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

合集下载

2020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0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020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0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是是初中物理力学中重要实验,也是中考中常考实验之一。

通过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的考查,能很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考查学生机械效率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有很多帮助。

1、实验器材和装置图: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2m 长的细绳、滑轮组2、实验原理:有用功W 有用=Gh ,总功W 总=Fs ,机械效率100%100%W GhW Fsη=⨯=⨯有用总 。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1)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时,使用相同的滑轮组,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 (2)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关系时,控制所挂钩码的数量相同,改变滑轮组中动滑轮的重力; 4、实验操作(1)按照图示安装滑轮组,测钩码重力G 并记钩码和绳端的位置;(2)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拉动绳端,使钩码匀速上升,读出拉力F 的值,并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 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 ;记录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次数 钩码重G/N钩码上升的高度h/m有用功W 有用/J弹簧测力计示数F/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总功W 总/J机械 效率η(3)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步骤(2)实验;(4)改变绳子的绕法,重复步骤(2)实验;(5)用动滑轮质量不同的两个滑轮组吊相同的构码,重复步骤(2)实验;(6)分别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测量结果,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5、注意事项:(1)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目的是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s=nh(n为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3)在读数时,不能停住,要在匀速运动时度测力计示数,因为静止时读数小于匀速运动时的读数;(4)没有刻度尺也能完成实验,可以通过绕绳的方式即n’的股数来确定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

6、交流反思:(1)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物体重力、动滑轮重力;(2)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少机械间的摩擦、减小动滑轮的重力、增加物重;(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及滑轮组的绕线方式无关;(4)物重增大,额外功也变大,是因为随着物重的增加,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克服摩擦力做的额外功增加。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解析版)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态。

2.如图甲是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______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 ℃,第6分钟时冰处于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________℃;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42 44 46 48 49 50 51 52(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一时间图象像,得出冰的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

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在1标准大气压下,小明“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该物质的沸点为,液态的比热容为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______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实验中,热从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______的转移具有方向性。

中考物理题分析与反思总结

中考物理题分析与反思总结

02 各章节物理题分析与反思
力学部分物理题分析与反思
题型分析
• 选择题:主要包括质量、密度、力、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考查 • 填空题:主要包括力的作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等原理的应用 • 计算题:主要包括力的计算、功的计算、机械能守恒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问题
反思总结
• 力学部分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深入的理解 • 力学部分题目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电磁学部分物理题分析与反思
题型分析
• 选择题:主要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概念的考查 • 填空题:主要包括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电磁学原理的应用 • 计算题:主要包括电功率的计算、电磁感应问题的分析和计算等
反思总结
• 电磁学部分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 电磁学部分题目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03 学生答题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类型分析
概念理解不清
• 错误原因: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相近概念 • 解决方案: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 错误原因:学生在解题时缺乏逻辑思维,不能正确分析物理现象 • 解决方案: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DOCS SMART CREATE
中考物理题分析与反思总结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中考物理题整体分析
中考物理题题型分布及难度分析
题型分布
• 选择题:约占总题量的60% • 填空题:约占总题量的30% • 计算题:约占总题量的10%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

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实验考点1.高度问题1.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调整到同一高度,即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

2.如果燃烧过程中蜡烛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偏高,若想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则应: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技巧:物像跷跷板,高低都相反。

实验考点2.测焦距方法1.平行光测焦距突破口:最小最亮的光斑例1.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即焦点所在位置注意:刻度尺要估读!方法2.二倍焦距法测焦距突破口:图像特殊点u=υ=2f例2.如图所示,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与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5 cm。

特殊点P:u=υ=2f=10cm∴f=5cm注意:记得÷2方法3.解不等式确定焦距范围突破口:根据题目信息,列出u 或υ与f 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

关键信息通常是:1. u 、υ大小关系; 2.成像特点。

不等式结果取值原则: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例3.如图所示,当光屏、透镜以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 8cm <f <10cm 。

解析:由图可知,u =20cm ,υ=16cm ,u >υ根据u 、υ大小关系可确定此题属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立①②③得:8cm <f <10cm例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 处移到距凸透镜18cm 处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 9cm <f <12cm 。

