚、脾肾失养。
因此,原发性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治疗思路重在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祛瘀化痰、减毒增敏。
张教授在此治则基础上灵活用药,随证化裁,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化疗;益气养血;健脾益肾;张培彤〔中图分类号〕R273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2.008〔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primary lung cancer is high, the survival time is short, the treatment is difficult. Professor Zhang Peitong has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work of cancer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professor Zhang Peito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rimary lung cancer in chemotherapy stage. Professor Zhang Peitong believes that the accumulation disease exists deficiency of vital qi, cancer toxin invagination, plus chemotherapy as a foreign "toxin" invasion,aggravates the patient's deficiency of vital qi, leading to deficiency of vital qi and blood, dystrophy of spleen and kidney. Therefor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during chemotherapy is focused on invigorat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kidney,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resolving phlegm, reducing toxicity and increasing sensi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rapeutic principle, professor Zhang applied drugs flexibly and mad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and obtained significa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Keywords〕 primary lung cancer; chemotherapy; invigorat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kidney; Zhang Peitong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登记数据显示,中国原发性肺癌发病率5.73%,死亡率4.59%,发病率、死亡率均为恶性肿瘤首位[1]。
中医体质与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关系
肿瘤 的病 因分 为内因 和外 因。内因是五脏 六腑 蓄毒 、 气血
流行失 常、 七情失和 、 患者本 身体质等因素。外因包括六邪风寒
指出, 体 质是一 种 客观 存 在 的生 命 现象 , 是个 体 生 命过 程 中, 在先 天遗传 和后天 获得的基 础上 , 表现 出 的形态 结构 、 生 理 机 能 以及心理 状态 等 方 面综 合 的 、 相 对 稳定 的特 质 。这 种 特 质 决定 着人体 对 某 种 致 病 因 子 的 易感 性 及 其 病 变 类 型 的 倾 向 性 。体 质 的差异现象 是先天 因素 与多 种后 天 因素共 同作 用 的 结果 。 因此 人 类 体 质 问 的 共 性 是 相 对 的 , 而 差 异 性 则 是 绝
化 疗。
关键词 : 中医体 质 ; 化疗 ; 毒副反应。
中 图分 类号 : 1 1 4 7 3 . 6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0 4 — 0 1 6 9 — 0 2
目前肿瘤在 全世界的治疗分为 3种 : 手术 、 放疗和化疗 。有 研究显示 , 超过 8 0 % 的肿瘤 患者 做过化疗 。化疗对 患者 的体质 有一定 的要求 , 而且化疗后 副作用 逐渐显现 , 导致部分 患者 化疗
质学与肿瘤 的关系。 1 中医体质学及分类 1 . 1 中医体质 学是 中医基 础理论 的重要部 分之一 。其 概念 在 1 9 8 2年《 中医体质 学说》中由著名 的 中医体质学专家 王琦教 授
( 气 虚质 , 阳虚畏 寒质 ) 、 阴阳两虚质 、 痰 湿质 ( 痰湿质 、 湿 热质 、
三阴乳腺癌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三阴乳腺癌中医辨治思路探讨姜菊玲;马文心;卢雯平【摘要】三阴乳腺癌是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一种特殊亚型.因其具有强侵袭性和异质性,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抗HER-2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无效,预后较差,治疗极为棘手.中医治疗三阴乳腺癌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辨治过程中应注重中西互补,即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病证相应,针对疾病不同阶段,重视扶正与祛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遣方用药,在辨病与辨证的同时不离对中医体质的分析和把握,发挥中医药治疗三阴乳腺癌的优势.%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is a special subtype of breast cancer which lacks expression of the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 The treatment of TNBC remains a challenge, due to its high heterogeneity, aggressive pattern and insensitivity to endocrine, so the HER-2-directed therapy is ineffective and prognosis is poor. TCM treatment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NBC. The co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 in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correspond to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wholism in TCM.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pporting the healthy energy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factors, and the whole and the part before the prescription to analyze and grasp of TCM constitution, to exert the superiority of TCM in treating TNBC.【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8(025)007【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辨证论治;三阴乳腺癌;中医体质【作者】姜菊玲;马文心;卢雯平【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79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的25%[1]。
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 .附件4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恶性肿瘤患者仍然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
随着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对恶性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的有效性评价也从以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转变为以延长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减轻身体机能衰退或肿瘤相关症状等,即以恶性肿瘤患者直接的临床获益为有效性评价依据。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医籍中,最早提出“癌”的是宋代的《卫济宝书》。
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经典方药/方剂也传承应用至今,如小金丹、西黄丸、大黄䗪虫丸、六神丸、片仔癀、桂枝茯苓丸、海藻玉壶丸、当归龙荟丸、梅花点舌丹等,这些传统药方多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多与毒、虚、瘀等相关,中医治疗肿瘤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施治,始终贯穿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病证结合”“内外合治”等中医治疗大法,现阶段治疗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燥湿利水等。
