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人本主义理念、实践教育原则和全面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概述。
首先,陶行知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社会关怀的品质。
其次,陶行知提出了实践教育的原则。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同时,陶行知主张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主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教育强制,主张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经验。
他主张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发了广大教育者,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为建设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努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他主张以爱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提出了“爱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在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爱和理解引导学生。
他提倡教师要像孩子一样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真挚的关系。
只有教师的爱和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具备高尚的品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使其成为优秀的公民。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以崇尚实践、尊重个性和关注社会实际为教育理念基础,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
相反,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自教育”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校引入了“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
他提倡教育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而应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就来聊聊他那三大教育思想,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不是单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
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学习的机会。
他常说:“教育即生活。
” 这句话简直像是给我们点了一盏明灯。
1. 学习从生活出发陶行知提倡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他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亲自体验和观察。
这种方式让学习变得真实、生动。
想象一下,一个学生在田野里种地,浇水,收获。
那种亲身体验,不比死记硬背的知识强得多吗?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宝贵的课堂。
2.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出真知。
陶行知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不仅要会读书、会写字,还要会做事。
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做手工、参与社区服务,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个学生通过制作小玩具,学会了很多物理知识。
这种学习,不仅有趣,还能加深理解。
二、教育要为社会服务陶行知有个重要观点,就是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
他说:“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1. 培养社会责任感陶行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他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关心他人,才能让这个家庭更加温暖。
2.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陶行知提倡的教育,必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他认为,教育内容和方式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如今,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
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比如,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编程、人工智能等新技能,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
3. 学校与社会的结合陶行知认为,学校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学校应该走出校园,和社会建立联系。
他提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字石城,号幼庵,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活动之父”。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实践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
本文将从他的教育思想、实践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
首先,他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灌输知识。
他指出:“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是教育的目标”。
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陶行知注重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当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经历和实地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他提出的“实践教学法”就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本领和知识。
他强调:“教育不能停留在『教』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走向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陶行知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提倡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包括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技能。
他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指出:“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的快乐和自主的人”,这一理念激发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他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亲自办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云卿,号维庵,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公德、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陶行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
他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三大理念,都是那么简单明了,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行知的世界,看看他的教育思想究竟有什么魅力。
首先,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简直是一句掷地有声的箴言。
他认为,教育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总是说:“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
”陶行知的观点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真实更有意义。
比如,做饭、打理花园,都是一种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技能,也懂得了责任和合作的重要性。
接下来,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课堂,教育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社区里举办的各种活动。
志愿服务、社区清扫,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社会的温暖。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这真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一句话。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开阔,思维会更灵活。
再说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重视动手能力。
这一点在如今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想想看,孩子们总是喜欢动手做实验,做手工。
那种动手的乐趣,简直让人难以忘怀。
陶行知提倡的“学中做,做中学”,正是希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他认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光是听别人说怎么骑根本没用,只有自己摔倒、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简单,却极具深度。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的观点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更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
陶行知简单总结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简单总结。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理智、有情感、有判断力、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的人。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包括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
他认为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情。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互相尊重和理解。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影响学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
他提倡教育要有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具有内涵和品质的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强调爱的教育和教育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范围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有创造力和质量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ust be happy, remember on the morning of June 18, 2022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炮火声中。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
它制定了
“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
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
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到来。
这时候,陶行知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出国前夕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养的机会。
在周恩来和许多共产党员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创办了育才学校。
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
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悼念活动。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目前,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他的著作也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
事实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陶行知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