解析: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f <u <2f联立①②③④,①和③“同小取小”,②和④“同大取大”,于是得:9cm <f <12cm 实验考点3.透镜遮挡问题结论: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后,成像特点是:仍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中考物理欧姆定律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中考物理欧姆定律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中考物理欧姆定律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一、欧姆定律选择题1.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 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 AB. 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后接到电压为3 V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9 AC. 通过导体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D. 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答案】 D【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当乙的电压为1V,电流为0.1A,A不符合题意;B.当甲乙并联电压为3V时,甲的电流为0.6A,乙的电流为0.3A,干路电流为0.6A+0.3A=0.9A,B不符合题意;C.根据甲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C不符合题意;D.在图像中,导体甲乙电流相等时,甲的电压小,甲的电阻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结合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图像,分析不同的电流对应的电压,结合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分析电阻的大小关系。

2.如图所示,闭合开关,条形磁铁静止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左往右滑动的过程中,弹簧将()A. 缩短B. 伸长C. 静止不动D. 先伸长后缩短【答案】B【解析】【解答】解:滑片从左往右滑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根据图中电流方向结合安培定则可判断出: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此时根据磁极捡到相互作用: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螺线管对磁铁的吸引力增大,弹簧的长度变长。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确定电路中的电阻的变化,再根据欧姆定律确定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3.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来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功率,电源电压恒为4.5V,小明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大时开始记录数据,测得小灯泡的U﹣I图象如图乙所示.针对该实验过程,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6.25WB. 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5ΩC.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40ΩD. 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0.05W【答案】C【解析】【解答】解:由电路图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L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A、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由图象可知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4A,所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额=U额I=2.5V×0.4A=1W,故A错误;B、由I= 可得,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R L= = =6.25Ω,故B错误;C、电源电压一定,由I= 可知,当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电路中电流最小;由图象知电路的最小电流为0.1A,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0.5V;电路的最大总电阻:R总最大= = =45Ω,此时灯泡的电阻:R L= = =5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滑最大=R总最大﹣R L=45Ω﹣5Ω=40Ω,故C正确;D、由P=UI可得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P总最小=U总I最小=4.5V×0.1A=0.45W,故D错误.故选C.【分析】(1)由图象可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由P=UI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由I= 计算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3)变阻器连入阻值最大时,电路中电流最小,由图象读出此时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变阻器的最大值;(4)由P=UI计算电路的最小功率.4.如图甲所示,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通过滑片连入电路(电阻丝的阻值不随温度变化),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最左端A滑到最右端B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图象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A. 电源电压为9VB.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3WC. 电阻丝AB的最大阻值为6ΩD. 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为1:8【答案】D【解析】【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图乙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1A,灯泡两端的电压为6V,即电源的电压U=6V,故A错误;灯泡的额定功率P L=U L I L=6V×1A=6W,故B错误;(2)当滑片P在最左端A时,电阻丝AB 完全接入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图乙可知,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0.5A,灯泡两端电压U L′=1.5V,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阻丝AB两端电压:U AB=U﹣U L′=6V﹣1.5V=4.5V,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由I= 可得,电阻丝AB的阻值:R AB= = =9Ω,故C错误,灯泡的电功率:P L′=U L′I=1.5V×0.5A=0.75W,则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P L′:P L=0.75W:6W=1:8,故D正确.故选D.【分析】(1)由图甲可知,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根据图乙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以及两端的电压即为电源的电压,根据P=UI求出灯泡的额定功率;(2)滑片P在最左端A时,电阻丝AB完全接入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根据图乙读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AB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阻丝AB的阻值,根据P=UI求出灯泡的电功率,然后得出滑片P在A、B两端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之比.5.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在10s内定值电阻R1产生的热量为36J;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V.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 R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3:4B. 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10ΩC. 电源电压为10VD. R1的阻值为20Ω【答案】 B【解析】【解答】由电路分析可知,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B端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根据Q= 得R2==10Ω,B符合题意;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B端时电路中的电流I1= =0.6A,U总=U1+U2=0.6AR1+6V……①,当R1=10Ω时电压表的示数=6V-2V=4V,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 =0.8A,U总=U1+U2=0.8AR1+4V……②,根据P=I2R得P1:P1’=(0.3A)2R1:(0.4A)2R1=9:16,A不符合题意;解由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电源电压为12V、R1的阻值为10Ω,C、D不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解析版)

《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一、实验探究题1.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是通过______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______;(3)由______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______。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______p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平在家中找了一块泡沫、一个小塑料板凳、一个铁块来研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如图所示,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比较______ 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 有关系.(3)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 有关系.(4)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______ 法.3.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甲、乙、丙所示。