肿瘤中药新药的研发,应根据近年来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优势与特点,以及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明确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定位、具体适应症,并应具有公认的临床价值。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内容之外,其他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
如果申请人能够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临床试验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同样获得认可。
癌症中医治疗原则
癌症中医治疗原则第一节辨证论治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要按照中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通过近年来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工作,在许多观点和实际运用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根据我们临床治疗肿瘤的体会,认为首先要掌握以下辨证原则。
一、审证求因首先要弄清肿瘤患者阴阳、表里、寒热及虚实的属性,然后根据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做出证型的辨证,每个肿瘤患者的病理机制是不同的,在疾病的各阶段中其失调和病理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抓住其病理本质,通过审证来掌握病机和病因,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思。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任何一种恶性肿瘤都有它的生物学特性,大致相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其形态学变化的共同基础及病理生理、生化改变的共同规律,这些就是辨病的基础。
如肺癌,首先要诊断清楚肺癌的部位,浸润和转移的情况,它的细胞类型是哪一种(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分化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属于疾病的诊断;有了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弄清患者是哪一个证型,才能更好地辨证施治,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譬如,即使都是肺鳞癌,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病理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型,如气阴两虚型、痰湿蕴结型等。
另外,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疾病整个过程中,随着疾病的发展或好转,其中医辨证类型也是随阶段而不同的。
所以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起来,不但可以纵观全局,诊断清楚,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更好地掌握治疗与预后;另方面也可以弄清患者的中医证型,了解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情况,就能更好地指导治疗。
三、掌握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统一的,局部病灶的存在使受侵的脏腑、器官、组织等受到了伤害,并逐渐影响到了全身,出现了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形态变化;反之,全身整体状况的好坏又往往影响治疗的成败及局部治疗的效果。
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治疗肿瘤的药物研究成为临床药学领域的热点。
传统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临床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地位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物资源,其药理活性成分丰富多样。
在抗肿瘤治疗中,中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二是多靶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三是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相对于化疗药物而言,中药抗肿瘤药物毒性较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因此,中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潜力。
二、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1. 某中药A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某中药A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抗肿瘤治疗临床实践中。
研究发现,某中药A通过调节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某中药A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然而,某中药A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 某中药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某中药B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某中药B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肿瘤细胞的自噬和凋亡。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某中药B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这些结果为某中药B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中药的个体化治疗研究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个体化药物治疗。
一项研究使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分子分型,进而针对不同分型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该研究发现,中药在不同肿瘤分型中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和疗效。
这一研究为中药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药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临床已经有多种中药抗肿瘤药物进入了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与研究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西方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限制。
与此同时,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将身体视为一个整体,重视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肿瘤治疗中,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针灸、中药汤剂等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潜在的肿瘤病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中医药在减轻癌症患者的副作用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
传统的化疗、放疗对于肿瘤患者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中医药通过改善患者的体质,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减轻患者的副作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某些中药制剂可以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使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疗。
此外,中医药还具有直接抗肿瘤的作用。
许多中药中含有有效的抗肿瘤成分,能够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可以抑制肿瘤的血供,阻断肿瘤的营养来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此外,一些中药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肿瘤细胞自我死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需要与传统西方医学进行结合。
中医药的治疗方式相对温和,适合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传统的放化疗手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将中医药与传统西方医学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尽管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进展1.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化疗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研究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中医药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目的。
