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陶行知生利之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 知 是 我 国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 是 我 国 现 代 职 也 业 教 育 最 早 的 倡 导 者 之 一 , 行 知 曾 与 我 国 著 名 的 陶 职 业 教 育 家 黄 炎 培 先 生 共 创 中 华 职 业 教 育 社 , 担 曾 任 过 中 华 职 业 教 育 社 主 办 的 《 育 与 职 业 》 志 的 特 教 杂 约 撰 稿 人 , 该 杂 志 上 发 表 了 著 名 的《生 利 主 义 之 职 在 业 教 育 》 文 , 该 文 中 , 行 知 提 出 了 职 业 教 育 的 一 在 陶 理 论基 础是 生 利 主 究
2 1 第1期 0 年 1 1
陶 行 知 生利 之职 业 教育 恩想 探徽
牛 金 成
( 华北科技学 院 教务处 , 河北 三河 050 ) 62 1
摘要: 陶行知是我 1伟 大的教 育家, 5 1 也是我 国现代职业教 育最早 的倡 导者之一 , 在其 职业教 育实践 中形成 了他 独特 的 职 业教 育思想。从职业教 育的本质论 、 教师观 、 程论 、 学论与 学生观等方 面探讨 陶行 知职 业教 育思想, 课 教 其职业教 育思 想 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启发与借 鉴意义。 关键 词 : 陶行 知 ; 职业教 育 ; 职业教 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 0 93 C 0— 5 . 4 文献标志码 : A
师 ”, 在 社 会 的 伟 大 学 校 里 , 人 可 以 做 我 们 的 先 “ 人
要想办 好 职 业 教 育 , 首 先 需 要 知 道 什 么 是 职 就 业 教 育 , 为 准 确 把 握 职 业 教 育 的 本 质 内 涵 是 进 行 因
论职业教育思想
论职业教育思想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形成的较早的思想,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曾与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对职业教育进行过积极认真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论研究,人们称其教育思想是“新”的,是“活”的,也是“全”的。
他的这些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我国今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把职业教育思想纳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应济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以“生利为主义”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界定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他首先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职业教育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狭隘地理解。
“惟其不明乎此,故广之而训作生活,或狭之而训作衣食;训至彼一是非,此一是非,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只有知道职业教育是什么,知道怎样去进行职业教育。
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
职业教育既不能从泛化的生活主义去理解,因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
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
”也不能从狭隘的衣食主义去理解,因为衣食主义有之不适于职业教育。
“是故衣食主义为众弊之渊菽,欲职业教育之有利无弊,非革除衣食主义不为功。
”接着他指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
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
生利有三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
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
”“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陶行知,原名文睿,安徽人。
1910年秋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改名“知行”。
1914年赴美国留学,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后,成了杜威的关门弟子。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1922年初,他被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他任教育科主任。
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
这时,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可以“推定国家的命运”,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来“打通”贫富、贵贱的关系,从而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这种主张,无疑是一种“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
在这个时期,他还经常在《新教育》上发表文章,批判旧传统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在1927年春,与赵叔愚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
他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并且在“晓庄”加以试验。
1930年4月13日,国民党政府查封了晓庄学校,陶行知因受到通缉而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
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主张把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
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工学团是中华民族之救命圈”。
1934年7月,陶行知发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为“行知”,以表示他坚信唯物主义认识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 彳 叙 l ‘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o t a 1 . 23 9
A p i r l 2 0 1 3 ( B )
2职 业教 育 的师 资
2 0 0 2 年 ,国务 院召开 了全 国职业教 育工作会 议并作出 《 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 展的决定》 ,提 出职业教 育是 中国教 育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 中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 展 的重要基 础。最近十年来 , 我 国职业教育发展迅 猛 , 规模 急剧扩张 。然而 ,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职业 教育 的社会 观念 落后 , 职业教育 吸引力不 强 , 结构、 质量 与社会 需求不 适应 , 经费投 入不足 , 办学 条件较差 , “ 双 师型 ” 教师 严重不足 , 农村职业教育薄弱 , 行业企业参 与积极性缺乏等 系列 问题与发展瓶颈。