(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3)由实验乙、丙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______。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丁的大小关系为p丙______p丁(选填“>”“<“或“=”);(5)实验中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海绵凹陷程度不变,由此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此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4.小明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如图所示.(1)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______(3)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______法.5.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1)画出丁图中海绵受到的压力的示意图.(2)实验中观察______ 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3)甲、乙所示的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______ (填序号)①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货车每一车轴的平均承载质量不得超过10t②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③书包要用宽的背带(4)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再作图______ (填“丙”或“丁”)所示实验.(5)本实验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______ 、______ .6.如图所示,小刚为了探究:压强可能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找到了下面器材:规格相同的两块海绵、三本字典。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解析版)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小云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2)图中反射角是______度;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3)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中,同组的小马选择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四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2.(1)如图甲所示,如果入射角为40°,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2)图甲中的光屏是一个可折转的硬纸板,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乙).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射定律中两角的关系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小云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利用光的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以便显示光路;图中反射角是_____度;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_____;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实验中,同组的小马选择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四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镜面上。

中考物理实验精练精解专题实验题16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含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精练精解专题实验题16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含解析

实验题16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实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压力大小受压面积3.设计方法:A:压力相等时,改变接触面积,观察两次实验中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B:接触面积相等时,改变压力,观察两次实验中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4.实验步骤:从以上两次实验可得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以上两次实验可得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5.实验回顾与数据分析:要证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应选:甲乙要证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应选:乙丙6.结论:(1)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在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二.真题精练1.(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真题)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强利用了多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当________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__的关系;(4)对比甲、丁两图,小强认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你认为他的观点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凹陷程度 (2). 压力 (3). 压力大小 (4). 错误 (5). 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解析】【详解】(1)[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转换法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2)[2]对比甲、乙两图发现,相同的两个木块,一个竖放,一个平放,海绵受到的压力相同,接触面积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可以得到: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3]分析甲、丙两图发现:海绵的受力面积相同,海绵受到的压力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故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与简答题中考物理必考的三种题型——光学和热学实验探究题——题型一光学实验题考查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例1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1)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法。

(2)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变为________cm。

解析(1)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2)将玻璃板向远离蜡烛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20cm。

答案(1)替代;(2)不变;20题型二热学实验题考查实验:(1)探究固体熔化实验(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探究水的沸腾实验(4)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实验等例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本次实验不能使用________(选填“水银”“煤油”或“酒精”)温度计。

(水银的沸点为357℃,煤油的沸点为150℃,酒精的沸点为78℃)(2)水沸腾后,温度计液柱稳定时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

解析(1)图中水的沸点是99℃,所以温度计内液体的沸点需要高于99℃,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解析版)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一、实验探究题1.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和同一高度处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低端的______相同。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______。

(3)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______。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______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5)通过实验探究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原因,而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我们曾追随着物理学家的足迹,设计过这样的“斜面”实验:(1)如图所示,实验时每次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因为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的______力等于______力,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运动时的______。

(3)分析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并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

(4)进一步推力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运动(5)此实验中采用了______和______方法。

3.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 力和______ 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______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类似的这种实验研究方法叫______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 ,小车运动得越____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______4.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以相同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面”,记下小车停下的位置,测出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路程,并记入表格.(1)要想让小车以相同速度滑上“路面”,小车应从斜面上______ (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2)通过分析______ 两组数据,可以判断出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3)如果有一种“路面”材料比玻璃更光滑,则小车运动的路程将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10cm.(4)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滑上绝对光滑的水平“路面”,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 .5.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解析版)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一、实验探究题1. 如图甲所示,该实验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____ .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几乎不变,则说明装置 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图乙和图丙是将该装置的探头放入水中不同深度的情况,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图丙和图丁,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__ 有关.2.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________________ 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相同。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 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同一深度不同的方向,并比较每次的橡皮膜方向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 。

(填符号)3 3 3 3A.酒精(ρ酒精=0.8 ×103kg/m3)B .植物油(ρ植物油=0.9 ×103kg/m3)(4)若图乙中U 形管左右两侧红墨水面的高度差h=5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3. 下列四幅图是小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四个场景,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