中医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等途径,有助于恢复骨髓功能,提高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些中药复方在降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药效。
一些中药提取物也被证实具有调节造血功能的作用,如黄芪多糖、丹参酮等。
目前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药物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新药的开发和推广。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1.1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病机制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骨髓是造血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生成各种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化疗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骨髓功能受损,从而引发骨髓抑制。
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直接对造血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其增殖和分化能力,进而导致骨髓功能的下降。
免疫抑制作用:化疗药物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对造血干细胞的保护作用,使之更容易受到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微环境损伤: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内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抗肿瘤化疗药物中药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抗肿瘤化疗药物中药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治疗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化疗药物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是,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和辅助治疗方法,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抗肿瘤化疗药物中药理学研究成为一个前沿的课题。
一、中药的优势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对健康细胞造成很大的损害,使得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
相比之下,中药药理研究已经表明,一些中草药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但对健康细胞影响小。
此外,中药不具有药物抗性的问题,相比之下,一些抗肿瘤化疗药物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中药的作用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癌细胞生长: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抑制癌类细胞增生和生长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对细胞凋亡的调节等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生长。
2. 促进免疫系统:中药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同时,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患者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自身抗癌系统。
3. 达到整体调节作用:中药还可以通过一些复方配方,例如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来辅助患者的恢复和整体调节。
三、中药的局限但是,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局限同样不可忽视:1. 缺乏明确的药理作用:相比之下,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已经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解析和界定,中药在这个方面相对不明确。
2. 精确的剂量及治疗周期难以确定:中草药的制剂种类较多,不同的草药制剂及其含量变化,常常难以精确控制治疗效果及风险。
3. 存在质量及混合问题:由于中药原料的药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采集地点、采摘季节、制作方法等因素,所以一些中药在质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四、研究前沿课题1. 整体疗法常规的治疗方法常常为分开治疗,即分别治疗各领域病症。
而整体疗法则是在不同治疗领域的结合和整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就包括配合使用中药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摘要: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肺肿瘤。
近年来,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中医药作为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肺癌中医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缺乏真正符合肺癌中医药证治规律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技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 中医药治疗肺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肺癌中医药治疗进展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分为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和小细胞肺癌(SCLC) 两大类, 其中NSCLC约占80%~85%。
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是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
我国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并居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2],由于环境污染、吸烟、人口基础庞大等因素,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肺癌, 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医学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案。
但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局部性,并且对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损伤, 对复发、转移问题依然缺乏良策, 从而限制了综合疗效的提高。
中医药在诸多方面, 如稳定瘤灶, 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等, 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肺癌在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古籍有关肺癌的论述散见于“肺积”、“咳嗽”、“咯血”、“胸痛”等病证中。
肺癌属中医学“肺岩”、“息贲”、“咯血”“胸痛”等范畴。
历代古籍的相关记载与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
如《难经·论五脏积病》说:“肺之积名曰息贲。
久不已, 令人洒淅寒热, 喘咳, 发肺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肺脉, 微急为肺寒热, 怠情, 咳唾血, 引腰背胸。
中药在抗肿瘤药方面的的研究进展
民间流传着许多治疗肿瘤的验方和偏方,这些经验经过长 期实践和总结,为中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现代临床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药在抗肿瘤领 域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肿瘤患者提供了 更多的治疗选择。
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临床研究结果
疗效评价
01
根据临床研究设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中药抗肿瘤药的疗效进
行客观评价,如肿瘤缩小程度、生存期延长情况等。
安全性评价
02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使用中药抗肿瘤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
毒副作用,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生活质量改善
03
评估中药抗肿瘤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疼痛缓解、食欲
扶正培本类
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等,具有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对多种肿瘤具 有抑制作用。
