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孙建萍;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曹向宇;王君;杜志华【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3(25)1【摘要】目的探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
观察组于早期实施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对照组于非早期神经介入治疗(动脉瘤破裂24 h后),比较2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栓塞程度。
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95±1.15)dvs(6.42±0.89)d,(10.21±2.34)d vs(14.57±2.31)d,P=0.000];观察组完全栓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8.75%,P=0.040);2组入院时及术后2周NIHSS评分、肺部感染、再破裂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水肿发生率、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页数】4页(P53-56)【作者】孙建萍;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曹向宇;王君;杜志华【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急诊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2.超早期与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高分级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3.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会4.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5.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动脉瘤患者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失严重者 , 需要借用 临近 或远 位组织 进行 修 复 , 如下 唇组织 瓣、 A b b e 瓣、 红唇粘 膜瓣 等 , 部分 学者认 为 机体 其他 部位 的
[ 3 ] 剪新春. 双侧推进肌蒂红唇肌瓣修 复双唇 裂术后 口哨 畸形 . 中 华 医学美学美容杂 志, 2 0 0 9, 9( 3 ) : 2 7 2 .
疗时 , 无 法有 效纠正唇 珠 畸形 , 尤其 是对 缺损较 大 的唇珠 患 者治疗时 , 效 果较差 , 同时上 述手术后 , 红唇黏膜 纹理 出现较 大变 化 , 与周 围红唇 纹理 协调 性较 差 , 加 重上 唇 畸形 , 效 果
较 差 。
颞浅筋膜 、 表皮瘢痕 、 真皮等组织对红 唇进行填 充 , 亦 能够 增 加红唇体积 , 同时在红唇 黏膜面积的改善方 面亦有显 著 的疗 效 。C o h e n等在治疗 中采用 舌组 织游离移 植矫 正红 唇 畸形 ,
脑 动脉 瘤 患 者 中早 期 介入 栓 塞 治 疗 临床 效 果 观 察
范 小斌 【 摘要 】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患者 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 院脑动脉瘤破 裂
患者共 6 0例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患者 均实施微 弹簧 圈介入栓塞治疗 , 观察 组患者实施早期 的介入栓塞治疗 ( 在3 d内实施手术治疗 ) , 对 照组 患者是在 患病 的 3 d后实施介入栓塞治疗 。观察两组
唇神 经及 动脉受到损 伤 , 避免 术后该 区域 血运 差 , 出现供血
不足现象 而对 术后 效果造 成影 响 。虽 然带 蒂红唇 黏膜 肌瓣 治疗单侧唇裂 继发唇珠效果 良好 , 然而对 于一期术后 唇红缺
浅析复杂型颅内动脉瘤发生血管内栓塞的治疗
【 关键词】 颅 内动脉瘤; 栓塞术; 微创治疗 【 中图分类号】 73 R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62— 5 3 21 )8 07 — 2 17 22 (0 10 — 0 4 0
及宽 颈动脉瘤进 行形态 规则 的部 分分解 , 部逐 一填 塞 。3 术后 分 ) 处理 术后 立即怕 头颅 正侧 位 平片 , 了解 球囊 情 况 , 以便 复查 时 比 较 , 血管扩 张剂 , 当调整 血压 , 当扩 容 以防 止血 粘度 过高 给予 适 适 导致脑血 液循环不 良, 连续应 用抗生素 3天。
侧壁与带三通连接管的加压气囊袋输液管连接好, 缓慢滴人生理 盐水 , 患者全身肝 素化 。放置球 囊至 合适位 置后 缓慢充 盈 , 并给 应 注意观察充 盈过程 中 的位 置 , 照 实 际需要 进 行充 盈 。之后 将 弹 按 簧圈安全置入动脉瘤 , 将球囊的气体缓慢放出, 确定弹簧圈位置固 定后去除 弹簧圈 。再 次根据 情况选择 合适 的 弹簧圈 进行球囊 辅 助 下进行填塞 。 由于不 规 则 动脉 瘤 或 宽 颈 动脉 瘤 往 往存 在 填 塞 孔 隙, 采用超柔 软微弹簧 成篮技 术进行 分部 填塞 , 不 规则动 脉瘤 以 将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 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 自20 08年6月至2 1 年6月收治 01
的5 0例复 杂型颅 内动脉 瘤 患者的 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有患者 均综合使用 新型球 囊 、 内支架铺 助栓塞技 术 、 柔软 微弹 簧 圈成 所 颅 超 篮技术 治疗 , 观察 治疗效果及 探讨技 术难 点。结果 : 组 5 例 患者共 应用支架 5 本 O 3个, 每个支 架 内分别填 入弹簧 圈 I 1 , 5 4只。 一 3只 平均 . 手术均获成功, 成功率为 10 0 %。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 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 经扩张血管、 扩容、 活血 化瘀 治疗后 好转。对 本组 4 例 患者 ( 余 5例均 为 21 年 后治疗 ) 行为期 6个 月的随访观 察 , 5 其 01 进 4 患者 均未复发 , 5例 临床症 状完全 消失 或明显缓解 。结论 : 用支架及 球囊 辅助超柔软 微弹簧 圈成 篮技术 治疗 复杂 型颅 内动脉 瘤 效果 理想 , 采 且解决 了诸 多技术 难题 , 得 临床 值
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DOI:10.16662/ki.1674-0742.2024.02.046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陈凡增1,李栋2,王健11.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枣庄277100;2.山东健康集团枣庄医院急诊科,山东枣庄277100[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7例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23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随访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核因子-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4.07%,并发症发生率为8.7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3、4.393,P均<0.05)。