培养具有 良好社 会责任感 、职业 精神和职业道 德的高素 质 劳动者 ( 魏启晋和刘祥 , 2 0 0 9 ) 。“ 教学做合一 ” 是 陶行 知教 育 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 教学做合一 ” 的内涵 、 国内外 的工
学结合实践 比较 、工学结合教育 理论 阐述 和工学结合教 育 实践个案等方 面 ,分 析得出现代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过程 中
农 产谷 , 工制器是 ; 二 日生有 利之事 , 如商通有无 , 医生治病 是 。前 者以物利群 , 后者以事利群 , 生产虽有事物之不 同 , 然 其有利 于群则一 。” 为 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 将“ 以服 务 为宗 旨” 落 到实处 , 发挥 职业教育 服务社 会 、 服 务大众 的 功能 , 应 当努力探索基 于职业教育特性 的人文教育新 思路 ,
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摘要】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未来,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应用前景、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陶行知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传承,江苏溧阳人。
20世纪中国当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农民教育家,教育实践家。
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之一,代表了西南教育思想。
他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倡导教育要求“全面人格化”的教育改革。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教育家的典范”。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高分,而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是贯穿生活的,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他认为,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国民提供普遍 的、 优质的职业教育。其实 , 这也 是德国、 瑞 士等 制造 强 国所 一 直遵奉 的教 育理 念 。反观我 国, 目前许多人甚至整个社会都不够 重视职业教育 , 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 实践能力和
目前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忽视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利利群人物的宗旨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几乎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教书育人忽视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
2 0 1 6 年第 1 1 期
( 总第 3 0 5 期)
旋嗜 圣
家 陶行 知 先 生 给 后 人 留下 了 宝 贵 的精 神 遗 产 , 他
人们生存生活的基础。职业教育就是人们生存生 活所必须 的教育 。 “ 有关于职业之生活 , 即有关职
业 之 教育 。 ” 闭 这 样 看来 , 每个人 要 生存 和发 展 以至
过上体 面的生活 , 都必须高度重视和接受职业教
要生活 , 就 要 有 维 系 生存 生 活 的职 业 。一 个 人有 独立 的 职业 , 才 能 过 上独 立 的生 活 。职 业 劳 动是
就卓著 、 影 响最 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n , 1 9 1 4 年 他赴美 留学 , 主修教育 , 师从杜威 。1 9 1 7 年学成 回 国, 用 自己的积蓄和募集 的资金创立 了乡村师范 学 校等 贫 民学校 , 实践 其教 育思 想 。 1 9 3 9 年 至 1 9 4 6 年, 陶行知在重庆先后创 办育才 中学和社会 大学( 业余职业大学 ) , 声名大振 , 成为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 的一株 奇葩。可惜 的是 , 1 9 4 6 年7 月2 5日 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伟大的人民教育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第一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首先,从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可以看出陶行知主张“真”,这与孔子儒学中的精髓“仁”一脉相承。
其次,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
他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即是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而我们所熟知的陶行知把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即是对这一实践学习理论的身体力行。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这为如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理论范围,强调终身学习。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会----鲁妙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是中国教育的取之不尽一座宝藏。
他那“爱满天下”、“万世师表”的崇高人格,可谓高山仰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投入到中国教育的伟大宏业中去。
作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他的一生是行的高标,做的巨人。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建设,师德为本。
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先生有关师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感受他那崇高的师德风范、永恒的人格魅力,对于进一步构建师德规范,提升教师全面素质,具有着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师应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职业理想。
他认为“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同时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他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非得终身从事不可。
教育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它需要人们全心全意的服务,忘我无私的贡献。