如人参、黄芪、当归等,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减轻放、化 疗的毒副作用。
软坚散结类
其他类
如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具有软坚散结 、化痰消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癌 、乳腺癌等。
如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具有 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等功效,在抗肿瘤中药 方剂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体外实验
利用肿瘤细胞株进行中药的抗肿瘤 作用研究,观察中药对肿瘤细胞增 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实验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对 肿瘤相关基因、蛋白表达以及信号 通路等的影响,揭3
抑制肿瘤生长
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如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
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
《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文献研究目•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挑战与展望•结论录01引言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传统治疗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不同中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探讨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分析中药抗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采用细胞实验方法,选用不同中药处理肿瘤细胞。
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中药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使用MTT法检测中药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运用动物模型验证中药抗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02中药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研究中药抗肿瘤的机制研究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
抗血管生成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1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23利用各种有机溶剂或水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再通过过滤、分离和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活性成分。
溶剂萃取法利用膜的孔径大小和渗透性能,将中药中的小分子活性成分与大分子杂质分离。
膜分离技术通过色谱柱将中药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再根据不同成分的极性和分子量进行洗脱和收集。
色谱技术细胞实验利用肿瘤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观察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中药抗肿瘤的实验研究方法动物模型实验利用肿瘤动物模型进行体内实验,观察中药对肿瘤生长、转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临床试验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下,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03中药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根据中医理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中药治疗肿瘤需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理身体各部位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肿瘤与癌症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特点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特点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追求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理念。
在中医理论中,肿瘤与癌症被归为“癥瘕”范畴,即体内的病结、肿块。
根据中医的观点,癌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部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所致,而对肿瘤的治疗则需要针对具体的辨证进行。
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特点之一,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等信息,确定患者的病机和辨证类型。
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要素,中医通常包括“瘀阻”、“痰湿”、“气滞”、“脾胃虚弱”等。
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因,明确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在肿瘤与癌症治疗中的应用1. 中医药调理和辅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肿瘤与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中医师会开出针对不同病机的中药方剂,以调理机体,改善气血偏虚、阴阳失衡等问题。
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从而增强对肿瘤和癌细胞的抵抗能力。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肿瘤与癌症的治疗中。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中医针灸可以缓解肿瘤与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病程中的不适感。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免疫功能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中医膏方及外治法中医膏方是一种将草药炮制而成的外用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与癌症的治疗。
根据病情,中医师会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配制成膏方,以外敷或搽抹的方式使用。
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渗透,起到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的效果。
三、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治疗的综合疗效评估中医治疗肿瘤与癌症的综合疗效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
乳腺癌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
乳腺癌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乳腺癌,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
一、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癌病(TCD编码:BWA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50.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和分期疾病诊断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
分期: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乳腺癌临床常见证候:1.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1.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龟裂,脉细数无力。
1.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1.4、气血亏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1.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1.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数或弦细。
(三)标准住院日为≤12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患者。
2.需要进行化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指标、D-二聚体;(3)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等检测;(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胸部CT、腹部超声、、淋巴结彩超、超声心动图、骨扫描、肺功能等。
癌症放疗化疗时的中医减毒增效妙方1.健脾...