结论予以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不仅创伤小,且对血清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好,有利于早期康复,同时治疗安全性更理想。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切口长度;血清指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4)01(b)-0046-04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CHEN Fanzeng1, LI Dong2, WANG Jian1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andong Guoxin Yiyang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Shandong Province, 277100 China;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Shandong Guoxin Health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Shandong Province, 277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 Methods5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 admitted to Shandong Guoxin Yiyan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April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7 cases received craniotomy) and observation group (23 cases received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hospital stay and serum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3 months of follow-up. Results The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indexes in both groups were improved, and the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erum nuclear factor-κB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6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4.07%),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70%,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3.33%),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03, 4.393, both [作者简介] 陈凡增(1988-),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颅内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异常扩张的一种疾病,当动脉瘤破裂出血时,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插管技术来修复动脉瘤的方法,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
本文将介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
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1.平稳期:指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病情较为稳定,没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或严重的脑水肿等并发症。
这个时期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2.再出血前:再出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发严重的脑挫伤、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如果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有再次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
3.一般不宜介入治疗的情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一些情况不宜进行介入治疗,如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意识障碍等,应先进行辅助治疗控制病情后再考虑介入治疗。
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预后分析1.存活率: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死亡率。
根据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经过介入治疗后的短期死亡率为5-10%,长期死亡率为20-30%。
介入治疗后的1年存活率为70-90%。
2.再出血率:再出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率为2-5%。
3.残疾率: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回复。
根据研究,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残疾率为20-40%。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适用于平稳期和再出血前的患者,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在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等。
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并进行系统的预后评估和随访。
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何承彪;马建荣;姜维喜;熊立芳;周杰;李自强;唐元辉【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00)003【摘要】目的:比较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对2010-10—2014-10在我院及湘雅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组和介入手术组各随机纳入100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远期疗效,比较2组疗效。
结果介入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89枚,瘤颈残留18枚,部分栓塞4枚。
回访结果显示,介入手术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开颅手术组,预后不良率和致残率则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介入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
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介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总页数】2页(P75-76)【作者】何承彪;马建荣;姜维喜;熊立芳;周杰;李自强;唐元辉【作者单位】长沙市泰和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6;长沙市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3;长沙市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3;长沙市泰和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6;长沙市泰和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6;长沙市泰和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6;长沙市泰和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持续肝癌介入治疗与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的疗效对比 [J], 韩春山;李玲;于晓丽2.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 [J], 陆海;郑晶3.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 [J], 申桂广4.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与介入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J], 谢乙团;胡栋;马宝新;郑定柯;陈威;罗均然5.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研究 [J], 张洪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
n i s ms o f o c c l u s i o n o f t h e a n t e r i o r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 [ J ] .S t r o k e ,
1 9 8 3, 1 4: 9 5 2 - 9 5 9 .