他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与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教育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事业,我们都应像陶行知那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教育的发展,爱岗敬业,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要“把一切利己之念摒除,把一切利己之事抛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整个的心”贡献给全体学生,献给全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合格人才而贡献力量!。
二、教师应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风范的高度凝结。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为我们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育就是就业教 育 , 就是教给学 生“ 找饭碗 ”
习的 需 要 , 心 中 永远 向往 “ 水仙花” 。 除 了培 生“ 选 饭碗 、 造饭碗 ” , 这就 是创业教育 。 职
有公德 和私德两方 面 。 一 个 集 体 能 不 能 稳
的 组 成 分 子 能不 能 顾 到 公 德 , 卫护 公 德 , 来 害公德的人 , 所 以一 个 人 私 德更 是 要 紧 , 私 公德的效用 , 来 为 集 体 谋利 益 。
借鉴 。
论颠 覆为 “ 生活即教育, 社 会 即学 校 ” 。 正是 你 有 一 些 学 问 和 本 领 , 也无甚用处 , 并且 ,
1阿斗与诸葛亮…
1 9 3 0 年, 陶 行 知 在晓 庄 学 校演 讲 时 讲过 这 样 一 个 实例 : 因 为 天旱 , 和 平 学 园开 了一 口水 井 , 但 献给全村 公用 。 不久 , 就发现 了 两 个 大 问题 , 每 天 出水 不敷 全 村 之 用 , 大 家
和 社 会 学 家 集 于 一 身Leabharlann 的行 动 理 论 家 。 早 在
量, 可 以 教 我 们 有 面包 吃 , 又有水仙花看。 ”
初, 曾用名“ 知行 ” , 取 自王 阳 明 的 “ 知 是 行 之始 , 行是知之成 ” , 后将之 颠覆 , 认定 “ 行
程 中的常态 , 职 校 教 师 要 善 于 利 用 学 生 的
陶行知_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
陶行知、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潘东标陶行知、黄炎培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职业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生利主义教育思想和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于当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陶行知、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产生的背景陶行知、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的论述可谓异源同流。
他们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
针对当时中国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的现状,他们都逐渐从“教育救国”的迷思中清醒,并经历了不断地探索而建立起教育思想体系。
他们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变迁从途径上则经历了由西学模仿到汲取消化的本土化进程。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目的观思想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他早年的晚清时期树立理想,立志“教育救国”;而立之年推行“实用主义”,辛亥革命失败后学习考察国外教育;近不惑之年则倾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成功与挫折,职业教育思想走向成熟和完善,而倡导“大职业教育主义”。
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但此时的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把职业教育视为可耻的下等人教育,辱骂为“作孽教育”、“吃饭教育”,群起而攻之。
正是在这种逆境下,陶行知以一名中华职教社“特别社员”的身份在中华职教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做出了精辟论述。
二、陶行知、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
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
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者一”。
陶先生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有具备生利经验、学识与教授法的教师,要投资添置足够的自有设备与充分利用职业界的设备,开设能充分生利的课程,并按事施教,还要求学生有最适的才能与兴味。
陶行知教育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本文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论述,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陶行知教育实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实践;职业教育发展启示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许多思想和实践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和启发。
一、陶行知教育实践概述陶行知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伟大的。
他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
作为世界著名教授杜威的学生,他抛弃了高官厚禄,作别阔人教育,到乡村去办职业学校,他的思想来源于实践。
他对杜威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提倡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创办了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及社会大学等。
(一)晓庄学校晓庄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验田。
师生拜农民为老师。
教师都是指导员,报考资格重在实践,学生种田,师生自己造茅屋居住,共同创造学校。
为了培养师范生办学能力,学校由师范生轮流担任教师和管理者。
他反对死读书,死教书,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
他不仅要求学生自食其力,自己也经常赤脚穿草鞋、扛锄头,和农民打成一片,把家人迁到北京安家,成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突出典范。
陶行知在晓庄时期曾倡导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
他在晓庄办学实践中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教育主张,并且效果不错。
他反对“教授法”,提倡“教学法”。
他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去“学”,学生应有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水平,提高其学习兴趣;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做”是教的中心。
关于师范学校的教材问题:有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
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职 教史话