癌症放疗化疗时的中医减毒增效妙方1.健脾...癌症放疗化疗时的中医减毒增效妙方1.健脾补肾汤加减处方人参(或党参),沙参,麦冬,莪术,黄芪,白术,熟地黄,山药,女贞子,茯苓,当归,枸杞子,菟丝子,陈皮,木香,甘草,白花蛇舌草。
加减随症加减。
用法化疗前5日开始用药,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注意化疗的不良反应并做好对症处理。
疗效共治99例,用药2~4个疗程,化疗的毒副作用(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生活质量(体重、饮食、疼痛卡氏评分、肿瘤复发与转移、死亡)、淋巴细胞转化率等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
2.扶正保真汤处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苓,天冬,麦冬,女贞子,菟丝子,陈皮,法半夏,炙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自放疗或化疗前1周开始,用至结束后2周。
疗效共治55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2例,无变化13例,进展7例。
近期疗效:生存质量、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D3、CD4、NK活性及IL-α均明显改善。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方能增强环磷酰胺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增加G0+G1期及G1+M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升高瘤组织内cAMP及cAMP/cGMP。
3.升薏燮理汤处方升麻,青黛,柴胡,薏苡仁,黄芪,白花蛇舌草,当归,益母草,旋覆花,田三七粉(冲)。
加减气虚甚重用黄芪,加太子参;瘀血甚以当归、田三七、益母草为主药;脾肾亏虚以黄芪、薏苡仁为主药;毒气内盛重用白花蛇舌草、青黛、升麻;肺癌加百部、浙贝母;肝癌加鳖甲、穿山甲、牡蛎;胃癌加莪术、石斛;乳腺癌加橘络、露蜂房、紫花地丁;结、直肠癌加败酱草、红藤;宫颈癌加川楝子、王不留行籽;白血病加鸡血藤、忍冬藤、夜交藤;舌癌、鼻咽癌加龙葵、蛇莓等。
用法均用于放、化疗期间配合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110例,显效(按症状积分评定法)99例,有效6例,无效5例。
治疗后体倦、低热、心悸、汗出、口干、恶心、呕吐、头晕、便秘、舌紫、脉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肝癌者食欲不振、胁肋及胃脘痞满、面晦滞、浮肿、舌紫黯、苔黄腻,肺癌者咳嗽、咳痰、胸闷、手足心热、舌绛红,和放疗、化疗后谷丙转氨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
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辛静;蒋士卿;张云慧;周月玲;孙旭杭;王留芳【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24(19)9【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
方法:检索《肿瘤良方大全》《肿瘤方剂大辞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国家药品标准(修订)颁布件》中中医治疗肺癌的处方,将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数据处理,使用Lantern 5.0、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对肺癌方剂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共纳入650个处方,572种药,6 120次。
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使用最多为胃、脾、肾、肝、肺。
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沙参、麦冬等。
高频药物以清热解毒药和益气养阴药及活血化瘀药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关联16条,三联24条,因子内得到13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得出7个关联紧密的药组。
隐结构得到14个隐变量,每个隐变量有2个隐类,共28个隐类。
结论:补气养阴药和清热抗癌解毒、活血化瘀药、健脾利湿药、清热化痰治则,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借鉴,有待进一步结合临床及实验给予验证。
【总页数】8页(P1316-1323)【作者】辛静;蒋士卿;张云慧;周月玲;孙旭杭;王留芳【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R273【相关文献】1.基于数据挖掘田建辉主任医师中医药综合治疗肺癌用药规律研究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癌用药规律3.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欧阳郴生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协同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分析5.中医药治疗肺癌术后的用药规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4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恶性肿瘤患者仍然缺乏有效的可以治愈的药物。