除图④杯中装的是盐水与大气压之差约为(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_____________ 的变化而知道压强大小变化的;(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____ ;(3)比较②④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____ ;(4)比较②③两幅图,可以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____________ 无关。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解析版)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甲所示,该实验装置的名称是______ .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几乎不变,则说明装置______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图乙和图丙是将该装置的探头放入水中不同深度的情况,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图丙和图丁,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 有关.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______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相同。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同一深度不同的方向,并比较每次的橡皮膜方向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这是为了探究______。

(3)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

(填符号)A.酒精(ρ酒精=0.8×103kg/m3)B.植物油(ρ植物油=0.9×103kg/m3)(4)若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红墨水面的高度差h=5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______Pa.(ρ红墨水≈1.0×103kg/m3)3.下列四幅图是小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四个场景,除图④杯中装的是盐水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

(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______的变化而知道压强大小变化的;(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3)比较②④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4)比较②③两幅图,可以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______无关。

4.在“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1)压强计是通过观察U型管的两端液面的______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技巧

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技巧

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技巧初中物理实验题怎么解答,解答得分技巧有哪些?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技巧”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技巧初中物理实验题答题方法一、测量型实验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

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

2、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而且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

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

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F·S及二力平衡。

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

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 t。

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

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

二、探究型实验题探究型实验题也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主角,因此教材中探究型的课题每个章节都有渗透。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解析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解析版)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探究题1.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

操作如下:(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度相同且______相等的沙子和水。

(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其中某时刻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3)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4)分析图象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______;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__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______的比热容较大。

2.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______;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若本实验共消耗酒精20g,则这些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J.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

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______来反映的(选“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①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需要的测量器材如图所示:还需秒表和______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③若液体B的比热容是4.0×103J/(kg•℃),液体A的比热容是______J/(kg•℃)。

4.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同,通过比较它们______ 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实验中水和食用油体积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 加热更长的时间,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______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______ 吸热本领更强.物质的这种特性可以用______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5.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实验时选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单位时间内______.(2)实验中记录下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并描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可知b物质是______,分析图象还判断出______(水/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3)本实验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______.6.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

中考物理实验真题:压强和浮力探究实验(附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真题:压强和浮力探究实验(附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真题:压强和浮力探究实验1.(2020•烟台)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实验前,小明利用U形管、软管、扎紧橡皮膜的探头等组装成压强计后,发现U 形管两侧液面不相平,如图甲所示,他应做的调节是(选填“A”或“B”)。

A.取下软管重新安装B.将右侧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2)调整好压强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序号液体深度/cm橡皮膜方向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①水5朝上 4.9②水5朝下 4.9③水5朝侧面 4.9④水10朝侧面9.7⑤水15朝侧面14.6⑥盐水15朝侧面16.7①比较序号1、2、3三组数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②比较序号三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③比较序号5、6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1648年,物理学家帕斯卡做了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实验”,如图丙所示。

实验中帕斯卡只用了几杯水就让装满水的木桶向四周裂开,这个实验现象能够验证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2.(2020•甘南州)在“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下的猜想:猜想一: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二: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三: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实验过程中探头受到的液体压强大小是通过反映的。

(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择两组实验对比,可初步验证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小明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就越。

3.(2020•青岛)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用压强计和盛有水的容器进行实验,情形如图甲所示。

比较A、B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的压强都相等;比较A、C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有关。

(2)用如图乙所示的容器也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互不相通的左右两部分,隔板上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发生改变。

中考物理实验精练精解专题实验题20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含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精练精解专题实验题20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含解析

实验题20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一.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二力平衡时,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猜想:物体在两个平衡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设计实验:(一)实验器材:小车、线、定滑轮2、等质量小盘2、砝码多个。

(二)实验方法:1、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木块能否静止?2、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木块能否静止?3、把木块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块能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力的方向有啥特点?(三)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论证:(1)两边砝码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小车应静止。

(2)两边砝码不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不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小车运动(3)两边砝码不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不在一条直线上。

小车转动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二.真题精练1.(2020年泸州)小聪将一根橡皮筋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其右端来“探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1)实验中使用的弹簧测力计如图甲所示,其分度值为________N;(2)小聪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沿相同方向作用于橡皮筋上拉到A点,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3.0N、F2=4.0N;小聪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A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7.0N,如图乙所示。

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为F1和F2的合力,这种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小聪在实验中突发奇想,将两弹簧测力计相互垂直作用在橡皮筋上拉到B点,记下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3=3.0N、F4=4.0N;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B 点,如图丙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N。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题(附答案和解析)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题(附答案和解析)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题(附答案和解析)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刚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木块和一块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也运用于以下________(选填“A"、“B”或“C”)实验中A.在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B.当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C.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当压力一定时,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对比甲、丁两图,小刚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