2 2 第1期珂 ; l 0 年 6 '5歪 1 a
一
课程 目标 。职业 教 育课 程 目标应 围绕 职 业 素
为, 职业 教育 既不 能泛 化 , 不能 狭 隘地理 解 。“ 也 惟 养教育 , 陶行知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 “ 千学万学
其不明乎此 , 故广之而训作生活 , 或狭之而训作衣 学做真人。”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本, i t ] 把立德树人
思想 的理论 核 心 ,对 中国特 色 教育 科 学理 论 体 系 的影 响 。他是 我 国现代 职业 教 育事 业 早期 主要 的
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 了广泛而深刻 而且要使人的个性和才能都能得到发展 ,使工作 倡导者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 国当今职业教育 群 ” 。他 把 启发 人 的 “ 内力 ” 群 需 ” 合 起来 , 与“ 结 职
珂 il疆 21年 6 '5歪 0 第1期 {a 2
职 教史话
论 陶行知职业教育 思想及其 当代启示
张 玉
摘
荣
要 :陶行知是我 国伟 大的人 民教育 家, 出了“ 提 生活 即教育” 社会 即学校” 教 学做合一” “ “ 等教 育理论 。他 的
职 业教 育思想 内涵丰富 , 学习与研 究他的职业教育 思想 , 对我 国当今职 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和 借 鉴 作 用 。
关键 词 : 陶行知 ; 职业教育思想;启示
试论陶行知大职业教育观的三个维度
陶 行 知 是 我 国近 代职 业 教 育 先 驱 者 之 1 1年 , 9 8 陶行 知学 成 归 国后 , 国 内 教 对 育进 行 了 实 地 考 察 , 旧 教 育 的 诸 多 弊 病 对 有 了更 加 广 泛 深 入 的 了 解 , 分 认 识 到 教 充 育 与 职 业 的 分 离 、 校 与 社 会 的 脱 节 正 是 学 造成 这些 弊 病 的 根 源 。 此 , 因 他决 心 要 为 中 国 教 育 开 创一 个 符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新 理论 , 即 大 职业 教 育 观 。 行 知认 为 , 业 教 育 要 陶 职 改 变原 有 单 一 、 割 、 闭和 孤 立 的 职 业 教 分 封 育体 系 , 必 须 突 出职 业教 育的 全 局 性 、 就 开 放 性 、 方位 性 , 职 业 教 育 资 源 的 有 限性 全 把 转 变 为 社 会 职 业 教 育 的 无 限 , 学 校 教 育 从 的封 闭 性 转 变 为 与 社 会 联 动 的 开 放 性 , 从 职 业 教 育 知 识 技 能 的 分 割性 转 变 为 手 脑并 用 的 全 面 性 。 陶行 知 关 于 大 职 业 教 育 的 从 论 述 不 难 发 现 , 的 大 职 业 教 育思 想 主 要 他 表现在社会 、 育、 体等 三个维度上 , 教 个 笔 者 试 图 从 这 三 个 维 度 对其 大 职 业 教 育思 想
一
参 考 文 献 3 在 个体维度上 , 体现大职业教 育全 【]陶 行 知 . 1 陶行 知 教 育 文集 【 . 都 : 培 . 炎 培 教 育 论 著 选【 ] 北 京 : 2 黄 M . “ 劳力上劳心 ” 在 这是 陶 行 知 在 教 育 理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 9 1 3. 9 论 上 一 个 伟 大 创 造 。 国 古 代 教 育 家 孟 子 []金 林祥 , 国枢 . 我 3 胡 陶行 知 词 典 [ . 海 : M】 上 提 倡 “ 心 者 治 人 , 力者 治于 人 ” 在 二 千 劳 劳 , 上海 百 家 出版 社 , 0 9. 20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
”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
“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
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
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
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
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
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摘要】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他提倡实践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这些理念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要求。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要重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
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运用将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助力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职场的挑战。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教师角色转变、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陶行知教育理论简介陶行知(1891-1961),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被称为“百年中国教育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教育家之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以“以生为本”、“以情为师”、“以学为主”为核心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主张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倡导“实践至上,思考第二”的教育理念。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强调个性的尊重和发展。
陶行知主张通过生活体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德 B rf ku l德 . 19 /0 0年 益 增 加 ; 三 , 所 有 产 业 领 域 , 息 与通 讯 支 持 的 服 【] 国联 邦 劳 动 总 署.eu a te1 国 :9 92 0 . 其 在 信 【] 国联 邦 职 业 教 育研 究 所 .e e n 3德 N u u dmo e s  ̄ eue 0 0 d mii eB rf 2 0 . e
国 : 0 0 20 .
要求。
【] 德 国 联 邦 职 业 教 育 研 究 所 . eusi u gi e W i e sh f 5 B rf l n nd r s nc at bd s
将 出现 许 多 新专 业 : 是 与 产 品 相 关 的 服务 领 域 , 商 u d P a i 杂 志 ,9 6年 至 2 0 一 如 n r 德 W B r l ma n e
后, 为职 教社 “ 特别 社 员 ” 9 2年任 中华 教育 改 进 社总 。1 2 干事 , 改进 社 内 设 职业 教 育组 与 中华职 业教 育 社 协作 在 中华平 民教 育 促进 会 , 事 平 民教 育 。陶行 知一 生 很 关 从
调 查研 究 、 导 改 进 职业 教 育 。1 2 指 9 3年 与晏 阳初 等 发起 性 的 实践 和 探 索 , 累了 可 资借 鉴 的 理论 与方 法 , 积 留下
了极 其 珍 贵 的精神 财 富 。
一
心 职业 教 育 , 他是 中 国教 育 现代 化 的伟 大 先 驱 , 也是 中
国现代 职业 教 育 的最 早 倡 导者 之 一 。 陶行 知 现代 教 育 在 思 想 孕育 和发 展 过程 中 , 早 引起 他 关 注 的是 与 国计 民 最 生关 系最 密切 的职业 教 育 。 陶行 知 一 生亲 自创 办 了 晓庄
德 国 :0 0 20.