随着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对恶性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点。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的有效性评价也从以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转变为以延长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减轻身体机能衰退或肿瘤相关症状等,即以恶性肿瘤患者直接的临床获益为有效性评价依据。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医籍中,最早提出“癌”的是宋代的《卫济宝书》。
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经典方药/方剂也传承应用至今,如小金丹、西黄丸、大黄䗪虫丸、六神丸、片仔癀、桂枝茯苓丸、海藻玉壶丸、当归龙荟丸、梅花点舌丹等,这些传统药方多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多与毒、虚、瘀等相关,中医治疗肿瘤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施治,始终贯穿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病证结合”“内外合治”等中医治疗大法,现阶段治疗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燥湿利水等。
肿瘤中药新药的研发,应根据近年来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优势与特点,以及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明确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定位、具体适应症,并应具有公认的临床价值。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内容之外,其他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
如果申请人能够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临床试验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同样获得认可。
柴可群教授“四则四法、四阶段”辨治胃癌经验
柴可群教授“四则四法、四阶段”辨治胃癌经验
王泽明;柴可群;陈嘉斌;叶欣欣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9)005
【摘要】柴可群教授认为,胃癌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正虚为本,癌毒为患,情志失畅.辨证关键为病证结合,注重舌脉.治疗以“扶正为本,祛邪有度,全程调神,随证而治”为治则,灵活运用“健脾补肾、化痰解毒、疏肝解郁、温阳通络”抗肿瘤四法.并根据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期、随访观察期及姑息治疗期治疗阶段中正邪关系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四阶段辨证而治,同时重视心理和饮食的调护,在减轻放化疗毒性,提高放化疗完成率,缓解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上疗效肯定.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王泽明;柴可群;陈嘉斌;叶欣欣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
【相关文献】
1.薛博瑜教授辨治肝癌四法经验探析 [J], 岳煜
2.金实教授应用龙柴方辨治肝炎肝纤维化经验 [J], 华忠;李燚光;薛博瑜
3.赵淳教授运用柴芩温胆汤辨治脾胃病经验 [J], 黄明霞
4.基于数据挖掘的柴可群教授辨治随访期肺癌用药规律研究 [J], 邹莉;柴可群;陈嘉斌;江灶坤
5.朱方石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验案四则 [J], 陈婉珍;安振涛;叶昀旖;朱方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基本概况 存在问题 证治研究 几点体会 病例介绍
一、基本概况
1666年组织学家Malpighi在显微镜下首先认识 Lymphoma 1832年霍奇金解剖肿大淋巴结,阐明其结构 1899年将淋巴瘤分为Hodgkin lymphoma(HD)和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20世纪初血液肿瘤进一步分类:AL、 lymphoma 、 MM和MH等 1995WHO分为髓系肿瘤、淋巴系肿瘤、组织细胞肿 瘤和肥大细胞肿瘤四种类型(主要依据细胞系来源 确定肿瘤类型) 目前血液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世界癌症总体发病率中 排列第六