[ 5 ] Ge l b e r D A, Go o d DC, L a v e n L J , e t a 1 .C a u s e s o f u r i n a r y i n e o n —
t i n e n c e a f t e r a c u t e h e mi s p h e r i c s t r o k e [ J ] . S t r o k e , 1 9 9 3 , 2 4 :
r o l o g y, 2 0 0 8, 7 0: 2 3 8 6 — 2 3 9 3 .
[ 3 ] 王钦 , 陈伟 , 林豪杰 , 等, 大脑 前 动 脉 供 血 区 梗 死 的 临 床 及 MR I 特点分析[ J ] .中 国临 床 神 经 科 学 , 2 0 1 0 , 1 8 ( 5 ) , 5 1 0 — 5 1 4 . [ 4 3 Na c h e v P .Co g n i t i o n a n d me d i c a l f r o n t a l c o r t e x i n h e a l t h a n d d i s e a s e [ J ] . Cu r r O p i n Ne u r o l , 2 0 0 6 , 1 9 : 5 8 6 — 5 9 2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 0 1 3年 8月第 1 6卷 第 1 6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Ne r v o u s D i s e a s e s Au g 2 0 1 3 , Vo 1 . 1 6 N o . 1 6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高 血压 脑 出血 是神经外科 常见的危 急并发症 ,就其治疗而 言 ,目
中国医疗 前 沿, 2 0 1 0 , 5 ( 1 9 ) : 5 1 — 5 2 .
颅 内动脉瘤 显微 手术和介入栓 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唐 涛 李彦钊 陈 铎 单 继东 宋守智
( 辽宁省鞍 山市长大 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鞍 山 1 1 4 0 0 7 )
有效 清除颅 内血 肿 的同时 又不会 造成 过高 的颅 内压 力 ,可显 著 减少 并发症 的发 生 ,因此本 组患 者最 终在手 术 时间 以及所获 得 的围手 术
于对 照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 义 <0 . 0 5 ),详见表 3 。 表 3 两组 患者半 年 随访疗 效比 较 ( n ,%)
碎 穿刺 针行 微创血 肿 清除术 对高血 压脑 出血 患者 实施 治疗 ,不仅 大 大 减少 了手术 的创伤程 度 ,而且术 中可通 过C T 引导 立体定 并实 时监
2 . 3半 年随访 结果 比较 两组患 者经半年 随访 ,G O S 评分结果显示 仍是微创组 疗效显著 优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观察
影像 与介入
颅 内宽颈 动脉 瘤血管 内栓 塞治疗效果观察
曹 英 海 , 鸣 , 威 , 欣 , 刚 雷 卞 赵 王 沈 阳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神 经 外 科 , 宁 沈 阳 1 0 4 辽 10 1
【 摘要】目的 : 讨 颅 内宽 颈动 脉 瘤 的血管 内治疗 方法 和 疗效 。 法 : 4 探 方 对 8例颅 内宽颈 动脉 瘤 的血 管 内介 入治疗 进 行 回顾 分 析 。结 果 : 单纯 应 用 可脱性 弹簧 圈栓 塞治 疗 3 1例 , 用 双微 导管 技 术栓 塞治 疗 3例 , 用球 囊辅 助 技术 治 疗 应 应 9例 . 用 颅 内支架 结 合 弹簧 圈栓 塞 治疗 5例 。其 中 1 0 应 0 %栓 塞 3 8例 ,0 9 %以上 栓 塞 7例 ,0 9 %以下栓 塞 3例 。4 8例 术后 随访 6 1 ~ 2个 月 , 动 脉瘤 复 发 及再 出血 。结 论 : 用 综合 血 管 内治 疗 方法 可 对难 以治疗 的颅 内宽 颈 动脉 瘤 进 无 应
Em b l t r py i bl o e s l o d ne y m f c r td a t r nt a o o he a n o d v ses f r wi e a ur s o a o i r e y i r -
c la i a v r um
C A0 Yi g a,LE ig BI nhi 1M n , AN e,Z W i HA 0 Xi ,W ANG a g n G n De a t n fNe r s r e y t e F r t o l s i lo h n a g C t , a n n r v n e h n a g 1 0 4 ,C i a p rme to u o u g r , h is Pe p e SHo p t fS e y n i Lio i g P o i c ,S e y n 0 1 h n a y 1
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治疗进展
58生垦塞旦匿型垫!Q至!旦筮≥!鲞筮!鱼翅Q!i堡丝』螋璺坐堡塑型坠盟i堂叁!g:垫!Q:∑丛:!!:盟!:!鱼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治疗进展刘晓勇综述【摘要】目的了解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和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首选;巨大动脉瘤手术和栓塞同样具有难度,多发动脉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在积极处理破裂出血动脉瘤的基础上,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自身的情况,尽量一次完成。
G D 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步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及患者所接受,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
球囊技术为此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
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为治疗宽颈动脉瘤提供了有力武器。
结论随着医疗材料、医疗市场的改进,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将来将有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颅内;复杂性;动脉瘤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是指由于其所在部位、生长方式、瘤体过大和瘤颈过宽等原因而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相当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动脉瘤;②椎一基底动脉动脉瘤;③巨大动脉瘤;④多发动脉瘤;⑤宽颈及脉梭形动脉瘤J“o。
1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动脉瘤位于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发生率不足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0%,但由于其解剖学特点,而成为前循环动脉瘤中最难处理的一种。