转换 过 程 中新 产 生 的职 业 或 岗位 , 培训有 着 迫切 的 对 国 际上 发达 国家 如德 国预 测 , 未来在 下 述 五个 领 域
[] 国联 邦 职 业 教 育 研 究 所 .e blu gi d r n cln . 4德 B m ̄ i n n e E t k g德 d wi u
运 动 、 人护 理等 ; 个 四是 与环 境 相关 的工业 领 域 , 如环 境
典 型 的培训 分 析方 法 的综合 过 程 , 或称 为综 合 运 用 职业 分 析与课 程 分 析进 行 专 业划 分 的 过程 , 同时具 有 结 构模 拟 与功 能模 拟 的性 质 , 顾 职业 实 际过 程 的描 述 与 兼 结果 的再现 , 有 “ 箱 ” 具 灰 的性 质 , 图四所 示 。 如 培 训分 析 既 可是 能 力取 向的 ,又 可是 内容取 向的 。 新 世 纪里 , 世界 产 业 的发 展 趋 势 , 即从 第 一 产 业 ( 业 ) 农 程 中 , 出 现 三 个 显 著 变 化 : 一 , 业 与 服 务 业 的结 将 其 工 合 , 别是 工业 生 产与 产 品后续 服务 的融 合 ; 二 , 特 其 服务 贸及餐 饮 以外 , 客 导 向 的个性 化 及 委托 性服 务 项 目 日 顾 务 , 遥讯 、 体 、 如 媒 数据 库 的服 务将 扮 演 主要 角色 。在 这
品调配, 包括 运 输 、 储 、 流 控 制 等 ; 是 与 媒 体相 关 仓 物 二
理 等 ; 是与 个 人 相 关 的 服 务领 域 , 休 闲 、 色旅 游 、 三 如 特
向第 二 产业 ( 业 ) 工 进而 向第 三 产 业 ( 务 业 ) 服 的转 化 过 新 专 业 , 以便 迅 速跟 上经 济 全球 化 的 前 进步 伐 。
参考 文 献 :
德 国 : . res n 出 版 社 .0 0年 . W Betlma n 20
1 D e ek n t a nAubl n seue d 业 的 扩展 导致 服 务除 传 统 的面 向大众 的银 行 、保 险 、 商 【]德 国联 邦 职 业教 育研 究 所 .i n rane s i u gb rf.
师 范 、 学 团 、 才学 校 、 会 大学 等教 育机 构 , 终把 工 育 社 始
人 民 大众 的求 知 、 书 , 职 业 、 动联 系 在一 起 , 发 读 与 劳 为 展适 合 中国 国情 的现代 职 业 教育 体 系 ,从 培养 目标 、 办 学 途 径 、 程 、 资 、 学 方 法 等方 面 , 行 了 富有 创造 课 师 教 进
维普资讯
理论 研 究
陶仟 知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探 析
口王冰蔚
陶行 知 (8 1 1 4 ) 我 国近 现 代 著 名 的教 育 家 、 19— 96 ,
政 治家 ,早 年 留学 美 国 。 1 1 9 7年 中华 职业 教 育 社 成 立
、
生 利 主 义 与 职 业 教 育
11 9 7年 5月 6日,黄炎 培 在 上 海 创 办 了中华 职业 教 育社 , 大力 推广 职业 教 育 。 而任 何 新 生事 物 问世时 , 然 都难 免会 遭 到保守 势 力 的反 对 , 职教 社 亦 不 例外 。那 些
务” 专业 产 生的基 础 。
一
保 护 、 动保 护 等 。 劳 五是 与 专题 相关 的服 务领 域 , 大型 如 会 议 、 艺演 出 、 览 会 、 文 博 展示 会 、 时装 发 布等 。 这些 领 在 域 ,新专 业 的萌 芽很 可能 首 先 是 以培 训 形式 出现 的 , 然
后 随 着劳 动市 场需 求 增 大成 为支 柱 产 业后 , 培训 也将 最 终 导 致 产生 新专 业 。我 国职业 教育 对 此要 有 所 准备 , 灵 活应 对 , 去努 力 培育新 专 业 , 极 发现 新 专业 , 心创 建 积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