北美健康中心调查 0~15岁血液肿瘤患者死亡率位居癌症之首 15~34岁血液肿瘤患者死亡率仅次于自杀、他杀、 意外死亡 大于55岁男性、75岁女性血液恶性肿瘤发病率明 显增加 西方国家AL、lymphoma、MM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的前十位,在我国发病率也 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
2. 基本治法
健脾益肾法
调补气血法
疏肝柔肝法
温肾填精法
扶正祛邪法
3. 证治要点
扶正用药原则 八字方针
勿急 病情复杂,病程冗长,当缓图慢进,不可急求收功, 欲速则不达; 宜平 不可骤进温补之剂(虚不受补;闭门留寇;助火生 热,易致残余热毒之邪“死灰复燃”;犯实实之戒);不 用或少用峻猛之品,慎用克伐之物;即使补益也应清补在 先,逐步加重,不宜峻补,以防虚不受补或补而恋邪; 健运 一是指脏腑顺畅,升降有序,正气来复;二是脾胃 健运,气血生化有源; 坚持 一是守方加减,只要辨证有把握,不应轻改治法方 药;二是巩固维持,病情稳定,坚持治疗,需要病人配合, 持之以恒才能有实效。
5.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的思路策略
治疗思路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治疗理念 药物只是为患者提供一根拐杖;战
胜疾病的主体是患者自身
治疗策略 发挥优势、个体治疗 治疗目标 提高西药疗效;减少毒副反应;改善生
存质量;延长生存寿命;促进长期缓解
五、病例介绍
王××,女性,66岁,2004年7月9日初诊。 患者于2004年3月因皮肤瘀点瘀斑查血常规示:WBC 12.3×109/L,HB58g /L,PLT24×109/L。白细胞分类原始细胞24%。骨髓涂片检查示:“细胞 增生活跃低水平。单核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单+幼单)占37.5%,此类细 胞胞体较大,外形不规则,核类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显隐不一,胞质 量多,可见细小颗粒。POX:(-)29/50,(±)5/50,(+)15/50, (++)1/50。CE:(-)100%。AE:(±)6/50,(+)32/50,(+ +)12/50。NaF:(-)4/50,(±)34/50,(+)12/50,抑制率51%。 粒、红、巨三系不同程度受抑,嗜酸粒细胞易见。AKP积分:4分/20N.C。 结论:结合形态及组化染色提示AML-M5之骨髓象。 FCM:HLA-DR, CD13,CD33,CD7,CD117 阳性 细胞遗传学:46XY[20] FISH: inv(16)阴性,AML1-ETO:3R2G 219/300 外院用标准IDA方案化疗二疗程未缓解。2004年7月9日至本院血液科住院 治疗。证见语声低微,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口干,午后潮热(体温38℃ 左右),盗汗,失眠多梦。体检见全身散在瘀点瘀斑,左颈下可触及一 2.0cm×1.5cm大小之肿大淋巴结,质硬,有触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1.临证思路
以已病早治防传变的思路指导治疗 一是区别患者所属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调和诊治; 二是对患者作化疗前的心理调适和药物调理; 三是针对患者某些基础病变进行调治; 四是针对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做前瞻性预防; 五是一些临时病情的处理。
2.基本治法
泻实——去菀陈莝适用于标实不虚表现为痰湿瘀 毒郁积证者。 培本——调补脾肾适用于本虚标实表现为正气亏 虚证为主者。 调顺——调燮阴阳适用于本虚标实表现为阴阳失 调证者。 防传——调理脾胃适用于本虚标实而素有脾胃虚 弱者。
1.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
体 ;治疗考虑整体调治 辩证论治:辨识证候;治病求本;四大基本论 治原则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 之”“损者益之” 。 养正除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 平衡阴阳,激发人体自身正气来达到治癌目的 防微杜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扶正注意五个“不忘”
祛邪 要掌握尺度。 和血 和则气血调,正气复。
辩证 正虚表现在多个方面,补虚扶正要兼顾气血阴阳,综
合图之。 饮食起居 情志调节
四、几点体会
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指导思想 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理论体系 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全新概念—“化疗 后时代” 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的优势特色 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的思路策略