21。
海绵窦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有相当难度加之颅神经受损的发生率较高,治疗应权衡利弊。
对于突入蛛网膜下腔,蝶窦或逐渐增大的无症状动脉瘤应积极治疗。
其最佳方案是动脉瘤栓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
2椎一基底动脉瘤椎一基底动脉瘤也称作后循环动脉瘤,指来自颅内W i l l i s 动脉环后部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13%,可发生在大脑后动脉(0.8%),基底动脉(2.9%一4%),椎动脉(0.9%一3%),以及小脑诸动脉(0.7%)p1。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
502 ) 3 0 1
探讨颅 内动脉瘤血管 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患者共
4 9个 动 脉瘤 中 10 栓 塞 3 0% 9个 ,5 栓 塞 9%
4 个 动脉 瘤 的 血 管 内介 入 栓 塞 治 疗 的临 床 资料 。结 果 9 结论
6 , %栓塞 3 , 个 9 0 个 失败 1 。术 后发 生脑 血 管痉 挛 3 , 个 例 脑栓 塞 1 。4 例 2例 随访 2~ 个 月无 复发 。 8 血 管 内介 入治疗 对颅 内动脉瘤 治疗创 伤小 , 果好 , 中出现并发 症也 可当 即处 理 , 效 术 效果满 意 。
脉者 7个 , 脑前 动 脉者 0个 , 基 底 动 脉者 9个 , 脑 后 大 椎 大 动脉 者 4个 。动脉瘤 体 颈 比: . ≥1 5的 3 1个 , . 1 2~1 4的 . 1 个 ,. 1 10~1 1的 5个 , . . <10的 2个。合 并动 静脉 畸形 者 1例 , 脑积水 者 1 。 例 13 治疗方 法 . 均 以脑 血管 造影对 颅 内动 脉瘤 所在 部位 、 数 目、 大小 、 形态 、 颈 、 瘤 载瘤 动 脉 、 围血 管结构 、 周 是否存 在
治疗 颅 内动 脉瘤 4 例 共 4 2 9个动 脉瘤 , 效满 意 , 报告 如 疗 现
不 明骨痛 患者或 可疑 中轴骨 转移 的患 者应结 合 C T或 MR,
放 , 不明 原因下腰背 痛的骨 S E T显 等. PC
像 [ ] 中华核 医学杂志 ,99,9 2 5 J. 19 1 :3 . [ ] Krh e T,io . aii tpcea ai f kla dsae 2 i nrP Sm nMA R dos o i vl t no ee l i s e o u o s t e [ ] JB n on Sr,9 16 A:7 6 1 J . oeJit ug1 8 ,3 6 3— 8 . [] 高 3 [] 马 4 瞻. 核素骨 显像在肿瘤 临床 中的应用 [ ] 东南 国防 医药 , J. 婧, 张燕燕 , 王荣福 , 不 同骨病患 者 9 T m— P骨显像 等. 9 e MD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
科学护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朱润英,张飞婷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内容及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0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间,分别展开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并以此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组实验,对应组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
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许多护理细节得到落实,包括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的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内容,强化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恢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临床护理;效果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颅内脑动脉瘤是一种对人体有着较大危害性的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血压升高、头痛、呕吐等是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
为了缓解患者的病症,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会展开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虽然手术疗效是比较明显,但围术期仍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基于此,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力度,在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及心理状况,给予其综合性护理服务,包括患者的体位干预、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心理干预等内容,在确保患者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中,按照围术期护理模式的不同应用进行分组。
其中,观察组男女各25例、10例;最大年龄不超过80岁,最小年龄不低于42岁,年龄平均值为(61.28±2.72)岁。
对照组男女各23例、12例;对应年龄平均值为(60.83±3.17)岁。
通过疾病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并且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无严重血液疾病、精神病,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并且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展开,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0例体会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0例体会前交通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最好发的部位[1]。
前交通动脉属支供血部位特殊,又是沟通代偿大脑前动脉的重要通道,手术的副损伤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2]。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通常伴有A1段发育异常,并在A1段优势一侧发生。
血管内栓塞难度相对小[3]。