你认为他的观点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2). 受力面积(3). 错误(4). 没有控制受力面积一定【解析】【详解】(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叫转换法:A.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B.当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C.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即采用了转换法;(2)对比甲、乙两图知道,物体对海绵的压力相同,但接触面不同,由图得出的结论是: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由控制变量法知道,需要控制受力面积相同,但甲、丁两图中受力面积不同,即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故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铁球用细绳悬于O点,小车置于O点正下方水平面上静止。

实验时,分别在水平面上铺毛巾、棉布、玻璃板。

(1)每次都要让铁球从图中A点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

情景分析、表格分析题解题方法

情景分析、表格分析题解题方法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之题型解析情景分析题一、解题方法与步骤1、审题:(1)实验目的(2)该实验与已学过知识的关联(3)题目中关键词(匀速、轻质……)(4)研究对象2、控制变量法解析(1)不变量(2)变化量(3)结果3、语言描述☆☆☆(要规范、尽量简洁)(1)有关型(普通型)描述:(不变量)相同时+ (变化量)越……+ (结果)……(不变量)相同时+ (变化量)不同+ (结果)不同例如:物体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存在型特征:根据一幅图的现象归纳结论或者根据两幅图,但两幅图中不存在变量的递变性,而是“有”与“无”的关系。

描述:……时,存在……(……会……)例如:气体流动时,压强会变小;大气中存在压强;物体放入水中时,会受到浮力。

(3)无关型(不变、定值)描述:(不变量)相同时+ (结果)是一个定值+ 与(变化量)无关例如:(同一地点)大气压强值很大且是一定值;当圆柱体全部浸入液体中后,随着圆柱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增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之题型解析表格归纳题一、解题方法与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看到题目后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找出研究对象(或要探究的问题),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2. 正确分析、规范表述:(1)分析一个正确的实验结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比较哪些数据(或表格)+在什么条件下+实验结论。

物理规律中因果关系不是体现在表格数据排列的前后或左右,而是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原因变化带来结果变化的分析,明确因果关系。

(2)描述规范表述结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比较哪些数据(或表格)+在什么条件下+实验结论。

①通过纵向(或横向)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结论一般称为“初步结论”。

它的表达形式常有如下三种:a. 条件+A 物理量与B 物理量成正(反)比例(定量关系)。

b. 条件+A 物理量随B 物理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定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物理实验题总是给人一种不疼不痒的感觉,因为从难度上来看并没有最后两道大题那么难,综合性也不是特别强,计算量不大,学生们每次考试都能把所有的空填上,总觉得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说简单也不是很简单。

物理实验题总是给人一种不疼不痒的感觉,因为从难度上来看并没有最后两道大题那么难,综合性也不是特别强,计算量不大,学生们每次考试都能把所有的空填上,总觉得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说简单也不是很简单,刚开始的几道读数和测量题很容易,但是越往后做,觉得越陌生,很多实验题书本上从来没见过,所以现在很多考生对物理实验题很纠结,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部分上,根据这种状况,小编总结和归纳了实验题的题型和解法,希望考生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策略。

实验题可归纳为四种:
一、测量型实验题
这种实验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型实验和间接测量型实验,只要同学们不马虎,得满分是没问题的。

二、探究型实验题
新课标的特点就是探究,探究型实验题也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主角。

教材上除了几个测量类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都可以以探究的形式出现,课本上的实验是出题的一个重点。

解法分析:解探究题要深入了解课本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探究实验题做到万无一失;二是掌握探究的方法,要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

三、开放型实验题
有许多物理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验仪器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也就是说物理实验具有开放性。

开放型实验题是近年考题中的一个新亮点,特点是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惟一;在考查大家实验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大家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因为一题多解,考题的难度并不大。

解法分析:希望大家把做过的开放型实验题归纳在一起,找到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设计型实验题
设计型实验让我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能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见设计型实验题多数考察密度和电学部分,并有以下特点:基础性:大部分题目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不脱离教材,考查我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开放性:设计题大部分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求写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还有就是贴近生产、生活,常把日用品作为实验仪器来验证物理规律,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

解法分析:设计型实验题所能涵盖的内容较多,**的信息较少,出题的知识点不好把握,要求我们要富有创新精神,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