三是不能仅以几个相对固定的证型统括治疗的思 路;
四是不可以只看到其中的一个阶段或是一部分, 要介入到全过程。ຫໍສະໝຸດ 三、证治研究治疗 探索
(化疗前期、 化疗期、间歇期)
分 阶 段 明 重 点 细 辨 证 立 治 法
(调和、应变 攻邪、补虚) (缓急、寒热、虚 实、气血、脏腑)
化疗前期
患者初次明确诊断尚未进行化疗 入院后到实施化疗前 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准备再次进行化 疗前
2.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理论体系 “五脏经络、气血精津”-整体观念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免疫功能 “扶正祛邪、标本兼施”-治疗法则 “祛邪务尽、防治复燃”-微小残留病灶 “祛邪攻实、不伤正气”(和法)-防止 过度治疗
3.中医治疗血液肿瘤的全新概念—“化疗后时代”
提出“化疗后时代” 这一全新概念,即:化疗、放 疗结束后不应成为血液肿瘤治疗的空白期,而应当 成为实现肿瘤根治的关键治疗时期。 在缓解期(肿瘤复发前)机体处于较低瘤负荷时, 通过有效的免疫扶正整合治疗,调整机体内环境, 纠正机体免疫系统的盲点,依靠修复与激发人体自 身的免疫防御功能,清除体内的肿瘤“余患”,延 缓甚至阻止肿瘤的复发。
3. 证治要点
发热最为常见 宜密切观察,仔细辩证,谨慎投药; 湿浊最是难化 辩证精当宜守方守法,切忌性急 频改治则方药; 汗证最易反复 不限于气虚阴虚诸证,多挟湿挟 瘀; 口疮较难祛除 多以益气养阴为治,兼清伏火。 证候易于交织,不拘于所列证型,治本顾及兼证, 掌握标本缓急。 此期辨证准确,抓住病机,投药得当,可提高化 疗效果,缓解和消除并发证候,增强患者信心。
兼证 治疗兼证以保证化疗全程顺利完成;
扶正 护卫正气,为化疗后正气恢复做准备工 作。
2. 基本治法
健运脾胃法:脾虚失运,湿阻中焦者 清利湿热法:三焦湿热 化痰散结法:痰毒内结 活血消癥法:瘀血毒积 和解表里法:邪郁少阳,内有实积 凉血宁络法:邪毒内陷,入营伤络或动血 滋阴清热法:病势大祛,余邪留伏阴分
中医诊断:急劳、 血证。 西医诊断:AML-M5。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邪毒内蕴。 治则:益气养阴,清解邪毒。 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化疗前益气养阴为主为化疗创造条件;化疗期健脾和胃 为主减少化疗毒副反应;化疗后健脾益肾为主减轻骨髓抑制,兼清邪毒。 2.化疗方案:MAG(MTN 4mg×3d,静脉输注; Ara-C50mg×5d,静脉 输注;G-CSF 150ug/d,皮下注射)。 3.基础治疗 治疗2月后,患者精神改善,发热己退, 盗汗己平,外周WBC 4.1×109/L, HB115g/L,PLT91×109/L,白细胞分类未见原始及幼稚细胞。骨髓涂 片: “整个涂片上细胞数增生活跃,其中原+早幼粒细胞占3.5%,且 以中性分叶核增生为主。单核细胞占4.5%。提示AML-M5-CR之骨髓 象” 。 随后再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随证加减。经过1年多时间的随访治 疗,患者临床证候消失,2006年3月1日血常规示:WBC 5.1×109/L, HB135g/L,PLT201×109/L。白细胞分类未见原始及幼稚细胞。2008 年3月2日复查骨髓提示AML-M5继续CR,随访至今未反复。
二、存在问题
总体预后较差 复发难治较多 肿瘤耐药较高 毒副作用较大 治疗费用较贵 治疗耐受较差
问题的提出
围化疗期是否要用 中医药治疗? 围化疗期中医药 治疗思路策略?
围化疗期如何应 用 用中医药治疗?
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是不能套用化疗思路多用苦寒、伤正的药物; 二是不可以简单的程式化,认为仅是扶正的作用;
间歇期
患者完成一至数个疗程后或者病情达到完全( 部分)缓解期
岳阳医院
1.临证思路
以瘥后防复的思路贯穿治疗始终,减少化疗抑制。 一是以补虚为主,促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为后续化疗做好准备; 二是扶正与祛邪并用,兼顾清除余邪,延长完全 (部分)缓解期; 三是以中医药为主调治期间出现的各种病证;药 物反应;过敏体质; 四是要诸法并施,药物治疗与心理、体疗、食疗 等并用。
3. 证治要点
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用药切忌蕴补滋腻; 不可轻言攻邪,不可轻用克伐; 扶正选择有所侧重,一般为多法并施; 要特别注重心理调适; 要及时治疗一些基础病变。
化疗期
患者进行化疗的全过程
1.临证思路
促进完全缓解,延长无病生存。
增效 以中药增加化疗效果;
减毒 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治疗方法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HSCT Biotherapy(肿瘤的第四种疗法 )
Immunotherapy(monoclonal antibody 、 induction 、tumor vaccine 、LAK cell、CIK cell 、TIL cell 、DC、NK cell 、CTL 、 IL 、 IFN等) Gene therapies (immunogenic therapies 、转导抑癌基因、反义癌基因以及靶 向化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