本组回顾分析急诊血管内栓塞的2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评价血管内栓塞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9~68岁,均经CT扫描和DSA(dl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证实为破裂前交通动脉瘤。
Hunt-Hess分级1~2级12例,3级8例。
患者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为(10.0±3.0)分。
病例均在发病后72 h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1.2 方法DSA确诊前交通动脉瘤,全身麻醉,6F导引导管经6F导管鞘升至患侧颈内动脉颈段岩段水平部,接近海绵窦段(C5),使导引导管相对固定。
选定最能显露瘤颈的造影头位,测量动脉瘤的大小,根据患侧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的弯曲程度、前交通动脉瘤生长方向及破口位置,对微导管头端进行塑形,水蒸气蒸馏并冷水冷却固定塑形的微导管头端。
微导丝头端一般塑形成弧形。
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成功送入动脉瘤腔,撤出微导丝。
根据动脉瘤形态及大小选择成框的3D弹簧圈,在路图(RoadMap)和透视下缓慢释放第一个弹簧圈。
释放过程中,严密观察影像中弹簧圈的变化、微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和操作弹簧圈释放力量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造影确认成框弹簧圈放置满意、瘤颈处无弹簧圈膨出、微导管和弹簧圈之间无大的张力,解脱成框弹簧圈。
同法,根据影像,依次填入各型弹簧圈,达致密填塞,栓塞完毕复查脑血管造影,除外异位栓塞。
2 结果2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栓塞。
术后等渗盐水和胶体扩容,尼莫地平持续微泵静脉注射解痉处理。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130例接受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4例)与常规组(46例)。
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常规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的治疗方式,按照动脉瘤的具体形态联合有效的栓塞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动脉瘤栓塞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疾病,在临床中的致残率、病死率均比较高,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在出血占比当中高达90%。
首次出血之后存活的患者,假设动脉瘤未达到根本性的治疗,便极有可能面临再次出血的可能,同时伴随着出血次数的提升,病死率会逐渐提高,再次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等是引发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1]。
传统的开颅实行動脉瘤颈夹闭手术创伤更大,同时风险比较高。
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具备低风险、微创、快速恢复等特点,在临床中有着非常快的普及速度[2]。
对此,本文以本院患者为例,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患者中选择130例接受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4例)与常规组(46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58.4±6.2)岁。
常规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8±9.8)岁。
两组患者均接受动脉瘤手术治疗,同时排除张口困难、存在反流误吸因素的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进行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部扩张,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比较高,若不及时的治疗,可以导致脑出血、瘫痪以及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微创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其中介入栓塞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对其疗效与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确定其临床效果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推广和完善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疗效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指导。
2.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分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治疗方案:对80例颅内动脉瘤适用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案进行介绍及说明。
(3)治疗效果:对80例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疗效对比以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
(4)总结经验: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从手术过程、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性研究设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设计,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3.2 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选取80例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可能的严重合并症,按照治疗意愿、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符合性分组,确保各组人群相互间的各种基本特征的平衡性。
(2)数据采集对选择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严格的随访,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同时调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有效性。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临床体会
2 结果
1 1 临床 资 料 .
本 组男 7例 , 1 女 0例 , 年龄 3 5~5 2
术 中影像 观察 l 4例单 纯 致密 填 塞 , 3例动 脉 瘤大 部填 塞 。所有 动脉瘤 栓 塞术 后 载 瘤动 脉 均 显 影正 常 , 无异 位栓 塞及永 久并 发症 , 死亡 。 无
3 讨论
岁, 平均 4 . 。l 3 5岁 7例均 有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史 ( A SH 史 ) 最 多者发 生 2次 。入 院 时神智 清醒 l , 6例 , 昏迷 浅
1 。D A检查 : 例 S 动脉瘤 位 于前交 通 动脉 6例 , 交通 后
动 脉 2例 , 大脑 中动脉 7例 , 基底 动脉 2例 。动 脉瘤 椎 体最大 直径 在 0 3~1 5m 者 8例 , . . .c 1 5~2 5 m 者 6 .c
瘤 1 , 4例 大部填塞 3例; 载瘤动脉通畅 , 无异位栓塞 , 无永久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 娴熟、 稳定的介 入操作技术 、 扎实 的血
管解剖知识、 合适大小 和数量的铂金弹簧圈 , 及选择适当的辅助技术 、 设备 是提 高栓塞效果 , 降低术 中、 术后并 发症的必
要措施。
关键词
介入 ; 内动脉瘤 ; 颅 水解脱铂金弹簧圈
1 资料 与方 法
直至 造影观 察动脉 瘤体栓 塞完 全为止 。对 于以往难 以 完全致 密栓 塞 的宽 颈 动脉 瘤 , 据 动脉 瘤 颈 体 比选择 根
球囊 ( e o e n ) 助或 支 架 辅 助 , R m dl g 辅 i 现在 也 能 得 到较 致密 栓塞 。术后 压 迫 或 缝合 穿 刺 点 ,4小 时制 动 , 2 并 注意 穿刺侧 足背 动脉 的搏 动 情况 , 头部 不宜 大 幅度 活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处理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处理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比重在逐渐增加,特别是随着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的技术和转流装置等的应用,在有些医疗机构血管内栓塞的动脉瘤比例甚至高达90%,然而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长期随访显示,动脉瘤不全栓塞率和复发率高达49%。
不全栓塞动脉瘤平均随访4年的破裂率高达17.7%,而残留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更高,对于这些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动脉瘤,有相当部分需要进一步通过介入或开颅手术来解决,然而,究竟如何处理这类动脉瘤,目前尚无定论,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动脉瘤的复发因素对于如何处理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动脉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报道栓塞术后动脉瘤的复发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类型、临床首发症状以及不全栓塞等因素有关;位于动脉分叉处如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复发率较高;位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连接处之间的动脉瘤也倾向于复发。
以上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较少,可能与该团队同时掌握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和开颅夹闭动脉瘤两种技术,从而使得仅有少数特别适合栓塞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有关。
动脉瘤残留的程度与其再出血也有很大关联,不全栓塞的动脉瘤再出血的概率为24.5%,而完全栓塞或接近完全栓塞的动脉瘤再出血的概率仅为0.8%,稳定的残留动脉瘤再出血率为0.4%,而不稳定的残瘤动脉瘤再出血率为7.9%。
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率高于未破裂动脉瘤,前者再次手术率高达17%。
但也有学者认为动脉瘤破裂与否和复发无关。
2.栓塞术后残留动脉瘤的处理原则:对于栓塞术后动脉瘤残留的处理意见仍存争议,Hayakawa等对90年代Raymond分级Ⅱ级不全栓塞的颅内动脉瘤的跟踪研究显示,半年后脑血管造影证实25%改善为RaymondI级,50%进展为Ⅲ级,25%保持不变。
CARAT研究组显示当破裂动脉瘤栓塞后残留级别为RaymondⅡ级和Ⅲ级时,4年随访的再出血率分别为3%和17%;而后者再出血率与未处理的破裂动脉瘤自然出血率相当,故主张RaymondIII级残留动脉瘤应尽早处理。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卞立松,柳江#,齐佳伟,甄宇航,何远东,叶立双,王建生 (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 100080)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组。
对照组采用非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炎症介质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6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可有效控制出血,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其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关键词:早期神经介入栓塞;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疗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血管壁的退行性改变和动脉硬化有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
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掩盖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症状,增加诊断困难,导致诊疗时机延误[2]。
临床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脑水肿等。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3]。
本研究旨在分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70.11±4.23)岁。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评价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评价曾辉*(邵阳县人民医院,湖南 邵阳 422000)【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手段对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9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为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取奇偶分组法均分两组。
对照组46例给予外院手术后复查,观察组46例取血管介入栓塞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值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8.26%)(P<0.0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0.87%,轻度残疾率为23.91%,重度残疾率值13.04%,植物生存率为2.17%,无死亡情况发生,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指标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3.91%(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具有较好的预后,且神经功能损伤较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高,炎性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外院手术后复查;血管介入栓塞;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2-0081-04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此病主要是因为局部血管变异、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1]。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外壁向外扩张,会形成瘤状突起,此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多种症状,若患者的瘤体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会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危害较大,并且即使对患者及时抢救治疗也容易出现多种后遗症,导致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下降[2]。
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郭广涛;祝晓川;张卓【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24(24)4【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IA)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抽签法将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诊治的96例Hunt-Hess分级较低(Ⅰ~Ⅲ级)的IA患者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
对照组在发病72~96 h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在发病72 h内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炎症介质、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出院时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末,研究组再出血发生率、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亚型(S100-β)、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积水发生率、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72 h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降低血清神经与血管相关标志物和炎症反应水平,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获得更好的预后,且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
【总页数】4页(P87-90)【作者】郭广涛;祝晓川;张卓【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相关文献】1.不同Hunt-Hess分级及手术时机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2.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低级别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3.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不同时机应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4.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时机选择5.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10期2019Vol.6No.10
80
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解鸿君
(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例。
对照组采用延时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将两组的CSS、MMSE、NGF、NTF、BDNF进行比对。
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CSSG评分更低,MMSE评分、NTF、NGF、BDNF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延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更有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0.80.02
择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12例开展本次研究,旨在对比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详细描述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例。
所有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颅脑动脉瘤,均出现颅内出血、神经压迫等症状。
将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治疗相关禁忌证的患者排除。
其中,对照组男4例,女2例,年龄42~64岁,平均(52.45±2.76)岁;观察组男3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52.52±2.80)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在患者入院3~5 d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平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穿刺处为右侧股动脉,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将引导导管置入,直至动脉瘤,使用弹簧圈进行填塞,将引导导管撤出。
对照组实施延期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时机为入院后21 d以后,治疗方法同上。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两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进行评估,总分为45分,以分值低为优势;运用精神状态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总分为30分,27~30分为正常,27分以下表示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
(2)采集两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术后1周的外周血5m l,进行离心处理,对血清检测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对比临床相关指标(x±s)
组别CSS评分(分)MMSE评分(分)NTF(ng/mL)NGF(pg/mL)BDNF(pg/mL)对照组(n=6)25.18±3.5420.14±2.41 3.88±0.7092.18±12.06 6.75±0.81
观察组(n=6)15.76±1.4228.01±1.47 6.20±0.84134.28±17.6611.66±2.24
3讨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自身动脉肌层厚度不足等因素所诱发的[1],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病的致残率较高,早期病死率为36%左右,一旦出现反复出血情况,病死率会超过70%[2],故此应及时予以有效救治。
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创面小且痛苦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术中采用微导管具有较好的可塑性[3],能根据血管路径和动脉瘤直径对微导管形状进行调整,有效促进动脉瘤愈合。
以往临床认为延期介入栓塞治疗有助于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调节凝血状态,建立颅内侧支循环[4],但是动脉瘤破裂3d后血凝块溶解的氧合血红蛋白释放,会引起脑血管痉挛,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风险,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能够避免破裂动脉瘤出现再次出血的情况,对脑动脉痉挛起到缓解作用。
手术时机同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临床数据也表明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预后效果较为良好。
总而言之,针对符合介入栓塞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应实施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改善,其效果比延期介入栓塞治疗更加优越。
参考文献
[1] 王玉春.早期与延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比较研究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5):2212-2213.
[2] 朱云飞,袁川.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10):7-9.
[3] 曾志斌,沈比先,陈胜基.两种时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4):483-484.
[4] 蒋坤,孙晓阳.不同时间段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
的应用效果[J].医学综述,2016,22(16):3293-3296.
本文编辑:刘欣悦。